觀看唐山大地震電影觀后感
通過寫觀后感,可以表達自己對某個電影或電視劇的喜愛或不滿,從而更好地抒發(fā)自己的情感和態(tài)度。優(yōu)秀的觀看唐山大地震電影觀后感要怎么寫?下面給大家整理觀看唐山大地震電影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觀看唐山大地震電影觀后感篇1
愛有很多種。有母親對孩子至高無上的愛;有朋友之間互相幫助的愛;還有人與人和諧相處,共渡難關(guān)的愛……今天,我在電影院里感受到了許多愛。
馮小剛的電影《唐山大地震》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在1976年唐山那次可怕的地震中被拆散了,父親為了救母親而舍命,兩個孩子被壓在了同一塊水泥板上,撬一邊雖然這邊的一個孩子可以得救,而那邊的另一個卻會被壓死。在這艱難的抉擇中,母親選擇了救弟弟。這使死里逃生的姐姐對母親痛恨終生。2008年四川也發(fā)生了地震,解放軍不顧一切地搶救廢墟下的生命,挖石頭,運救災物資……一個個場景感動人心,失散32年的弟弟和姐姐也趕來抗震救災,姐姐深深感受到了母親當年痛苦的選擇,最后姐姐跟著弟弟一起看望日漸憔悴的母親,他們在激動與悲傷中緊緊地擁抱在一起。
難以割舍的母子,血濃于水的親情,催人淚下。片中母親因為地震危難之時沒有抉擇女兒方登而痛心和自責了32年,32年啊!多么漫長的日子,人生之中能有多少個32年呢?這難道不能體現(xiàn)一個母親偉大的愛嗎?在救助四川地震災區(qū)時,女兒方登終于體會到了母親的苦心與艱難。世上有多少孩子能明白母親的苦心呢?
在生活中,我常常聽到媽媽的嘮叨,雖然有時讓我感到心煩,懊惱不已,但它畢竟是用心良苦。比如,每天中午不管是烈日炎炎,還是寒風凜冽都趕回家做飯。記得那天讀興趣班的時候,天空下起了瓢潑大雨,我正愁著沒帶雨傘,而媽媽早就等在門口為我送來雨傘。媽媽的嘮叨又在耳邊響起,但我的心里涌上一股暖流。
電影已經(jīng)看完了,母愛依舊。
觀看唐山大地震電影觀后感篇2
唐山大地震狠狠地搖晃著唐山,一口氣搖晃了23秒。震后,哀鴻遍野,一片狼籍。
一塊兒水泥板,壓了兩個孩子,姐姐在這頭,弟弟在那頭。要搬開水泥板,只能撬一頭,但撬了這頭,那頭就會砸了下去; 撬了那頭,這頭就會砸下去。兩個孩子,只能救一個。
在這種時候,水泥板上面的媽媽必須要放棄一個。你不放棄一個,兩個都會死;只有放棄一個,另一個才能活下來。
只有放棄一些東西,才能夠得到另一些東西。那些硬抱著舊稻草的人,永遠也嘗不到新稻草所帶來的甜頭。有舍才有得,你要的是什么?
不能再猶豫!你如果還是不肯放棄舊稻草,就只有和它一起摔到地上,起不來了。水泥板的問題是很簡單的,但它不好選,然而必須要選,而且要快選,不想選都不行!
生活就是這么殘酷,硬逼著我們在舍與得之間徘徊,你若不想放棄一些東西,它就讓你不得不去放棄一切;你若不想得到什么,它有時竟硬把東西塞給你!
32年后,汶川也被狠狠地搖晃了好一陣兒,房倒屋塌,慘不忍睹。
一塊水泥板,壓著一個孩子的腿。這塊水泥板撐了個房子,要是沒移的好,房子還會繼續(xù)塌,就有砸死更多人的危險。
水泥板外面的媽媽就果斷地放棄了孩子的腿,讓水泥板繼續(xù)撐著房子,換來了更多人的安全。
只有舍才能得,你必須放棄。至于放棄什么,隨你便,但我們往往不想放棄任何東西。遇事果斷,非常重要。
我有“選擇困難癥”。每次爸爸媽媽問我想吃什么時,我的回答總是兩個字:“隨便!”因為,我什么都想吃,然而又知道不能都吃,卻不想放棄哪一樣。
為此,我似乎錯過了許多東西。
生活就只是一道道的選擇題,題目也非常簡單:“你要什么?”然而,你未來的路,就在這些看似簡單的選擇題中,悄悄地定局……
觀看唐山大地震電影觀后感篇3
雨滴滴答答地下起來,在一片廢墟中,一個小女孩醒過來,她咳了咳,大概是被這冰涼的雨水嗆著了,她胸口一起一伏,終于,她睜開了雙眼。
她驚呆了,不敢相信眼前所看到的一切。她那深色的瞳孔里充滿了恐懼,充滿了害怕,甚至還充滿了一絲茫然。她呆呆的坐起來,看見的只是人來人往的場面。夏天的雨是溫暖的,但……現(xiàn)在的雨卻猶如冬天下的雪一般,冷得讓人不禁打了一個寒顫。她站了起來,她看清了,她清楚了,解放軍叔叔正在搬運尸體,她挪著步伐一步一步地走著。她聞到了那漫天的血腥味,她想到了自己的爸爸、媽媽,他們在哪兒?這時一輛大卡車經(jīng)過,濺起了水花,那水花是人們的血,是大地的土,也是天上的雨。
她看著眼前的一切走著走著,一個解放軍叔叔跑了過來,手里還拿著一件雨衣,蹲了下來,給她披上,問道:“小朋友,你的爸爸媽媽在哪兒?”她的淚水早已在眼眶里打轉(zhuǎn)。“小朋友,你的家在哪兒?”她眼眶里的淚水一滴一滴地落了下來,滾燙的淚水滴落在手背上。“小朋友,叔叔帶你回家!”她被叔叔抱了起來,她用那空洞的,茫然的,恐懼的眼神望著后面,仿佛不相信這是真的,這只是一場夢而已。她緊緊抱住了解放軍叔叔的脖子消失在人群中……
觀看唐山大地震電影觀后感篇4
昨天我看了唐山大地震,我心中有幾個問題,為什么王登明明已經(jīng)失去了知覺,為什么她又能在裝尸體的車上活了過來?為什么王登的弟弟遇到地震后第一時間去救援,他不怕再給他扎死呀?看了這部電視,增加了我對親情的理解。這就如我和弟弟之間的故事。
我和我弟弟的感情也很深,雖然我和弟弟在家里打打鬧鬧,我一直都不謙讓他,但是他一走我一個人在家也沒意思。
他走的時候我很親他,媽媽還把他送到電梯口。回來我坐了一會作業(yè),媽媽說:“正道為什么不愛學習呀!我都快愁死了。”我說“媽媽,那是因為你沒有對正道全力以赴呀。我從小你就全心關(guān)注的教我學習。而現(xiàn)在呢?你的責任就大了,每天都讀書讀到1、2點,自然沒有時間交正道了。”媽媽說:“哦,我知道了。看來以后還要和你多聊聊,畢竟小孩子最了解小孩子。”
到了晚上,我一個人在家也沒趣,于是我就給弟弟打了個電話。我對他說:“弟弟你是我最依靠的人,請把我的玩具找到,帶回來吧!”弟弟雙開地說:“哥哥,沒問題。”結(jié)果弟弟回來了卻沒帶回來我的玩具,我就對弟弟說:“你騙人,我的玩具呢。”弟弟說:“是奶奶不讓帶,不是我不帶。”我說:“哦!弟弟對不起我誤會你了。”
第二天,弟弟回來了。我馬上感覺不孤獨了,我又是原來那個活潑的謝正天了。所以結(jié)局王登一家消除誤會又團聚了。
觀看唐山大地震電影觀后感篇5
日出東海,又是一個大晴天。我懷著高興的興情走進民光電影院,又懷著悲傷沉重的心情走出播放大廳。為什么呢?因為,這部名為《唐山大地震》的電影實在拍得太感人了。
它講的是一名叫大強的司機,和老婆一起在工地上工作。突然,大強發(fā)現(xiàn)天空變成了紫色,電線桿開始漏電,大地搖晃著裂開,周圍的一切開始攤塌。大強為了救自己的龍鳳胎兒女,被磚頭活活壓死,短短的二十三秒,二十四萬人們失去了生命,1976年7月28日。
地震過后,救援隊員發(fā)現(xiàn)了兩個孩子,可是只能選擇救其中的一個孩子,最后大強的老婆終于艱難痛苦的說出,救弟弟…這樣弟弟得救了,但因傷勢過重失去了一只手裝上了假肢,生活在杭州。后來,姐姐也得救了,被好心人收養(yǎng),最后定居在加拿大的溫哥華。這次汶川地震又讓他們姐弟在幾十年后的今天,相遇!
地震時,媽媽說:“救弟弟”。讓姐姐對自己的媽媽記恨了整整三十二年。但就在這次救援過程中,她終于明白了很多事情是迫不得已的。
到家后的第一件事,我就在地圖上查起了地震帶,還有書架上的《懷斯曼》生存手冊,比較幸運的是,我們寧波不在那幾條地震帶的包圍圈里,這讓我感到非常的開心!生命很脆弱,請讓我們大家一起珍惜生命,保護環(huán)境,愛護地球吧!
觀看唐山大地震電影觀后感篇6
“沒了,才知道啥叫沒了”。
這是電影《唐山大地震》中李元妮在經(jīng)歷了那場浩劫后常說的一句話。一道藍色閃電過后,天崩地裂的23秒間,整個唐山市化作一片廢墟。丈夫和她在室外,她的龍鳳胎姐弟倆方登和方達正在屋里熟睡。那一刻,救孩子的欲望讓她不顧安危沖向樓里,他的丈夫一下把她推開而自己沖進去,樓房瞬時倒塌,丈夫救了她而自己被掩埋。
地震過后,姐弟倆被同一塊水泥板壓住,救援人員告訴她只能救一個,她哭喊著說兩個都要,救援人員再三讓她必須做出選擇時,她選擇了兒子……
倒塌的樓房可以重建,痛失丈夫和女兒,卻是一輩子難以愈合的傷疤!
孩子的奶奶和姑姑從山東來唐山接孫子回家,李元妮哪舍得,兒子是她在地震后留下的唯一親人。再三爭執(zhí)后,她作了妥協(xié),送她們上車后,看著車慢慢遠走,自己幾乎要癱坐在地。奶奶看到這些,理解了她,對女兒說:“我們把孩子帶走,這是要了她的命啊!”
車停了,孩子的一聲“媽”,母親的一聲“達”——撕心裂肺,母親與兒子抱在一起,我的眼淚奪眶而出……
生離死別,偉大的母愛作了最好的詮釋!
丈夫用生命詮釋了對她的愛,她說她要為丈夫當一輩子媳婦;舍棄女兒是她迫不得已的選擇,是她一生都無法原諒的罪過。幸運的是,方登被一場雨水澆醒,后來被一對軍人夫婦收養(yǎng)。她在廢墟的掩埋下奄奄一息時,聽到了那個對她來說就是“生”與“死”之間一念的選擇。那一刻深深地烙在她的內(nèi)心,長達32年。她的養(yǎng)父母多次讓她回唐山尋找親人,她都無法原諒過去。
2008年汶川地震時,方登從加拿大回到災區(qū)參與救援,她親眼目睹了一個母親在救女兒時要求救援人員截肢時的那種痛苦,那一刻,她從內(nèi)心深處開始理解母親當年的選擇。晚上休息時,她恰好遇見了也來參加救援的弟弟。她和弟弟一塊兒回到了鳳凰涅槃后的新唐山,母女重逢,32年內(nèi)心的糾結(jié)與心痛在那一刻釋然。
“我給你道個歉吧……”母親見到自己在內(nèi)心悔恨并掂記了32年的女兒活生生的回來時,“撲通”跪下,用這樣一種沉重的方式來表達內(nèi)心的愧疚,而方登也早已淚如雨下,跪在母親面前,同母親抱在一起……
——她本來是可以早點回來的,她記恨了母親32年,她給母親帶去了32年的心痛……
最后全家去掃墓時,當方登看到自己的墓穴里整齊地放著她當年的書包和母親每年給她買的課本時,早已泣不成聲,她跪在母親面前,連連說出“對不起” “對不起”……
——這是一部帶著真情的溫暖而催人淚下的電影。
地震時天崩地裂的巨大聲響,恐怖而絕望!大自然對生命的催殘,血腥而無情!生命的脆弱,常常讓我們猝不及防!看完電影,懂得了擁有便是幸福,擁有就當珍惜!包括親人、朋友、工作、生活……
淚水伴著心情釋放,那是對至愛親情的感動,是對自我 和反思。
如今,處在社會轉(zhuǎn)型期的我們常常在繁雜的生活壓力下感到迷茫和困惑,內(nèi)心日益浮躁,很少能夠靜心坐下來。當我們習慣于虛度光陰、渾渾噩噩、無所事事、怨天尤人時,這部電影,如一劑強心針觸痛我們的內(nèi)心……
淚水中滌蕩了我的心靈,像獲得了重生!
觀看唐山大地震電影觀后感篇7
今天,在電腦上把近段時間媒體炒得沸沸揚揚的《唐山大地震》看了一遍,覺得這是一部感情細膩真摯,很能打動人的影片。真的不負眾眾望,是近年來不可多得的一部好片子。好久沒有這樣傷心過了,動情處,抽咽得聲音都顫抖了,話都說不順暢。
我覺得這部片子對女主角王登刻畫得非常成功,真實的再現(xiàn)了一個受地震傷害和親人拋棄雙重痛苦的女孩子的情感發(fā)展過程。我認為,這部電影的主題開掘得非常之深。
首先,在王登的母親是救女兒還是救兒子的抉擇過程中,觀眾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國人所固有的重男輕女的思想會對母親的抉擇發(fā)生作用,并且在吃西紅柿時就已經(jīng)埋下了伏筆。我相信當一家人在看這部電影時,夫妻可能都會有此一問:要是你,會救誰?我想,這個問題應該是脫胎于當年沙鷗所唱的一首歌里面的那個問題:當你母親和妻子同時落水,你只能救一個,那么你救誰?我一直認為這是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但編劇就把這個問題拋到了那位母親面前,也同時拋到了觀眾面前,非得要那位母親和觀眾做一個決斷。但是,現(xiàn)在距那場災難已經(jīng)有三十多年了,中國人的人口觀念已經(jīng)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男女平等的思想有了很大的發(fā)展。當然,重男輕女的思想在一些人頭腦中還有不同程度的存在。現(xiàn)在的年輕觀眾肯定無法完全接受母親在重男輕女思想下的選擇。可在那個年代,那位母親的抉擇肯定會受重男輕女思想支配,于是,編劇就要平衡一下她的抉擇在年輕觀眾中所引起的反感心理,所以,就要作一些技術(shù)性處理,讓觀眾覺得那位母親的選擇有一定的合理性,就把王登寫成是姐姐。即使在生死關(guān)頭,大的讓小的,這在中國人的思想感情中還是能夠勉強接受的。再者,母親首先看到的是兒子,而不是女兒,這一處理又讓矛盾的激烈程度有所降低。
其次,就是王登對養(yǎng)母的感情,她在大學兩年都沒回家,不愿去看自己的養(yǎng)母,這是因為她對自己被生母親拋棄讓她對所有母親都有一種不信任感,也就自然而然的不信任養(yǎng)母。這樣的情節(jié)設(shè)計我覺得比較符合人性的發(fā)展。
再次,作為一個在校大學生懷孕后,一般都是驚驚慌慌的想辦法去把孩子打掉,但她不管不顧一定要把孩子生下來,其行為說明在她的潛意識里有一種報復生母的欲望,當然,也是經(jīng)歷了這場災難死里逃生后,對生命的一種敬畏和尊重。
最后,王登嫁到了加拿大,真是知女莫如母。母親的一句話:你怎么躲我這樣遠呀!深刻的揭示女兒王登的這一選擇的心理根源。
總之,這部電影的細節(jié)處理得非常成功,使得這部影片有很強的感染力,從而具有很好的催淚效果。
觀看唐山大地震電影觀后感篇8
一直很想去看這部電影,周六下午特意排隊去買了晚上21:10的電影票,可是人太多,我們的坐位被排到了前三排,所以視覺效果不如后坐,看的時候我不知道自己哭了多少次,但每一次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包括我隔壁的女生,哭的聲音都變了,還一個勁的抱怨男友不應該帶她來看!我看過以后心靈觸動真的很大,眼前總是浮現(xiàn)電影里的場景!
《唐山大地震》講述了一個“23秒、32年”、一個家庭悲歡離合的故事。1976年7月28日凌晨,一場7.8級大地震將唐山在23秒之內(nèi)變成一片廢墟。地震發(fā)生時,姐姐方登和弟弟方達被壓在一塊水泥板下,母親元妮面對的卻是只能救一個的痛苦選擇(任何一個母親做出這樣的選擇都會崩潰),說實話,在我把整部電影全看完的時候,我才發(fā)現(xiàn),懺悔其實可以在堅定不移的信念之中,潛移默化成愛。那個母親,在救孩子的時候,不停地重復,救兩個,救兩個。可是,人類之前對上帝犯下太過于嚴重的錯誤,救一個孩子是應得的。
可能是因為那個時候重男輕女,馮小剛很好地詮釋了這一點。在救人的時候母親毅然選擇了弟弟。在奶奶要把他抱回去的時候,為什么不在之前活生生的時候?被母親放棄的小登,在奇跡般生還并被解放軍收養(yǎng)的32年間,對母親當初的選擇一直不能釋懷,而她的母親同樣在失去丈夫和女兒的巨大陰霾中,苦行僧般生活了32年。32年后家人意外重逢,心中的裂痕等待他們?nèi)バ扪a。
我哭了幾次已經(jīng)記不清了,里面的每一次哭,都有不一樣的情緒醞釀,不是為哭而哭,而是細膩體味某種苦楚后,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切痛感。比如方達要被奶奶帶走,媽媽目送汽車漸遠,流下了無助的淚水,兒子跑回來后抱著唯一的骨肉痛苦失聲時;我完全能夠理解此時母親這種撕心裂腑的痛。比如小登的養(yǎng)父大吼:“這些年你去了哪里”后的嚎哭;比如小登與母親重逢時的欲哭無淚以及后來在墓地的那次痛哭。幾乎所有的哭戲都在精準把握人物命運的脈搏以及觀眾的淚腺后,自然而然宣泄而出,讓人感同身受。
劇中媽媽元妮斷然拒絕追求者,而堅守著自己的愛情:誰能拿命來對我好?甚至放棄了搬進樓房的機會,一直住在小平房里,怕老公和女兒的魂兒回來找不到家。也許只有經(jīng)歷了那樣的生死場景才會有刻骨銘心的愛,才會甘愿從一而終。震后的家園幾年間就建好了,而且越來越好,而經(jīng)歷了地震的人們心靈的重建卻需要幾十年甚至一生,心靈的重創(chuàng)都難以愈合!
電影看到一半的時候,我突然發(fā)現(xiàn)時間過得太快。我才猛然感覺,電影取名為《唐山大地震》講述大地震的時間連一半都沒有、只有那么幾個片斷和場景。這個問題可能很多人都想問。我認為這部片子的中心思想在于:親情撕裂以后,怎樣去挽救,怎樣去撫平傷口,是一部溫暖心靈的電影。電影本身的特技效果讓我很震撼,內(nèi)容也不能說不好看,只是在我眼中,能夠讓我有所感觸,情感元素比較到位。而且它是一部災難真實的記錄片,這種活生生發(fā)生在我們身邊的記錄片,包括里面5.12的鏡頭也在其中,在大地震之后,痛苦流涕,向死去的人懺悔。懺悔之后,就開始清醒,要將自己的家重新建成,重新發(fā)揚光大。
由于時間背景,影片中許多的道具看了都特別有感覺:冰棍是用紙包著的、暖壺、茶缸子、電風扇、縫紉機、自行車、自行車把上掛著的籃子(是用包裝條編的),把思緒帶回到了童年!我想,可能很多朋友都會有同感,親人永遠是親人,家,永遠是你疲憊時停泊的港灣!就像劇中母親元妮常說的一句話:沒了,才知道什么是真沒了!23秒可以改變一切,要珍惜現(xiàn)有的幸福,不要給自己留有遺憾!
在近幾年里,自然災害不斷發(fā)生,2020年5月12日發(fā)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和今年發(fā)生的青海玉樹大地震,馮小剛此時拍攝《唐山大地震》具有時代意義,使我們對自然災害的殘酷性和破壞性,有了深刻的認識。能激勵更多的同胞以各種方式去抗震救災,不僅是劇中身在加拿大的小登,不僅是經(jīng)歷過地震而幸存的唐山救援隊,更多的應該是我們每一個人都盡自己所能,奉獻愛心、奉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第一次,電影結(jié)束了,觀眾寂靜的離開,面對最后一個鏡頭:20多萬逝者名字的紀念碑,我相信大家都會陷入自己的沉思,——活著真好!
觀看唐山大地震電影觀后感篇9
電影最讓人感動的是大災大難面前的親情!徐帆飾演的母親和張國強實驗的父親(以下省略簡稱母親、父親)在災難發(fā)生的一刻,首先想到的是孩子!看到孩子無助的呼喊和求救,父母那種撕心裂肺的情感被二位演員演繹得絲絲入扣,絲毫看不出他們是在表演!在父親搶救孩子無果遇難后,面對“救姐姐還是救弟弟”,母親最后做出的痛苦抉擇過程,被徐帆演繹得真實、感人!那是多么痛苦的選擇啊,手心手背都是肉,作為母親,任何一個人都很難抉擇,那可是真真切切的生死抉擇啊!震后奶奶、姑姑來唐山要帶方達回濟南,面臨骨肉分離,母親的無奈何大度,奶奶的思想矛盾和對母親的理解,反映了感人的母愛之情!
二是真實反映了人民軍隊的抗震救災中的巨大貢獻和犧牲。無論是唐山還是汶川,解放軍永遠沖在救災最前線,從分體現(xiàn)出人民軍隊戰(zhàn)爭時期是人民和平的保護神,災難面前是人民生命的保護神!
三是養(yǎng)父母給予方凳真實真摯的愛。陳道明、陳瑾飾演的養(yǎng)父、養(yǎng)母給了小方登第二次,應該說是第三次生命,對待方凳視如己出,培養(yǎng)她長大成人考入大學,特別是陳道明將養(yǎng)父對養(yǎng)女的愛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種愛同樣很感人!
四是電影中對愛情的表現(xiàn)處理恰到好處,非常到位。父親舍生忘死推開母親闖入搖搖欲墜的樓房,在充分體現(xiàn)父愛的同時也表現(xiàn)出父親對母親的愛;母親三十多年孤守所表達的對父親的摯愛!
除了以上感受以外,也對這部電影的拍攝談點個人觀點。這部電影屬于大制作、大手筆,拍的非常震撼,陳道明、徐帆等演員表演非常真實,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來上這么一部電影,希望能讓同胞們有些心靈上的震撼,也希望對年輕人的觀念有所改變。美中不足的是該部電影有植入廣告的嫌疑,可能是劍南春酒廠和工商銀行贊助的緣故吧!另外在歷史背景細節(jié)上把握不太準確,比如字幕提示1986年,陳道明實驗的養(yǎng)父佩戴上校軍銜就不符合實際,我軍是在1988年菜實行軍銜制的。當然這只是這部電影的美玉之瑕,總的來說電影很震撼、真實。
再者唐山大地震時當時交通不發(fā)達,只有軍隊能進去,基本是唐山人自己扒自己,最后死了24萬人。在汶川地震的時候,全國都動員起來了,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直升機飛進來了,挖掘機進來了,全國各地的志愿者都來了。時代不同了!唐山的觀眾看完以后是感動,甚至感恩!所以人有一顆感恩的心是非常重要的,用感恩的心回報社會,回報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