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情書》觀后感范文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這次觀看讓你有什么領悟呢?這時我們很有必要寫一篇觀后感了。那我們知道電影《情書》觀后感范文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電影《情書》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電影《情書》觀后感范文1
電影《百年情書》取材于“黃花崗72烈士”之一的林覺民烈士殉難前親筆書寫的兩封遺書“與妻書”與“稟父書”。
影片以林覺民烈士從1905年至1911年期間的革命活動,與廣州起義最后三天時間所發生事件并行交織,集中展現了林覺民親情家國的熱血人生。
林覺民與一干小伙伴,林文、林尹民、方君瑛、方聲洞、馮超驤、劉元棟等,自小立志報國。自中國甲午海戰戰敗,簽署《馬關條約》后,中國大地已經一片狼藉,清政府腐敗無能,國土遭列強欺凌瓜分,愛國志士在熱血革命的感召下,紛紛投身革命洪流。
1905年,林覺民迎取了陳元凱之女陳意映為妻,婚后,兩人情投意合,恩愛有加。然而國難當頭,林覺民沒有沉溺于愛情的纏綿,于1907年借官費生出國留學之機來到了日本。在日本期間,林覺民和他的伙伴們先后加入了以孫中山、黃興領導的同盟會,決意推翻滿清,革命救國。
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決定于4月在廣州舉行武裝起義,林覺民與伙伴們一同加入了敢死隊,決意以死報國。林覺民最后一次回家探望,沒有把自己此行的危險性告訴愛妻和父親。但敏感的父親已經從兒子反常的舉動中有所感覺,一家人吃了最后一頓團圓飯。此時,林覺民的長子已經5歲,陳意映懷的第二胎也已待臨產。面對愛妻、愛子、年邁的父親——林覺民此時肝腸寸斷但卻義無反顧地離開了他的親人。
在香港公寓,起義前夕,林覺民淚水與筆墨齊下,寫下來世紀絕唱傳世名篇“與妻書”“稟父書”,之后依然參加了廣州起義。起義中,林覺民等浴血奮戰,攻占了總督府,但終于因敵我實力懸殊,林覺民的伙伴們一個個悲壯犧牲,林覺民負重傷被俘,最終不幸就義。
廣州起義距武昌首義成功僅幾個月,此次起義的意義重大,振奮人心。林覺民等烈士的熱血為神州大地澆灌出了自由之花,其功績將光照千秋,永垂后世!
《百年情書》將更加真實地還原當年的歷史人文情懷,而且盡管出演的演員大多為新人,但是卻都有著一顆澎湃的心,對待每一個鏡頭也都很用心地去表現,所以說《百年情書》無論從哪個方面講都是一部充滿愛的影片:親情、友情、愛情,每一個都是主線,每一個情都有煽人淚下的一面。
電影《情書》觀后感范文2
《情書》 這部日本電影給我們的感覺很直接,也很純真,一本書,兩個愛情故事,三個人的感情歸宿,用回憶的方式,紀念著沉甸甸的愛,就好像一封寄往天堂的書信一樣,一去不復返,只因為愛一個字。
這部電影是一個年輕日本導演巖井俊二的第一部影片,他以詩意般的敘事方式表達少年的初戀,給我們帶來了很強烈的唯美視覺。這部影片很早之前有上映過,再次觀看,帶來的感受還是不一樣,青澀的年紀,純真的愛情,只因為膽怯卻沒敢開口表白,在男主角逝去之后,為了追尋記憶,不經意間重新打開。
很多人會覺得這部電影的結局應該不算美好,或許也無法去定義它。一本書,一張卡,一個名字,一幅畫,一句“你好嗎?我很好。”照亮了男主角最青春的年華,給我們精神上的沖擊,是井藤樹的對待愛的執著,也是導演的用苦良心。
影片中有兩個鏡頭讓我印象深刻。第一個是少女時期藤井樹在雪地里滑翔的鏡頭,整個畫面美麗得讓人落下淚來。那是輕柔的、幸福的淚。另一個鏡頭就是電影一開始渡邊博子躺在雪地里那個鏡頭。短短幾秒鐘卻讓人感覺仿佛過了幾個世紀般,是對離去的愛人的無法忘懷?還是對生命的思索?那個鏡頭一直向四周延伸,然后向高空延伸,從高空往下看,整個鏡頭里只有一片白雪,中間的渡邊博子只成一個黑點。生命是多幺微不足道,感情卻可永恆。她只是緊閉雙眼,靜靜地、久久的躺在哪雪地里。
整部電影運用故事的方式,扣人心弦,倒敘的方式給我們講述一個男生對待愛情的態度,把現在和過去,回憶和現實交叉開展,讓我們看到感動的同時覺得十分的可惜,來自現實與理想中的無奈打擊形成強烈的對比。整部影片讓人看完之后無法忘懷,最后一個鏡頭就好像,一片無聲雪花,穿越過去,把昨日呈現在眼前,卻無法觸摸到他的臉頰。
另外人物的感情非常細膩,每一處都是純粹清澈、生命與變化無常的現實,化作紛飛的雪花,他來過,突然消失了,卻永遠不會被遺忘。也許這就是最好的結局,并不是所有的電影都以圓滿的結局結尾,就好像人生總是有遺憾,這就是現實與理想中共存世界。
電影《情書》觀后感范文3
這是一個關于冬天的故事。
北海道的雪景,冬日的暖陽和厚圍巾,連主題曲也叫《a winter story》。
萬物枯萎,并不是傷感,而是平靜,就像生活,就像永遠活在記憶里的藤井樹,就像一切都沒有發生過,我們吃飯、淺笑、患上一場莫名其妙的感冒,痊愈后吞下一口溫水。
我們總是活得輕易,又或許是情感太容易溜走,時間太漫長,太健忘,太可欺。
海誓山盟不是人類能擁有的能力,高尚的墓碑也不可尋。
可是,我依然沒有忘記你,藤井樹,那也是女主角的名字。
那些青澀時光中的羈絆,從爺爺在院子里種下那棵樹時,就已經開始。
另一個時空的我將你喚醒,于是我走進一段回憶。
那時的日子真糟糕,因為相同的名字,總少不了同學的起哄和不怎么善良的譏笑。
男孩子簡單地發泄憤怒,女孩子在浩大聲勢前默然。
你為我狠狠揍惡作劇的同學。
我看見在你若影若現的身影,在圖書館的白窗簾前翻飛。
思緒突然就飄遠了,我竟然有片刻晃神,仿佛我蒼老了,在輕搖的搖椅中回憶一切。
我想,有些感情,只屬于少年和少女,屬于藤井樹和藤井樹,也屬于曾經的我們自己。
一絲絲的雀躍,是漫長等待中的微火,我的心跨越開滿山茶的小徑,淋了一場混著青草味的雨,然后我看見了你。
我將自己的情緒隱藏,將頭埋進圍巾,埋進土地,和你一起呼吸。
我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愛,但是我止不住的靠近你,因為每時每刻都讓我感到生而為人的歡喜。
你是我離天堂的最后一步,我是呼吸著的圣靈。
后來,疾病帶走了藤井樹,他死在昨天,死在永遠回不去的過去。
而我們也長大了。
我們學會了尷尬地回應學妹對曾經故事的追尋,學會了隱藏自己。
學會了用虛榮去掩飾不安全感,用金錢去衡量魂靈。
學會了愛上關懷,愛上陪伴,甚至愛上束縛帶來的平淡,它們就像冬天窗戶上的霧氣,暈染出小小心房的溫暖,我們說它們才是生活本身。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我們也死在了昨天。
道阻且長,于是我穿過層層風雪再次尋找你。
在病床上,我輕輕喚著一個亡者的姓名。
漫天的雪白,我的聲音很微弱,可是卻快把自己燃燒盡了,單薄如紙片。
我以為那些情感經過時間的發酵會像火一般熾烈,可是風很大,吹走了棉衣。
于是我向你問好,在茫茫天地,在時空的蒼野。
電影《情書》觀后感范文4
520是早期來源于網絡上流行語,是一個有關于情人的節日,而在這一個美好的日子里國內迎來了一部經典的愛情電影著作《情書》。此次重映,導演巖井俊二親寫中文“你好嗎”手寫信問候中國觀眾,引發影迷紛紛以“我很好”回應以示致敬。5月20日,《情書》與觀眾銀幕久別重逢,不容錯過。
觀看了這部經典的愛情著作后,深有體會,有的時候愛情是美好的,也有的時候愛情是一種痛苦劑。《情書》是日本作家巖井俊二的長篇小說,其小說由一個同名同姓的誤會展開,通過兩個女子書信的交流,以舒緩的筆調細致的展現了兩段可貴的愛情。故事主要是圍繞一封信來所展開的話題,當博子小姐從山上走回了墓園,這是她未婚夫藤井樹去世兩周年,于山難。這個開頭,已成悲劇。然而樹小姐其實一直在羞澀地愛著他,樹先生也不懂得表白,他用一些看似無理和怪異的行為來引起她的注意,而女孩兒就這么一直苦惱著,煩著他,疏離著他,直到男孩兒轉學離開。
電影全片沒有一句告白,卻能將暗戀的故事表現的淋淋盡致:這才是我最為敬佩的地方。正如故事中的少年藤井樹一樣,每個人的人生中都曾有過一段暗戀故事,“暗戀”里的心酸與美好、小心翼翼與隱晦克制,都能在電影《情書》中找到影子。無論是少年倚在灑滿陽光的窗邊低頭看書,放學后在校園車棚制造的“偶遇”,還是藏在借書卡背后多年的素描畫像,那份未曾說出口的愛戀詩意而美好,少年的欲言又止令人心動。有觀眾甚至稱贊這是一部“無論何時都會流下熱淚的電影”,可見影片對“暗戀”的極致刻畫動人至深。
作為最經典的愛情電影之一,始終是亞洲最高分愛情電影。《情書》以唯美清新的風格,溫馨而又浪漫的鏡頭語言、雋永淡雅的配樂、含蓄內斂的情感,更多的讓這部電影成為美學標桿。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在面前卻不敢跟你表白。暗戀其實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或許你我之間并不缺少什么,更多的是缺少心中那一份勇氣,因為有你,世界變得美麗;因為有你,生活有了意義。但有的時候愛情也會留下更多的遺憾才最為致命的。
電影《情書》觀后感范文5
難得看完一部電影想寫一下觀后感,不敢說感觸很多,但感觸很深是真的。
看過不少電影了,發現自己還是最喜歡看這種類型的電影,即在平淡之中牽引一個觸動人心的故事,它沒有什么太跌宕起伏的情節,也沒有太過熱烈的情感描繪,只是這般淡淡的,淡淡的描述就足夠好了。
“情書”,看到這個片名時我便猜測是一個人寫給心愛的人的書信吧,它或許感人至深,或許怎樣,所以才取了這個片名。但是看完后才發現,全片中并未出現我所想的所謂的情書,這樣乍一想覺得似乎有點“文不對題”,其實那只是膚淺的自我以為,“情書”,“LOVE LETTER”,其實是最適合不過了。它或許指的是博子與女藤井交流的書信,或許指男藤井偷偷畫了女藤井頭像的書簽,管它呢,“情書”二字是那樣唯美,簡單,吻合。
電影有兩處深深觸動了我。第一幕是年少的女藤井看著男藤井在圖書室的窗前看書的情景:風把那白色的窗簾掀得好高,在那純白色窗簾旁站著一個干凈的男孩,女孩突然悄悄地看著他······那一刻我莫名的眼睛發酸,因為那種情景,那種感覺是那樣熟悉。我想到了那時,還有他。那時的場景大概像電影中的場景,因為感覺總是很像,而他也像站在純白窗簾旁的男生,干凈好看,那時的我也像年少的女藤井一樣只是懵懂的看著那一幕,并無太多感想。如今想來,那時的他和我,該是在最美好的時光中吧。
第二幕是影片的結尾了。當一群青春少女興致勃勃地為女藤井揭露一個小發現的時候,女藤井就是在那么毫無心理準備下看見了在書簽背面的畫著的自己的頭像,然后既驚訝又歡喜地不知所措起來,最后淡然一笑······那是一種怎樣的心緒,我想我能完全體味。相對于我的第一個觸動點,我想這一個觸點會更為大眾化一些。
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其實我是連同我心中的那份“情書”一起去看去體會的。因為片中的場景,人物,都能牽扯出我對于自己的聯系。我很慶幸我也擁有如電影里所勾勒的那種美好情感,那種人類最初最純的情感,我想,這不是所有人都會有的,又或許所有人都擁有過,只是我不知道,畢竟那樣的情感豈是與他人分享得來的?就算想分享,也不知如何描述最貼切最能讓人了解吧,所以我很少跟別人提及我擁有過那樣一份情感,直到看完這部電影,才恍然,原來我們的青春有這么多相似點,這么多共鳴,也或許只有電影才能這么直觀、貼近地傳達那樣一種無法名狀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