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圓明園觀后感
《圓明園》講述了18世紀,大清帝國由興到衰,圓明園毀滅的過程。康熙,雍正和乾隆創造了清朝空前的盛世,但是,正是這巨大的財富讓后任帝王放松了警惕,豪華的圓明園在英法聯軍的炮火下化為灰燼。那么你知道《圓明園》的觀后感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有關于電影圓明園觀后感,希望你喜歡。
電影圓明園觀后感1
圓明園是世界上歷史悠久的皇家園林,是中華民族幾代人的結晶,但1860年的那場戰爭,使藝術界的瑰寶,使人民的汗水,化為了一片灰燼。
星期四,教師給我們看了《圓明園的毀滅》讓我受益匪淺。圓明園原本是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由3代皇帝建造而成,他們用無數雙手、無數只腳和辛勞的汗水,一點一滴建造起來的。圓明園有1000多個宮殿,里面能夠裝下500個籃球場。這是一個多么龐大的數字呀。圓明園不但面積大,也十分宏偉,它由圓明園、萬春園和長春園組成,所以也叫圓明三園。它吸收了各地風景名勝的精華,如;海寧的安瀾園、蘇州的獅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等,圓明園里還收藏著各種奇珍異寶、青銅禮器和古代詩人的書畫作品,號稱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
可是,圓明園剛建不久,英法聯軍沖入圓明園內,看到富麗堂皇宮殿園林,眼花繚亂的侵略者開始瘋狂的掠奪。他們拿的拿,搶的搶,實在拿不動的就放火燒,這美麗的景象、珍貴的歷史文物,就被那無情的大火給燒了。
我覺得英法聯軍太自私了,圓明園是我們國家花了好長時間花了好多心思,也花了好多的精力才建造起來的。這些聯軍居然敢在我們中國的領土上橫行霸道、胡作非為,我們這一風景名勝的圓明園就在這些侵略者的手下毀于一旦了。也讓我體會到了當時的政府是多么無能。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弱則國弱看見此刻的圓明園已經殘垣斷壁,我們是多么心疼啊。為了能讓中華民族崛起,我們更應當好好讀書,增長知識,為祖國不斷奮斗,讓國家變得更加繁榮強大,屹立在世界之上。
電影圓明園觀后感2
作為一名歷史教師,一向想親眼看看,歷史教科書封面上印著的圓明園大水法圖片的現場景象。今年暑假最終成行,和岳父、妻子、兒子一齊走進了圓明園。
園區導游帶著我們從綺春園出發,一路向北,走向大水法所在的長春園。導游邊走邊說,詳細地介紹著圓明園的前世今生。我聽后心境沉重,無心欣賞路途秀美無比的景色,直奔西洋樓景區。
轉過一個彎,突然看到前面空曠的草地上,有很多橫七豎八的白色石頭,急步走近瞧個究竟。石條、石柱、石龕、石屏、石雕、石刻,種類繁多;石豹、石鳥、石狗、石蚌,形狀各異;方形石柱,圓形石柱,都雕刻著精美的圖案;洛可可風格的琉璃裝飾,海棠形琉璃裝飾,卷曲繁復的蔓草藩花雕刻,圖案精細,線條優美,極具異域風格;有的豎立著,有的斜躺著,有的壘成了堆,有的埋了半截。看著它們全身無力地倒在地上、與雜草混在一齊的場景,聽著導游悲情地述說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和1900年八國聯軍炮轟圓明園的歷史,頓時,悲憤之情溢滿了我的心,喉嚨里像塞著東西,幾度哽咽,眼淚幾乎要流下來。
越往前走,越覺得慘不忍睹,到處都是巨大精美的漢白玉,無可奈何地倒在地上:當年中西合璧、用來籠養展陳孔雀的養雀籠,如今變成了臨時保護罩下頭的坑坑洼洼和凌亂的石條;當年皇帝與妃子、宮女們玩迷宮游戲的歐式迷宮黃花陣,此刻僅有一些石柱孤零零地矗立在那里;當年能夠演奏中西樂器的諧奇趣,只留下噴水池等掙扎著向人們講述那悲慘的場面;當年十二生肖銅獸首噴水報時、聞名世界的海晏堂,只剩下巨大的石蚌以最不忍目睹的方式,展現著廢墟里殘片的精美;當年用雞蛋清、糯米湯和黏土混合制作而成堅固無比的儲水塔,被摧毀得面目全非;當年極其華麗、輝煌無比的大水法和遠瀛觀,只殘存著大水法中央大門的主體結構和遠瀛觀的頹廢和荒涼,在訴說著以往的屈辱和痛苦……
望著剩下的這些殘石碎渣、斷壁頹垣,我恍惚看到了強盜猙獰的面孔和邪惡的笑臉,恍惚聽到了熊熊大火焚燒圓明園時的噼噼啪啪聲。震撼、哀痛和憤怒,充斥著我的大腦和心臟,縈繞心頭久久不能散去。
以史為鑒,可知興替。圓明園殘缺不全的石柱石雕,見證了一個貧窮、落后、羸弱的國家和民族被壓迫、被剝削、被凌辱、被掠奪的歷史,在永遠警示著每一個中國人:落后就要挨打,切勿忘記國恥!這些殘缺不全的石柱石雕,也讓我思考著我們每一個中國人身上的職責和擔當。
我們不能改變歷史,可是我們要從中學到經驗和教訓;我們不但要經常回顧歷史,我們更要著眼未來。
我們要勇擔重任、真抓實干。為了不讓悲壯的歷史重演,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每個人要全力踐行“愛我中華,振興中華”的誓言。我認為,每個人都認認真真的干好自我的本質工作,就是最好的愛國行動,就是在為我們偉大的祖國奉獻自我的力量!
我們要團結一心、拒絕西化。以某國為首的某些國家,亂我中華之心、裂我中華之意,昭然于世。一向在利用各種團體、采用多種形式,對我國年輕一代進行思想滲透,此次香港暴亂就是一個例證。我們要經過家庭教育、課堂教學、德育活動、生活交談、媒體宣傳、環境熏陶等多種方式,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各種網絡新媒體,揭發他們的狼子野心、丑惡嘴臉,大力弘揚愛國心、報國志,團結一心,眾志成城。
我們要居安思危、樂不忘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是圓明園給我們的警示之一。當今我國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依然是某些國家的眼中釘、肉中刺。某個國家一向想用薩德包圍中國,一向在拉攏中國周邊國家一齊圍堵中國,一向在利用釣魚島問題、臺灣問題、香港問題、西藏問題等牽制中國。我們應當高度警惕,不要讓安寧磨滅了意志,不要讓繁榮遮蔽了雙眼,不要因逐漸強大而放松了戒備。中華民族不能再一次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才被迫發出最終的吼聲!僅有居安思危、進取應對,才能不懼強敵!
參觀完圓明園,我心中五味雜陳、百感交集,有悲有憤、有憂有喜。轉身回望圓明園遺址,那個最強烈的聲音,不斷在我耳邊回蕩:勿忘國恥,愛我中華,強我中華!
電影圓明園觀后感3
在當代影視鑒賞課上看了《圓明園》這部讓人嘆為觀止、引以為傲,又憤恨不已、怒聲一片的經典影片。
看了后,心境久久不能平靜。這樣的文章開頭似乎過于平淡呆板,但不如此卻不足以表達我內心的情感。看過之后,我立刻就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毀了吧,還是毀了好,如此完美的東西根本就不是人間所應當擁有的,它只屬于天國!
我們且先不論圓明園的歷史背景以及是否奢華。如果有人能重建圓明園的話,我相信僅有上帝能夠辦到。美,無須用如何華麗精致的字眼,當你被無法用語言描述的景色震撼的時候,你能想到的也許就是這一個美字,甚至你雖然想到了,卻無法發出聲音。當人的某種情感到達極限的時候,越是簡單原始的字眼,越能表達人的內心真實。無論恢宏壯麗、清新淡雅、金碧輝煌、山明水秀,還是人文之極、自然之天成,到了圓明園這兒都只能歸結為一個字:美!
除了美,圓明園的規模之大,組建筑之多,都足夠使人瞠目結舌。建筑式樣之繁復多變,簡直已非人力所及。人的想象力真是恐怖的東西,怪不得上帝要把具有好奇心的人類趕出伊甸園。你能夠試想一下,600個足球場一個挨一個的拼接起來是什么概念,在這片土地之上幾乎囊括了世界上所有的美景,人工的,自然的,東方的,西方的,甚至是穿越時空縱貫古今的,但并無些許的雜亂,而是如此的和諧,仿佛那片土地天生便是如此。集所有想象力、建筑智慧、詩意與藝術和龐大的物質財富于一體,世界上確實以往真有這么一個地方,它的名字便是圓明園。當兩個強盜扔下火把的那一刻起,就注定再也不會有如圓明園這樣的東西出此刻人世之間。
影片中有一個溫馨而動人的場面,在牡丹園中,富貴的皇家牡丹爭相競艷,康熙、雍正、乾隆祖孫三代暢游于其中,其樂融融。讓更多的人相信,康熙是因為太喜愛聰明活潑的乾隆而傳位于雍正。如果我們相信這樣一個說法,那么正在來臨的大清帝國的盛世便有了一個完美的開頭。而這片牡丹所在的園子便成了歷史的功臣,當然它扮演的更大主角應是歷史的見證者,正如它的一生所走過的那樣。只可是它當時還只是皇四子胤禎的別園,自然也還不叫圓明園。
我一向搞不明白,康熙皇帝是如此的喜愛自然科學,以致意大利傳教士郎世寧便投其所好進獻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天文望遠鏡以求得到皇帝的接見,卻為什么他的后世子孫卻如此的不好此道,以致使帝國失去了一個繼續引領風騷的絕佳契機。雍正登上皇位之后,不知是出于感思親情還是攀比好勝之心,開始大肆擴建圓明園。加上乾隆的長期建設,以致在半個世紀之后,圓明園成為世界上最大、最奢華、最完美的皇家園林,其實亦可稱之為桃源仙境、紫宮天府。世界上最勤奮的皇帝非雍正莫屬,在他統治帝國的十三年間,平均每一天休息不到四個小時,為大清盛世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在乾隆繼位之后,他擁有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財富。國庫中的銀兩多得以致于影響了市面上正常的貨幣流通。圓明園便是在這樣一個鼎盛的時代逐漸完成。乾隆聽說法國的水法享譽歐洲,便吩咐傳教士們在圓明園中修建了一個更大規模的水法,一個中西合璧的水法。在徹底平定了回部準格爾貴族的叛亂之后,乾隆便為來自維族的愛妃修建了富麗堂皇的伊斯蘭式建筑,以慰其思鄉之情。當一個男人能夠用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財富來取悅一個真正愛著的女人的時候,不知羨煞天下多少女子,郁悶死天下多少男子。
歷史的真相,往往被繁華所遮掩。大水法建成三年之后的一件小事,便已預示著帝國的最終命運。乾隆皇帝下令廢棄大水法的機械提水裝置,而改用人工提水。歷史與文化的慣性竟然如此不可阻擋,連一個小小的噴泉裝置也保不住。也許這樣一個龐大的帝國在現代禮貌面前一旦失去了強有力的掌舵者便會毫無疑問的沉沒。更為讓人深思的是,英使馬噶爾尼送來了最好的大炮和槍械,但他們在角落封閉的房間里一睡便是五十年。鴉片戰爭之時,清軍用的仍然是二百年前的大炮,清軍勇士們仍然在用戰馬和彎刀沖鋒。雖然他們的勇氣讓英法帶兵的將軍們感到震撼,但結果卻是英法聯軍以五人的微小代價擊敗了帝國三萬大軍。誰都沒有想到,奇技淫巧竟有如此的威力,不知逃亡途中的咸豐皇帝作何感想。如果說第一次鴉片戰爭還沒有讓帝國真正嘗到教訓的話,那么這一次,便是對皇室信息的毀滅性打擊。
英法聯軍占領圓明園之后,上萬人進行了兩天公開的大搶劫,充分暴露了人性的弱點與卑劣。能拿走的全拿走,不能拿走的全砸爛。為了公平起見,將軍們號召士兵堅持紳士風度,把文物財寶重新上繳然后進行了三天的公開拍賣,。最終每個普通士兵平均得到了大約4磅重黃金的獎賞。格蘭特將軍于額爾金勛爵商議,為了徹底打擊清廷信心,以便在條約談判中取得最大的利益,決定徹底毀掉圓明園。并借此向世人宣告,他們以往來過北京,他們是勝利者,以免他們的偉大功勛被后人所遺忘。三千五百名士兵開始有組織的有條不紊的焚燒圓明園,海淀一帶的其他幾座皇家園林也隨之焚滅。當聯軍把大炮架在安定門城門之上對準紫禁城的時候,戰爭結果已可想而知。
圓明園見證了大清帝國的繁盛與衰敗。清帝國的命運已不僅僅是其自身的命運,而是代表著更為宏觀更為深層的整個中華古代禮貌的命運。從大秦帝國到大清帝國,2000年的時光,是如此的漫長,雖飽經風霜曾屹立不倒;卻又是如此的短暫,在三槍兩炮聲中大廈傾頹。秦和清的發音如此相近,如果我是一個宿命論者,只好承認,該結束了。可圓明園何罪,竟離此劫,永不超生。
電影圓明園觀后感4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百花爭艷的萬花陣,滿庭芳化的九州清晏,精巧宏偉的觀水法,宛若仙境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島,異域風情的海晏堂,千古頌揚的康乾盛世。這世間罕有的良辰美景賞心樂事,都不約而同的集中在一座名為圓明園的皇家園林中。
然而在這無限芳華的美景之下,卻醞釀著一場罹難,一場屬于圓明園的罹難,一場屬于清王朝的災難,一場屬于中華民族的瘟疫。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10月6日,占領圓明園。從第二天開始,軍官和士兵就瘋狂地進行搶劫和破壞。為了迫使清政府盡快理解議和條件,英國公使額爾金、英軍統帥格蘭特以清政府曾將英法被俘人員囚禁在圓明園為借口,命令米啟爾中將于10月18日率領侵略軍三千五百余人直趨圓明園,縱火焚燒。這場持續了兩天兩夜的大火,將圓明園燒成一片廢墟。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圓明園又一次遭到破壞……
嗚呼!夷人一炬,可憐焦土,奈何取之盡錙銖,奪之如泥沙,玉窯瓷石,燒殺搶掠,人面獸心,暴露無遺。奈何清廷無能,無力阻攔,使負棟之柱,轟轟然倒塌;架梁之椽,紛紛然坍落;釘頭磷磷,瓦縫參差,直欄橫檻,皆是面目全非,愴然悲泣。
唏噓之余,我們又不難發現,從圓明園的被毀滅所折射出來的,清王朝的沒落的根深蒂固的原因:
從康熙到雍正再到乾隆,科學技術的發展一再被拋棄,偉大的四大發明只是被用于娛樂取笑,變成茶余飯后的談資,科學技術被視為玩笑;從雍正時期的禁海令、遷海令,到乾隆的宣言:“天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貨物以通有無。”就像圓明園,她雖然氣象萬千,但卻是一個封閉的狀態,仍舊透射著天圓地方的禁錮思想;
其次當西方國家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工業革命、資產階級革命時,以天朝上國自居的清王朝正在用黃金白銀堆砌建筑華麗的圓明園,不妨說這是實用主義與享樂主義的對立,而在那個生產力低下的時代,實用主義或許會更勝一籌。清王朝在經歷康乾盛世之后,已經是盛極而衰,她必將迎來壓死駱駝的最終一根稻草,一如英國使者馬格爾尼所言:“清政府好比是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他之所以在過去一百五十年中沒有沉沒,僅僅是由于一班幸運、能干而警覺的軍官們撐著,而他勝過鄰船的地方,只在它的體積和外表。可是,一旦一個沒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揮,那就不會再有紀律和安全了。”
圓明園,一座被譽為“世界園林之王”的皇家御園,它寓意圓滿周全,明達明智,象征著皇家富貴,天家繁華,然而事實卻無情的拋棄了這樣完美的愿景,她迎來了自我的毀滅,迎來了清王朝的災難,更是迎來了悠悠華夏的深重苦難……
電影圓明園觀后感5
紀錄片《圓明園》觀后感
圓明園,始建于1709年,毀于1860年10月18日,象征著一個古老東方帝國的繁榮昌盛,見證了一個落后的農業禮貌被先進的工業禮貌無情踐踏的歷史!
從1840年鴉片戰爭被打開國門,擁有浩蕩五千年輝煌歷史的中華民族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屈辱:1842年英國割占香港島,1849年葡萄牙強占澳門,1858年~1881年,沙俄強占中華領土150多萬平方公里,1895年甲午戰敗,兩億兩白銀和臺灣島及附屬島嶼賠給日本人,1898年,德國人拿走山東膠州灣,俄國人占了遼東半島各大港口,英國人控制了長江流域,1899年法國人控制兩廣和云南,日本也把福建作為勢力范圍,1901年的《辛丑條約》則完全把大清政府變為了殖民傀儡。短短60年間,一個龐大的帝國分離崩析,到處被插滿了殖民者們的軍旗!租界橫行,教會霸道,洋人巧取豪奪。在外國侵略者的壓迫和蹂躪下,中國幾乎已經沒有獨立的領土和主權而言。日本和俄國為爭奪在中國東北的權益而在中國的土地上大打出手,而清廷竟宣布完全堅持中立!
“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這是一段極其不堪回首的歷史,每念于此,未嘗不痛心疾首,然則痛既痛矣,若不能從悲痛和屈辱中汲取教訓,迎接我們的將是更深遠的悲痛和屈辱。
從1840年國門洞開到1911年的武昌首義,到1949年的日出東方,再到2012年的今日,歷史這條大河已經晝夜不停地流淌了近三個甲子,172年間中華大地風云激蕩,乾坤數次扭轉。此刻,就讓我們循著歷史的足跡逆流而上,拂去歷史表面厚厚的塵埃,去翻開那些泛黃腐爛的典籍,期待自我粗鄙的目光能有所發現。
早在五六千年前,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便出現了早期的禮貌社會的要素,如城市,墓葬,農業和家畜飼養等。四千多年前,是傳說中的炎黃,堯舜禹的時代,公元前21世紀開始,啟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王朝,之后歷經商,西周和春秋戰國之后秦王一統天下,從此中國拉開了封建王朝的序幕。此后,中國分分合合,王朝更替,古老的地本禮貌——農業禮貌一步步走向繁榮,直到最終的沒落。
中國的封建社會在大清康乾盛世的時候到達了頂峰,同時意味著皇權的力量也到達了頂峰,然而此時自大的中國皇帝們卻不明白“西方蠻夷”們卻早在明朝中后葉便開始了對東方禮貌的大幅度追趕,此時的帝國已經大大落在了被視為野蠻民族的后面!
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其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中這樣寫道:“認識到現代農業,現代航運,現代石油工業,現代天文臺,現代音樂,還有十進制數學,紙幣,雨傘,釣竿繞線輪,獨輪車,多級火箭,槍炮,水雷,毒氣,降落傘,熱氣球,載人飛行,白蘭地,威士忌,象棋,印刷術,甚至蒸汽機的基本結構,全部源于中國,讓中國人和西方人同樣感到驚異。
如果沒有從中國引進船尾舵,羅盤,多重桅桿等改善的航海和導航技術,就不會有歐洲人那些偉大的探險航行,哥倫布不可能遠航到美洲,歐洲人也不可能建立那些殖民帝國。
如果沒有從中國引進馬鐙,使騎手能安然地坐在立刻,中世紀的騎士們就不可能身披閃亮的盔甲去援救那些落難少女,也就不會有“騎士時代”。如果沒有從中國引進槍炮和火藥,也就不可能有子彈透過騎士的盔甲將他們射落馬下,從而結束騎士時代。
如果沒有從中國引進紙和印刷術,歐洲繼續用手抄書的時間可能要長很多,識字將不會這么普及,歐洲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三大思想文化運動直接得益于造紙術和印刷術的引進。
奠定了產業革命基礎的歐洲農業革命,只是由于引進了中國的思想和發明才得以實現。分行耕種,強化除草,“現代”條播機,鐵犁,將犁起的土翻轉的犁壁,以及有效的挽具,全部是從中國引進的。在胸帶挽具和頸圈挽具來到之前,西方人是用繞在馬喉部的皮帶來勒他們的馬的。盡管古代意大利生產的谷物有余,可是因為缺少滿意的挽具而無法從陸路運送糧食到羅馬。羅馬是靠海運從埃及等地得到糧食的。至于播種方法,在中國人的條播思想引起歐洲人的注意之前,歐洲每年要浪費一半的谷種。歐洲整個歷史上不知有多少百萬的農民用極其可憐的犁來耕地,累斷了脊背,拖垮了精神,兒中國人已經享用了2000年比較省力的耕作方法。的確,直到兩個世紀之前,與中國相比,西方在農業方面是如此落后,以至于與中國這個發達世界相比,西方就是個不發達世界。此刻形勢倒過來了,然而有多久呢并且西方今日豐衣足食的本事完全受惠于兩個世紀前對中國發明的采用,認識到這一點是多么令人不安啊。”
然而,然而就是如此輝煌燦爛的豐富多彩的禮貌,卻在近代被西方禮貌迎頭趕上并超越,然后遭遇浩劫,令人扼腕嘆息!
近代中國為何走向衰落為何沒有借助高度發達的生產力一躍成為稱霸世界的超級帝國相反卻固步自封,畏縮不前而遭人欺凌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正是由于各種錯綜復雜的原因,造成了近代中國的屈辱歷史。
首先也就是在教科書中提到最多的封建統治的影響。中國的禮貌根深蒂固,中國的帝國組織滲透很廣,決不允許這些發明破壞傳統的制度和習俗,如康熙皇帝自我十分喜愛自然科學,卻不允許民間研究。于是,印刷術用于傳播古老的觀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藥加強了皇帝的統治和節日的喜慶氛圍,而沒有加固正在出現的資產階級的地位。指南針最多支持鄭和用于宣揚國威的遠航,而沒有像西方人那樣用于世界范圍的探險,貿易和帝國的建立,并且鄭和之后不久,政府就宣布了海禁政策,隔斷了中國與外國的海上貿易,中國陷入閉塞。
第二,中國的科舉制度也阻礙了中國科技的發展。為了鞏固自我的統治,中國的官僚們創造性的舉辦科舉,以此來拉攏杰出的人才來為統治階級服務,也在客觀上消除了他們反抗的隱患。從科舉制度本身上講,它是一種合理的制度,以至于今日我們參加的種.種考試也屬于科舉的演化,可是關鍵在于科舉考試的資料只是限于四書五經之類,無半點科學與技術。在此大環境下英杰們紛紛狂讀圣人經典,學而優則仕成了他們的第一追求,而不是像西方那樣去科研。更可悲的是明清之后,八股橫行,大眾的思想也所以受到嚴重的束縛。林毅夫就認為,中國古代沒有一個像樣的科學獎勵機制導致了中國的落后。于此相反,現代科技的起源地英國卻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效產權制度的國家率先建立了鼓勵創新和技術發明的專利保護制度。1624年英國頒布的《安娜法》,就是全世界第一部專利保護法。隨著《安娜法》的頒布,科技發明開始很多涌現,英國經濟出現持續增長,那些發明家也所以從自我的發明成果中得到巨大的物質利益。產權制度在社會提高過程中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威力,是因為產權制度的演變具有既改變收入分配,又改變資源使用效率的潛在可能性,從而能影響人類選擇行為的功能。與之比較,在中國古代,從事與技術研究的都是工匠,他們不具
備科學研究的條件社會地位很低,經常被那些具備科學研究條件的文人們所鄙視。而這也更加劇了中國社會上的重技輕科,因為工匠們沒有足夠的收入來保證他們從事科學研究。所以,現代的科學與技術很難在中國古代得到良好的發展。
第三,長久以來,在中國占主導地位的是一向是儒家文化,雖然期間佛道兩家也對中國文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是不足以撼動儒家的正統地位。而儒家文化強調學以致用、知行合一,而不務虛玄、無用的學問。這種腳踏實地、注重實效的治學理念固然有其明智的一面,必須程度上促進了中華禮貌的發展,但也不乏急功近利、目光短淺的局限。在中國古代官本位的思想下,最有用的就是可用來考取功名的四書五經,所以沒有人會去研究科學;而知行合一往往會限制科學的發展,使人們更加偏向于實用化的技術。儒家講究等級觀念,它一方面限制了中國民主的發展,而民主的環境才能最大程度上激發出人們的創造性;另一方面,等級觀念也造就了中國的官場文化,構成了著名的官本位,于是乎中國的杰出人才大都熱衷于考取功名,好光耀門楣,而那些一向在從事技術活動的工匠們則處于朝不保夕的地步。儒家的中庸之道對于中國人探索自然也是大大不利。楊振寧指出:“中國哲學里的中庸之道我認為對科學是不利的。歐幾里得的精神之一是打破砂鍋問到底,中庸之道與這種精神是相背的。”[9]最根本的是,儒家思想強調“自省”,主張人應當反省自身,而不是去探索外物,它使中國人在根本上喪失了探索外界科學與技術的欲望。正如馮友蘭所說那
樣,中國人從自身來說不需要科學。
第四,中國的地理環境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優良的。在此孕育下的華夏禮貌構成了自我的農耕生活。古代的小農經濟是自我自足的,大家對商品交換的需求較少,所以導致中國構成了重農輕商思想。歷史已經證明,商業的發展會推動科技的發展。更根本的是,在這種中國特色的小農經濟下,我們構成了燦爛的中國文化,其中包括我們所熟知的儒家,道家,墨家等。只是可惜在深受中國地理條件影響的發展下,我們選擇了天人合一,順從自然,而不像西方人那樣去逐步地嘗試改變自然。另外,中國作為一個傳統的內陸國,農業用的是灌溉體系,也需要一套官僚制度來加以保障,且思想容易僵化,也不利于科學的發展。
第五,中國古代沒有普遍設立科學技術方面獨立的學院和研究機構,科學知識不能積累和系統化,并且上升為理論并廣泛傳播。科學知識如天文知識只為統治者服務,而諸多發明只是父子相傳,不能構成社會共有的科學知識。社會不重視科技,認為是雕蟲小技,不屑于學習。不僅僅科學知識不能普及,科學方法,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也不能蔚然成風。何況,古代中國的許多發明創造只是技術成果,而不等于古代的中國社會具備了科學的環境,即具備主動調節和實現科學發明的健全機制與文化環境。一般地說,在古代中國作出某種技術創造只需專門科研人員對理論性知識的收集、分析與沉思,只需日常生活中的經驗積累;并且一種技術發明均由發明者個體即可完成,它是發明者將自我的經驗與其相關的個體經驗進行組合而成的結果。而歐洲卻因新型學校的出現而構成了主要表現為數學化、邏輯化、理論化的環境。這種環境對科學的發展所具有的促進作用遠遠大于上述中國所特有的環境。
第六,思維方式方面的差異。中國傳統哲學對于客觀世界的理解和規定,表現為整體性的傾向。整體性思維方式是中國傳統思維方式最顯著特點之一。中國傳統哲學傾向于把客觀世界規定為一個無限的、發展的、和諧的有機整體,強調事物的相互聯系、特定結構及其連接方式和整體功能。這種思維特征在具體資料上表現為“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的宇宙觀。中國古代哲學對于客觀世界的規定但很少有人像西方人那樣對事物采取分析的方式,而在觀念資料上大多傾向于把對象理解為具有連續性結構的有機整體。中國傳統系統整體觀突出的長處是比較接近于辨證思維原則和系統論的整體性原則。這種缺陷的特質在于,中國傳統哲學在發展了設立在整體性原則基礎上的有機宇宙觀的同時,卻不可避免地忽視了分析的方法,沒有感覺到對宇宙進行精密的邏輯說明的必要。而這一點,恰恰是近代科學產生所必須的環節和條件。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對復雜的社會系統有深入的研究,發展了辯證的整體思維方式,善于對政治和軍事等復雜問題作綜合的確定,但不善于作定量的數學分析和形式邏輯的推理,沒有發展公理式的幾何和嚴格的現代數學,也不從事條件能控制的科學實驗、對自然界進行系統的觀測,因而對自然界的了解缺乏有科學根據的事實作為立論
的依據。
第七,在西方理論大發展的同時,中國明朝士大夫階層已經開始全面系統的接納和研究西學,并有自我獨到的見解,而西方雖然是西學的發祥地,但教會對思想的禁錮與明朝政府對科技發展的大力支持構成鮮明比較。
可惜在1634年《崇禎歷書》修編完畢以后,至明朝滅亡的1644年的10年間,兵禍戰亂橫行、天災人禍結為于一體,之后滿族入關。中國的知識分子們哪里還有什么心思“科技革命”,有志氣的投身反清復明,而又大多死于非命,清朝入關以后為了鞏固統治,又大興文字獄,殘酷迫害明朝士大夫階層。.............
清朝比西方教會統治時期還黑暗,西方針對個人觀點進行思想禁錮,伽利略也可是是被判終身監禁,而清朝的文字獄卻是斟字酌句的對明朝士大夫階層進行慘毒無以的滅門迫害,這種殘酷的殺戮和思想禁錮使中國最終失去了和西方同步的機會,以至于清朝初期就開始了嚴重的倒退,甚至將許多明朝已經取得的成果都喪失掉了,中后期更是一塌糊涂。
此外,中國的社會精英們大都不重視數學化或定量化的描述,只是建立在經驗基礎上,太過于重視實用功效,缺少邏輯思維。中國也可是說是技術大大領先,科學并沒有領先多少。
以上便是我對中國近代衰落的看法,以史為鏡,能夠知興替,僅有深刻的反思歷史,才能在未來少犯錯誤,才能實現我中華禮貌的真正復興!
圓明園個人感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