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遇見觀后感
《朗讀者》中其實這些大多是非專業朗讀者,隨著音樂舒緩起伏、情緒的逐漸醞釀,抑揚頓挫,聲情并茂,加之觀眾用心傾聽,聚精會神的眼神交匯、甚至很多人眼里閃著激動的淚花,致使掌聲不時響起,收到臺上臺下互動和鳴的效果,大型文化類節目《朗讀者》的出現,正是在喧鬧娛樂中的一股清流,是一種社會責任的擔當。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朗讀者遇見觀后感”,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朗讀者遇見觀后感1
你上次落淚是什么時候?你是因為什么流淚?你又是為誰流淚?淚有時候是咸的,有時候是甜的,你嘗到的是什么味道?
失戀的人會哭,忍受病痛折磨的人會哭,創業失敗面臨絕望的人會哭,收到家書異常想念的人會哭,歷經高考錘煉最終金榜題名的人會哭,相愛十年步入婚姻殿堂的人會哭……眼淚是寶貴的,每一次哭泣都是內心情感的宣泄。希望哭過以后的你,可以一如既往地勇敢和堅定。
1.斯琴高娃在朗讀《寫給母親》時,用情至深,感染力超強,讓人止不住地落淚。母親雖然已經在土地下面了,但她依然能夠聽到她在唱歌,依然能夠感受到母親給予她的精神力量。她很認真很認真地告訴我們:趁父母健在,一定要好好孝敬他們,不然后悔可來不及了。有時間的話,多去陪陪父母吧,他們需要你的愛和擁抱。
2.丁一舟和賴敏的愛情是我所看到的平凡生活中最真摯也最感動的故事。他們相貌凡凡,來自農村,是生活中最普通也最常見的一個。他們沒有傲人的相貌,沒有富人的奢華,但他們擁有一顆最熾熱的心,他們在用心感受著這個世界,用愛溫暖彼此。原來,真的有人會不顧疾病,不顧出身,奮不顧身地愛上一個人賴敏的樂觀與笑容深深地刻在腦海里,她是那樣的明媚,那樣的歡快,那樣的美麗動人。她需要的從來不是裝飾,她需要的是與他一起感受這個世界的豐富與多彩。
3.我身邊也有一位乳癌患者的親戚,我希望她也可以戰勝病魔,早日康復。其實,癌癥并不可怕,只是壓力帶給你太多負擔,生命是脆弱的,同時也是堅強的。每個人對生的渴望都很濃烈,我相信信念和努力可以戰勝一切。
4.一生奉獻給青藏鐵路事業的人是默默無聞而偉大的。雖然我還不曾跨越山水去領略西藏的壯美,但我謝謝這些科學家和工作者為我們創造了條件,給了我們便利的機會去親眼目睹一望無垠的草原和沙漠。謝謝你們。
朗讀者遇見觀后感2
昨晚,央視一套8點檔的《朗讀者》,播出柳州“走心情侶”丁一舟、賴敏的故事。賴敏現場朗讀臺灣作家三毛作品,催淚臺下觀眾。
丁一舟、賴敏這對患難情侶,相信柳州人不會陌生。一輛單車、一輛輪椅、一只狗、兩個人……為了讓患“企鵝病”的女友在剩余生命里到處看看,丁一舟決定帶著患病的賴敏,在全國地圖上走出一個心形。
2月25日,丁一舟、賴敏受邀到北京,參加央視《朗讀者》節目錄制。昨晚播出的《朗讀者》上,丁一舟、賴敏與董卿互動,他們和大家分享了旅途中的故事,并分享了即將為人父母的喜悅。賴敏還在現場朗讀了一段女作家三毛的作品,《你是我不及的夢》一書中《夜深了,花睡了》的片段。
賴敏說,自從2015年從柳州出發以來,都是丁一舟掙錢養活她,旅途除了快樂,還有很多艱辛。即便如此,丁一舟還是會盡量滿足她各種小女人的幻想,給她買婚戒、在拉薩求婚,又在四川甘孜理塘與她舉行藏式婚禮。或許他們的生活并不闊綽,但精神卻非常富有。
朗讀者遇見觀后感3
上一期《朗讀者》播出后,王珮瑜用京劇韻白朗讀的一首《念奴嬌·赤壁懷古》卻意外地在網上火了起來,觀眾和網友們為這種令人眼前一亮的新奇朗讀形式而喝彩,直言古詩詞用京劇韻白朗讀起來特別帶感。
其實古詩詞在寫作時并不是遵照如今的普通話發音,而來自于古音和方言的京劇語言體系反而可能更接近古人的發音,于是也就產生了這種奇妙的化學反應。昨日,在接受全國媒體采訪時,王珮瑜坦言參加《朗讀者》也給了她一些啟發,以此為契機今后會做更多京劇和詩詞朗讀相結合的策劃。
京劇式朗讀爆紅:古音與古詞的奇妙化學反應
在《朗讀者》節目中,曾被人稱作“小冬皇”的王珮瑜將一首《念奴嬌·赤壁懷古》獻給了“余派最好的傳人孟小冬”,抑揚頓挫的京劇韻白將這首大家十分熟悉的“課文”演繹出了全新的感覺。不少網友在網絡上分享了這段視頻并直呼:“忍不住跟著念起來,太帶感了。”
與新中國成立后才確定的'普通話發音相比,來源于古音和方言的京劇韻白或許其實更接近古人的發音,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何京劇韻白會和古詩詞如此契合。這種新鮮的朗讀方式不僅受到網友們的追捧,也給了王珮瑜不少啟發:“我覺得今后可能會針對這樣一種形式來進行的藝術推廣,比如說中國有很多好的古詩、古詞都可以和戲曲的韻白來做結合,我們可以以《朗讀者》為一個契機,來做一系列這種類型的策劃。”
走紅是把雙刃劍:新式推廣也曾遭受前輩質疑
在參加《朗讀者》之前,王珮瑜就曾參加過不少綜藝節目,這些曝光使得她在梨園外也積攢了不少人氣。如今,王珮瑜在微博上有超過12萬的粉絲,這在依然傳統的京劇行業里可以算上是“超級大V”了。
對王珮瑜來說,在綜藝節目上的走紅是一把“雙刃劍”。首先提高知名度對于推廣京劇有著十分顯著的效果,但為此也必須付出相應的代價,在采訪中王珮瑜表示:“原來我更多的就是專注自己在專業上的一些事情,而現在會勻出更多的精力和時間來接受一些媒體采訪,還有篩選要不要去一些節目。”甚至走紅之后,一些之前沒想過的節目和代言都找了過來,這讓想要堅持傳統藝術和京劇演員屬性的王珮瑜不禁感嘆“希望自己不要太紅”。
這樣的擔憂不無道理,京劇畢竟是個傳統行業,這種形式的走紅對于一些老藝術家來說甚至有點“離經叛道”。王珮瑜也坦言,在嘗試用不同方法推廣京劇的過程中,會受到一些老前輩的質疑,“我覺得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取悅到所有的人。在做一些嘗試的時候,很多我們這個業界的老師們發現他們的學生和孩子有一天不在他們的規范當中去做他們認為對的事情的時候,一定會有質疑。”對于這些值得尊敬的前輩的質疑,王珮瑜表示會用謙卑的態度來應對,在保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放在京劇傳統劇目傳承上,再擠出時間做新的推廣和傳播。
不一樣的“瑜老板”:會玩彈幕也喜歡流行歌
入行20多年來,王珮瑜獲獎無數,深受京劇泰斗們的賞識。在京劇這個傳統行當里,不到40歲的王珮瑜正值當年,資歷卻堪稱深厚,被大家尊稱為“瑜老板”。在大眾面前,王珮瑜永遠是一身長袍,頗有舊時代的氣息。但在推廣和傳播京劇的方式上,王珮瑜做了許多大膽的創新和嘗試——除了上《朗讀者》這樣的綜藝節目,她還會去各地舉辦清音會,甚至在網站上也開了自己的直播間玩起彈幕直播。
從互聯網式推廣到流行音樂推廣再到如今的京劇與朗讀的結合,王珮瑜在不斷探索中尋找讓更多人接受京劇的方法,之后還會帶來怎樣的驚喜,咱們拭目以待。
朗讀者遇見觀后感4
雞年伊始,文化類節目火爆熒屏,文化類節目制造了令人欣慰的小高潮。實際上,從2013年至今,文化類綜藝未曾缺席過。從2013年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2014年的《中國成語大會》,再到如今的《朗讀者》,標志著中國電視文化類節目迎來了一個春天。《朗讀者》等文化類綜藝節目的熱播,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隨著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深入人心,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還會有更強勁的表現。如果我們能發揮出高度的文化智慧,必定還會出現更多現象級文化節目,讓觀眾從中受益匪淺。
雖說,電視文化類節目要成功突圍,還需要整個社會大環境有所改善。但是起碼它是個風向標,它讓我看到了在真人秀獨霸熒屏的今天,觀眾對文化類綜藝節目也是有龐大需求的。要知道,內容庸俗、格調低下已成為很多電視綜藝節目的一大通病。夸張代替真實,搞笑當作幽默,表象打敗內涵,形而上的關懷讓位于形而下的消費,綜藝節目“繁花似錦”的背后是思想和藝術的“貧乏”。提起電視綜藝,這些年一個“霸屏”的現象就是各種明星真人秀。起初,這類節目也曾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然而隨著復制、模仿的節目越來越“濫”,就會令人感到審美疲勞。
盡管文化類綜藝節目與娛樂性綜藝節目之間并沒有鴻溝,兩者之間需要深度融合,核心價值都應該是專業素養與文化情感。但那些一味奔著庸俗、無聊而去,明星的矯揉造作、緋聞隱私成為賣點,甚至被煞有介事地過度解讀的娛樂性綜藝節目,裹挾著觀眾們眼球,讓觀眾們的心靈逐漸變得麻木、粗糙、焦慮。綜藝節目亟須重新接洽文化的源頭活水,回歸內心里最普通的情感悸動,在此語境下,正本清源的《朗讀者》等文化類綜藝節目的走紅可謂正逢其時。
應該說,《朗讀者》等電視文化綜藝節目的走紅,說明觀眾并不是一味地“娛樂至死”,他們追求久違的純凈、美好、真誠、樸素,也充分說明,電視綜藝節目亟須回歸文化內涵之魂,才能真正贏得觀眾。在電視熒屏一片喧囂的背景下,《朗讀者》等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回歸”,贏得各類觀眾的一片叫好,充分說明人文內涵是綜藝節目的靈魂,只有訴諸文化與情感,電視綜藝節目才能煥發生命力,也一定程度上說明,在消費主義比較流行的當下,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依然旺盛。這一熱點現象與當代國人強烈呼喚傳統文化回歸的時代背景緊密相連,是國人文化自信的體現。
朗讀者遇見觀后感5
繼春節期間央視剛剛播畢的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引爆全國觀眾對于中國詩詞的熱情后,2月18日晚,央視一套三套聯合播出了主特并兼制作人的又一文化綜藝新作《朗讀者》。
此間一眾娛樂綜藝節目熱鬧上演之際,《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等文化綜藝均刮起一股清新之風,其中,《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總決賽更是一舉奪得實時收視冠軍。此番,以制作人、主持人雙重身份推出的《朗讀者》,在“熱身”階段便引發關注。曾介紹稱,《朗讀者》不是朗誦節目,不是語言節目,而是人生節目和情感節目,這里不僅有在各領域推動社會進步的人,而且有很多普通人。
《朗讀者》第一期節目以“遇見”為主題,邀請了知名演員濮存昕、知名企業家柳傳志、世界小姐張梓琳、著名翻譯大家許淵沖等嘉賓,在節目中,濮存昕第一個亮相,他講述了自己鮮為人知的一段人生經歷,童年時竟被同學起綽號“濮瘸子”,他以一篇老舍散文節選《宗月大師》致謝改變自己一生命運的恩人,濮存昕感謝了一位醫生,改變了他的命運。柳傳志暢談因拙成巧的人生軌跡,高三時為何與成為百里挑一的飛行員的機會失之交臂。節目現場柳傳志重現“父親的演講”,朗讀兒子婚禮上的家信,“柳式家訓”讓觀眾深受啟發。張梓琳首度透露自己一舉奪魁,當選世界小姐的決定性因素,并分享了為人母近一年的驚喜與感動。
在第一期節目中,還特別邀請了四川音樂學院畢業的著名鋼琴演奏家李云迪,從頭到尾彈奏《朗讀者》主旋律,成為一大亮點。民謠之父胡德夫彈唱經典歌曲《匆匆》,充滿了意境。以朗讀和訪談為核心的`節目內容,加上經典音樂藝術的組合,《朗讀者》首期獲得了巨大成功,實現了當制作人的開門紅。
壓軸出場的是曾翻譯《詩經》、《楚辭》、《唐詩》、《宋詞》、《牡丹亭》,榮獲國際翻譯界最高獎項之一“北極光”杰出文學翻譯獎的96歲高齡的著名翻譯家許淵沖先生。在現場與許先生娓娓互動,許淵沖道出了曾用翻譯林徽因詩詞追求女同學的獨家趣聞。已為中外文化傳輸做出杰出貢獻的許淵沖老人,近百歲高齡每天依然堅持工作到凌晨3、4點,他活到老、學到老,永遠用年輕人的心態努力工作,感動了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