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觀后感萬能
寫觀后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促進相互交流和理解。那要怎么寫電影觀后感萬能呢?這里提供一些電影觀后感萬能,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電影觀后感萬能篇1
故事講述的是一對“嗩吶匠”師徒的成長過程,展示了傳統藝術形式在新老兩代間傳承與接棒這份擔當所需要的心性和精神,又聚焦了這門手藝在時代變革中的落沒困境。
電影中突出展示中華文明中嗩吶的傳承,一年又一年水草豐茂,一代又一代嗩吶情長,每一只都有一個美好的故事。大火中搶出嗩吶,不僅僅是手藝人的工具更是他們的生命。
片中對焦三爺在一次酒后盡情豪放的吹的那一嗓子和村長追悼會上喇叭口流出的鮮血等細節刻畫的諸多段落里,都演繹了時光的流逝之中人們對傳統文化從尊敬崇尚到輕視鄙夷的轉變。
早期焦三爺的焦家班走到哪里都被人尊重,吹奏百鳥朝鳳更是難得一聽。到后來,故事的主人翁游天鳴接過焦老爺子的衣缽,游家班被洋樂器取代,越來越不被人尊重,最終使得團隊離散,嗩吶在時代變革中消亡。對比焦老爺子他用言行和生命來維護和傳承嗩吶這門匠活,無不扼腕嘆息。
世易時移,非人力可為。雖然這種取代是社會進步不可抗力之下的必然,但一種文化的衰落總讓人多少覺得不安。在我看來這個故事是一個悲劇,傳統技藝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失傳的獨門絕活成為歷史。
百鳥朝鳳,用嗩吶的形式來展示各種鳥兒的叫聲,是多么美妙的人與大自然的結合,如此精湛的技藝逐漸失傳。當下流行的鋼琴、小提琴、吉他等逐漸取代了中華傳統的樂器嗩吶、二胡、琵琶等是世事更迭、傳統受害的最真實體現。這樣的故事仍舊在每一天的現實社會中頻繁的上演。
深究其為什么?屈辱的中華近代史讓我們失去了宏偉的建筑、精湛的傳統技藝和大量文化藝術瑰寶,但最近幾十年的快速發展拜金主義也讓我們失去了中華文明的匠人之心。
如何讓我們中華文明再放光芒,電影也給了答案。尊重傳統技藝者,讓他們不斷得到社會的正反饋,讓從事藝術的匠人得到足夠的價值體現。
如今我國正處于向高質量挺進的階段,那些優秀的傳統藝術結晶,它們是華夏民族的文化精髓,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切斷了根,那怎能抵抗外來肆虐的風暴!希望這種“吹到骨頭縫里的嗩吶聲”能喚起我們對精湛技藝的不斷追求。
電影觀后感萬能篇2
電影《老師好》絕對是一部令人驚喜的好電影,沒有刻意的煽情,真實還原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高中校園生活,能讓你“笑著笑著就哭了”。讀書時代,是我們每一個人一生中最珍貴最美好的時光,青春年少,風華正茂,反叛不羈,躁動不安,對古板嚴肅的老師是既敬且畏,又怕又恨。這種感受勢必令每一個進入影院的觀眾找到代入感和情感共鳴,不禁想起當年的自己和當年的老師,感動莫名。
《老師·好》是由我國著名相聲演員于謙監制,張欒執導,于謙、湯夢佳、王廣源、秦鳴悅、徐子力、孫藝楊、徐紫茵、郝鵬飛、郜玄銘主演的青春校園電影。該片以苗宛秋老師(于謙飾)為核心人物,聚焦苗老師與學生們的“斗智斗勇”的有趣故事,再現八十年代的師生百態及純真情感。話說,1985年的南宿一中,苗宛秋老師推自行車昂首走在校園,接受著人們艷羨的目光和紛至沓來的恭維。苗宛秋怎么也不會想到,他即將走進的這個高一三班將會成為他以及他身邊這輛自行車的噩夢。三班的同學也沒有想到,這位新來的老師改變了他們的一生……
“上課!起立!老師好!”這樣的場景太熟悉,太親切了!80年代校園里課堂上的真實寫照,人們都印象深刻。影片中的苗老師管教學生經驗十分豐富,剛開始到教室上課起立時沒人起立,到最后,有學生一喊起立,馬上全體學生都站了起來大喊“老師好”。違反紀律不守規矩就罰站,“食古不化”的苗宛秋,成了學生心目中“不能接受新生事物”的封建老古董的化身。不甘服從這樣的統治和管理,用他們的話說: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而反抗的方法,是拆老師的自行車后蓋擋泥板,讓他的襯衫上濺一身泥;把老師的自行車高高吊起,讓他夠不著拿不到。這種貓與老鼠、閻王與小鬼斗法的把戲和場景,這種師生關系讓我們覺得再親切熟悉不過了。
電影中處處能引發從八十年代走過來的觀眾們的回憶狂潮。無論是教室里的一桌一椅,描刻“獎”字的鐵口盅,綠色斜挎包、28吋自行車還是燙發、口紅、錄音機、武俠小說、霹靂舞、冰棍、玻璃瓶裝的有色碳酸飲料、名字是無花果實質上是蘿卜絲的零食,無一不是八十年代的生活元素,這些極具年代意味的舊物,無一不讓你回想起從前的生活剪影,讓你“一秒回到高中時代”。其中最令筆者觸動的,是那個年代,穿著彈力健身衣跳健美操的情形,代表著青春、活力、時尚、能量的動感藝術體操,一點也不比如今風靡全國的瑜伽遜色。還有當時席卷全國的“費翔風”,激情澎湃的《冬天里的一把火》,校園廣播經常播放的勵志歌曲《金梭和銀梭》,文藝演出經常排練的慷慨激昂的大合唱歌曲《我們走在大路上》……
影院內,一群個性鮮明的少男少女,遇上一位“不近人情、嚴肅古板、多管閑事”的老師,相互撞擊迸發出來的火花,這種樸素的師生情,惹紅了多少人的眼眶啊。電影中的苗老師是很多人學生時代“最討厭”的那一類老師。你覺得老師嚴厲、多管閑事,但老師說的那句“我這是對你好”是用他的方式在對你好,他是如父如兄的要讓你上進、為你前程打算嘔心瀝血的那個人,那顆最真誠的心。多年以后,直到這個時候,你才知道,原來那個管你最嚴的老師,愛你最深。直到這個時候,你才知道,就算所有人都放棄了你,那個愿意批評你的老師,是在你跌落進懸崖時,依然拼了命抓住你雙手的人。直到這個時候,你才知道,老師口中說的“這都是為你好”,真的都是為了你好。多少不羈的少年總是要在摔過跤、受了傷之后,才知道老師的啰嗦和訓斥到底是為誰好。都說:入學時有多恨老師的嚴厲,畢業時就有多舍不得老師的笑臉。
電影中的苗老師和千千萬萬的普通老師一樣,無論是品學兼優的學生,還是頻頻闖禍的“小混混”,老師都不會放棄任何一個學生,因為在老師為人師表教書育人的觀念里,老師的使命老師的責任就是要將學生們親手送上一條對他們來說最好的道路,成就更好的自己。正如苗老師說的:“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個十字路口,而真正好的道路就一兩條路”。
“高考”是莘莘學子人生中重要時刻,高考的老師更是為了讓考生考出最好的成績而默默付出心血。到如今,當分數與利益關系掛鉤,當功利與補習關系掛鉤,傳統教育正被某些酸堿慢慢腐蝕,令人痛心,也正因為如此,曾經走過讀書時光的我們,更從電影中的苗老師身上想到自己當年的無私奉獻、循循教導的好老師,形象真實、飽滿、鮮活,那一份為人師者的情懷,那一份“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深厚情分。無論歲月如何變遷,教壇上總有誨人不倦的師者,值得人尊重和愛戴,正如電影結尾說的一句話:有些人看似已經走遠,但是從未離開。
電影觀后感萬能篇3
“如果你有夢想,就要去捍衛它!”
這是影片中最讓我記憶猶新的一句話??赐暧捌?,心中有著太多感觸,因為我并不確定幸福是否會如約而至,但是我確定,如果我有夢想,如果我很勇敢的去追逐夢想,我也可以像影片中的主人克里斯一樣,在不經意間聽到幸福的敲門聲。
《當幸福來敲門》改編自一個真實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克里斯·加德納正是現在著名的黑人投資專家。在他的身上,我們看見了來之不易的成功,當然也不能忽視生活給予他的種.種痛苦和挫折,但是,他透過痛苦和挫折告訴我們:夢想,什么時候來臨其實都不算太晚,只要我們還有力氣去追逐,我們也會有實現夢想的那一天。
影片中,克里斯由于貧困失業還不上銀行貸款而被銀行沒收房屋和車輛,妻子也離他而去,他帶著年幼的兒子生活。這是一段痛苦的生活:他住過出租的房屋、睡過地鐵衛生間、睡過列車的座椅、睡過政府救濟站,但他沒有尋求別人的幫助,沒有博取大家的同情,他仍帶著樂觀的心態去工作,希望通過努力去改變自己的困境,他沒有被現實所打敗,依然堅持著自己的夢想。還記得在電影中的一個片段,克里斯把自己僅有的錢借給了忘帶錢的上司打車,即使貧困潦倒到如此地步,他自己也從不忘記去幫助別人。面對自己艱難的境遇,他沒有怨天尤人,他用行動證明:當生活拋棄了我們,我們還有自己和那些從未放棄過的夢想!當我們處于困境、前途渺茫的時候,我們唯有記住責任,堅持夢想。
人生也是如此起起落落,生活也會給我們下絆子、上帝會給我們巨大的困難,但我們唯有不斷的努力,才會感到幸福!影片沒有華麗的臺詞,沒有鮮亮的服飾,卻總能觸碰到我們的內心,激起我們對夢想的渴望和對幸福的渴望。我們不要害怕困在路上,在路上才能看見夢想的回首,在路上才能感受生活帶給我們的困難與挫折中還蘊藏著我們期待的未來,在路上才能看見幸福正在向你狂奔而來。
“叩、叩、叩……”
你聽見幸福的敲門聲了嗎?
電影觀后感萬能篇4
心理課上,我們觀看了這部題為《美麗心靈》的影片,它講述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故事的原型是數學家小約翰-福布斯-納什。英俊而又十分古怪的納什早年就做出了驚人的數學發現,開始享有國際聲譽。但納什出眾的直覺受到了精神分裂癥的困擾,使他向學術上最高層次進軍的輝煌歷程發生了巨大改變。面對這個曾經擊毀了許多人的挑戰,納什在深愛著的妻子艾麗西亞的相助下,毫不畏懼,頑強抗爭。經過了幾十年的艱難努力,他終于戰勝了這個不幸,并于1994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心是永恒的,它就像一束陽光,自始至終地洋溢著光芒與溫暖。無論生活有多么黑暗,你的意志永遠不會拋棄你。一個失去了意志的人,等于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約翰·納什的生活中就始終有一縷給他溫暖的陽光。當他意識到自己的病時,他簡直不敢承受這一切?!熬穹至寻Y最大的痛苦是分不清是真還是假。想想看,你突然發現那些人、事以及讓你最珍惜的時刻,并沒有消失,也沒有死去——卻是更糟的——他們都不是真的。你想那會多可怕。”面對這一事實,他幾度站在了崩潰的邊緣。但他堅強的意志告訴自己:你不能放棄。雖然他也曾屈服于假象,偷偷瞞著妻子不吃藥以維持“直覺”。但他最終用陽光戰勝了黑暗,憑借自己過人的自制力抵御了精神分裂的痛苦,并獲得了諾貝爾獎。他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就不僅是因為天才般的數學家頭腦,更是因為他美麗的心靈。
是啊,在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藏著一捧屬于自己的陽光,意志的堅強與否,正決定了陽光的明媚程度。用你的心努力戰勝困難,讓意志伴隨你走向未來,這樣你的陽光才會更燦爛。
電影觀后感萬能篇5
前幾天,電影頻道播出一場激動人心的影片——《閃閃的紅星》,一聽到這熟悉而充滿激情的旋律,我不由地想起了電影中的小英雄——潘冬子。
電影講的是抗戰時期的少年英雄潘冬子是怎樣巧妙地與敵人周旋,冒險為游擊隊送鹽、送信,并在斗爭中不斷成長的故事。潘冬子是那樣機智、勇敢,他與紅軍戰士的革命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我。這種精神正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呀!
當影片中出現那一團團熊熊的火焰,我內心強烈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多么勇敢的中國人!多么頑強的紅軍戰士!
他們為了勝利,為了祖國的尊嚴,革命先烈不惜拋頭顱、灑熱血,這是何等偉大的精神呀!
想想當時,再想想今朝,我們難道不應該更珍惜現在的生活嗎?我們要努力學好本領,將來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這樣我們才對得起紅軍戰士呀!想到這,我不由想起了那首熟悉的旋律——“紅星閃閃放光彩,紅星閃閃暖胸懷……”
電影觀后感萬能篇6
這次的《一秒鐘》依然如此,讓人看得很感動。
而這種內斂的故事,其實就很需要一個懂得情感表達的演技派來表演,而這次張藝謀選擇的是張譯和范偉,這兩位都是當今中國炙手可熱的演技派,不管是張譯還是范偉都是如此。張譯因為之前的好幾年出不了頭,終于在這幾年開始火起來,大家都對他的演技是有目共睹的。
張譯飾演的張九聲,因打架被勞改,卻從勞改農場偷偷逃走,追著膠片橫穿沙漠,想要“看一場電影”。
劉浩存飾演的劉閨女,則千方百計想要偷一盒膠片,拿回家做當時最流行的“膠片燈罩”。
同樣奔著電影膠片而來的兩人,因為不同的目的你來我往甚至大打出手,卻慢慢結下了更深的羈絆。
或許有人問,一場電影,值得冒著加重處罰的危險逃出農場嗎?
值得!因為張譯飾演的張九聲說:“我女兒在電影里,我來看我女兒。”
他的女兒并不是在放映影片《英雄兒女》里。而是在電影放映之前播放的《新聞簡報》里。
張九聲的女兒為了消除勞改犯父親的負面影響,小小年紀走進糧店學習先進,被拍到了《新聞簡報》里。
張九聲千里迢迢跑來看的,是新聞簡報里出現“一秒鐘”的女兒。
劉浩存飾演的劉閨女,母親早亡、被生父拋棄,小小年紀只能與弟弟相依為命。
費盡心思想要一個膠片燈罩,是為了不讓弟弟再受地痞流氓的欺辱。
一個對女兒滿懷愛意卻被距離阻隔的成年人,一個被父親拋棄傷害卻仍然渴望被愛的小姑娘,他們通過電影相遇,相知,并最終和解。
所以,《一秒鐘》的情感有兩層:
以范電影為代表的周邊人物,傳遞著那個年代人們對電影的熱愛、追捧;
風暴中心的張九聲和劉閨女,則用最普世的、最共通的對家人的愛感染著觀眾。
物質短缺、思想受掣肘的年代里,人們仍然愿意為了看一場電影而全民動員、群策群力,困苦環境中也不停止對精神世界的追求。
而特殊時代造就的兩位主人公,也在用他們各自的方式奮力揮拳,試圖為自己苦難的處境找到出口。
電影觀后感萬能篇7
消防員,平凡而偉大,哪里有險情,他們就出現在哪里,哪里有危險,他們就沖鋒在哪里,《烈火英雄》這部電影,就是平時生活的真實寫照。
電影剛剛開演,首先是火鍋店三層著火,消防員趕到現場救火,隊長江立偉率領隊員進入火鍋店滅火,然后讓一名消防員帶一名新兵去清理現場,可沒想到新兵經驗不足打開了存放煤氣罐的房間,結果第二次爆炸發生了,離最近的新兵也犧牲了。因為江立偉隊長的疏忽犧牲了一人,還被撤掉了大隊長的位子,這件事也成了他心理的陰影。
在這場電影里最感動我的有二個場景。
首先是江立偉,因為油區負責人的隱瞞,沒有斷電的情況使油區爆炸火勢增大向化學區逼近,化學區有大量的化學燃料,如果爆炸可能毀滅到中國甚至鄰國。為了防止油區再次爆炸,江立偉帶一人上去關閉石油區的閥門,因為閥門經過爆炸已經超溫。兩人用全力關閥門手套都被燒壞了。但仍堅持關上。
鄭志,一個馬上要退役的老兵,他的犧牲是為了救出保護化學品區被大火包圍的人員。鄭志看見并沒有逃跑,而是獨自拿起水槍沖向火場救出隊員們,結果剛剛救出隊員,因為火勢太大,鄭志犧牲了。在他犧牲的最后一刻,他把頭盔扔出來說,給我媽……。
過去戰爭中的英雄讓我們敬佩,可現代生活中的消防員不就是這樣一群讓我們愛戴和尊敬的英雄嗎?這種正能量需要我們這些祖國的花朵不斷傳承下去,他們家屬也值得我們好好對待。
消防員是偉大的,危險的,重要的職業。這種堅守崗位完成任務的精神是值得我們敬佩的!
電影觀后感萬能篇8
克里斯基.布朗在他十七歲生日的時候,家人為他捧來生日蛋糕,上面插滿了蠟燭。“親愛的,將它們吹滅吧?!彼哪赣H說,父親只是擁著他,沒有聲音,克里斯基歪斜著脖子,頭費勁的往后仰,卯足了氣,吹了兩次,還有一根蠟燭的火焰在跳動著。他的其中一個兄弟說“克里斯基,去吧,吹滅那地獄之火!”克里斯基滿頭大汗,其他人也都在等待,他深吸一口氣,把那朵僅存的火焰吹滅了。
這是全劇讓我印象最深的一個片段。這個片段清楚又深刻的體現了克里斯基的家庭關系——懂得的母親,無言的父親,以及平和的兄弟姊妹。
這位偉大母親的扮演者Brenda Fricker于當年1990年拿下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我們在欽佩其演技的同時,也為她所表達的偉大的母性所感動。
母親一共哺育著家庭里包括先天性腦麻痹的克里斯基在內的六個子女。在家庭里她給克里斯基的照料是最多,傾注也最多。甚至可以說,克里斯基人格的形成,最后獲得的成功,大部分要源于其母親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是照料上的耐心,更是人格發展上的嚴格和精神上的潛移默化。
她并沒有因為兒子的先天殘障而自怨自艾,她做了一個推車,讓他與外界接觸。她耐心的等待這個發不出聲音的孩子在黑板上歪歪地寫字。她了解兒子的興趣和對畫畫的渴望,卻對他們偷來的煤厲聲說道:“這樣的東西不能進布朗家的門!”在克里斯基陷入對艾琳醫生的迷戀時,這個世界上最了解他的女人說:“我從他的聲音里聽出了太多的期望?!倍谒俣允ё晕視r,母親又說“你放棄了,我還沒有?!彼秊樗w房間,她等他復蘇,她為他做了一切。
母愛并非一個母親影響孩子的全部東西。我以為,母親自身的人格和力量,才是孩子生長的依賴。她偷偷存錢想為他買輪椅——這一筆錢即使是在全家頓頓喝粥的情況下依然不被拿出來,這不能叫偏愛,她是在告訴其他孩子們,克里斯基是你們的兄弟,我們要不竭余力的愛護他。她保護其他孩子,在姐姐懷孕而被迫離家時,她護著孩子,站在孩子的一邊告知父親。甚至她也是不善言辭的父親和孩子們之間的橋梁——在父親和孩子們比賽砌房磚時,她偷偷讓孩子們讓著父親“讓著他吧,這會讓他高興,這是父親對你們表達愛的方式之一?!?/p>
可以說,在克里斯基提氣吹滅地獄之火的那一刻,是母親,給了他足夠的勇氣。
有人覺得父親在全片中扮演的是一個暴躁,不近人情的角色,甚至有時候是個“反派”。其實他們是沒用看到隱藏在這位粗獷的愛爾蘭男人身體內,一具同樣熾熱柔軟的靈魂。他不是母親,當然不會心細如絲,他有沉重的家庭負擔,在工作上不過也是個瓦工(甚至還被解雇了)他沒有耐心看克里斯基在黑板上的涂涂寫寫,可是在他看清楚那是“母親”的單詞之后,高興的父親將克里斯基馱在肩上,推開酒吧的門自豪的宣布:“這是布朗家的人!”他管理家庭的模式是有些粗暴和專制,可是在20世紀初的歐洲家庭,這是最普遍的情形。但他在動怒的時候,也從不對克里斯基動手。在他發現煙囪里母親要為克里斯基買輪椅的偷存的私房錢以后,他質問母親,為何讓全家喝粥,可是最后,克里斯基還是擁有了輪椅——父親分文未動。在生命的最后幾天,這位不善言辭,似乎讓家里的孩子們恨之入骨的父親,還在為他的殘障兒子,砌磚蓋房。
孩子們都是看在眼里的,雖然父親不會表達,這就是為什么最后孩子們一起砸了父親常去的酒館的原因——為了對父親的尊重。
兄弟姐妹里有殘障人士,其他人難免會覺得有些羞恥的??墒强死锼够募彝シ諊鷧s很好——兄弟們和鄰居家的孩子們推著他的破車,帶他一起打球,那使他不至于孤僻。
他們甚至把他視為最好的守門員和奢求手,那使驕傲感和合群的自豪不至于遠離他。
他們樂于等待他歪歪斜斜寫出的字跡而去辨認,他們樂于帶他一起去和姑娘們約會,他們樂于讓他參與萬圣節的活動,那使他感受到一個正常孩子生命中該有的一切——對知識的渴求,對文化和社會的滲透,與異性的`交往。
到最后,他的自傳也是他的兄弟幫助他一起完成的。
他們一起在桌前等待著媽媽打開存錢罐,看到他們為她賺來的家用,他們開心的拍桌子,歡呼聲震響整個屋子。團結和諧的家庭氛圍,兄弟姐妹間的情誼,也構成了克里斯基吹滅地獄之火的力量。
正是這三股力量,當然還有醫療的幫助等,讓克里斯基不至于變成以殘障為借口而終日輪椅上度日的人,他獲得了健全的人格,勇敢而堅韌。而另一方面,他在美術上的成就,就不得不歸功于他自身的天賦,一個貧窮如他的家庭,沒有條件培養一個畫家,是他自己對美術的天賦與熱愛,讓他從用左腳夾起粉筆的那一刻起,就孜孜不倦的開始作畫。但是我們可以說,天賦在每個人身上都是秉存的,如果沒有出生在這樣一個家庭。克里斯基不過是一個只有左腳的人,而幸運的是,他是一個只有左腳的,偉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