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電影觀后感最新
觀后感可以鍛煉自己的寫作水平,同時能真實地記錄下自己看完一部作品的感受。優秀的愛國電影觀后感最新要怎么寫?下面給大家整理愛國電影觀后感最新,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愛國電影觀后感最新篇1
聽著雄渾敦厚的國歌在世界各地各種國際交往場合奏起,我的心情也久久不能平靜。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的祖國也正不斷走向富強。
而這首《義勇軍進行曲》也正象征著我們中華人民在任何時候以及任何地點,都會為捍衛國家和民族的尊嚴而奮斗,且中華民族的堅強斗志和不屈精神永遠不會被磨滅,永世長存。今天電影《國歌》就帶我走進這首國歌的創作背景,了解這一歷程。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后,上海藝大校長田漢迫于壓力解散藝大后仍遭到當局通緝,后結識了音樂青年聶耳并成為志趣相投的好友,和一群愛國文藝工作者因同懷憂國憂民之心、報國之大志,一起創作拍攝了一大批反映時代潮流、宣傳抗日的優秀作品,深受觀眾喜愛。
他們根據從東北前線得到的第一手資料為素材創作新電影《風云兒女》,卻遭到了日方百般阻撓。但他們不屈服,他們認為,一定要把《風云兒女》的電影拍好,也應該把影片的主題歌寫得激動人心能喚起民眾奮起抗戰。目睹整面墻寫滿“義勇軍決死名冊”的墨跡,田漢無法抑制內心的悲憤與激情,揮筆寫下了“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寫完歌詞,田漢便被國民黨政府逮捕入獄,他的戰友聶耳再揮淚將曲譜完成。
隨著《風云兒女》影片的放映,這支高亢激昂、雄渾壯闊的進行曲也隨之迅速傳遍祖國大地。中華民族的風云兒女們也為了民族的新生和祖國的解放前赴后繼、勇往直前。
我們要銘記“落后就要挨打”,《義勇軍進行曲》——“前進,前進”,就是中華民族奮發圖強的號角,它給了我們精神的振奮,引領我們努力學好本領,建設祖國,讓祖國更加繁榮富強!
愛國電影觀后感最新篇2
偉大的中華大地養育了億萬兒女,圓明園的火光,列強的入侵,喚起了一代青年的致力共和。盧溝橋的槍聲,日本狼兒女的狂笑,激發起又一代青年的拍案而起,舍生忘死,挽救民族危難。翻開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禮貌史冊,每一頁都閃耀著愛國主義光輝。
大江東去浪淘盡,卻淘不盡你恒古不變雄渾的氣宇;淘不盡你五千年歷史的軒轅。這天的完美時代又是用多少英雄的血肉之軀得換而來。我們,怎能忘記。
看了影片《黨的女兒》后,我感觸很深,令我無法釋懷。影片講述了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影片中的中華兒女不畏強權壓迫,不為豺狼虎豹,為了人民的幸福,為了民族的自由,為了國家的獨立和昌盛,譜寫了一曲曲響徹云霄的愛國主義壯歌。
影片中的一個鏡頭市場在我的腦海中浮現:三名共產黨員有重要情報匯報給游擊隊,在半途中,一名共產黨員走失了,她不幸被敵人抓住。敵人逼她說出另外兩名共產黨員的下落,但她寧死不說。她明白,只有不讓敵人得逞,我們才能贏。敵人發怒了,殘忍地用火將她活活燒死。在火海中,她巍然屹立,沒叫喊一句,猶如鐵鑄。在她心里革命的利益高于一切,她身上的的每一個細胞都浸透著這種精神。
時光的消逝能夠讓我們忘卻傷痛,卻忘不了屈辱。愛國主義的思想已經滲透進了中華兒女的血液中,一代代傳承;愛國主義的力量是不可戰勝的,歷史已經證明中華兒女愛國勢不可擋;歷史翻開了新篇章,我們的祖國也在逐漸走向繁榮富強,中華兒女依然用不一樣的方式詮釋著愛國主義思想。
烈士們用鮮血換來了尊嚴,用生命換來了和平和發展。他們的壯舉激勵這我們努力學習,發奮學習。作為新世紀的少年應珍惜這天幸福的生活,把我們的愛國熱情化為動力,努力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為將來報效祖國奠定堅實的基礎。用我們的雙肩擔當期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重任吧!
愛國電影觀后感最新篇3
國慶節,電影《長津湖》上映,我和我的家人朋友一起去觀看了電影后,有了許多感觸。
這部電影使我對的歷史有了更深入地了解,同時也進一步體會到了革命先輩的不易。影片中很多情景讓人潸然淚下。他們不僅要在食物不足的情況下,在零下三四十多度的惡劣環境中行軍;更要在行軍的途中防御敵軍空中襲擊,時刻都處在危險中!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電影中的戰爭場面相當的恢宏闊大,殘酷逼真,槍林彈雨中仿佛一架架飛機就正從我頭頂掠過,一顆顆手榴彈向我穿透而來,身臨其境般不由得跟著揪心緊張起來。我同時由衷地感受到現在生活得來不易,“這場仗我們不打,就會由我們的下一輩來打”讓人淚目。這是一部電影,還是一段歷史,更是一場致敬。只要我們記得,他們便會永生。
如今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先輩用血肉為我們拼下來的,我們覺得新時代離戰爭很遙遠。是因為有一群可愛的人在守護我們,守衛國家,所以我們要帶著感恩,更加珍惜現在的和平生活。
愛國電影觀后感最新篇4
周末,我看了一部名叫《戰狼2》的電影。電影講述了原中國解放軍戰狼部隊的冷鋒,在非洲遭遇了一場叛亂,本來可以安全撤離的,但他并沒有忘記軍人的使命,駕車去醫院救走了女醫生蕾切爾和陳博士的女兒帕莎,又駕車去了華資工廠,打敗了具有強大武裝火力的&39;反叛者,最終成功救出了華資工廠里的所有人。在主人公冷鋒本可以安全撤離非洲的時候,南印度洋中國編隊接到中央指示,前往非洲營救被困在華資工廠的四十七名同胞和陳博士,冷鋒自告奮勇地要求讓他來執行此次任務。我十分敬佩他如此勇敢,舍己救人的精神。
在生活中,我們往往遇到什么麻煩,對自己沒有任何好處的`事就會想辦法推脫,而不敢犧牲自我,幫助他人。在這次救援中,冷鋒一次次遭遇敵人的阻擊,也總是一次又一次地站起來,克服重重困難,繼續投入戰斗。最終,他以寡敵眾,消滅了所有敵人,并把所有人都順利救走了,圓滿地完成了任務。他反映了中國強大的撤離和救援能力。我們現在生活在如此安寧的環境中,不會像非洲等國家這樣戰亂紛紛,隨時可能被打死,哪怕是總統都被殺害了。我生活在這么太平的環境中,還不努力學習,想想那些想學習都沒得學習的人,我感到無比慚愧。記得那一些貧困山區的人們,生活在那么艱苦的環境中,他們有的可能要走一天的山路去上學,又不像我們這樣學五天休息兩天,而是學十來天,再用一天時間回家,休息一天后,又要走一天路去上學。我生活在這樣幸福的環境中,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才能夠報效國家。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國家,我感到無比幸運。
愛國電影觀后感最新篇5
20--年愛國電影沖鋒號觀后感
《沖鋒號》是由賀夢凡執導的一部動畫片。影片講述了紅軍長征中的故事。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愛國電影沖鋒號,歡迎大家參考閱讀!
【愛國電影沖鋒號_觀后感1】
9月18日,檔案館組織全體人員觀看愛國主義影片《沖鋒號》及《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再次回顧了共產黨人浴血奮戰,奪取革命勝利的光輝歷史,在緬懷革命先烈的同時,激發了大家熱愛祖國、熱愛黨的堅定信仰。
由中央 研究室、西安市委宣傳部、西安曲江新區管委會等聯合制作的3D動畫電影《沖鋒號》,是我國首部紅色主題的3D立體動畫電影,影片通過流浪兒虎子參加紅軍的革命經歷,再現了血戰湘江、轉戰遵義、爬雪山、過草地、到達陜甘革命根據地等長征歷史,觀影中大家時而被輕松而充滿童趣的場景逗樂,時而又被感人至深的淚點戳中,在飛奪瀘定橋、雪崩救人、草地護嬰等激戰場面,大家被共產黨員心底無私,為了革命勝利勇往直前,不怕犧牲的偉大精神所感動,心靈深處再次被那段紅色歲月所洗禮,深深感受到當前的和平來之不易,作為新時代祖國建設者中的一員,任重而道遠。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是一部弘揚愛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精神的文獻紀錄片,也是一部史實準確、主題鮮明、內容翔實、的中共 影像教科書,該片通過珍貴的歷史鏡頭,生動再現了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程和豐功偉績,有利于廣大干部群眾直觀地認識為什么“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在“九一八事變”84周年之際,檔案館組織全體人員觀看兩部愛國主義影片,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入學習,對大家具有極強的教育意義。
【愛國電影沖鋒號_觀后感2】
我去電影院看了一部3D動畫電影《沖鋒號》,我很久沒去電影院看過電影了,尤其是這種紅色主題的兒童電影,好像只是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看過《閃閃的紅星》。我去看這部新時代的紅色電影,確實是抱著很復雜的心理去看的。
我是個有著十九年黨齡的共產黨員,我承認我是抱著重新尋找理想和信仰的心理去看這部片子的。我當年是受身邊很多優秀共產黨員的影響,懷著滿腔的熱情和理想入了黨。可是在社會上工作快二十年了,經歷了很多不如意的事情,而自己為了生活而拼搏,理想和信仰也丟到一邊去了。我想通過看這部片子,重新找回那么一點理想主義的激情。
我事先知道這種紅色電影不會有很多人看,而且我是周一中午去看的,這個時段確實不會有人會跑去看一部沒有娛樂情節的紅色電影。電影院在這個時間點上排這個場次,估計也是預計到不會有很多人看的,也許是為了應付上級的要求才排的場次。我進去的時候,電影已經開始了,聽到震撼的炮聲,我還是很激動的。因為我很久沒有這種激動的感覺了。
影片從一個流浪兒虎子遭遇戰火受傷,被路過的紅軍戰士救起的故事開始說起。這樣的故事情節應該還是很符合當時的情況的。我曾經看過一些紅軍的紀實故事,歷史背景我還是很熟悉的,我主要是想看這部動畫電影如何通過這么一個故事來表現一個宏大的紅色主題。我也明白,在這個娛樂至上的時代,做這么一部紅色主題的影片是一件很不討好的事情,可是我真的希望從電影中找到一點讓我感動的東西。
一開始,電影的節奏不是很快,有些地方甚至有些拖沓,讓我有些著急。虎子參加紅軍隊伍,大家都把他當成一個親人一樣來對待他,讓他感覺到了溫暖和快樂。可是虎子還沒有什么明確的理想和信仰,他不過是跟著隊伍前進的一個閑雜人員而已,他沒有什么紀律性,吃人家的紅薯,喝了人家的酒,甚至賭氣離開了紅軍隊伍,繼續流浪。可是他心里還是惦記著紅軍隊伍里那些待他如親人般的紅軍戰士,因此他聽到與紅軍有關的壞消息時,會急著去找紅軍隊伍。他終于歷盡艱難找到了他熟悉的紅軍隊伍,找到了他的組織,重新接受組織的關心,也重新接受一個組織的溫暖,這確實是很讓人開心的一件事情。虎子之前是一個沒有人關心他生死的流浪兒童,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被紅軍戰士救起,并在這個隊伍中看到連長、張大個等紅軍戰士為了革命理想沖鋒在前而不惜犧牲生命,他自然也被感動了,最后融入了這個集體當中,為紅軍隊伍而吹響了救命的沖鋒號。
我在看電影的過程中,確實也感動了很多次:當紅軍冒著槍林彈雨沖向只有十三根鐵索的瀘定橋時;當紅軍戰士在雪山上艱難行進時;當連長為保護虎子和詩詩兩個小紅軍戰士而凍成冰雕時;當紅軍戰士為一個孕婦生孩子與敵人戰斗時……
我承認我是個很容易被感動的人,很多年沒看過這樣讓我感動的片子了。尤其是當連長頂著雪崩為兩個孩子贏得一點生存的空間而凍成冰雕時,大家都哭了,我的眼淚也流了出來。我承認我找到了久違的那種感動和激情。在那個艱難的時代,這些共產黨員就靠著這么一種理想和信仰在堅持。正是他們的堅持和奮斗,才贏得了最后的勝利和成功。
其實這部電影很少說教,也很少以前紅色影片中那種偉大的英雄語言,影片試圖通過一些令人感動的情節來感動觀眾。我確實也被感動了。當一個孕婦在草地上生孩子時,一個連的紅軍戰士為保護帳篷里的孕婦,犧牲了很多人。我也在想為了一個新生命的誕生,是否值得犧牲這么多生命,連長的話讓我找到了一個男人的擔當,也讓我感動。而這些戰士的拼命阻擋敵人炮彈的英勇精神也讓我肅然起敬。他們正是因為懷著對未來美好理想的追求,還有對新生命的敬畏,才不惜犧牲自己,為下一代贏得一個美好的未來。
也許在這個娛樂片當紅的年代,這種宣傳理想和信仰的片子是有些讓人難以接受的。也許當我和別人談理想和信仰的時候,別人會笑話我是個理想主義者。可是捫心自問,難道我們就不需要理想和信仰了嗎?一個人沒有理想時,就會覺得空虛、無聊。也許有人認為我們還在為了生存而拼搏的時候,我們沒有資格去談什么空虛的理想和信仰。可是一個人沒有理想和信仰,會在奮斗的過程中覺得很無力。而當一個人在滿足溫飽之后,其實更需要有一些精神層面的理想和信仰來充實我們的內心,讓我們覺得在這個世界上,我們還要繼續為某種理想和信仰而奮斗和拼搏!
【愛國電影沖鋒號_觀后感3】
為進一步加強財政機關黨員干部的黨性教育,堅定黨的信仰和宗旨,按照區直機關工委的統一部署安排,區財政局于9月2日組織年輕黨員干部觀看了電影《沖鋒號》和文獻紀錄片《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電影《沖鋒號》取材紅軍長征,通過流浪兒虎子跟隨紅軍長征,成為合格司號手的成長故事,真實再現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紅軍隊伍在血戰湘江、轉戰遵義、飛奪瀘定橋、翻越雪山、穿越草地的感人故事,充分展現共產黨員的崇高理想追求和為了理想不畏艱險、頑強拼搏的美好精神品質。文獻紀錄片《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通過珍貴的歷史鏡頭,簡明生動地再現了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程和豐功偉績,再現了在各界黨中央集體領導下,人民群眾追求民主、向往新生活、為早日實現共產主義的奮斗經歷。片中通過一個個小故事,從本質上揭示出只有共產黨才能夠救中國、只有共產黨才能造福人民這一深刻道理。
通過觀看影片,使廣大黨員干部加深了對黨執政宗旨的理解,牢固樹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激發了大家為民服務的熱情,普遍認為這兩部影片主題鮮明、導向正確,制作精良,思想上受到了教育,精神上受到了鼓舞。
愛國電影觀后感最新篇6
當國慶假期到來時,許多愛國電影相繼上映。這次我家5號早上出去買了電影票看《我和我的祖國》。
這部電影由七個小故事組成。感覺《前夜》年,為了能成功升起新中國第一面五星紅旗,大家齊心協力貢獻家里能用的一切,做了旗桿零件。設計師們還努力讓第一面五星紅旗在冉冉升起。第二個故事,《相遇》,讓我覺得共和國的科研人員真的很厲害。他們冒著生命危險進行原子彈試驗,三年沒有和家人聯系,最后試驗成功。
這七個故事中,我覺得最感人的是《北京,你好》。我叔叔給了一個小男孩一張張珍貴奧運會開幕式的唯一門票,因為他的父親是奧林匹克鳥巢的建造者,我看了之后非常感動。
總之,看完這部電影,我作為一個中國人感到非常自豪。我必須努力學習,尊敬他們。他們有的無私地工作,有的為別人著想,有的為了祖國的利益獻出生命。這部電影真的很棒。它向我們展示了不同行業的人對祖國的熱愛,這是每個中國人的心聲。
愛國電影觀后感最新篇7
七個故事,七位導演,陳凱歌、管虎、張一白、薛曉路、徐崢、寧浩、文牧野。高口碑的背后是電影的高品質和對細節的把握。再現那些蕩氣回腸、激動人心的歷史事件,他們選擇從不為人知的細微之處著手。
新中國旗桿的設計師,為了找尋制作旗桿的合適材料而跑遍整個京城。
參與原子彈研發的工作者,直到原子彈爆炸那天才在街頭和多年失去聯系的女友相遇。
為了維護新中國的尊嚴,中國外交部和英方爭奪五星紅旗升起來的第一秒。
這些故事的成功催人淚下,離不開選角的精準和演員的演技。
故事的演員陣容實力強。從惠英紅、黃渤、任達華、張嘉譯,到朱一龍、劉濤,再到張子楓、劉昊然、歐豪,可謂是老中青三代演員匯聚一堂。群戲的調度有別于以往獻禮片中明星的快閃,而是以故事為主導,讓故事來挑選適合的演員。每個角色都不是可有可無的,他們或成為故事背景中的小亮點,或調用年齡優勢成就角色。正如管虎在選角時所說:“并不是看誰的名氣大、流量多就請誰,標準只有一個——合適。”
在《相遇》篇中,張譯飾演的高遠是參與原子彈研發的無名科學家。當時與原子彈相關的人和信息都是國家最高機密。高遠已與戀人方敏三年不曾相見,且因原子彈研發身患重病。導演張一白將畫面定格在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那天,戀人久別重逢的短短幾小時里,也是最有戲劇張力的時間點。通過愛情去講述歷史,用“平凡”愛情中的波瀾表達“不平凡”時代人物的波折,導演知道怎么樣最打動人心。而要把高遠對將死的絕望、對戀人思念的壓抑和原子彈成功的欣喜,在短短20分里演得充滿層次感,演員的演技必須具有說服力。
為了更好地接近角色狀態,張譯閉關十多天減重15斤,而且幾乎全程戴著口罩,臺詞不多,所有的表演都只能通過肢體動作和眼神傳達。張譯的“適合”不僅在于外形的貼近,還在于他對于角色心理的把握。當愛人認出他時,他眼睛不住地躲閃,身體向外傾,完全是拒絕的姿態。但是他又不能大步地離開,三年的思念使他忍不住總拿眼角瞥著愛人。愛人向他講述他們相遇的故事,他側轉向她,是傾聽的姿勢,眼神里是一片哀傷和柔情。
最后在原子彈爆炸成功后的歡樂人潮中,他似喘氣般爆發出的笑聲。
這既是一個看到多年心血一朝成功的隱忍科學家,也是一個虛弱的重病患者。他的表演已與角色融為一體,再難區分。
在《北京你好》里,導演寧浩將“一張奧運會門票”作為這個故事的.切入點。
一張薄薄的電影票展示了北京奧運會在中國人眼中的分量,引發了后來一系列的鬧劇。而故事的主人公又必須是性格跳脫張揚的,足以把一場鬧劇變成一場喜劇。這部作品中葛優大爺交出了這幾年最令人滿意的卷子,那種又蔫又痞的腔調和幽趣的京腔又把我們帶回了葛優時代。葛優飾演的出租車司機張北京意外得到一張奧運會門票,葛優把這個人物的嘚瑟勁兒表現得令人又愛又恨。把門票塞在上衣口袋里,露出一大截兒,恨不得滿世界宣告他得了門票。隨口蹦出的“牛掰格拉斯”、“歪瑞嗨皮啊”的北京式英語,開個出租車就忍不住和乘客顯擺一番,將門票送給兒子時虛張聲勢的一番做作,丟失門票時鬧得雞飛狗跳的操作,無不清清楚楚彰顯這個小人物的可笑。
但那可笑背后帶著的酸楚,又帶出了奧運會期間,普通國人的在意和驕傲。
其他演員們的表演同樣可圈可點。在《前夜》篇中,主演黃渤很好地壓住了場子,嚴謹的外表下掩不住的韌性和痞氣,活脫脫的高知分子形象。就算是年輕演員飾演的高材生小號手也毫不出戲,那種挺拔而清傲的青年姿態被很好地融合進時代背景里。王洛勇的外交官、劉昊然的大小伙子、惠英紅的港警等,都調用了他們最為擅長的戲路。只見角色,不見演員,表演上渾然天生,毫無凝滯之感。
這部電影,是典型的以小見大,用小人物去表現浩蕩的歷史。聚焦面對歷史巨變時個體小人物的生命體驗,我們隨著演員們的精彩演繹,去無限貼近他們,繼而無限貼近那些歷史。如同經緯交織的畫布,那些小人物才是時代的底色,是歷史質感的所在。
故事的角色既是他們,也是我們。我們見證了,參與了大時代的發展。我們看到的并不是別人的回憶,也不是書本上枯燥的知識點,而是切切實實地親身參與其中。
我們見證了香港的回歸,第一次被父母允許熬夜看電視,看鏡頭里中國國旗時隔百年飄揚在香港上空,那種洗雪恥辱的復雜感受只有中國人才能體會。
北京奧運、汶川地震、火炬被阻,從來沒有那樣一刻能讓我們覺得彼此血脈相連,唇齒相依。
我們的喜怒哀樂和整個時代的脈搏緊密相連。
看完點映,我覺得太值了!
這樣好的電影,值得所有人去電影院支持!
愛國電影觀后感最新篇8
昨天,爸爸帶我看了期待已久的電影《長津湖》。這部電影講的是的故事,看完后我非常感動。
1950年10月,美國出兵朝鮮,提出“,保家衛國”,并讓彭德懷將軍帶領志愿軍跨過鴨綠江,開始了長達三年的戰爭。
長津湖戰役異常慘烈,在零下40度的冰雪天氣中,七連志愿軍戰士,與美國的王牌部隊“北極熊軍團”展開了戰爭。他們守在1100高地,沒有食物,只有凍土豆可以充饑。當天正是感恩節,美軍在他們的機場吃著火雞,喝著美酒。即使是這樣,志愿軍戰士也沒有退縮,依然堅守陣地,苦戰三天三夜,最后殲滅了“北極熊軍團”。在這場戰爭中,有的一個連的戰士,都犧牲在了戰場上,變成了“冰雕連”。后來,美國將軍看見了這一幕,不禁敬了一個軍禮,還說:“這樣有決心的敵人,我們終究打不敗他!”
電影中七連的指導員說:“這場仗如果我們不打,我們的下一代就要打,我們把該打的仗都打了,我們的后輩就不用打了,希望下一代生活在一個沒有硝煙的年代。”這句話讓我知道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先烈們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沒有他們就沒有祖國的繁榮昌盛。這盛世如你們所愿!
讓我們永遠記住長津湖,永遠記住英雄,“有的人永遠留在了這個寒冬,是為了讓更多的人能迎來春天”,讓我們向英雄致敬!
愛國電影觀后感最新篇9
沉重的心境溢于言表。以往那一部震撼的電影《南京》還歷歷在目,而這部《南京!南京!》給我的更深的感慨。兩個突兀的感嘆號!屈辱,憤怒,心痛,已無法傾訴我心底的聲音。振聾發聵的影片將戰爭的丑陋在腦漿崩裂的那一刻畢現無疑。強權,這種罪行,是人類的恥辱。
《南京南京》不可避免的點燃中華民族對日本帝國主義的刻骨仇恨。1937年,30萬中國人被屠殺,國殤,《南京南京》重啟了這段傷痛記憶,我們不能沒有危機意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我想,這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不二法門。
血淋淋的黑白色,聽到的是寂靜中的槍炮聲!日本人進城了,中國的大部隊開始逃跑,陸劍雄和他零零落落幾個不甘投降的弟兄手挽手地組成一堵人墻,阻止逃兵的去路,他們不肯投降,一向在城里偷襲日軍,直到一個個死去。日本人說:你們中國軍人真是厲害,我們進入南京城后,四處都是冷槍,我們不的不把很多建筑物都炸平,可是沒有一個人走出來!不屈與堅韌的因子一向存活在中華民族兒女的血性之中,極端環境下的反抗,是所有經歷過那段歷史的中國人用鮮血和犧牲構筑的中國精神。
歷史能夠寬恕,但不能遺忘。
對于那樣一段歷史,已經成為了整個民族的死結,不是誰想顛倒和抹殺就能顛倒和抹殺的,但想要記住同樣不容。一種空洞的仇恨,沒有能夠附著的支點,這場屠殺已經離去了72年,當初幸存的.人們也逐漸被時間帶走,但我期望那些鮮血淋漓的傷口不要隨之消亡,我們未必需要一部片子來激起某種仇恨,然后去手刃仇人。最好的方式,不是哭訴,不是煽動,而是展示,還原那些被遺忘或者被忽視的點滴細節,然后讓看到的之后人叩問自我的心,至于會得到什么樣的回響,傷痛不能被繼承,更不能被強行灌輸,只能靠自我去直面,哪怕你看到的是一部被復原的電影,只要它夠真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