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狼圖騰電影觀后感
寫觀后感的過程是一個完整的思考和表達過程,需要運用文字、語言、邏輯等知識,有助于鍛煉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觀看狼圖騰電影觀后感要怎么寫?接下來給大家帶來觀看狼圖騰電影觀后感,方便大家學習。
觀看狼圖騰電影觀后感篇1
絕大多數人眼中的野狼,是兇狠的,貪婪的。在草原蒙古人眼中,狼是智慧的,勇敢的。他們將狼敬仰為神。在他們眼中,“靜如處子,動如脫兔,不鳴則已,一舉成名”,那才是狼。
電影告訴我們人與狼群,食草動物與狼群之間平衡的食物鏈關系。狼捕捉跟牲畜們爭奪草料的黃羊,蒙古人保留狼群保存下來的黃羊,以免饑餓的狼群威脅到他們的牛羊馬。但蒙古族人長久以來保持的平衡卻被外來幫助開發蒙古這片土地的人破壞。從一開始偷走狼群儲存下來的黃羊,到受到狼的反擊后錯誤處理,在不合理的開發草原上最后一片草地后,狼群因沒有足夠的食物和棲息地,再次向人類居住的牧區靠近,大肆宰殺羊群。惱羞成怒的外來居民采取了極端的方式解決問題。獵槍,炸藥被做成各種陷阱來殺死野狼。很快,草原上最后一頭狼被驅趕到我國北方邊境。沒有過多血腥,但每一幀都是殘忍…有時候人比狼更加可怖。這無疑是那個時期那個地區的悲哀。
《狼圖騰》是以同名小說改編,中法合拍完成的影片。導演被稱為“世界上最會拍動物的導演”。他脫離了小說束縛,精心編織故事情節。使影片更加豐滿,現實意義更甚。
影片為背景,講述了陳陣與楊克兩個北京下鄉青年在蒙古的見聞。影片的亮點之一便是陳陣的扮演者馮紹峰和楊克的扮演者竇驍,丟下偶像包袱,以邋遢、滄桑的形象出鏡。陳陣對郎有著執著的熱愛,又陰差陽錯的養了一只小狼。隨著小狼的成長,天性日益顯出。在小狼傷害了族里的孩子后,反對陳陣養狼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好不費勁就到嘴的食物,不是毒藥,便是釣餌”。陳陣亦知小狼不會一直跟著自己。可狼群不會接受身上有人的氣味兒的小狼。陳陣便教它辨別陷阱,在水中捕獵,擔心它被人們傷害到…
影片將狼的狼性塑造得栩栩如生。影片最后陳陣在回北京之前去草原上尋找小狼。我們仿佛可以從那已經不在小的小狼眼睛中讀懂它的情緒,似乎是感謝, 似乎,是告別。短暫的目光接觸后,小狼轉頭奔向了草原,奔向那片屬于它的世界。這個片段是我尤為感動,狼其實并不冷血,這是它的情感付出對象不是你罷了。
最后的最后,電影也并沒有交代像外來干部告密狼群所藏黃羊所在地的蒙古人到底被人們調查出來沒有。但無論抓到與否,都告訴我們,人類學習狼的生存方法,學習它們的儲藏手段,卻唯獨學不會它們時刻團結一致的秉性。電影發人深省。
隨著時代的進步,現在隨便捕殺野生動物已經成為了違法的事情。但在政策下,難免會有漏網之魚。所以多拍一些類似《狼圖騰》這樣的電影來宣傳保護野生動物顯得尤為必要。
觀看狼圖騰電影觀后感篇2
今天看了一場電影《狼圖騰》。幾年前曾粗略看過姜戎的原著。本書由幾十個“狼故事”組成。讀者可從書中每一篇章、每個細節中攫取閱讀快感。那些蒙古草原狼隨時從書中呼嘯而出:狼的每一次偵察、布陣、伏擊、奇襲的戰術;狼對氣象、地形的利用;狼族中的友愛親情;狼與草原萬物的關系;小狼艱難成長過程――無不使我們聯想到人類,進而思考一個個疑問:當年十幾萬蒙古騎兵為什么能夠遠征到歐洲進行大屠殺?中華民族今日遼闊疆土由來的原因?歷史上究竟是華夏文明征服了游牧民族,還是游牧民族一次又一次地為漢民族輸血才使中華文明得以延續?為什么中國馬背上的民族,不崇拜馬圖騰而信奉狼圖騰?中華文明從未中斷的原因,是否在于中國還存在著一個狼圖騰文化?狼性到底是怎樣的?于是,我們發出叩問:我們自詡是炎黃子孫,可知“龍圖騰”極有可能是從“狼圖騰”演變而來?華夏民族的“龍圖騰崇拜”,是否只是前人對狼的一種崇尚?我們究竟是龍的傳人還是狼的傳人?人類社會的精神和性格日漸頹靡雌化的今天,讀到《狼圖騰》這樣一部以狼為敘事主體的小說,真正揭示了人性與狼性的一部小說,實在是當代讀者的幸運。千百年來,占據正統主導地位的鴻學巨儒,畏狼如虎、憎狼為災,漢文化中存在著太多對狼的誤解與偏見,因而可以說姜戎的這部小說旨在與狼為伍,去偽存真,把狼的特性和人類的思考揭示的入木三分,不失為一部好書。
回頭再說這部電影,實話實說,還不錯。節奏緊湊的故事性較強,還是挺抓人的。雖然我不是很認同狼性哲學(關于小說是否歪曲了蒙古人的文化也在熱議),但是這部電影所表達出來的一些意思我覺得還是不錯的,比如,人要敬畏自然,遵守自然法則,要與自然保持平衡與和諧,動物遠遠比人想象的更具有團隊精神,也比我們人類更聰明靈異,且重情重義。
劇中有幾個情節挺震撼的,其一是兩個蒙古族人在大風雪夜去照看軍馬,與群狼搏斗以及第二天馬群在冰湖里凍成冰雕的慘狀;其二是人類開著車圍捕狼群,兩只老狼寧可自殺也不愿被人抓住;還有就是天堂一樣的天鵝湖被墾荒移民破壞的樣子。人類曾經是自然的一部分,可是卻漸漸異化成了自然的對立面,可悲。
感覺這部電影狼比人演的好,蒙古族演員比兩個漢族男主演演的好。竇驍老老實實做了一回大綠葉,沒什么發揮的余地,馮紹峰的表演還是稍微有點兒端著架子。
總之,這部電影值得一看,尤其是攝像和配樂非常棒,是一部有誠意并經過精心打造的電影。影片結束以后別急著走,后面龐大的演職人員表足以令人驚嘆,特別是每一只狼都有名字,它們也上了演員表,而且汪峰主唱的《滄浪之歌》也很好聽,喜歡描寫狼的文學作品的朋友,不妨再看看近幾年出版的吉林作家張永軍的長篇小說《青狼閃電》,挺不錯的,我看到顫栗汗出
觀看狼圖騰電影觀后感篇3
終于把《狼圖騰》看完了,感觸很深。在這本書中,我看到的,不僅是我們漢族人民怕狼的弱點,還有就是我們怕狼,所以打狼。而蒙古人民,因為他們天天與狼相處,所以有膽識、勇氣和那種嘎斯邁的精神。
中國的人民喜歡把狼訓成羊,而蒙古人民喜歡把狗訓成狼。著兩者的差別是多么的大啊!中國的人民讓畜生低聲下氣,蒙古的人民卻讓畜生斗氣高昂,之所以這樣,在我們的眼中,狼一文不值,羊卻抵過千狼。所以,我們從小就知道,狼陰險狡詐、生性險惡,羊卻聰明、勤奮;但事實并非如此。在《狼圖騰》這本書里,狼是團結、智慧的象征,羊卻是膽小如鼠、一味的逃亡而懶惰。而且狼那種渴望自由的想法震撼了每一個讀者。故事中的小狼,從陳陣把它抱回家的那一刻開始,就不停地尋找回歸狼群的機會,直到最后它終于為自由奮斗到終點。無論“我們”對它多好,它始終不領情,就算鐵鏈活活把自己勒死也不屈服。這種精神是多么的令我們震撼啊!
狼天性怕火、怕光、怕人,唯獨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這使我想到, 我們這一代獨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和經受挫折的能力都很差。雖然我們的`時代什么都不缺,但我們缺少的是吃苦耐勞,缺少的是像狼一樣的性格和狼一樣的精神。
所以說我們人人都要剛強,人人都要有狼性,才能變成強者,如果一個人的身體里的全是“羊血”那將一事無成。
但愿我們新一代的人能重新補充補充身體里的“狼血”,雖然我們再也不可能像牧民那樣彪悍,但是我們一定要盡可能的磨練自己!
觀看狼圖騰電影觀后感篇4
最近讀了姜戎先生的《狼圖騰》之后,感覺心潮澎湃,它讓我對本來就很向往的草原生活更加癡迷,讓我迫不急待地想要到那美麗而又古老的草原去領略那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獨特風光。
這是一本優秀的小說,描述了大草原上騰格爾地區的人民群眾的生活。隨著他的描述,我仿佛也身在大草原,感覺草原的廣闊,人民群眾的熱情好客。以及人與狼之間的那種微妙關系,那種生在草原,死后軀體還于草原的高尚的情懷。。。
《狼圖騰》,并不為龍圖騰和狼圖騰的起源所左右,只是喜歡狼與額爾草原人的斗智斗勇的情節所震撼,我也希望在《狼圖騰》找到自己的信仰,以期走出自己的.路。
觀看狼圖騰電影觀后感篇5
五年級的暑假,我們一家來到一望無垠的內蒙古大草原——呼倫貝爾旅游。在那里,我充分感受了草原的溫和、浪漫的氣氛。但當我觀看完電影《狼圖騰》后,草原的另一面,又展現在我的眼前。
電影《狼圖騰》講述了草原的蒼涼、悲壯的一面。1967年來到錫林格勒盟的陳陣是一名下鄉知青,他發現了一頭小狼并撫養它長大。農場主任包順貴不給狼以任何生存空間,狼寧死不屈、機敏狡猾、團結一心,對付人類。野狼被趕盡殺絕后,陳陣把養大的小狼放歸山野,它成為了一匹真正的草原狼。
在整個大自然的體系中,最不可破壞的就是生態和食物鏈。如果食物鏈被破壞,從高等的人類到低等的小草都會遭到威脅。《狼圖騰》這個震撼人心的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人因為食物和狼皮衣服的欲望,在一夜之間把所有凍死的黃羊抓去公社。狼和人一樣,也需要肉來充饑呀!狼群憤怒了,開始義無反顧地攻擊人們的羊群和馬群。可惡毒的包順貴一口咬定是狼群主動襲擊牧民們的財產,對狼開始了浩浩蕩蕩的圍剿。結果,這樣陰險的'行為,遭到了狼群的報復,人們的牲畜一天比一天地少。有一位老人說得好:“這是騰格里(老天)對人的懲罰呀!懲罰啊!”我一下子明白了,人,是不能妄圖踩踏大自然于腳下的,如果這樣,就會遭到大自然、動植物的狠狠地懲罰,后果不堪設想。
電影中的一段場景令我久久不能忘懷。在故事中,狼面對著一堵約三四米高的高墻,里面是渾身肥肉的小綿羊。有一些狼試圖用自己最大的力氣跳上墻壁,可是沒有用。這時,群狼之首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辦法。——“搭狼梯”。一只狼直立著身子,靠著墻壁,兩只狼從第一只狼的左臂和右臂“飛檐走壁”跳上去,以此類推,搭了三層“狼梯”后,八只狼成功地跳入羊群,瘋狂地吃著自己的戰果。等人們來到時,狼已經跑遠了。狼雖然被人們比喻壞人,但狼堅持不懈、機智勇敢、團結的崇高精神,比有些人都高尚!
草原,美麗又令人陶醉,粗曠又催人淚下。狼,磨牙吮血、殺牲如麻,卻勇敢機智、奮斗到底。這,難道不是狼的圖騰嗎?
觀看狼圖騰電影觀后感篇6
姥爺向我說起《狼圖騰》時,我才上三年級。姥爺說:“人類的許多智慧,都是從狼身上學來的,你以后一定要看看這本書。會使你收獲很大”。從那時起,我便對這本書充滿了好奇,念念不忘,央求著媽媽給我買,今年暑假,如愿以償,我有了一本屬于自己的《狼圖騰》——引子
我認真的讀完了《狼圖騰》一書,被里面一個個離奇的故事深深吸引。通過這些故事,我了解了狼最真實的一面。從中也領悟到人生的許多哲理。
狼是團結的。狼最值得稱道的是戰斗中的團隊精神。所有的行動都是在狼王的統一指揮下進行,只要狼王一聲令下,狼群便會排山倒海,勇不可擋。在額侖草原上,狼群采用三面打圍的方法襲擊黃羊,只留一個缺口,這個缺口就是大雪窩,一切盡在狼王意料之中。黃羊慌不擇路,一窩蜂呼嚕呼嚕地沖下大雪窩并凍死在里面,整場圍殲戰從總攻到結束不到十分鐘。
狼是耐心的。在白天,一條狼盯上一只黃羊,先不動它,一到天黑,黃羊會找一個背風的地方睡覺,這會狼也抓不住它,黃羊身子睡了,可它的鼻子耳朵不睡,稍有動靜,黃羊蹦起來就跑,狼也追不上。一晚上狼就是不動手,趴在不遠的地方死等,等一夜,等到天白了,黃羊憋了一夜尿,起來撒尿時,狼瞅準機會猛追,黃羊跑起來撒不出尿,跑不了多遠尿泡就顛破了,后腿抽筋,就跑不動了。
狼是勇敢的。狼從來都不怕死亡。它們為了沖垮馬群,不惜犧牲老弱的狼去撕扯馬肚皮,與馬同歸于盡。與群狗爭斗中,狼也是前赴后繼、視死如歸,即便是戰斗到最后一刻也毫不畏懼,在額侖草原上,它們是真正的王者!
狼的精神還有很多,比如智慧、心態,比如策略、信念,不再一一列舉。今天,我為《狼圖騰》中狼的精神而感動,我們應該向狼學習,不管做什么事情,一定要有耐心,做事要長遠打算。在平日的學習中,我們有時一遇到困難就退縮,做事只想到自己而沒有集體觀念。只要我們每個人都信奉狼圖騰文化,團結一心,眾志成城,沒有什么事不能克服。
觀看狼圖騰電影觀后感篇7
其實只要看過狼圖騰這部小說,就不難理解書評們稱狼圖騰為“曠世奇書”了。拿到書,馬上放下手頭的事,一口氣讀完,寫下我的讀后感。我也認為狼圖騰這書是我讀過的最好的小說之一。劇情圍繞蒙古狼的興盛,衰退,茍延殘喘,消蹤來跡展開,算得上是一部悲劇。
書中蒙古狼的聰明震動了我,而它們為達到目的而不惜一切代價的精神又是一次震動了我:巨大的胃包和肥柔的馬腸呼喚一下子落下來,緊接著冰被馬蹄狠狠跺上幾腳。霎時間,草食飛濺,柔腸寸斷。緊接著馬蹄又把肺膽肚食道氣管等等統統扯出來踏在腳下,一上子,原本奔涌著熱血的腹腔,被灌滿一腔冰雪。
也許正是由于狼的睿智與兇殘,才為它們招來了殺身之禍。而農民的到來使得狼群的黃羊儲備消失殆盡,包順貴發起的大力掏狼崽活動,才使得狼群發狠,有了上文的一幕。可包順貴卻把它歸咎于“打狼力度不夠”隨著狼皮價格上漲,新的打狼“英雄”也取代了以前的草原英雄。最終摹狼不得不逃往外蒙古,在過也兇多吉少。當草原狼消失,鼠患瀕繁,土地沙化時,才公布不許打狼。不過為時已晚。人類總是這樣,大多數人只會懺悔。
觀看狼圖騰電影觀后感篇8
如果讀過原著再去觀看影片那絕對堪稱完美。一行行文字在腦海浮現,美麗的畫面就在眼前,就像夢想照進現實,沒有落差,只有驚喜。當一望無際的草原乍現,煙波浩渺的想象力瞬間就抵達天地交匯之間…汽車的轟鳴聲打斷了我夢一樣的存在感…
兩個帥氣陽剛的男子漢帶著對草原的憧憬和敬畏向這里走來。他們只帶來了支撐精神世界的食量。而熱情好客的蒙古人送給他們的見面禮就是捍衛生命和財產的防狼棒,這更激起了他們對這片未知領域的求知欲與新奇感。
無知者無畏的陳陣不聽阿爸的囑咐,抄了小路,不料卻與狼群狹路相逢,危急關頭想起阿爸的話,拿起腳蹬子用盡全力敲擊,刺耳的聲音響徹山谷,驚走了狼群。死里逃生的陳陣半天緩不過神來好像靈魂出竅,恍然隔世。他開始重新認識草原,他的靈魂從那一刻起也真正的走進了草原,他開始敬畏長生天,敬畏放了他一條生路的草原狼…
說起狼,人們立刻就會想到黑夜里散發綠色寒氣的光,讓人瞬間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但對于陳陣來說,狼,并不恐懼,非但如此,反倒對狼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他開始觀察、了解、研究草原狼…
有一次冰天雪地阿爸陪同他一起用望遠鏡匍匐在高處看狼捕食,那一次陳陣真的被狼征服了…遠遠望去,狼群有條不紊的布署,居高臨下觀望,伺機而動,它們各司其職,只聽狼王一聲令下,狼群全速前進,圍攻驅趕獵物到事先偵查過的冰洞,不費吹灰之力,已為狼仔們準備好了開春的口糧…
對草原狼來說此次行動收獲頗豐,對牧民來說又何嘗不是呢,一部分野黃羊被牧民們裝上了車,還留下一部分是給草原狼的,若是草原狼沒有食物,必然會去騷擾牧民圈養的羊群,食物鏈,留余地,不能趕盡殺絕,這是長生天意…
陳陣親眼目睹了草原狼在槍聲中一一倒下,被追逐的草原狼為了捍衛尊嚴跳崖自殺。他的心在滴血,恨不能讓時光停下,讓這場慘絕人寰的屠殺停下,他不能,在那個時代,他沒有辦法…
他以為他會留下,草原會成為他的家,可如今他心中的那個家已成為痛心疾首的童話,草原對他來說已了無牽掛,如果有的話那就是那只在重重阻力和壓力下,省下自己的口糧喂養長大的小狼仔,將成為他對草原永遠的牽掛和永不磨滅的神話…
狼圖騰,是信仰,是敬畏,是規則,是靈魂…
觀看狼圖騰電影觀后感篇9
故事講述的是1967年北京知青陣陣和楊克在上山下鄉期間來到了內蒙古額侖大草原插隊。在大草原上,他們結識了內蒙古族牧民畢利格一家,他見識到了草原上最令人敬畏的動物:狼。在與狠群的接觸過程中,陣陣對這一物種有了強烈的興趣,甚至有了自己想養一頭小狼的念頭。但就是此時,一群外來人貪婪地掠奪了狼群貯存過冬的黃羊,打破了狼群與牧民之間的生態平衡。而以場部主任包順貴為首的生產隊員更是發起了一場滅狼運動,讓狼群與人類之間的關系陷入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
看完電影,感慨良多。法國大導演讓·雅克·阿諾不愧是“世界上最會拍動物”的導演,他完全脫離了小說《狼圖騰》的固有框架的束縛,精心編織故事情節,使這部影片更加豐滿,更具現實意義。
有價值的作品往往是關注人的生存和命運的,但偉大的作品則往往是貫注了人的生命燃燒,情感表達,是關注人類與自然界的和諧共存的。這也是中國道家哲學的最高境界:齊物我,泯主客,一生死。它體現人類的最大悲憫和人文關懷,有著超越意識形態的普世價值。《狼圖騰》在某種意義上就具有這樣的特質。
在荒野生態哲學的視界之內,人、動物、自然界都是上帝的子民,他們生而平等。這讓我想到了一個詞:尊嚴!在我們的大多“官方意識”(這是深具批判意義的文學理論家巴赫金提出的重要理論)的敘事中,小人物的尊嚴往往被忽略。而在這里,我要強調的是,這個尊嚴不單是人的,同樣也是動物們的。動物可否談尊嚴?大自然是否有尊嚴?在主客對立的二元世界,在人類中心主義的邏輯思維中,肯定不存在這一疑問,但在荒野哲學的視界內,包括動物、植物、大自然均有尊嚴。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要去尊重它、呵護它、愛惜它,相互共生,和平共處。
我認為《狼圖騰》的電影改編是成功的,它超越了小說的某種局限,特別是它突破了小說對狼性的的極度張揚和崇拜。他在緬懷早期人類的圖騰(自由、獨立、頑強、勇敢的精神,永不屈服、決不投降的性格、意志和尊嚴)的同時,著眼于人類精神家園的命題,把人類的生存與狼的生存并置于生態大草原的背景之下,著力表現人類自以為是的傲慢與偏見,為所欲為的強權與霸道,自私與冷漠。影片具有強烈的批判現實主義和反思意義,具有強烈的悲憫情懷。特別是在現代工業化和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生態問題已然成為全球性問題,環境破壞和污染已經成為地球這個“村落”里人人感同身受而又無法回避的生存危機問題。我特別感動于讓·雅克·阿諾,他是一位深具人類情懷的導演,他有著世界一流藝術家的藝術水準和人文情懷,因此,他的鏡頭下,就不會像中國導演那樣,只會夸張地展示狼性,只會把狼性作為賣點進行肆意渲染,進行娛樂化、商業化放大,從而使人類意識與自然意識完全被遮蔽,張揚狼性成了這部電影的價值賣點,那就會使這部本來有意義的作品流于平庸,且會誤導觀眾。
生態文學古已有之,回溯中國幾千年的文學書寫就會發現,對自然環境、對生態的書寫不但在詩詞歌賦之中均有佳作,但那時的生態文學,是建構于農耕文明的基礎之上,大多是歌詠贊美寄懷之作,而現代意義上的生態文學,或者說文學中對生態環境的觀照和書寫,是現代工業化迅猛發展之后,人類對自身生存危機體認和反思的結果。在他們的作品中,一反傳統文學中“自然”被借用的狀態(要么是文人騷客抒情言志、感時傷懷的工具,要么是詠史懷古、氣氛渲染的“用物”),而是確立了自然生態的主體性地位,以自然生態的“在場”,去展示工業化之后,人類中心主義和工具理性時代,技術“座架”一切,人與自然生態的尖銳對立所導致的人類深刻的生態危機,從而呼喚生態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