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電影之旅觀后感優秀范文5篇
咀嚼書中的寧靜,體會其人生滋味。讀書,可以讓讀者在迷茫中找到出路;在書海中,找見自身的啟迪。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紅色電影之旅觀后感,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紅色電影之旅觀后感1
我懷著無比崇敬的情緒讀完了《紅巖》這本書。書中的革命志士們一個個拋頭顱、灑熱血,為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用鮮血譜寫出了可歌可泣的史詩。
這本書主要描述的事革命者們在獄中與_斗爭的故事。書中塑造的許云峰、江姐、成崗、劉思揚、于新江等在酷刑下毫不畏懼,寧死不屈的英雄形象更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書中我十分敬佩江姐,江姐的丈夫在革命的斗爭中犧牲了,但她卻忍著悲痛,接替了她丈夫的工作,任然在工作的第一線奮斗。之后由于叛徒的出賣,她在萬縣被捕,后被關押于重慶渣滓洞集中營。再那里,她受盡了國民黨軍統特務的各種酷刑:老虎凳、吊索、帶刺的鋼鞭、撬杠、電刑……,但是她絲毫沒有動遙甚至于當敵人殘忍地將竹簽子一根根插入她的食指時,她也是面無懼色,還說:“嚴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驗,竹簽子是竹子做的,共產黨員的意志是鋼鐵鑄成的!”就這樣,江姐寧死不屈,就在重慶即將解放時,被國民黨_殘忍的殺害了。
我讀完書后,又深入地查了資料。我發現其實書中的眾多烈士在歷都是確有其人。如許云峰的原型徐建業,敵人用酷刑拷打,他只字不招,之后改用利誘,他仍然不為所動。敵人惱羞成怒,給他施加了所有狠毒的刑罰,但他仍是沉默。敵人無計可施,只得將奄奄一息的他關進渣滓洞集中營。最后,他高唱《國際歌》英勇就義。
我們這天過著幸福安定的生活,但是試想一下,如果沒有當初那么多的革命烈士用鮮血書寫歷史,我們怎樣可能有如今的生活呢?而應對這些犧牲的烈士,他們在酷刑之下信念始終如一,這對我們是不是也有所啟示呢?
此刻的許多人,一碰到困難就退縮,一遇到挫折就放下。但革命先烈們在遇到數十倍、數百倍于此的困難時他們畏懼了嗎?他們退縮了嗎?不,他們沒有!他們知難而進,勇往直前,用鮮血開辟了革命的道路,為新中國的成立打下了基石,這難道不應發人深省嗎?
讀完這本書,我眼前仿佛出現了那被鮮血染紅的紅巖,出現了那些為了革命勝利而獻身、為了爭取自由而犧牲的革命先烈們。雖然我們生活在和平的時代,但我們時刻都應銘記:勝利的旗幟是烈士們用鮮血染紅的!如今的生活來之不易,要懂得珍惜,我們更應為了完美的明天而奮斗!
紅色電影之旅觀后感2
今天,我再讀了《劉胡蘭》這本紅色經典書,感動之處已是淚流滿面,看完了書,還沉浸在劉胡蘭的故事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同學們,當我們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凝神聽課的時候;當此刻平安祥和的氣息圍攏于我們的全身之時,你們是否還記得,60多年前的今天,無數革命先烈為了新中國的成立拋頭顱、灑熱血,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動人詩篇。在這些優秀的中華兒女中,有一名共產黨員,她的名字叫劉胡蘭。
此時此刻,我的眼前又浮現出劉胡蘭英勇就義時的情景。劉胡蘭英勇地躺在敵人的鍘刀下,她是那樣的安詳,仿佛正躺在一片松軟的草地上,享受著美好的生活。可是,就是這個烏云低垂的冬日,敵人包圍了云周西村。由于叛徒的告密,劉胡蘭和其他六位革命同志被捕了。一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開始了,六位同志倒在了敵人的鍘刀下。敵人想從劉胡蘭的口中得到黨的秘密,就指著烈士的遺體威逼劉胡蘭投降。敵人沒想到的是,他們的陰謀沒有得逞,小小年紀的劉胡蘭寧死不屈,面對這場血腥屠殺,她斬釘截鐵地說:“怕死就不當共產黨!”“我咋個死法?我咋個死法?我咋個死法?……”一句句蕩氣回腸的話震撼著全場,敵人害怕了,敵人退卻了。劉胡蘭昂首挺胸,走向鍘刀,她是那樣的從容。曾經她就是這樣一路由稚嫩走來,走向成熟,站在了鮮艷的黨旗下。臨刑前的她,眼里有一抹光芒,一抹堅信共產主義事業必將最終勝利的光芒!
我真想給劉胡蘭敬個少先隊禮,來表達我心中的敬仰!15歲,生命才剛剛開始;15歲,多么美好的青春年華。劉胡蘭犧牲了,在敵人的鍘刀下英勇就義。毛主席給她親筆題字: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劉胡蘭的崇高理想、堅定信念、寧死不屈的革命氣節,永遠是我學習的榜樣!劉胡蘭的精神將永遠激勵著我奮發向上!我牢牢記著當年帶上紅領巾時鏗鏘有力的誓言:“時刻準備著,做共產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年少的心展翅欲飛;年少的我風華正茂。我熱愛學習,追求上進,我時刻以胡錦濤同志“四好少年”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理想遠大、熱愛祖國;勤奮學習、追求上進;品德優良、團結友愛;體魄強健、活潑開朗。我要接過英雄的接力棒,勇于接受挑戰和承擔責任,從小學好本領,長大報效祖國!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終身!
紅色電影之旅觀后感3
《呂梁英雄傳》是一本反映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全民族抗日的小說,是呂梁革命史的真實寫照。讓我看了受益匪淺。
在呂梁山中有一個普通的村落——康家寨,那里住著幾百戶人家,是個好地方,還與東南桃花莊、東北望春崖恰好成為了一個三角形。可是抗日戰爭爆發后,鬧的康家寨人心惶惶,日夜不安。
后來村民在日寇的燒殺搶掠中,村民們漸漸明白應該保衛自己的村莊,絕不能讓日寇侵略了自己的家園,便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組織起民兵力量同敵人頑強的斗爭。成立了以雷石柱、康明理、孟二楞、劉石頭、張有義、李有紅、武二娃等人為骨干的民兵隊伍。康家寨老財主康錫雪為了奪回自己在減租減息斗爭中失去的錢糧,重塑自己在村里的威勢,不惜勾結日本鬼子,充當漢奸。民兵們不僅打鬼子,還同村里的土豪劣紳、漢奸走狗作斗爭。他們拿起大刀、火槍進行戰斗,還制造了“石雷”、手榴彈等各種自制武器打擊敵人,粉碎了敵人的“三光政策”、“蠶食政策”、“懷柔政策”,挫敗了日寇的一次次進攻。在艱難的戰爭下,最終趕走了日寇,揪出了漢奸,取得了最后的勝利。
從《呂梁英雄傳》中,我們可以看出,晉綏解放區人民在八年抗日戰爭中艱苦斗爭的輪廓,三萬多呂梁英雄兒女血染沙場。譜寫了一曲中國農民英雄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壯烈史詩。同時證明了人民群眾是抗戰勝利的根本力量,頌揚了呂梁人民在困難面前不彎腰、在強敵面前不低頭的民族精神。
我們要向呂梁人民學習,學習他們不怕困難的精神和堅強的意志力。
紅色電影之旅觀后感4
1960年5月25日,中國登山隊成功從北坡登頂珠穆朗瑪峰,完成人類首次北坡登頂珠峰的壯舉。時隔59年,由徐克監制、李仁港執導、阿來編劇,吳京、章子怡、張譯、井柏然、胡歌、王景春、何琳、陳龍、劉小鋒、曲尼次仁、拉旺羅布、多布杰主演,成龍友情出演的電影《攀登者》襲來。在致敬海報中,五位演員神情堅毅、目光堅定,傳遞出一往無前的信念和決心。
電影《攀登者》根據真實歷史改編,講述了中國登山隊在1960年與1975年兩次向珠峰發起沖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頂這一不可能的任務,并首次完成了珠峰海拔高程的精確測量。電影《攀登者》劇組為了真實還原這段歷史故事,影片的主創團隊在前期籌備階段做了大量的史料收集工作,無論是影片中富有歷史年代感的場景搭建,還是1960年、1975年中國登山隊員所使用的冰鎬、冰爪、氧氣瓶以及登山服等裝備與服裝道具,都遵循史料記載,做到真實還原。據了解,為了讓演員表演更加真實,劇組的每一位主演都要背著重達17公斤的登山裝備進行訓練和拍攝。為體驗高海拔和極寒環境下的真實感受,主演吳京還在去年年底最冷的時節到海拔5200多米的青海崗什卡雪峰,足足體驗了半個月的攀登生活。
在此之前,大概很少有人知道這是中國一段幾乎塵封了60年的歷史,一個關于民族尊嚴與捍衛家國的故事。在剛解放時期,珠峰位于中國和尼泊爾兩國邊境,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上世紀50年代,中尼雙方因為珠峰的歸屬問題起了爭議。尼方認為珠峰完全在尼泊爾境內,與中國無關。當時中方提議給山峰起一個友好的名字“友誼峰”,尼方也拒絕接受,尼方堅持認為“中國人從來都沒有登上過珠峰,何談珠峰是你們的領土”。為此,國家開始緊鑼密鼓的籌備登山隊,我們要為了國家的榮譽而戰!攀登不只是一項運動,更是一種使命一種態度,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歲月,有不同的攀登者,但攀登的精神融匯在每個中華兒女的血液里,流淌在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心中。攀登的精神不在浩渺無邊的宇宙里,而在一點一滴的小事與日復一日的堅持中。在這個奮斗的時代,每一名中國人都是攀登者。14億中華兒女在各自的崗位上,在細碎的生活里,傳承攀登的精神,追求美好的生活,書寫屬于自己的篇章。
紅色電影之旅觀后感5
今天提前觀看了電影《攀登者》,坦白說它帶給我的震撼真的不止一點點。這是一部獻禮片,對此類影片似乎總有種模式化的印象,即“意義”是大于“好看”的,可是《攀登者》恰恰打破了,它調動起了你所有的情緒:緊張、懵懂、心疼、難過、釋懷、振奮……再聯想到真實的時代事件,場燈亮起時,你還在那個故事里。
對于珠峰,作為普通人其實是陌生的,它的概念大約存在于地理課本和風光紀錄片,登山,那就更遙遠了。從普及知識意義上,《攀登者》首先做到了。1960和1975兩年的登山,前因后果明了。前一次未能留存影像的遺憾,由此引發的國際爭議和國人懷疑,你會和主人公一樣覺得憋屈。適時出現在臺詞和字幕上關于珠峰的地理、氣象等知識,你會更明確攀登珠峰的困難程度和首次北坡登頂成功對中國領土主權的重要意義。
再來講講片中兩段感情,在我看來是有著對照感的。方五洲和徐纓相識多年,雖中有分離但不曾忘記,是最懂也最相信彼此的人,是彼此的助力。李國梁和黑牡丹在珠峰大本營相識,有點一見鐘情的味道,年輕人的互生情愫雖是暗暗的,也有直接的時候,他會默默給她拍照,洗出來放在房間的墻上,她會給他加菜(花絮中看到),也會因一點私心給他添了麻煩,當然還有情急之下的“人工呼吸”,兩人都青澀的可愛。這樣在完成國家登山任務過程中萌發的愛情之芽,并沒有最終得到花開圓滿的結果。
不同的是,李國梁終沒有機會對黑牡丹表達,他的愛全在那一張自己拼成的合影里,而徐纓,等到了不善表達的方五洲說“我要娶你”,微笑而逝。很難說,誰的遺憾更大一點,但正如那句“山就在那兒”,珠峰見證無數人的攀登,千年矗立不變,愛人在心里也會是一座山峰,他/她就在那兒。
然后就是攀登這件事。整部影片我的心情都像坐過山車一樣,緊張到不行,有時甚至覺得都不敢呼吸,演員們精湛的表演更是把氣氛推向高潮。毫不夸張,每個人都恰如其分,鮮明的展現了每個人物的性格。吳京的方五洲有主心骨的氣場和鐵漢柔情,章子怡的徐纓是過硬的專業氣象保障是柔中帶剛,張譯的曲松林有執念有悔恨,井柏然的李國梁敢于擔當勇于犧牲……還有胡歌、陳龍、曲尼次仁、何琳、拉旺羅布等所有主創,都讓我跟著他們體會人物的悲喜,跟著他們或流淚或歡呼。
最后,我要說我最愛的演員井柏然。今天之前,我從沒想過會為一部電影流這么多淚,也沒想過會因為一個角色而這么心痛。李國梁是有登山經驗的攝影師,所以有著艱巨任務。完整影像資料是登頂的必需證明,承載著兩代登山人的夢,井柏然的表演很準確,他對登山的熱血,對黑牡丹的動心,對曲松林的坦誠,還有主動請纓的魄力,都讓人物立住了,立體了。我看他反復拖輪胎、爬梯子、水中憋氣,我腦中反復的是他從梯子上摔下來擦破手掌的樣子,記得后來宣傳另一部電影時他手疼的拿不了話筒,可他依然沒有在任何地方提過這段,粉絲們都是在花絮出來后才知道。
井柏然現在還是不主動提受,因為他說這不值一提,演員最重要的是戲,為角色的付出都是應當的,觀眾看的是最后呈現好不好,而不是過程。我邊看邊哭邊在心里說,井柏然你做到了!而李國梁生命的戛然而止,在登上第二臺階的喜悅之后,來得那么突然,快得我無法接受。我的淚水再次決堤,是為這個角色,他在的年華,擁有很好的身體素質和登山能力、攝影能力,他離登頂近在咫尺,他用生命保住了相機和相機里的登山成果。不難理解曲松林拖回李國梁尸體時那種悔恨,他哭喊的“我錯了”,是對方五洲說的,更是對這個年輕生命逝去的痛心,而我還想到李國梁未說出的那些話,覺得生命好渺小,想做的事,真的要及時去做啊,別等到來不及了才后悔。李國梁是有遺憾的,但他和無數登山人的攀登精神是不會消亡的。
就像主題歌里唱的:必定有我登上絕頂只為國旗飄揚,是信仰和使命感支撐著他們克服了我們想象不到的困難,讓世界看到中國人站上世界屋脊,而我們也不會忘了他們,更應該向他們學習,做自己人生路上的攀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