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長津湖之水門橋觀后感
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長不少見聞吧,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觀后感了。那么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小編帶來有關長津湖之水門橋觀后感,對于各位來說大有好處,一起看看吧。
有關長津湖之水門橋觀后感(篇1)
今天同學去看了長津湖之水門橋,我不得又一次感嘆和平的來之不易。
中間有幾個片段令我記憶猶新,其中一個就是勇士們在準備炸水門橋前出發時一同凝望祖國的方向的場景——那座高高的'雪山。是啊!祖國的方向,太陽升起的方向,是那么的明亮,可是他們要向相反的方向走,去迎接黑暗,迎接戰斗,迎接犧牲。目的就是為了保護那東邊升起的陽光,那近在咫尺的祖國。
或烈火燒身,最后一步也要趕到機關槍前,堵住槍眼。或不顧生死,看著扔來的手榴彈,為了保護隊友,果斷撲上去抱住。或不知疼痛,腿斷了,也要把信號傳給傳令人。我在腦海里一遍又一遍的浮現政治老師的話:這道題要回答的是——前赴后繼,不畏死亡,堅持不懈,無私奉獻……
有的英雄長眠于雪山之下,被折磨人的暴風雪摧毀,也許至今他們還在異國他鄉。不過,我們帶回來的,我們要默哀,要崇敬,沒帶回來的,也希望他們能夠去往極樂凈土。感謝你們,是讓你們讓新中國在國際上有話語權;感謝你們,是你們保住了家門口,讓全國人民安全的生活;感謝你們,我們的英雄。
有關長津湖之水門橋觀后感(篇2)
大年初一,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終于在期待中上映了,受到上一部影片的感染,我在上映的第一天就早早的買票觀看了。影片延續了上一部的故事,講述了七連戰士奉命擔任炸橋任務以阻止在長津湖戰役潰敗下來的美軍陸戰一師后撤的故事。
總體上來講,演員的演技和特效畫面都是一如既往的好,吳京、易烊千璽等演員的出色演出確實是沒得說。其次,一部好的電影作品還需要編劇能夠站在觀眾的角度,深諳人性情感的起伏規律,能夠熟練而巧妙的帶領觀眾去進入情節,一同的喜怒哀樂。比如上一部《長津湖》在前面的敘事、鋪墊、小插曲等都安排的恰到好處。
那么相較于上部作品,這部電影的問題可能就在這里,故事推進的節奏忽視了觀眾情感的起伏規律,煽情的`地方過多且略顯突兀,畫面的起承轉合有些凌亂,劇情的前因后果交代不清,可能會影響觀眾對故事整體的把握。
還有,我國戰爭題材的影視劇普遍缺乏對敵人的客觀描寫和個性刻畫,比如我們從不敢于具體而客觀地去演繹日本軍人。那么這部電影里已經開始嘗試更客觀的講述我們的對手美軍了,這已經是個不小的突破了,不過我們仍然把他們描寫的太傻太天真了,真心希望我們的電影人能夠在這方面更進一步,也請相信我們觀眾的接受度和包容度。
有關長津湖之水門橋觀后感(篇3)
春節期間,舉家團圓,其樂融融。一部催淚大片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震撼來襲,其精美的畫面,激動人心的戰爭場面,比起上一部《長津湖》過猶之而不及,當你看到戰士們,面朝祖國,旭日升起的地方,舉手致敬,新中國萬歲,你一定淚眼模糊。這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詩,是一部身心受到震撼的催淚劑的電影。
電影開場,聯合國軍被中國人民志愿軍打得丟盔棄甲。敵方主力是美軍陸戰1師,師長史密斯見大勢已去,下令南撤前往興南港,因為那里會有軍艦接應。
從美軍陸戰1師所在的下碣隅里直到古土里的水門橋,一路都是山路。水門橋依山而建,是一座建在崖壁上的懸空橋,穿過水門橋之后就是平原。對美軍的機械化部隊而言,水門橋就是生死之橋。
149分鐘的片長,重點就是講述“三炸水門橋”這場經典戰斗。
讓我們感受一下戳人的淚點。
七連戰士們集結執行炸橋任務前,在明知此戰過后戰友們多數會壯烈犧牲之時,一向向著祖國的.方向敬禮,齊聲大喊“新中國萬歲”。
梅生在傷重到雙眼看不清、已經奄奄一息的情況下,卻義無反顧的駕駛著點燃了烈火的裝甲車沖下山頭、沖向美軍,是他在犧牲前嘴里還噙著女兒的照片,是他在犧牲前回憶起本來答應妻子要活著回來教女兒數學。
志愿軍第九兵團在結束了長津湖戰役休整部隊清點人數時,伍萬里用堅毅的聲音大喊“第七穿插連,應到157人,實到1人”。宋時倫將軍問伍萬里“你有什么愿望”而伍萬里高聲回答“恢復七連建制”,是宋時倫將軍向伍萬里授旗。
七連戰士平河抱著炸藥包,不顧坦克掃射,毅然決然地跑到了坦克跟里,被無情的坦克碾壓到了車底。他犧牲了自己,炸掉了坦克,然后炸壞了一斷橋面。
七連的戰士們本以為自己的任務終于完成,卻沒想到,炮彈一個接著一個的繼續飛過來,敵人的援軍到了,好多輛坦克就地待命。
這就是一場雙方力量非常懸殊的戰斗。沒有援軍,他們用驚人的毅力,靠著自己所剩不多的子彈,對抗著敵軍的坦克、炮彈、甚至飛機。
敵軍甚至殘忍地用飛機向他們可能藏匿的地方投燃燒彈,是一名戰士用自己做引,吸引了敵軍的燃燒彈,犧牲自己,保護戰友。
條件再艱苦,他們無人想著退縮,都很勇敢地往前沖,一次一次不顧生命危險地沖鋒。
看到他們絲毫不顧及自己生命,流血犧牲,保衛國家,難免感動地熱淚盈眶。
他們是最可愛的人,向英雄們致敬。生在這英雄們流血犧牲換來的和平時代,我們何其有幸。
對于家鄉,對于祖國,正如梅生所說,“這場仗如果我們不打,就是我們的下一代要打。我們出生入死,就是為了他們不再打仗。”
他們的確做到了,他們也的確在用生命完成任務。
為了祖國,為了人民,為了千千萬萬個小家,他們舍小家為大家,奔赴前線,浴血奮戰、英勇殺敵、坦然赴死。
他們用血肉之軀和裝備精良的美軍打了一場硬仗,完成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為我們筑起了一道新的“長城”。
美軍正攜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國的光環,擁有世界上最為強大的到了對于任何國家而言處于一種不可戰勝的軍事力量,更擁有碾壓其它任何國家的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
伍千里目視美軍用重新用空運過來的M-2鋼梁修復橋面、完成撤退的時候。在這個時候特別感嘆美國用極其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最終讓美軍陸戰一師成功逃離了我志愿軍的圍追堵截。
雪與火,生與死,冰冷與溫暖,燃燒與寂靜,合在一起,震懾了我。
《水門橋》讓我明白,所有的大,都大不過生命之大。
此時此刻,你我吃著火鍋,在暖氣房子里享受著盛世太平。
先人的死,是為了后人的生;先人的勇,是為了后人的安;先人的情,是后人永遠不可遺忘的燈塔。
這是家之傳承,更是國之積淀。
一如孫楠在電影主題曲《天地我來過》中唱著,“替我看那山河壯麗”,我們每每會被這樣的場景和描述觸動,也正是因為這份傳承與積淀,早已刻在每個國人的基因當中。
細想想,相比上下浩蕩五千年,那場“區區”72年前的戰爭,其實和我們的距離,遠比想象中要近上太多。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我們能做的,唯有拒絕遺忘。
有關長津湖之水門橋觀后感(篇4)
大年初一的早晨,爸爸媽媽帶我去電影院觀看了一部影片,片名是《長津湖之水門橋》,是延續《長津湖》的故事線。——水門橋戰役,對戰雙方是第九兵團和美軍陸戰一師。面對志愿軍的強烈攻勢,美軍被打得節節敗退,落荒而逃,水門橋就是美軍撤退路線的關鍵點。第七穿插連三炸水門橋,最后英勇犧牲,只剩伍萬里一人生還。
隨著抗戰情節的深入,我多次熱淚盈眶,第七穿插連為了炸毀水門橋,每個戰士都在拼命,都在為了完成任務而做好視死如歸的準備。伍千里說:“只要橋在,任務還在,美軍修一次,我們炸一次。”當時的長津湖,氣溫已近零下四十度,美軍外圍有先進的軍艦、鋪天蓋地的飛機、強大的陸戰師以及充沛的物資,反觀我們的戰士,武器上只有步槍、迫擊炮,他們日夜隱蔽在雪山坳里凍得瑟瑟發抖,唯一的食物就是揣在懷里凍得硬邦邦土豆了。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他們沒有退卻,毅然守護著我們祖國的`疆土,這是一個多么偉大而無私的壯舉哪。
此時,我已流淚滿面。我不禁想到了我們這一代人是幸運的,我們的幸福生活是無數先輩用血肉之軀鑄成的,我們要感恩生活,珍愛和平,銘記歷史,從小立志,作為一名學生,要把自己的使命與祖國的命運緊緊相連,努力學習,艱苦奮斗,爭取早日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有關長津湖之水門橋觀后感(篇5)
全家總動員一起去奧斯卡電影城看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
今年這個年過得不輕松,我們一家四口人,三個都在抗疫一線。女兒為了讓我們放松放松,趁今晚都有空,就買好票,我們一起去看電影。這是兒子期盼已久的電影,知道是戰斗片兒,就笑著說:咱媽今天看電影時,估計該睡著了。我了解情況后,就說不去了。耐不住女兒百般勸說,就一起去了。
看電影的人還真不少,大多數是年輕人,我感覺我和老公在那里面有點格格不入。有事耽誤了,去的時候晚了有2分鐘,剛進去就看到:總導演,陳凱歌。沒看到電影名字。
本來我從上學時對歷史、地理就不感興趣,所以對這個電影的歷史背景不太了解。于是邊看邊問老公一些歷史知識。故事發生在1950年朝鮮那個寒冷的冬天,中國志援軍為阻止美國陸戰一師中朝鮮的撤退速度,決定炸毀水門橋,故事就從這里開始了。穿著薄棉襖,啃著凍土豆的中國軍人用鋼鐵意志對美國的飛機大炮,打得美軍在1950年的12月25日從海上撤退。水門橋取得了勝利,中國軍人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全連人最后只剩下一個由易烊千璽演的軍人--伍萬里。他的'兩個哥哥伍百里、伍千里,都在這次戰爭中犧牲了。
這部電影的最大的觀感:見證了伍萬里從一個懵懂少年成長為一個真正的軍人。
有關長津湖之水門橋觀后感(篇6)
公元1950年,那一年的天氣特別冷,冰雪把所覆蓋的一切凍得晶瑩剔透,氣溫降至攝氏零下三、四十度。然而,在這塊極不適宜人類活動的冰雪世界里,卻發生了一系列異常慘烈的戰斗。
11月底的一天,衣著單薄的志愿軍戰士白雪皚皚的大山中沖出,他們有的人甚至沒有鞋,抱著陳舊的步槍,舉著木柄手榴彈在酷寒的冰雪中沖鋒,異常勇猛地插入“聯合國軍”的行軍縱隊,鍥入道路兩側的制高點。他們意圖很顯然,就是要把冒險進攻的“聯合國軍”圍殲于此。
在突如其來的打擊面前,“聯合國軍”損失慘重。清醒過來后他們不顧一切地聚攏抱團,然后在密集的空地火力掩護下奮力突圍。盡管他們使用了成噸成噸的炮彈炸彈,但這一突圍過程依然異常艱難,幾乎每一個制高點、每一公里的道路爭奪都要付出慘痛的代價。
不斷有殺紅眼的志愿軍戰士拉響炸藥或手榴彈與對手同歸于盡,不斷有傷者在極寒中呻吟著,慢慢失去意識和生命,甚至不斷有成建制的班、排、連在炮火灼烤的雪水泥漿中又被寒風凍成冰坨……轟鳴的爆炸聲、拼命的廝殺聲、以及瀕死者的哭喊聲充斥著長津湖地區。
然而,雙方的指揮官并沒有精力關注這些既壯麗又殘酷的場景,他們嘴里都在喃喃念著一個名字——水門橋。
這里是蓋馬高原的南端,長津湖水庫底下引水涵洞里的水從這里匯入四條巨大的管道內,以極陡的坡度伸向山下流到河里。在管道和公路相交的地方,有唯一一座通往長津湖地區以外的車道橋梁。橋架在兩座山體之間,跨度8.8米,下面是萬丈深淵,大概因為兩邊懸崖陡峭如門,地圖上這座橋的名字叫水門橋。向南渡過此橋不遠,便一眼能望見寬闊的海岸線和元山港口;而如果一旦這座橋斷掉,不論是多龐大的軍隊,也只能被堵于此,再無退路。
水門橋,尤如一扇門,這扇門一旦關上,長津湖地區的敵軍就面臨著合圍和被殲滅的危險,再多的車輛、坦克和火炮也撤不出去。
很顯然,水門橋決定著這次戰役的勝利與否。
首先意識到這個命門的是中國軍隊。
12月1日,志愿軍一支偵察小分隊就穿插到了附近,在風雪長途奔襲而來、凍得瑟瑟發抖的士兵思維卻依然敏銳,盡管這座橋在當時毫不起眼,但他們嚴格按照指令對橋梁進行了破壞。
因為長途穿插奔襲,隨身攜帶炸藥并不多,但仍然充分地運用了炸藥并把橋面炸毀。按照當時普通中國軍人的經驗和知識,要在這么惡劣的天氣和這么偏遠的地方要把這橋恢復到能通汽車的程度,沒個十天半個月是不行的。
盡管如此,這支小分隊還是很謹慎地安排了觀察哨進行監視。不出所料,大橋被炸令"聯合國軍"焦急萬分,一個工兵營很快就帶著一些稀奇古怪的裝備趕到,并開始了維修作業。但令中國哨兵感到驚奇的是,憑借那些稀奇古怪的裝備和附近的一堆木料,"聯合國軍"居然很快就以木框體結構修好了橋。當看到載重卡車能夠緩緩的駛過新的木橋時,哨兵開始著急了。
不過穿插而來的小分隊并沒有猶豫,他們很快集結起力量籌備了第二次炸橋。白天雖屬于"聯合國軍",但夜晚卻屬于志愿軍。
有關長津湖之水門橋觀后感(篇7)
近日,《長津湖之水門橋》引發觀影熱潮,打破多項中國影史紀錄。集結一流制作團隊、塑造豐滿人物形象、運用高科技拍攝制作技術……這部影片以史詩巨制的規模再現戰爭場面,致敬偉大精神。目前,《長津湖》已打破票房、放映場次、觀眾人次等多項中國影史紀錄。
激蕩浩然正氣,傳承偉大精神,激發昂揚斗志,走好新征程。于觀影者而言,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是一次精神的洗禮。在新征程上,我們需要更多類似于《長津湖之水門橋》這樣的電影,來幫助我們牢記歷史故事,銘記烈士精神,從而不斷堅定理想信念。那么,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帶來了哪些啟迪,能夠賦予我們怎樣的前行的感悟呢?且讓我們抽絲剝繭,領悟到其中的精神真諦。
優質電影,來自于精益求精的創作。在新中國電影,已經有了《英雄兒女》《上甘嶺》影片限度幫助觀眾了解、感悟這段歷史。這部電影的制作規模、拍攝時間跨度、動用的演職人員數量等都創下了中國影史之最:5年多的劇本打磨,2年多的細致籌備,超過7萬人次的群眾演員參演,超大規模的服裝道具,超百公里的戰役戰術設計。編劇蘭曉龍提交的初版劇本就有13萬字,精修后還有6萬字。正是在這樣精益求精的追求下,才誕生了這部偉大的作品。
展示歷史,宏大敘事描摹不屈精神。任何一部成熟的戰爭片,都離不開對歷史的詮釋和對戰爭的反思,以及對和平的追求。《長津湖之水門橋》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基礎上,塑造了以伍千里、伍萬里為代表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在這個基礎上,再放進宏大背景和歷史人物。
牢記過去,汲取不斷前行的動力。哪些精神最需要牢記,哪些細節最能打動人心,哪些故事最為生動感人,這些都應該是電影賦予的價值。在《長津湖之水門橋》中,多次展示了志愿軍“風林火山”般的戰斗素養,體現了中國人民志愿軍指戰員昂揚的斗志和嚴明的紀律。同時,電影用鮮活的故事情節寫出了志愿軍在生活中不畏艱難困苦、始終保持高昂士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以及在戰斗中英勇頑強、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志愿軍指戰員面對世界上大的敵人,在極為艱難困苦的條件下,一把炒面一把雪,以苦為榮、頑強拼搏,經受住了生命極限的考驗,始終保持高昂的斗志和敢打必勝的信念。這些精神,才是我們今天需要銘記的,更是能夠為我們帶來不竭動力的寶貴源泉。
為什么花兒春常在,烈士的鮮血染紅了它。我們在和平年代觀看這樣的電影,除了從中汲取精神力量之外,更應該反思戰爭給人類帶來的傷痛。和平是當今世界的主旋律,希望能有更多《長津湖之水門橋》這樣的電影,激蕩浩然正氣,傳承偉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