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
當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你會有不少感想吧,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后感不能忘了。那么你真的會寫觀后感嗎?下面小編帶來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大家一起來看看吧,希望能帶來參考。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篇1】
今天,我打開電腦,看了叫《舌尖上的中國》的紀錄片,我看了第一集,叫做《自然的饋贈》,看完以后,令我感慨萬千,受益匪淺。
我一開始猜想,這不會是介紹一些山珍海味的紀錄片吧,結果真是如此。我對于那些美味佳肴并不感興趣,但我卻完完整整的把這集紀錄片給看完了,原因在于我看到了美味佳肴背后農民們付出的艱辛,那些鏡頭至今都令我難以忘懷。
片子開頭介紹的是山茸,這是一種野生菌,實在很稀少,一個小女孩和她的媽媽每天早上凌晨三點就要起床走山路,找山茸,在挖山茸的時候不能破壞山茸的根,小心翼翼地將山茸取出,之后還要將土填上,讓珍貴的山茸再度生長。那個小女孩說:“必須凌晨三點就起來去找山茸,現在是雨季,山茸長比較好,特別多人去挖,晚了就都被別人搶光了。”多么樸實的語言,多么艱苦的農民。
據說在市場上一份碳烤山茸能賣到1600元左右,想一想,當你拿起菜單,一揮手,財大氣粗的喊道:“把最貴的都給我點上。”有沒有想過美味背后是農民們起早貪黑的工作。當你要走時看到桌上還有剩菜時,你是否想過這都是農民們每一滴汗水換來的成果。當你在酒店里暴殄天物時,你是否理解農民找不到山茸時那份絕望的心情。你們無視的'剩菜是農民們視如珍寶的食品,你們視如珍寶的金錢讓農民們視如糞土。浪費是可恥的,浪費農民們辛勤的汗水更為可恥,更為可恥的是浪費大自然的饋贈。別人在電視上看到這些美食或許僅僅只是欣賞,而每個農民看到自己家鄉的產物被播出來,那就不僅僅是一種欣賞,更多的是自豪,這絕不亞于汪曾祺面對別人說起自己故鄉的鴨蛋,因為紀錄片記述的是他們的辛苦,是他們不畏艱辛的精神。
《舌尖上的中國》記錄的是美味佳肴,更是中國的吃苦耐勞的精神!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篇2】
我們中國人見面打招呼最常說的話就是:“吃飯沒呀?”這讓外國人驚訝不已,中國人怎么就對吃如此情有獨鐘?確實,“民以食為天。”從人們的餐桌上便可看出人們的物質文化等信息。不同的時代,人們吃的東西也是不同。人們說:“一粒米中看世界”可真不假。今天,就讓我帶你們從舌尖上去看中國。
奶奶——麻煩的糧票時代
在我奶奶的那個時代,資源緊缺。什么東西都要靠相應得票(比如:糧票、布票、油票……。)才能換取物資,并且要到供應站才能領到。吃不飽穿不暖是常有的事。據奶奶回憶:一次過年,奶奶和我的曾祖母去供應站換些糧食。這時,正值排隊高峰,供應站門口排起了長龍,人山人海。奶奶和曾祖母盼星星、盼月亮,終于領到了。可這個時間別說是午飯了,就連這年夜飯也不一定吃的上了。緊趕慢趕,總算是趕上了。而這年夜飯吃的又是什么呢?腌蘿卜、腌白菜,幾碗稀粥,中間放一個鹽罐子,就湊成了一桌“別具一格”的年夜飯。“那時最大的愿望就是可以過上好日子,不用再忍饑挨餓了!”說到這兒奶奶發出了感概。
媽媽——“奢侈”的小康時代
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經濟迅猛發展。糧票早已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人們的菜籃子,米袋子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腌菜被土豆、木耳、蘑菇等菜取而代之。那一鍋清粥也被一粒粒飽滿的米飯所替代。我聽媽媽說:到了80年代后期,在“飲食大舞臺”上粗糧“退了休”,細糧成了“配角”,人們從未吃過的山珍海味晉升“主角”。還有更另類的:什么蛇、鼠、果子貍紛紛出籠……
我們——饕餮的營養時代
到了我們這一輩,鮑魚、鱸魚等“土豪式”食物已舉行了“閉幕式”。人們對養生又多了一重認識,個個都追求起“純天然,無公害”的食物來。粗糧重新“上崗”,頗受人們青睞。乳業更是進入了一個巔峰!怎么防衰老,抗氧化,成了人們津津樂道的熱門話題。
在今天,人們吃著并選擇著。人們的健康觀念在21世紀清醒而大步地邁上了一個嶄新的臺階!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篇3】
作為一個正宗的吃貨,《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我的饞蟲幾乎都被瞬間激活了。那些看似簡單卻美味的食物讓我對中國各個地區的美食有了新的認識。第二季播出前看過預告。除了美食,似乎還有很多更簡單的工人在感動我們。
與第一季相比,第二季似乎更加腳踏實地,表現出更多簡單的工人食品,更多普通工人出現在我們面前。他們用勤勞的'雙手創造生活中的一切,給我們帶來了如此多的情感。第一集主要講腳步聲,從養蜂夫妻追逐花期,逐漸消失在這個時代的邁克,在海風中捕魚的漁民,趟過山川采集蘑菇的老人,以及在十幾米外捉到只有五厘米長的跳魚的父親。這些都告訴我們,食物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所謂的“家”的東西,有家的味道的食物才是最美的食物。
第一集白馬站隊讓我對素菜多了一點感動。為了給家里帶一塊蜂蜜,他在沒有任何保護措施的情況下,爬了40米的樹……那種簡單可口的蜂蜜,是白馬一家對于食物的最高追求。
時代在變,我們吃的東西也在變,一切都會繼續發展。希望這些簡單美味的食物永遠不要消失,永遠帶給我們更多更好的感受。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篇4】
今天,我和媽媽在電視上觀看了《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心傳》。
這是一個美食紀錄片,共有八集,我和媽媽看的是第二集,講述的是中國美食的'傳承。片中通過播放榨油、掛面、糕點、中餐、海鮮等美食的制作過程,講述了我國從南到北、從北到南的美食文化,在家族傳承、師徒傳承的主要傳承方式中得以繼承和發揚光大。
這部片子里播放了各種各樣的美食,看得我直流口水,肚子餓得咕咕直叫。還有美食的神奇制作方法,比如:北方人制作的掛面,面在他們手中就像一根彈性超強的繩子,越拉越長、越拉越細,就算底下掛著石頭居然也不會被拉斷,我感覺好神奇啊!在片子當中還有一句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這是一個師傅對他的徒弟們說的話。他收了二十個徒弟,但只有一個徒弟看到了他的絕技。因為這個徒弟最用心、最努力,每次下班她總是最后一個走,只要有剩余的材料,她都會用心地練習,所以師傅把自己的絕技傳授給了她。這不就像我們學知識一樣嗎?如果自己不用心不努力,即使老師教得再好,成績也不會提高的。
總之,我覺得這是一部又好看又有意義的紀錄片。如果你喜歡美食的話,你也可以去看一看哦!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篇5】
暑假里,我看了一部紀錄片,是《舌尖上的中國》中的第五集《廚房里的秘密》。
一看這個題目,我想你一定會非常疑惑:廚房里怎么會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呢?這個秘密又是什么呢?是食材,佐料的配比秘密嗎?不用著急,現在就讓我一一向你解答吧。
在燒菜的時候,除了食材要好,更重要的'是烹飪。在尼西鄉,人們都認為用黑陶做出的菜,擁有更好的味道。在揚州,廚師的絕招就是刀法了。它們將豆腐切成一條細細的,像頭發一樣細的豆腐絲。這必須要心平氣和,內心要平靜,刀法上不能有半點差異。
在我看完這部紀錄片時,我就會認為廚房的秘密就是要尊老敬老,互相幫助。就像歐陽廣西要燒村宴時,如果沒有其他人的幫助,他就不會做得那么快,這么香了。我又認為廚房的秘密是親情,如果沒有親情,香港婆婆的菜就不會燒得那么香甜,那么誘人。
那么,廚房的秘密到底是什么呢?是尼西鄉人的黑陶臘肉,是揚州廚師令人叫絕的刀法,是讓國際名廚偶然失手的一壇咸鴨蛋,還是香港婆婆的一碗羹湯?
現在,就讓我告訴你吧,廚房的秘密其實就是———沒有秘密!
也許,廚房的秘密是廚師們一生的財富,對于普通人來說,廚房的秘密則更多的是和青春,情感,記憶聯系在一起。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篇6】
這一天,我打開電腦,看了一部叫《舌尖上的中國》的紀錄片。看了第一集叫《自然的饋贈》。看完之后,感觸很深,受益匪淺。
一開始我懷疑這不會是一部關于一些美食的紀錄片,結果卻是這樣。我對美食不感興趣,但我完全看完了這部紀錄片,因為我看到了美食背后農民的艱辛,那些場景仍然讓我難忘。
影片開頭介紹的是山菇,是野生菇的一種,真的很少見。每天早上,一個小女孩和她媽媽都要在凌晨三點起床走山路去找山菇。他們在挖山菇的時候,不要破壞山菇的根部,小心翼翼的把山菇拿出來,然后把土填上,讓珍貴的山菇重新長出來。小女孩說:“一定要凌晨三點起床去找山絨。現在是雨季,山絨長得比較好。很多人挖,晚了就被別人搶了。”多么簡單的`語言,多么彪悍的農民,據說在市場上,一個烤山菇可以賣到1600元左右。想一想,拿起菜單,揮揮手,財大氣粗地喊:“給我最貴的。”你有沒有想過,美食的背后是早起貪黑的農民的勞動?當你離開的時候看到桌子上的剩菜,你有沒有想過這是農民每一滴汗水的結果?
當你在酒店里揮霍東西的時候,你理解農民找不到蘑菇時的絕望嗎?你忽略的剩菜是農民視之為珍寶的食物,你視之為珍寶的金錢讓農民視之為糞土。浪費是可恥的,浪費農民的辛勤汗水更可恥,浪費大自然的饋贈更可恥。別人可能只是在電視上看到這些美食才會欣賞,但每一個農民看到家鄉播出的產品,不僅僅是欣賞,更多的是自豪,這不亞于汪曾祺對別人談論家鄉鴨蛋的回應,因為紀錄片記錄了他們的辛苦,記錄了他們不怕苦的精神。
《舌尖上的中國》記錄美食,也是中國的勤勞精神!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篇7】
我覺得《舌尖上的中國》是拍給大多數普通的中國老百姓看的紀錄片,它表達的是在中國傳統美食和人民生活之間溫情和樸實的傳遞。
就我個人而言是從中看到了很多感人至深的地方。
首先,我發現在每個地區城鎮,最當地的'美食貌似在城市中難以吃到,那些最自然和淳樸的美味都隱藏在小地方中。目前我只看了三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可能在山中或偏僻處只存在短暫時期的食材,如果你不是當地人并且生活在城市中,那么你可能一輩子都吃不到那種美味。
描述養蜂人的那個,養蜂夫婦一年有十一個月在外游蕩,為了養家糊口,但在他們看來,這也算是一種不需要受人束縛的自由,很佩服。離鄉背井的苗家父母,半年回家團聚半個月伴隨家鄉美食的飽腹和與家人團聚的溫暖后,又要踏上南下的打工路程。
其中有一段是說中國古老的麥客,也就是割麥人,工業化的進步人工勞動力已日漸消失,一天下來兩雙手在稻田里的揮舞和大汗淋漓的呼吸,在東家吃頓樸實鮮辣的晚飯補充能量。出來一趟十幾天四個人賺不上一千。
就中國這么多的人口來說,大多數人的追求真的不是那什么生活品質,豪車名牌,旅游散心,老百姓們沒看過什么外國紀錄片,看美劇英劇就算有字幕恐怕都看不懂。
在他們看來,這個紀錄片有觸動到內心,描述的是樸實的美食令當地人感嘆對就是這樣。這樣,就是對他們口味的紀錄片了。
對于大多數人就想活著過日子生活溫飽的中國社會,希望我們這些不過是念了些書看了點東西肚子里有點文化的會注冊豆瓣的人,不要非去鉆那個牛角尖。美食紀錄片嘛,看著是那么回事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