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觀記錄片觀后感
河西走廊——大自然鬼斧神工創造的這一條戰略通道。在新時代的號召下,相信它更有活力,為我們創造更多的奇跡,更加豐富的文化內涵,你看過《河西走廊》這部紀錄片嗎?感受如何。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內容,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河西走廊觀記錄片觀后感1
最近,看了一部制作精良的記錄片《河西走廊》。正是這樣一部紀錄片,賦予了歷史鮮活的靈魂。它的出現讓寫在史書里、刻在壁畫上、流淌在歷史長河中的名字變得有血有肉。
《河西走廊》以大規模的情景再現回溯歷史,兩千年前,張騫從漢武帝劉徹手中接過符節,跨越歷史長河將一條厚重的歷史之路呈現在我們眼前,那一年,劉徹19歲,張騫27歲。而同樣是二三十歲的年紀,我們卻習慣了循規蹈矩,習慣了安于現狀,不愿走出自己的舒適圈,不愿去改變,不愿去突破桎梏,打破固有的“安穩”的生活。
張騫是一位勇者,明知踏上西行的道路異常艱辛,但他依然勇于擔負開拓西域的使命。鳩摩羅什被囚禁整整十六年,仍不忘弘揚佛法,對我國文化的影響深遠至今。“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可能無法表述史人開拓的步伐了,反倒覺得“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來的更為準確。
通過對紀錄片的學習,讓我深刻領悟到追求自己的目標、路途是充滿艱辛的;學習知識,亦或是枯燥的、乏味的。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我們都有各自努力奮斗的目標,但一路走來,可能會因各種原因忘卻了自己的目標,停下追逐的腳步。沒有超世之才,就要有堅忍不拔之志。明確自己的目標,努力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在競爭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即使面對逆境,也要有面對的勇氣,在生活中要敢于拼搏,勇于改變,這樣才能距成功更進一步。
紀錄片雖然只有短短十集內容,但其內容貫穿了從漢代到新中國河西走廊的演變,它帶給我們的,不僅是一段歷史,更是一種文化、一種使命,從漢到新中國,從出使、戰爭、文化、交流、經貿,到工業化浪潮,再到如今的和平、富饒、“一帶一路”,我想河西走廊貫穿的,不僅僅是這一段歷史,更是對文化的傳播和交流,對經濟貿易的促進和進步。毫無疑問,河西走廊早已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地理概念。它意味著一種歷史、一種文化和一種使命,它是絲綢之路的象征和縮影。
河西走廊觀記錄片觀后感2
鳳凰視頻同步播放了中央電視臺的紀錄片《河西走廊》,剛看過第一集《使者》,可是不得不說,有點失望,明顯是配合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官樣文章,還是一如既往的宣揚民族自豪感用漢匈戰爭做開篇,站在大漢族的立場上去看待河西走廊,而不是立足于河西走廊本身,將河西走廊自身作為一個原點發散出去,探究這里的歷史和人文、地理、地緣戰略特點,再深度分析下去,和中華民族的大融合和當下中國的大戰略相結合,不可以不說是一個遺憾。
個人認為,河西走廊的意義在于,他是一個難得的地理缺口和橋頭堡,讓經過幾千年融合穩定下來的華夏民族可以突破自己的地理局限去接觸外面的世界,不斷補充自己和改良自己,讓自己不至于像美洲文明一樣趨于僵化封閉或者說是缺乏憂患意識變得脆弱,避免了面對外來沖擊時消解覆亡的命運。這是河西走廊對于中華民族和中國文化存續的意義。從更積極的意義上講,張騫鑿空西域就是中國人那個時代的地理大發現。伴隨著張騫通西域,新工具新技術的傳入,新作物的傳入,新族群的融入,比起明代大航海的鄭和,張騫更有可堪與哥倫布、麥哲倫和庫克船長類比的歷史地位,所不同的只是具體形態。張騫地理大發現的動因,面對的是北方匈奴的威脅而不是強大的奧斯曼土耳其的威脅,走的不是海路而是陸路,探索的是歐亞大陸而不是全球海洋。
就河西走廊本身而言,漢人開拓西域的歷史也并不是真正應該作為紀錄片開端的歷史,在漢人擊敗匈奴建立河西五郡開啟該地區高度漢化的歷史之前,河西走廊就生存著形形色色的族群,有著輝煌不輸于漢地的文明形態,至少我們從史書中看到的就有月氏和烏孫,有羌人,這些人是更早于漢人的河西走廊的原住民,紀錄片的視角和格局觀還是有點low了,所傳達的歷史觀也不利于中華各民族的平等相處和大融合。實際上,即使是對于漢民族而言,形成華夏先民的一部分族群就東遷自河西走廊,如果能從更久遠的年代講述,文明的廣度和深度會大大加深,格局觀也會顯得更加開放。
中華文化要自新,就必須把自己放到更廣大的人類歷史的背景上去看自己,不可以死抱著祖宗的大腿不放。中國人想要文化輸出,就必須先挖掘整理、用開放的眼光整合改造創新自己的文化,不然,面對當今的世界,是難以制作出足夠先進有吸引力的文化產品的,最多不過是像土耳其拍的《征服1453》一樣自娛自樂的作品罷了。中國想要文化輸出,就必須把自己變成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形態,至少也要是之一才行,而我們現在充其量只是“在路上”的狀態,也急不得。文化是經濟社會等等的發展最終的累積和沉淀,不是政治文宣需要隨時可以生產出的商品。
河西走廊觀記錄片觀后感3
央視用一部大氣磅礴、畫面精良的紀錄片,將河西走廊兩千多年的歷史變遷,以不同于以往的形式演繹出來,展現給我們的是鮮活的歷史。十集的紀錄片,每一集都舍不得跳過片頭,總感覺那滿天的繁星是歷史的見證,通過各種歷史人物與故事的介紹,讓我感覺到中華歷史的厚重、文化的精深以及自己的淺薄。
片中結尾:曾經發生的故事已成永恒,走向未來的腳步正在繼續。確實,正是那些已經發生的,才能鑄就我們的現在包括經濟與文化,正是那些已經發生的,才能鋪就我們走向未來的道路。歷史總是在現在和未來以各種各樣的形式演繹著,讀古才能知今。
我對歷史不甚知曉,但卻有著想要了解的心,此紀錄片中,講述的有我熟知的人和事,也有我從不知曉的人和事,也讓我了解了歷史人物不同的一面。
印象最深的為,是多大的毅力和決心才能使在異國他鄉,經歷各種逆境的張騫,仍不忘自己完成自己的使命;還有以前從未聽說過的鳩摩羅什,在被關押17年,仍未不忘弘揚佛法,對我國文化的影響深遠至今;還有那個歷史書中的奢靡浪費的楊廣,原來是一個胸有壯志致力發展經濟的一代有為帝王,正如記錄片中所說,其罪也彰,其功也卓,弊在當代,利在千秋;最讓我震驚的還是古人文化與智慧結晶的石窟,那一座座雕像,一幅幅流光溢彩的壁畫,無一不是文明的高峰,看到窟中的古籍,被運往國外而震驚世界時,心中有些許的感傷和無奈。
河西走廊的故事,只是我國歷史的冰山一角,一樣的故事在全國都在不停的上演。 歷史的長河正如星空,歷史中的人和故事正如星空中的繁星點點,正是已經發生的這些故事,才構成我們厚重的歷史,才有燦爛的中華文明,才能成為永恒值得銘記。
河西走廊觀記錄片觀后感4
最近看了一部制作精良的紀錄片—《河西走廊》,勾起了一些或近或遠的記憶。 自初中讀到關于敦煌的故事起,就一直心向往之。曾經還向高中歷史老師打聽過某個閃現于志異小說的敦煌城主,以及書上寥寥幾筆勾出的一場好仗。也虧得那位歷史老師是個英雄不問出處的主,一心只盼著和學生分享正史野史中的奇聞異事,于歷史長河中拾得些許真趣,管它教學大綱還是考試范圍,向來有問必答,生冷不忌。他不清楚,還為此專程回家翻書,第二天興高采烈地占用了我寶貴的十分鐘課間休息。我極其喜歡和佩服這位老師,只可惜緣分太淺,文理分科之后,未能繼續在他麾下受教。更為可惜的是,我高三之時,經歷了一場教師罷課風波,風波之后有一批老師離開了學校,他也是其中之一。現在回想當時的感受,五味陳雜,卻很難說出其一。想來一是時日已久,二是當年少不更事,空余對學校上層的滿腔義憤,卻體會不到從此師長是路人的零落蕭索。 多年過后,翻開某本史書或是志異筆記,我還是會想起高一的歷史晚自習,老師并不在A班駐守,一個人蜷在B班小教室的椅子上,有時刁根煙,等著有問題的學生去問。我匆匆趕完其他各科的作業,拿了歷史書隨便尋個由頭,跑到B班請教。如果學生少,又都是我這種對歷史有點兒興趣,且不太在乎個把小時能多做多少數學題的閑淡散人,那B班便可以開一場微型歷史講座(因為統共也就三四人)兼茶話會。時間過得飛快,晚自習也不再難熬。 時間果真過得飛快,我已有五年多未曾見過老師。偶返母校探望師長,卻無處可尋他的蹤跡。 高三保送之后,得了閑暇。和同學相約,一行六人前往河西走廊。我是因為有些執念,朋友們有的和我興趣相近,有的并不在乎出游地點,反正都沒去過,準備的時候都很興奮。最后我們出于時間、預算和體力的考慮,略過酒泉,定下了成都—蘭州—武威—山丹—張掖—嘉峪關—敦煌的線路,除成都與蘭州之間乘飛機外,其余都坐火車。現在想起來,那其實是我第一次完全丟開家長和旅行團,全靠自己和朋友籌劃進行長途旅行。當然,家人聯系了甘肅的朋友,在蘭州和武威多有照拂,不過余程,全靠我們六人走完。所以,我與河西走廊大概真的有緣。 一路平安,相處的也很融洽,卻并不完全順遂。 武威的雷臺漢墓,墓室早被盜掘,所幸精美絕倫的馬踏飛燕還讓世人有幸一觀實物。不過真品保存在蘭州市的甘肅省博物館中,雷臺漢墓只有景區門前的一尊雕塑。其余的記不大清,只記得墓道中有一處深井頗為奇特,罔顧近大遠小的物理規律,你投一枚硬幣下井,硬幣在井底卻大于實物。我沒有查到科學解釋,網上說法不一,建筑結構、光程和光程差、溫度濕度甚至是心理暗示,有興趣的人不妨一探究竟。白塔寺我們也去了,紀錄片《河西走廊》第八集,詳細講述了白塔寺的由來及薩迦班智達,即蒙古國師八思巴的師父,波瀾壯闊的一生。 我們的火車入夜才到山丹,山丹縣城少有游人問津,一片黑燈瞎火,還有零星的本地人盯著我們竊竊私語,心里平添幾分慌亂。好不容易在縣城中心找到一處所謂最好的賓館,要了兩間房,房間很臟,一間的衛生間完全不能用,沒有水;另一間只有一股涓涓細流,我們只好輪流去沖了沖腳,和衣而眠。我們來山丹是為了去這里的軍馬場,自前蘇聯頓河馬場解體后,山丹軍馬場便成為了世界第一大軍馬場,據說當年漢朝的驃騎將軍霍去病就在此處圈地養馬,西逐匈奴。我們一早起身,卻被凍了個透徹。時值五月,山下卻只有十來度,當地人說山上更冷,沒什么好看的,還有人傳言連馬都沒有。我雖帶了羽絨服,但一行人中大多沒帶,只得灰溜溜作罷。雖然后來聽一個去了的學弟辟謠,說五月也是有馬的。無論如何,這只能成為一個遺憾,也成為了一個要再次前往河西走廊的理由。 張掖的丹霞地貌非常漂亮,我們起了一個大早,整個景區似乎只有我們一行六人,天空還飄起了星星點點的小雪,那種天地遼闊,唯我獨存的感覺真的很好。我曾于冬天獨自前往甘肅天水麥積窟,那一次,是真真正正整個景區就我一人,獨自面對巖壁上容色莊嚴的石刻佛像,它低眉垂首,我戰戰兢兢。嘉峪關有龍門客棧的拍攝基地,還可以挑戰橫跨黃河的滑索。敦煌的莫高窟、鳴沙山,再往前的玉門關、漢長城遺址,連接著羅布泊的雅丹地質公園,說過它們的人已經太多太多,我也沒有什么可以補充的了。敦煌市到雅丹地質公園的路十分顛簸,我們幾乎是睡過去,被抖起來撞上車頂,醒來,再睡去,這么一路前往的。而莫高窟、鳴沙山離敦煌市區就很近了,租自行車半小時即可到達。筆直的長路人煙稀少,向前騎行,上一秒還是兩道延伸交匯的線條,下一秒便巍然聳起黃沙堆成的高山,震撼突如其來。 直到現在還能想起那么多的細節,可見當初的旅行給我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當時的那群人,一個去了法蘭西留學,一個選擇去和袋鼠浣熊作伴,兩個投奔日不落的大學,還有一個斷了聯系,不知去向。還好,因為有共同的回憶,大多數人一直聯絡著,來日相聚的機會還多。 《河西走廊》其實還是以歷史為主的紀錄片,按時序推進。雖然一向不太喜歡以演義的手法來重現歷史的紀錄片,但至少,這部不讓人感到怪異和膩煩,而且地圖畫得很詳細,再佐以當今的地理風光,風光攝影尤其優美,顯得整部片子內容扎實。文案優美且不矯情,雅尼的音樂更是沒話說。其中對博望侯、驃騎將軍、漢武帝、隋煬帝等人的定位,也自有其惹人熱血沸騰的獨到之處。 片子里說,張掖馬蹄寺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安西榆林窟都是佛教造像藝術的瑰寶,駱駝城遺址、黑水城遺址也是當年盛極一時的商路上尚未消歇的余韻,還有郭瑀隱居的臨松薤谷,敦煌旁的黨河風光,還有心心念念的七一冰川,當時未能一晤,盼望將來能有機緣。
河西走廊觀記錄片觀后感5
紀錄片《河西走廊》是在當前“一路一帶”國家戰略大背景下推出的國際制作的紀錄片中的大片,看了張頤武、石述思等文化名人對這部紀錄片的觀后感和印象,更加覺得河西走廊戰略地位在歷史中的重要性。從雅丹開往敦煌的路上,我們穿越羅布泊耳垂的無人區和漫長的酷熱。偶然回頭,車后是一望無盡的戈壁,鮮紅的落日和殘頹的玉門關。顛簸不是來自唐詩中的戰馬,但是揚起的塵沙仿佛與古人有了一刻的心意相通。影片除去原汁原味的歷史氣息,其運用的藝術手法更是值得深究。
《河西走廊》這部紀錄影片給我們展現了一場宏大的歷史畫卷,兩千年前,張騫從劉徹帝手中接過符節,跨越歷史長河將一條厚重的歷史之路呈現在我們眼前。《河西走廊》最精彩的莫過于將歷史情景以表演的形式在熒幕上呈現出來。
如今中國紀錄片的美學主體依舊是戲劇美學:充滿矛盾沖突的情節編排、緊張激烈的懸念設置,與攝影特技技術的迷戀交織,為中國紀錄片描繪了美學品貌。薇樂大道戲劇化效果,情景再現手段是非常普及的一種表現方式,使得紀錄片從枯燥無味中華麗轉身,變得富于趣味性與可看性,吸引更多受眾。
對于紀錄片的創作者而言,由于講述的事情時間上是不可逆的,所以缺乏影像資料,于是情景再現手段在重構歷史事件的需求之下誕生。但是情景再現使用的是搬演而非扮演,既與傳統的紀錄片相比有所創新,有不同于劇情片的虛構。
《河西走廊》以大規模的情景再現回溯歷史,結合歷史事實真實再現歷史原貌,將影片中的英雄主義精神更加直接的傳達給觀眾。利用蒙太奇將歷史與現實交叉在一起,把古人不屈不撓、堅韌不拔的“一帶一路”精神和現代宣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完美結合,使得整部影片的價值體現更佳。
《河西走廊》將歷史場景搬演到屏幕上,給我們呈現一個優美宏大的歷史畫卷,細節生動,既不背叛歷史事實,又重構了歷史場景,繼承了前人的智慧,同時又將其余現代審美與價值觀融入其中,譜成了一幅蕩氣回腸的壯麗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