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觀后感400字
《辛亥革命》這一電影是對歷史事件的紀念,通過熒幕上的歷史畫面,讓我們看到祖國發展的道路,通過了解歷史,認知歷史,以促進當代的發展。那么你知道《辛亥革命》觀后感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有關于辛亥革命觀后感400字,希望你喜歡。
辛亥革命觀后感400字1
今天我們全班同學來到了革命圣地——辛亥革命博物館。沿著歷史的軌跡,我們走進了辛亥革命博物館,在解說員的帶領下,通過一件件實物的展示,讓我更深刻的感受到那一段歷史的動蕩,艱險和國家命運的茫然,同時也讓我看到了忠心愛國的革命黨人的那一份火熱的愛國之情,這種強烈的愛國之情深深地感染了我。
1900年列強再次侵入北京。不同的是,這一次是八個國家的鐵蹄。整個中國仿佛成了一個禽獸們的樂園。蠶食鯨吞,偌大的一個中國淪落成了一個任禽獸們角逐的地方。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與11國政府簽訂《辛丑條約》。落后就要挨打,落后而不求上進就意味著在一切外交上喪失尊嚴。而辛亥革命正是結束了在中國綿延兩千年的封建帝制,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我們懷著萬分激動的心情親身親身感受了那革命的氣息,去與歷史真正的“零”距離接觸。
還未走進博物館,就可以看到由紅色磚砌的鄂軍都督府,它莊嚴宏偉的氣勢立刻吸引了每個人的目光,在解說員的陪同下,我們先后參觀了傳達員室,外交部,都督會客與會議室,黎元洪起居室等十余間古色古香的房屋,然后就去參觀辛亥革命的壁畫,在墻壁四周都陳列有關辛亥革命的畫,同學們在仔細看著,想象著,解說員了也就一旁不停地敘說著,不僅如此,我們還見到了先烈們的部分遺物與手跡,還有戰斗時的血衣,大炮,刀等戰斗工具。最后,在孫中山的題詞“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則昌,逆之則亡”。結束了參觀,每個人都依依不舍的離開了,而博物館的一切卻永駐每個人心中。為了祖國的明天,我們要從現在起,從此時此刻起把握機遇,創造輝煌,明天一定是我們的!
讓我們來銘記辛亥,振興我大中華吧!
辛亥革命觀后感400字2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人類站在它的面前都是渺小的,我們每個中國人都不應該忘記歷史,歷史是人民一般回憶的方式,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
辛亥革命是中國舊民主義革命的最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人民長期以來對帝國主義以及其走狗清朝政府郁積著憤怒和仇恨的大爆發,近代中國革命的歷史豐富多彩,可歌可泣。
為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緬懷孫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驅的光輝業績,弘揚戰斗不息的愛國主義熱誠,光大自強不息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留個了我們太多的回憶,有恥辱也有榮譽,為我們帶來了很多的光榮,帶給我們的遺跡太多了。
銘記,一百多年來,國人對于憲政的追求,未嘗隱匿,無需害羞,只要陽光照得到,就必定反射再人間,正如孫逸仙嘗云:天下大勢,浩浩湯湯。又正如毛澤東所言:這不是陰謀,這是陰謀。所以那些遍布于全過各地的中山路,就其寓義來說,其實叫人民路更加貼切,憲政著,人民通向理想祖國之大道也。中華民族錯過了很多機會,中華民族還有很多機會。
展望,2011。回首,時間沿著辛亥的印記已滾過一個世紀,可越過一個世紀的追求與目標卻從未改變。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通過一系列的經濟手段達到了“國富”使得我國日益從經濟、政治、外交等多方面強大起來。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再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觀點深入人心。中國人民長期進行的反帝反封建斗爭,以辛亥革命為新的起點,更加深入、更加大規模地開展起來。
如果沒有辛亥革命,中國將會怎么樣?歷史無法如果,但未來可以在歷史的如果中吸取經驗,做出不一樣的假設。
辛亥革命觀后感400字3
今日晚自習教師讓我們觀看了《辛亥革命》。這是一部講述革命時期怎樣革命、革命最光榮的一個故事。
在這次革命中許多英雄失去了自我最寶貴的生命,更有些革命者忍下心來拋棄了自我的家庭、孩子和地位,都把自我獻身在革命事業中。他們是多么偉大,多么讓人敬佩啊!
袁世凱、孫文、汪兆銘……一個個片中的“主人”,他們都是多么的霸氣啊!個個威武的英雄們說上就上,絲毫不不怠慢,不猶豫,就在臨死的關頭也要捍衛革命。因為對于他們來說:革命最光榮,生,要為革命而生,死,也要為革命而死。
是啊!他們個個都是那么精神抖擻,那么勇敢,對革命事業那么的忠心。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這樣一顆為團體為團隊熾熱忠實的心,那么這一切不是很幸福很完美嗎?如果我們13億人都能像革命隊伍一樣團結,互幫互助,世界豈不是變得更加堅強、有力量?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到革命者那顆一切都能夠付出的心,那我們這身邊的一切,不是都將要被改變了嗎?變得很完美很完美!
自從我看了《辛亥革命》,我的感觸很深。這些革命烈士的一舉一動都是多么值得我們學習啊!
辛亥革命觀后感400字4
今年是辛亥革命110周年的紀念日,為了紀念辛亥革命,為了讓大家更了解什么是辛亥革命,教師讓我們看了《辛亥革命》這部電影。
第一場廣州起義的戰爭,讓我大開眼界,大吃一驚。黃克強不怕死的精神,林覺民剛強的意志力,孫中山的無私,徐宗漢溫柔善良。這些都是民族的英雄,民族的驕傲啊!黃克強躲在倉庫內,官府用大炮對著倉庫射了一炮,黃克強命大,幸運的活了下來。家境不錯的林覺民,并不選擇當官,而是選擇了革命,在最終應對官府人,他選擇了死。孫中山是一個無私的總統,是他堅持要革命,是他的努力,堅持推倒了清朝。徐宗漢的一個女英雄,她救活了多少戰士,她的溫柔與善良,讓多少人活了下來!
看了這部電影,我明白了革命就是使社會提高;革命是為了中國的孩子;革命就是改朝換代。我最喜歡的人物是林覺民,因為林覺民寫的《與妻書》讓多少人驚嘆不已。對于革命的歷史我逐漸地慢慢地了解了。為了革命,有多少年輕人獻出了生命,拋棄了妻子,舍去了孩子。我們生活在這種和平的年代中,難道不應當珍惜生命嗎?難道不應當珍惜身邊的一切嗎?
辛亥革命觀后感400字5
電影的開頭,是秋瑾就義的情景。作為母親的秋瑾,為了讓更多的孩子擺脫封建專制的荼毒,毅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她自我的孩子卻永遠失去了母親。廣州起義時,林覺民為了”助天下人愛其所愛”,犧牲他和妻子”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向滿清的兩廣總督府攻去,犧牲在革命成功前的黑暗中,留下了注定名垂青史的《與妻書》。他們本來能夠享受安定的生活,卻偏偏要投入到九死一生的革命之路上。即使當時的國民愚昧不堪,早已習慣了被奴役的生活,他們也愿意為了解放并不理解他們的國民而獻出自我寶貴的生命。他們發動革命,是為了徹底消滅舊制度,建立嶄新的新世界,使古老的中國重新煥發生機。
幾年過去了,我最近又將這部電影看了一遍,又得到了一些新的看法。
首先,革命是必須進行的嗎?在電影中,孫中山的回答是西方各國經過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制度,走上了民主富強之路。但事實上并不必須,英國革命將查理一世送上了斷頭臺,卻并沒有實現民主,而是出現了更加專制獨裁的克倫威爾,英國完全被軍隊所控制,之后議會不得不迎回國王來穩定局勢。最終確立議會主權,也是經過與國王的妥協,經過權利法案而完成的。英國的民主憲政是在上千年保守妥協的政治傳統中發展而來,從大憲章開始的一個個法案使英國在人們尚未察覺的情景下就走上了民主富強的道路。歐洲的德國,亞洲的日本也是經過改革走上了強國之路。
其次,革命的代價太大。革命使我國許多杰出的人才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在戰爭中更是血流成河。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朝廷,清政府用了268年所建立的中央權威一朝崩潰。各地軍閥擁兵自重,即使是北洋軍閥中威望最高的袁世凱也難以號令所以軍閥服從他的命令,中國陷入了軍閥割據和長期的內亂。
最終,革命并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社會性質。在辛亥革命中幾乎僅有滿清皇室失去了政治權力,各地的地主鄉紳、舊官僚仍然存在,毫發未損。民國政府遷到北京,北洋軍閥控制了民國政府,運用中央政府的名義實行統治,鎮壓革命,舊有的封建勢力仍然把持政權。同時,列強在中國的勢力也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他們經過扶植代理人的方式繼續控制中國。內亂之中的中國甚至面臨比晚清更加艱難的處境,在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后仍然沒有找到適合國家發展的道路。
歷史發展至今,一切都成為過去。如果沒有辛亥革命,清政府可能逐步改良,實行君主立憲。但也有可能繼續黑暗的統治,使中國國勢更加衰微。在歷史具體的情境里一切都是未知的,先人只能摸著石頭過河。他們根據自我的立場和自我所掌握的信息做出自我的抉擇,他們做出的每一個選擇都對此刻的我們產生無法估量的影響。清政府也想讓國家走上富強,僅有中國的強大才最貼合滿清統治者的利益,他們認為僅有讓他們繼續領導國家,不斷進行改良,才能讓國家走上富強之路。革命黨人為了實現民主共和,實現他們的政治夢想,必然要推翻清政府,徹底消滅君主專制。
改良和革命是當時擺在中國面前的兩條路。可能僅有一條是對的,可能兩條都是對的,也可能兩條都是死路。當時的中國選擇了革命,武昌的一場起義就動搖了清政府的統治,可見清政府統治的薄弱,清政府的失敗本身就是其難以領導中國走向近代化的表現。無論革命本身是否必要,革命者的精神都是值得推崇的,他們一心為國,為了國家的提高而拋棄一切。就算清政府立憲成功,也必須為他們樹立起豐碑,來紀念他們無私的精神。
辛亥革命,改寫了中國的歷史,改變了每個人的命運。有了辛亥革命,才有了之后發生的一切,才有了我們如今熟知的這段歷史和此刻正在經歷的生活。這就是辛亥革命,這就是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