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南京電影小學生觀后感集錦
前段時間,看了陸川的電影《南京!南京》,感覺和震撼。我用了兩天的時間來沉淀心情。接下來小編在這里給大家帶來南京南京電影小學生觀后感2020匯總,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南京南京電影小學生觀后感1
《南京!南京!》,讀這個片名,像是讀一份加急電報:捧著電報的雙手在不住顫抖,心跳激烈加速,濃濃的不詳兆預感在撞擊心鼓。當然,史實要這個譬喻殘忍無數倍、緊急無數倍、恐怖無數倍,絕望無數倍,傷心無數倍。那種兵臨城下的岌岌可危,那種家破人亡的深悲劇痛,那種辱妻殺子的莫大污恥,那種朝不保夕的極度憂惴,那種茫無涯際的杳渺切盼……是今人盡最大所能仍無法完全感受的。今人能做的是,靜靜坐在影院里重溫記憶,勞勞記住曾經的腥風血雨,時時鞭策己身以國難家仇……
果真,這是一部叫人倍感沉重的影片。黑白的膠片、劇烈抖動的鏡頭,增強了影片的真實感。你安靜地坐在放映室的角落里,陰郁的氛圍立刻席卷全身,將你拉回七十二年前那慘絕人寰的爭戰里頭,然后你開始了觀影之旅,因為身臨其境的錯覺,你隨著片中的人物(中國百姓們)一起緊促呼吸、心驚膽戰、悲痛哀凄。日軍面對古城墻驚呼時,尚有一絲民族自豪感,但是眨眼間,隨著震天動地的炮響,美好的感覺飛灰湮滅,轉而為死亡逼近的驚恐不安占據。這是影片帶給觀眾的,其實更是慘痛的歷史留下的不滅印記。所以,真正為《南京!南京》贏得驚人票房的,不是導演陸川,不是宏大的演員陣容,不是獨特的視角,也不是高水準的制作,而是南京大屠殺題材本身。架設在如此嚴肅、如此沉痛、如此宏大、如此刻骨銘心史的基礎上,影片想不成功都難,想不叫座都不可能。
南京南京電影小學生觀后感2
最近我觀看了愛國主義優秀電影作品——《南京!南京!》。我深有感觸。雖然只有整整130分鐘時間,但是我深感壓抑。搖晃的鏡頭晃得我想吐,很長時間都沒有過這種窒息的感受了。
剛開場的時候,被槍聲、炮聲嚇怕了。慘不忍睹的殺戮,血流成河,生靈涂炭。南京城成了一個死城,這個,深深震撼了我。但是,身為一個女性,更令我震撼的是……
我想改編莎士比亞的名句:舉手,還是不舉手?這是個問題。這里說的舉手,不是指對南京侵略者日本人的投降,而是在這部歷史災難大片《南京!南京!》里上百名婦女舉手自愿犧牲自己做慰安婦,為安全區的民眾換取過冬的物資那個震撼人心的場面。每一只上揚的手,都像一支灼灼撲動的火炬,放射出民族尊嚴的光輝。每一個舉手的婦女,燃燒自我,救助他人,令70多年后的我們動容、驚心、淚流滿面。她們的犧牲與毅然走入刑場、高喊“中國不會亡”的中國士兵的犧牲一般高貴而沉重,像兩記重錘捶打在歷史的鼓面,動人心魄,回音蕩蕩。教堂婦女舉手一幕是《南京!南京!》繼中國軍人江邊就義后的第二個高潮。令這部災難電影,回腸蕩氣,漸入佳境。
很多人跟我有同樣的質疑:姜淑云居然沒有舉手?盡管她聲音顫抖,淚落雙頰,但是如果她也能舉手,是不是能和妓女小江一起攜手走進那片神圣的光輝里去?是不是能給角色一個更加完美的收場?舉手,還是不舉手?犧牲,還是茍活?電影繼續在進行。我的問題也終于有了答案。在教堂百名婦女舉手時,姜淑云已經做出了選擇。在我們的文化里,更容易被犧牲的壯烈感染,而對“理性的拯救”感到陌生。在教堂小江等婦女選擇“犧牲拯救”時,姜淑云選擇的是另一種“拯救”,盡管她最后的犧牲同樣令人黯然神傷。我們應該感謝電影《南京!南京!》,她讓我們對歷史的解讀了一種可能。
我不會再去看第二次,不是不想,而是不忍。《南京!南京!》里透露死亡訊息的場景之多,尤其黑白畫面的處理更讓每一種形式的死亡都讓人身臨其境,這種真實的氛圍已經讓你覺得內心超出了對殘酷的負荷,因為每個中國人都曾看過那些觸目驚心的老照片。但最可怕的還是那些沒有直觀畫面的死亡訊息。女兒被日本鬼子從窗口扔下去,觀眾看到的只有唐先生奔去窗口的崩潰呼喊,還有一車車從軍營運出去的女子裸體。日本士兵殺人時的表情,走向死亡的人群的眼神,在黑白不見血的銀幕上,你只能讀到兩個字,絕望——這是地獄最底層的絕望。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個穿長褂戴瓜帽的男人被推到土坑活埋的那一刻,他緊緊閉著眼睛,沒有反抗,也沒有歇斯底里。如果看過那些老照片,你會相信這就是真實的地獄。
南京南京電影小學生觀后感3
黑暗蹂躪的世界,久經訣別的春天。
——題記
黑暗,帶著毫不可抗拒的欺凌,對那些軟弱的人們進行精神和肉體上的摧殘,那無數的冤魂再次高聲吶喊:那久經訣別的春天何去何從?
是啊。春天何在,為何你們生活在凄冽的寒風之中,被似箭的冷風深深地傷害著,由此我知道你們痛惡這尸橫遍野,滿目凄涼的冬天,渴望綠意盎然的春天。
1937,血腥的1937,慘絕人寰的1937。在抗日戰爭初期,南京這一座歷史古城遭到了日本帝國主義的血腥屠城。那一個個披著華麗衣著的魔鬼,舉起機槍瘋狂地掃射,人們成排成排地倒下,還有一些人在血泊中呻吟著,但卻被日軍揮舞的刺刀無情地刺碎墮落的心靈。日寇對中國人采用集體槍殺﹑活埋﹑焚燒等極為殘忍的手段,對南京人民進行慘絕人寰的大屠殺。
在《南京》的鏡頭中,在國仇家恨面前,數千名中國人毅然走向了敵人的槍口,他們用血肉和不屈的意志表現了“寧為戰死鬼,不做亡國奴”的民族氣節,即使他是一位不懂世事的小男孩,他也勇于捍衛民族尊嚴,他在彈如雨點的掃射中活了過來,這意識了春天的萌發或是寒風的突變的軟弱。影片最后,他的笑容,他舒心的笑容,同時意識著中國將擺脫黑暗,迎接春天的到來。
南京,南京,永不忘卻;永不忘卻,南京,“難京”。
南京南京電影小學生觀后感4
1937年12月的南京,是一片荒涼的死城,彌漫著死氣沉沉和絕望的氣息。
電影開始了,電腦上顯示出了四個巨大的字:“南京!南京!”然后過了一會兒,電影上出來了幾行書法字,上面寫著從1937年12月到1938年2月初,僅僅6個星期內,毫無人性的日本人侵略入江蘇省南京市,將南京的老百性一個也不放過地給殘忍地殺了。他們以槍殺、刀砍、焚燒、活埋,水溺等許多殘忍的酷刑對待我無辜的市民,日本人們將燒光、殺光,槍過作為口號,向我國的南京人民進行大屠殺。他們將五萬四千七百名老百姓趕到一片洼地里,架起機關槍,對著那些痛苦的人群掃所射……除了個別的幸存者外,絕大多數都躺在了滿是血腥味的血泊里,連一幢大多數完好的樓房也沒有,都被可惡的日本鬼子打得落花流水,將南京這座曾是六朝古都的歷史名城變成了人間地獄,可怕極了!日本軍隊還齊心協力將孫中山的雕像用鐵鏈拉起來推倒,扔到大江深處。再看看一些勇敢的人們:當姜淑云講出日軍需要一百名慰安婦的時候,她是第一個站出來的,小江的勇氣是為了能夠讓所有人換取更多的食物,帶來生命,最后回眸的瞬間有可能知道一去不復返。她是一個很悲慘的角色,不堪凌辱,最后赤裸裸地死去。一批人死前,他們大大聲地大喊:“中國萬歲!中國不會亡!”
看完了電影,我的心情沉重,這刻苦銘心的國恥,我們中國人永遠不會忘記,中國不會亡!
南京南京電影小學生觀后感5
活著,再怎么不堪也比丟了生命要強;死亡,在如何殘酷亦與“生”無關聯。這是我在看完電影《南京!南京!》的瞬間感受。
13億中國人都知道1937年那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人類生存的土地上又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到處彌漫著硝煙,從歐洲到亞洲。原本富饒的土地一晃兒成了阿鼻地獄,這是戰爭帶給我們的。然而——
戰爭在帶來災難的同時也帶給人類一個自我反思的契機。為什么我們不可以和平共處?僅因為各自的外貌、膚色、意識、觀念、形態有所不同?為什么我們總想讓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卻從未打算聽取其他的意見?為什么我們會因為一個自以為是的理由便掀起狂瀾大波?為什么我們總是喜歡很狹隘的站在自己的國家或是民族的角度去思考全世界乃至全人類的問題,并且一度樂此不疲?然而我們卻很少把全世界全人類作為出發點去考慮人類的將來。
看,那戰火中被死亡與殺戮熏紅了的一雙雙眼睛;看,炮聲里生命有如草芥,此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只能抬起頭看看前面模糊的圖景。戰地上的勝利呼喊伴隨著勝利者的暴虐進入城郭。呼喊絕望的是戰敗方手無寸鐵的百姓,興奮狂喜的是握著刀槍勝利的士兵。哭與笑,一樣的齜牙咧嘴,確實截然不同的兩種心情。
戰爭到底是我們所懼怕還是我們所渴望?自古以來,不論西方亦或是東方,自-拍案而起,怒發沖冠之后便是兵戎相見。戰場上短兵相接,雙方卻都有凄美的故事,壯烈的犧牲,都有過勝利和失敗,或許還都產生了各自的英雄,然而卻都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從“人”的角度講,孰是孰非很難用“正義”與“非正義”兩個概念來歸納。不錯,軍人的天職是“服從命令”,但他們卻又都是血肉之軀,都擁有各自的家庭。
當戰爭讓生命變得容易隕逝,那些不可思議的人類力量反而得以迸發。影片中從被俘的軍人陸劍雄只身站起英勇赴死到大伙臨死之前發自肺腑吶喊的預言“中國萬歲!中國不會亡!”;從被包圍的難民營里第一個為了大家的安全而站出來自愿充當慰-安-婦的江香君到跟著舉起手來的九十九名女性都在訴說著戰爭中生命的悲壯。那些纖弱的女子懷揣著一絲希望,天真的以為她們的屈辱可以換得大家的性命。最后,軍營里的板車卻拉出一張張扭曲變形了的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