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感恩觀后感
當我們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很多人會選擇用觀后感記錄感情,這樣不僅能和志同道合之人交流,還能加深記憶。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小學生感恩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中小學生感恩觀后感精選篇1
這天,我看了于丹老師的專題講座,感觸很深。
于丹老師在講座中主要是強調我們中小學生在完成必修課的同時,還要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師,關心他人,讓每一個中小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
于丹老師首先談到“孝”。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文化傳統提倡的行為,一般表現為孝順,孝敬。要對生活充滿感恩的心,感謝父母,尊敬老師。孝不但是外在要求,也是內在的一種職責。
然后談到“仁”。仁就是要學會怎樣處理兩者的關系,要充滿愛心,和善待人。《三字經》里說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意思是說,人在剛剛出生時,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隨著各自生存環境的變化,每個人的習性就會產生差異。教育孩子要與人和睦相處,懂得一個人的痛苦,由兩個人分擔,痛苦就減少一半,相反,一個人的快樂,兩個人分享,快樂就增加了一半,與人交往,多關愛他人,使自己健康,快樂的`成長。
最后談到“自立,自強,自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會直接決定人生的軌跡,孩子的成長不是填鴨式的灌輸,知識當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的經驗和悟性。不要墨守成規,按部就班,而是要在這個處處混沌喧囂的社會中,學會發現其中的有效信息。
通過于丹老師講的這堂課,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學生最重要的并不是學習,學會做人才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不會做人的話,就算學習成績再好,也不是一個健全的人。
想想自己,有時爸爸媽媽督促我學習,我總嫌啰嗦,有時讓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總不情愿,想到那里,我不禁感到很內疚,爸爸媽媽為了我,不知操了多少心,受了多少累,我還不明白感恩,總惹他們生氣,悲哀,太不就應了。在那里,我想對爸媽說:“我錯了,我以后要聽你們的話,好好孝敬你們,好好報答你們的養育之恩!”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改掉以自己為中心的壞習慣,跟同學們一齊快樂的學習,樹立自己的遠大目標,樂觀,向上,積極進取,做一個優秀的合格人才。
中小學生感恩觀后感精選篇2
11月4日周日上午,我在法制頻道收看了于丹老師講的《中小學生感恩教育》這一欄目。
節目一開始,于丹老師給我們講了三個故事。其中,《過獨木橋》這篇故事最讓我深有感悟:
一次,一位大學教授帶著他的10名學生去過一個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屋中的一座橋。幾分鐘后,他們輕松自在的順利通過了這座橋。過完這座橋后,教授便打開了屋里的其中兩盞燈。發現這座橋是一個很狹小的獨木橋,獨木橋的下面竟然是鱷魚池,鱷魚池里的'鱷魚在池里爬來爬去。這10名學生被眼前的一切全給嚇呆了。教授說讓他們自己過著獨木橋從回去,幾個學生卻誰都不愿意。過了一陣子,其中3名學生站了起來,過了這個木橋。剩下的7名學生還是在那里呆呆地站著。于是,教授又打開了其中3占燈,學生們發現獨木橋四周原來都裝有防護網。于是有5名學生又重新站了起來,順利通過了獨木橋。而剩下兩名學生卻遲遲不肯過橋。
這就像我們的人生,剛開始當我們是一個嬰兒時是對夢想充滿著自信。成長到少年階段,你就有些失去自信,最后在工作上,一些難完成的任務,讓你選擇了退縮。就看你能不能踴躍跨出去。
我們還要學會感恩父母。一個小女孩,她的媽媽對她像伺候公主一般。一次,她媽媽的手不小心被開水燙傷了,當她把手伸給正在看動畫片的女兒時,女兒卻不耐煩的把母親的手推到一邊,說:“干什么,沒看見我在看動畫片嗎?別煩我!”
父母供你吃穿養活你這么多年,我們要學會感恩他們,要報答他們。
在人生道路上,要學會善于和他人交往,這是給你邁出自信的第一步。交往相處當然是你、我兩個人,所以要學會“仁”。“仁”這個字意思是兩個人之間的仁愛和不仁愛關系。
人的行為將會決定人的生活和人的命運,從小我們就要養成自強自立的好習慣。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學會感恩,報答祖國吧。
中小學生感恩觀后感精選篇3
無論是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還是成年人,人格健康總是人生的基石。人格包含:堅強的意志,敢于拼搏的勇氣,寬容、謙虛、善良、自信心、交往能力,獨立生活能力,自制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高尚的品質等等。一個人人格健康,猶如擁有一片沃土,它會使每一粒知識種子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如一個人人格不健康,它的內心猶如一片荒漠,即是給它栽上艷麗的花朵,隨著時間的推移,它也會凋謝。所以,一個人只有擁有健康的人格,才能擁有健康的思想,才會清楚地認識自己,找準自己的人生位置,才能真正成為對社會、對人民有用的人。
一碗米的價值因人而異,一個孩子的空間大小也因人不同,除了老師和父母能夠幫助他發現最大的價值空間,更重要的是他自己來認知自己的生命。
于丹教授說得對,人的一生,不過是從光陰中借來的一段時光,歲月流淌過去,我們自己也就把生命篆刻成了一個樣子,它成了我們的不朽,我們的墓志銘。觀看于丹教授的講座,讓我領悟到的是一種智慧,是對自己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融入生活中的一種道德,更是追求自我完善,通向自我幸福的路。
同時,我們還要學會寬容,寬容是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寬恕自己,學會放棄,坦然與淡定地面對這個大千世界,可以化解心中很多的遺憾。寬恕他人,更需要一種無畏的胸懷。這時,你會發現,身邊充滿了真誠、熱情和信賴。
都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其實只要我們從中尋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就能終身享用。
中小學生感恩觀后感精選篇4
今天早上我觀看了于丹教授的專題講座《中小學生感恩教育》,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如何培養孩子的孝心”這一講。 看完節目之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于丹教授講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有一棵蘋果樹,一個小男孩經常來和蘋果樹玩,蘋果樹滿足了小男孩許許多多的愿望。時光飛快的過去。小男孩變成了大男孩。他不再跟蘋果樹玩了。當小男孩老了的時候,蘋果樹已經變成快要枯死的樹根,這時男人又回來了,蘋果樹卻什么都不能給他了。蘋果樹只希望男人能陪他一會兒。故事中的蘋果樹就像我們的父母,他們總是滿足我們一個又一個的愿望,而我們卻經常認為這是父母應該為我們做的,當我們的父母老了的'時候,他們只是希望我們能多陪他們一會兒,這是一個多么微不足道的愿望啊!
有句話叫“百善孝為先”, 意思就是說,孝敬父母在美德中占據首位。一個人如果不孝敬自己的父母,那么任何人都不愿意和他交朋友。在我們所學的《弟子規》中“ 首孝悌” 也是要求我們做人必須要以孝敬父母為根本己任。
通過觀看于丹教授的這次講座,我感覺在生活中父母對我們的付出實在是太多了,對我們的照顧是那么的無微不至,而我們卻經常認為這是理所應當的,我們對父母做的實在是太少了。我們的父母工作繁忙,還要照顧我們的生活和學習,他們是那么的辛苦。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們要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情,父母也會感到非常舒心和快樂
愛我們的爸爸媽媽吧,從現在開始!
中小學生感恩觀后感精選篇5
今天,我和同學們一起參加了學校組織勵志演講報告會,這場報告會讓我的心靈受到了一次強烈的震撼,接受了一次終身難忘的感恩教育洗禮。
任校長的演說聲情并茂,首先他滿懷深情地朗誦一首《江山多嬌》,接著講述了自己因犯罪給社會和家庭帶來的磨難和自身的悔恨,又以妹妹家的真實故事,告訴我們,要從現在做起,就知道感恩父母,不要使“子欲養,而親不在”成為我們終生的遺憾。他那一聲聲牽動靈魂的話語和具有感染力的、震撼力的故事,激活了心靈與與心靈的對話,喚醒了我們心中被忽略的愛。當在孫老師的.鼓勵下,讓我們大聲的喊出“爸爸、媽媽,我愛你們!”“爸爸、媽媽,你們辛苦了!”“老師,我愛你!”“老師,您辛苦了!”時,我感情的閘門一下子就打開了,眼淚奪眶而出,不由自主的撲到媽媽的懷里。
在這里,我發自內心地對爸爸媽媽和老師說一聲“你們辛苦了!”。爸爸,您每次發現我做錯了,都會嚴厲的批評我,每次我都與您頂嘴,使您傷心難過,爸爸對不起,原諒我的無知,以后我再不與您頂嘴了;媽媽,我沒能珍惜您的勞動,沒能體會您的辛勞,我的不懂事,讓您勞累了,您原諒我好嗎!老師,您每天為我們操勞,不求索取,甘當“蠟燭”,而我們的調皮和頑劣卻常常讓您頭疼,老師,以后我們一定改掉壞毛病,好好學習。
經歷了這次演講報告會,我仿佛突然之間就長大了,一下子明白了許多道理,而最重要的就是我學會了感恩,現在,我最好的感恩就是努力學習,以便將來更好的去反哺父母、回報學校、饋贈社會。
懂得感恩,會讓我的活得更精彩;懂得感恩,會讓我的生命更有意義;懂得感恩,會讓我終身受益。
中小學生感恩觀后感精選篇6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星期六早上,我準時收看了湖北體育生活頻道于丹老師主講的中小學生感恩教育,這個節目令我印象深刻。
你們知道于丹老師主要講了什么內容嗎?哈哈,不知道了吧!讓我來告訴你們吧!于丹老師主要講了如何培養孩子的孝心,愛心,自立,自強,自信心。現在我就帶大家走進這個節目吧!
我們先來看第一講如何培養孩子的孝心。我們要有孝心,我們要孝順爸爸媽媽……因為他們為了下一代付出了很多,是他們給了我們今天美好的生活。
然后我們來看第二講如何培養孩子的愛心,看了這一講,我覺得無論在什么時候,只要別人有困難的時候,我們一定要伸出援手來幫助別人,這樣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別人也會幫助你。有句話說得好: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最后于丹老師講到如何培養孩子的自立,自強,自信心。聽了這一講我對自立,自強,自信心有了新的認識,我們就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能老依賴別人。自強的意思就是堅強,我們遇到什么困難都不能放棄,要勇于面對,并要想方設法去戰勝困難,從小就要有自信,也要大膽的去展示自,相信自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進取。
看了于丹老師的講座,我受益匪淺,懂得了怎樣做一個孝順的孩子,懂得了怎樣關心別人,還懂得了要做一個自立,自強,自信心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