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美德觀后感
當我們看完你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體會呢,這時可以寫一篇讀后感記錄我們的收獲了。那要怎么寫好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華傳統美德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中華傳統美德觀后感精選篇1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它具有五千多年連續不斷的文明史,擁有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思想文化。談起中華美德,我們多多少少能夠說出一些,例如:熱愛祖國、孝敬父母、明禮誠實、自尊自強等等。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中華美德是從哪里來的呢?我們為什么要學習中華美德呢?我帶著這些問題打開了這本書。
原來,在遠古時期,中華美德的雛形已經開始顯現。這一時期的歷史往往與神話混雜在一起,人們用神話來表達思想、心理、意志和品德。通過神話故事,我們能勾勒出祖先們生活環境和思想境況。在神話故事中,就包含了中華美德的雛形。比如盤古開天、女媧補天的神話,夸父追日、大禹治水的傳說,精衛填海、愚公移山的故事,都反映出中華民族自古就具有勤勞勇敢,不畏艱險、敢于挑戰并克服困難的美德。
在夏朝至清朝近四千年的歷史中,中華美德不斷發展、完善,漸漸形成了中華傳統美德體系。中華傳統美德有十分豐富的內容和多種多樣的表現方式。比如:在人和自然的關系上,有“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表達了先民敬畏天地,親近自然的品質d人和社會、人和人的美系中,儒家提出把“仁、義、禮”作為最高標準的面對自己時,古人又奉行“慎獨”“修悟”的思想。中華美德在近四千年的漫長歷史中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并且深深扎根在我們心中。
中華美德形成和發展過程就像一片森林的成長。在神州大地的沃土上,一個個中華兒女就是中華美德的種子。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這些種子生根、發芽、抽枝,長成小樹。一棵棵小樹根系交錯、枝葉相連,形成森林。正像森林每年都會煥發生機一樣,中華美德也在不斷更新。特別是在我們生活的當代,中華美德以更加生機勃勃的姿態成長著。能夠擁有這樣一片寶貴的森林,身為中國人的我感到自豪和驕傲。
中華美德說大就大,說小也小。大到國家利益,小到一言一行。它對國家和個人都有著重要意義。同學們,讓我們一起把中華美德撒向這片神奇的土地吧!
中華傳統美德觀后感精選篇2
我讀了《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中的《曾子殺豬》一文,文章介紹了曾子是孔子的學生。有一天他的妻子要到市場去賣布,為了使兒子不惹麻煩,所以她對兒子說:“兒子,你不跟我賣布,我回來后讓你吃豬肉。”兒子一聽有肉吃,就不鬧著去了。妻子回來后,發現曾子正要殺豬,妻子很舍不得,便哭著求他不要殺豬。
而曾子卻堅定地說:“做人不可以言而無信,既然答應兒子要殺豬吃肉,就不應該后悔,我不希望自己的兒子長大后言而無信,所以我今天要為兒子做個榜樣。”于是曾子把豬殺了。他的兒子長大后也是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讀完這個故事,我深有體會。記得有一次,媽媽帶我出去玩,我答應了回來后要寫一篇日記的,可是我卻沒有寫,一拖再拖,企圖蒙混過關。現在想想多不應該呀,孔子曾經說過:“言必信,行必果。”一個人只有說到做到,才會贏得別人的信任,我決心改掉以前的壞毛病,做一個言而有信的人。
《中華美德》這本書是我喜歡的書之一。因為書里告訴了我們很多美德,而這些我都沒有。所以,我從里面學到了很多,比如節約、尊老愛幼等等。但讓我深受感動的是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人,家里很窮。除了妻子兒女需要照顧,還有一位老母親。但是,他卻把老母親伺候得非常好,什么好東西都留給母親,同時還教育孩子們事事都不能讓奶奶生氣。所以,奶奶身體非常健康,和他們生活了許多年,而他們的家庭也非常幸福,讓鄰居們非常羨慕。
讀了這個故事后,我感到非常慚愧。因為有一次,媽媽買了一雙新鞋,我見自己沒有,便不高興。可沒想到,媽媽的鞋子早已壞了,而自己還
好幾雙好鞋呢!當我知道真相后,心里非常后悔,想到媽媽起早貪黑,而自己卻一點都不為她著想,更不要說孝順了,與書里的那個人相比,自己是多么的渺小啊!
從那以后,我就開始懂得尊敬老人,孝順父母了。弟弟在我的帶領下,也越來越懂事了。
當我看見窮孩子被人欺負,有一個青年挺身而出保護窮孩子,自己卻被打得遍體鱗傷時,我是多么崇敬那位青年人呀,我想對他說:“謝謝你,你是一位偉大的人!”
當我看見有人對待花草非常認真,把它們照顧得像自己的親人,真誠的愛護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時,我多么像對他說:“謝謝你,因你的真情付出,花草會開得更加燦爛。你是大自然的使者。”
當……
像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只是我沒一一介紹。其實我們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德,也不缺少具有美德的人,只是我們缺少的是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一顆信任別人的心靈。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也有許多許多,現在就要靠我們來發揚光大。
同學們,行動起來吧,用我們的行動來踐行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吧。
中華傳統美德觀后感精選篇3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每當我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就會想起《弟子規》這本書。
《弟子規》是我們生活的典范,讓我看了深有體會。這本書是根據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它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謹慎。看見別人有了進步,就要虛心向他學習,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慈……
《弟子規》里有這樣的一句話“凡出言,信為先”使我難以忘懷。這句話的意思是:人與人之間,只要是說出口的話,就要講信用,不能食言。要做一個有信用的人。
“凡出言,信為先”這句話使我想起了曾經學過的一篇課文:宋慶齡小的時候,折紙折得十分好看,栩栩如生。有一天,她又在折紙了,她的同學小珍看見了,羨慕地說:“你折紙折得真好看,明天我到你家去,你教我折紙,好嗎?”“沒問題”宋慶齡一口答應下來。第二天,宋慶齡一家本來要去一位老奶奶家的,但宋慶齡想到了昨天答應小珍的事情,便沒有去老奶奶家,一個人在家里準備了許多紙等小珍來,然而,小珍卻沒有來,她失信了。但宋慶齡一點兒也不后悔,她說:“小珍雖沒有來,但我做到了一個講信用的人!”從小就有著優良品質的宋慶齡,長大后成為了一代偉人,受到人們的愛戴。所以我們要是想要成為成功的人,就要學會先做一個有信用的人。
《弟子規》這本書上的好句很多,意義也非常深刻,值得我學習一輩子。
中華傳統美德觀后感精選篇4
讀了《感動后母》,被閔子騫的言行舉止深深的感動。當后母虐待閔子騫的時候,閔子騫并沒有因為被后母虐待而感到憤怒向父親告狀,反而當父親發現閔子騫受虐的時候,替后母向父親求情。閔子騫有著一顆包容的心,當自己受委屈的時候,心里還想著兄弟,想著后母對兩兄弟的好,心胸是如此的寬闊。同時也為后母對待閔子騫的行為而感到慚愧!相比之下,后母那樣的心胸是如此狹隘!閔子騫心中有著一份尊老愛幼的赤子之心,值得我們小朋友向他學習!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有助于促進家庭和睦,社會和諧,是我們每個人應該一起攜手傳承下去的優良美德!
中華傳統美德觀后感精選篇5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認真地閱讀了五個中華美德故事,讀完之后,我深深地體會到:在我們學習與生活中,誠實與守信的重要性。
誠實,就是說我們每做一件事情,對待每一個人都要誠實,不能撒謊,要實事求是,比如說:學習中沒聽懂的問題要向老師或父母提出,不能裝懂,要弄明白為止;
守信,就是說我們說話與做事要守信用,不能欺騙別人,要言行一致,比如說:今天我答應別人一起去做某一件事情,那么就應該遵守先前的約定去做。
一個人,如果能夠做到誠信,就一定會得到大家的尊重;它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美德,也是人與人交往應該遵守的原則。
我將從現在開始,從身邊的點點滴滴做起,做一個誠信的小學生。
中華傳統美德觀后感精選篇6
讀了中華傳統美德故事集以后,我對匡衡鑿壁借光這個故事印象極其深刻。匡衡是西漢著名的經學家,他一直很勤奮,可是由于家境貧寒,家里買不起燈油,一到晚上他就無法看書。但是他天生非常聰明,他靈機一動,想到可以借助鄰居家的燈光看書。于是,他在墻角偏僻的地方處鑿了一個小小的窟窿,頃刻間,燈光流入房間,匡衡連忙湊到那一小塊寶貴的亮光處,專心的看起書來。從此以后,他白天看書,晚上就盤腿坐在地上學習。他博覽群書,終于成了一代學者。
中華民族的強大就是因為無數勤奮刻苦的人成就了自我,進而成就了國家,年輕的學生也一定要重視學習,打好基礎,為中華民族的昌盛而努力學習。
現在社會的物質條件很好,可以為我們的學習提供良好的環境。我們不愁吃不愁穿,更不用像匡衡那樣鑿壁借光,所以我們更應該好好學習。我們不用像匡衡一樣白天干活,晚上學習。我們有大把的時間去專研學習。我們在家里就像一個個小皇帝或小公主,家里人對我們唯一的期望就是好好學習。這樣我們更不應該辜負家里人和社會對我們的期望。
匡衡的故事不僅教會了我要努力學習,更重要的是他教會了我如何做一個遇到困難不退縮的人。作為新一代的學生,我們肩負著為現代事業而奮斗的重任。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是我們每個學生應該做的事情。我們必須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做一個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