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講座觀后感
觀看了黑龍江衛視少兒頻道播放的《于丹講座》,于丹教授告訴了我們如何孝敬父母,建立人格。我們應該孝敬父母,不要把父母的健康置之度外,做一個講孝道的好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主動承擔自己的責任,長大后要主動尋找機會,而不是去等待機會。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感恩教育講座觀后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感恩教育講座觀后感1
今天我看了北大于丹教授的感恩講座,看了這個講座我深受感觸,講座的主題是-----感恩教育。
于丹老師先講了孝道,說岳母刺字和周恩來敬母的故事,有一個人特別讓我感動,他為了救母親,偷偷給母親捐了一個腎。現在的小孩天天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但卻只知道家長為自己付出一切,而不知道回報。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小女孩,因為父母天天寵著慣著她,所以得了“公主病”,一次媽媽燒水時不小心把手燙傷了,此時小女孩正在看電視,媽媽就把燙傷的手伸到小女孩眼前,只聽小女孩嚴厲地哄到:“去、去、去,別擋著我看電視!”雖然這是一個看似很平常的小事,卻能反應一個孩子的孝心。我覺得我在這方面做的就很好,我特別關心我媽媽,她要是哪不舒服,我就會想一切辦法讓她好一些。
第二點,于丹老師講的是發現,她講了一個故事讓我記憶猶新:有一個老師找來了10名同學,對同學說:“今天我們要走過一個小黑屋,一定要跟著我走,因為那里有許多機關。”說完就帶頭走進了小黑屋。進了黑屋,伸手不見五指,同學們都緊跟著老師一直走到了頭。同學們想:這也沒什么難的啊!這時老師打開了燈,同學們嚇壞了。原來他們剛才走過的是一根獨木橋,獨木橋下竟是一個鱷魚池!老師讓同學們走回去,沒有一個人敢,在老師不斷催促下終于有兩個同學回去了。這時老師又打開四盞燈,同學們這才看清楚,原來鱷魚池上面有保護網。這時零零散散又過去幾個人可是最終還是有兩個同學沒過去。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生活中遇到的事情要勇敢的面對,要去發現,只有不斷地發現才能看出生活中的另一面。有人說生活像一鍋燒開的水,每個人融入到生活時的態度都是不同的,有人會被生活給煮軟了,有人會被生活把內心煮硬了,而有些人會融到生活這鍋開水里,像茶一樣讓生活有滋有味。
父母給了我們生命,為我們默默地付出了一切,我們應該孝敬父母,不要把父母的健康置之度外,做一個講孝道的好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主動承擔自己的責任,長大后要主動尋找機會,而不是去等待機會。
感恩教育講座觀后感2
今天,我和孩子一起觀看了于丹老師關于感恩教育的講座:勇敢承擔愛與責任。于丹老師對孩子孝敬父母,社會責任感的養成,都進行了很好的詮釋,令我印象深刻。
講座開始,于丹老師講述了一個孩子和大樹的故事。這個故事中,父母被比喻成大樹,在孩子一生的成長過程中,無私的奉獻了自己所有的一切,而孩子也陪著大樹走到了最后。聽完以后,我非常感動,這不就是每個當父母的所追求的嗎?能擁有一個孝順,有責任心的孩子。再看看我們現在的父母們,哪個不是為了自己的孩子傾其所有,但現實卻不是故事,并不是每個孩子,都能陪伴父母到最后,看看當今社會,空巢老人,不孝順的子女,比比皆是。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讓我們的初衷無法實現呢?接著,于丹老師又給我們舉了一些現實中非常普遍的例子,現在的家長,把孩子當成寶,物質方面都力所能及,生怕孩子受苦。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已經不是什么貶義詞了,而是成為了一種新的“教育標準”。孩子就應該操心學習,其他的一概不用操心,不用過問。所以我們可以經常看到,回家以后,忙得不亦樂乎的父母,和在一旁悠哉玩耍的孩子。那么,這么做到底會產生什么后果呢?只會讓孩子越來越缺乏對他人的關心,對周圍人的關心,形成不了任何的責任心。
感恩教育講座觀后感3
于丹老師在講座中主要是強調我們中小學生在完成必修課的同時,還要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師,關心他人,讓每一個中小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
于丹老師首先談到“孝”。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文化傳統提倡的行為,一般表現為孝順,孝敬。要對生活充滿感恩的心,感謝父母,尊敬老師。孝不但是外在要求,也是內在的一種責任。
然后談到“仁”。仁就是要學會怎樣處理兩者的關系,要充滿愛心,和善待人。《三字經》里說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意思是說,人在剛剛出生時,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隨著各自生存環境的變化,每個人的習性就會產生差異。教育孩子要與人和睦相處,懂得一個人的痛苦,由兩個人分擔,痛苦就減少一半,相反,一個人的快樂,兩個人分享,快樂就增加了一半,與人交往,多關愛他人,使自己健康,快樂的成長。
最后談到“自立,自強,自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會直接決定人生的軌跡,孩子的成長不是填鴨式的灌輸,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的經驗和悟性。不要墨守成規,按部就班,而是要在這個處處混沌喧囂的社會中,學會發現其中的有效信息。
通過于丹老師講的這堂課,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學生最重要的并不是學習,學會做人才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不會做人的話,就算學習成績再好,也不是一個健全的人。
想想自己,有時爸爸媽媽督促我學習,我總嫌啰嗦,有時讓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總不情愿,想到這里,我不禁感到很內疚,爸爸媽媽為了我,不知操了多少心,受了多少累,我還不知道感恩,總惹他們生氣,傷心,太不應該了。在這里,我想對爸媽說:“我錯了,我以后要聽你們的話,好好孝敬你們,好好報答你們的養育之恩!”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改掉以自我為中心的壞習慣,跟同學們一起快樂的學習,樹立自己的遠大目標,樂觀,向上,積極進取,做一個優秀的合格人才。
感恩教育講座觀后感4
感恩教育就是對別人的幫助表示感激,或是樂于把得到好處的感激呈現出來且回饋他人的教育。小學生年齡小,喜歡形象直觀的東西,如果我們只是通過幾句話對他們進行感恩教育,那恐怕收不到什么成效。那么,怎樣對小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用身邊的人和事進行感恩教育
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是孩子最親的人,他們一直在任勞任怨、無怨無悔地默默為孩子付出,但孩子們可能不曾細細體會,教師可以引導孩子們回憶一下,爺爺奶奶和爸爸媽媽是怎樣對待你的?都為你做過哪些事?他們是否曾做過下面這些事:放學后或天黑了不見你回家,四處尋找;下雨了,為你送雨傘;下雪了,為你送棉衣;你病了,他們趕忙找醫生……當孩子們想到這些事之后,他們就會感覺到親人的關愛。這時,教師可以讓孩子們討論一下,應該怎么做才能回報親人的愛?
二、通過影視資料對孩子們進行感恩教育
今天的孩子既沒有遭受過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的痛苦,也沒有體驗過艱苦奮斗的艱辛,教師可以組織孩子們看一些抗戰題材的電影,如《地道戰》《地雷戰》《董存瑞》《長征》等,這些影片形象直觀,感染力很強。另外,教師還可以帶孩子們到博物館、紀念館和烈士陵園看一看老一輩革命家的題詞、用過的手槍,指戰員們用過的云梯和機槍,烈士們的照片和事跡以及其他相關的資料等等。這樣一來,孩子們就會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許許多多的革命前輩用鮮血換來的,應該學會珍惜。
三、通過生動的故事對孩子們進行感恩教育
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歡聽故事,教師可以選擇一些知恩圖報的美德故事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如韓信受漂母之恩,即以千金相贈;首陽之餓人受趙盾活命之恩,在趙盾危難之際,便舍命相救的故事。孩子們聽了這樣的故事,自然會知曉感恩圖報的美德。
我們常說“教書育人”,感恩教育實際上就是育人教育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一個人可以沒有讀過許多書,可以沒有許多知識,但是,他必須懂得做人最起碼的原則——知恩圖報。我們一定要在教書的同時育好人,讓孩子們從小擁有一顆感恩的心,以后用更多的愛來回報社會。
也許是我們對孩子的愛太無私,以至于孩子對這份愛非但不珍惜,反而感覺父母嘮叨。因此父母要學會做“弱者”,創造機會讓孩子表達他們對父母的愛。如父母不妨告訴孩子,自己工作時會很煩惱、很辛苦,養育孩子也很辛苦。父母把孩子照顧的無微不至,是因為愛他,父母也希望得到孩子的安慰、照顧,等等。一旦父母學會了接受孩子的愛,孩子的價值得到了體現,他們就會懂得孝敬父母,對父母感恩。父母還可以有意識地和孩子一起參加一些公益活動,如捐獻活動、扶貧活動等等,讓孩子體會他人的辛酸與苦難,讓他們愿意盡自己所能幫助別人。
孩子總有一天會長大,會離開父母,融入社會。惟有學會感恩,才會更加熱愛生活,關愛他人,收獲平和與快樂。
感恩教育講座觀后感5
人生會面臨許多選擇,當你正處于十字路口,不知道該何去何從時,你將做出如何抉擇呢?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不能明辨是非餓,而選錯了道路,使自己后悔一生,當然,尤其是我們青少年。因此學校為我們組織了一節法制教育課——于丹教授的講座。
看完這個講座后,我的感觸很深。這個講座總共分四講:一是樹立目標;二是不聽話,愛發脾氣的正確引導;三是學會感恩;四是抵抗挫折。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三講與第四講。
第三講講了家長如何教導孩子學會感恩,于丹教授講了孔子的學生問孔子孝是什么?孔子只說了兩個字“色難”。意思是千難萬難都是要給父母一個好臉色看。所以,我們要學會感恩,學會感恩每一個人,沒一個事物。有的人想感恩卻不會感恩。我來說說,當別人幫你時,及時說“謝謝”。好好保護自己的身體對父母也是感恩。
第四講講了抵抗挫折的重要性。一次,于丹教授女兒的花籃破了,便嚎啕大哭。于丹教授把花籃用彩紙包起來,比原來的還好看。她女兒破涕而笑。我從中明白了道理:哭是最無能的表現。遇到挫折不要緊,可灰心喪氣很可怕。要像蟬一樣,是蛻變的開端。蛻變盡管十分疼痛,但可以換來飛翔、自由,挫折又何嘗不是呢?
我以后要克服于丹教授對現代青少年的主要病癥,做一個積極奮進的快樂的自己。
感恩教育講座觀后感相關文章:
★ 觀后感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