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進校園講座觀后感
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下面是小編帶來的五篇科技進校園講座觀后感,希望大家喜歡!
科技進校園講座觀后感1
體驗VR過獨木橋、跟美女外教做實驗。昨日,重慶科技館2017年“科普大篷車創享校園行”啟動儀式在人和街小學舉行,今年新增了VR體驗、裸眼3D體驗等新設備,還引入了外教全英文實驗課,讓孩子們在開心的體驗中學到豐富的科學知識。
VR體驗“太刺激了”
啟動儀式就給了我們一個驚喜,當小主持人宣布活動正式啟動后,兩臺無人機騰空而起,拉起了兩條寄予孩子們探索、求知的紅色橫幅,贏得一片掌聲。
人和街小學作為今年科技館科普大篷車校園行的首站,將進行為期一周的活動,教學樓睿智樓底樓已經變為了一個小型科技館。“懶惰環”、“錐體上滾”等眾多互動展品和展板將這里裝扮一新,而最受學生們歡迎的則是今年新增的VR體驗、3D打印機和裸眼3D體驗等新設備。
“哇,太刺激了,我看著這樣自己就掉下去了,還有點失重的感覺呢!”3年級2班的牛皓玉體驗了VR過獨木橋后,激動地和旁邊的同學交流起來。說起自己的體驗,孩子們都激動起來,開心地說個不停,還總結起過橋經驗來。
“這是全班第一次一起體驗這么多新奇的科技產品,會給孩子們留下很深的印象。”3年級2班的數學老師張力說,她也是第一次體驗,不僅來感受一下到底什么是VR,也能和孩子們多點共同語言,上課時也能把最新科技和課本知識結合起來。
美女外教帶孩子們開心做實驗
在科學教室里,科技制作滑翔機、實驗課也同時開展著。來自土耳其的美女外教Ola給二年級3班的孩子們帶來了“會跳舞的牛奶”實驗。看著美女外教來教做實驗,孩子們都很好奇,雖然不完全聽得懂她說什么,但Ola夸張的動作、開心的笑容馬上抓住了孩子的注意力。而旁邊的助教老師會實時地翻譯Ola的講解,抽選孩子們互動問答。
只用牛奶、洗潔劑、色素、盤子、棉簽,就能讓顏料像夢幻的'彩虹一般在牛奶上展開,而這其實是液體的表面張力在起作用。聽起來有點深奧的知識,用有趣的小實驗就讓孩子們不知不覺間學習到了。
“讓外教來教實驗是我們今年的創新,不僅外教說的英文,實驗的器材也全部用英文標示,這樣讓孩子們潛移默化地熟悉英文實驗操作。”重慶科技館副館長黃迪介紹,外教做實驗還會成為科技館科學夢工場的課程,全市的少年兒童都可以來體驗。
科技進校園講座觀后感2
11月19日下午,科技館活動進校園20__年度北京試點工作總結交流會在北京自然博物館召開。總結會上,中國地質博物館、北京自然博物館、北京天文館、宣武區牛街社區青少年創新活動室、八達嶺野生動物世界、門頭溝科技館等六家單位結合本場館與學校開展的特色活動進行匯報和經驗交流。
為使活動開展扎實有效,市科協青少部還特別邀請了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項目處處長姜景一,北京市教委副處級調研員崔向紅、首都師范大學教授劉文利、中國自然博物館協會副理事長孟慶金、西城區科技館館長郭建華等五位專家對各場館開展的活動進行評估。評估會上,各位專家結合“館校聯合有活動、持續開展有計劃、工作實施有機制、結合實際有創新”的相關要求,對各場館開展的活動做了詳細點評,并對開展活動提出了建議和意見。評估結束后,北京市科協青少部李海寧部長針對如何用數據描繪活動成果,如何將活動成果與實際教學相銜接,使科技館活動進校園以一種新的教學模式來豐富北京市中小學生第二課堂進行了詳細說明,并對明年的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和希望。
“科技館活動進校園”是為了探索現有科普場館的科普活動資源與學校科學教育銜接的方式,加強校外科普場館科學教育功能,嘗試建立校外科技活動場所組織實施科技館活動進校園的形式和運行機制,指導、推進該項工作深入持久地開展。自20__年底開始,市科協青少部本著“城市與農村兼顧、場館與學校結合、免費場館與收費場館共有”的原則,在全市選擇有條件的科普場館開展試點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效,為青少年校外科普工作探索出一條新的途徑。
科技進校園講座觀后感3
5月23日,在重慶天安數碼城5號樓,大渡口區科委、大渡口區科協聯合大渡口區消防支隊、園區各企業等單位開展了消防演習和防災減災科普宣傳活動。
上午十點,在現場總指揮的部署下,滅火疏散演練、快速著裝及水帶表演、滅火器使用講解及實操活動分別有序進行,園區各企業負責人和員工近100余人參加活動,活動現場發放科普宣傳資料近300余冊,增強了園區消防安全意識,提高了群眾滅火及逃生自救能力。
5月24日下午,在重慶三十七中舉辦了科技體驗進校園系列活動。
活動邀請了重慶師范大學楊有教授作了“創新改變生活”科普報告、展出了學校科技成果和學生獲獎科技作品、進行科普講座和科普黑板報手抄報競賽等。
活動展出的導盲杖、人形機器人、智能垃圾桶、3D打印機等科技作品引的學生爭先體驗,用富有體驗性、觀賞性、啟迪性的方式,深入普及科學知識,激發了我們的科學興趣和熱情。
科技進校園講座觀后感4
正因為科技的存在,才有了我們現在美好的一切。——題記
今天下午,我們排著整齊的隊伍,去觀看一場由施宏老先生主講的《讓科技走進校園》。
施宏老先生繪聲繪色的講解,把我們帶入了科學的世界。他說,我國正因為科技的不斷進步,經濟的.不斷發展,才變得越來越強大。而在此之前,我們的國家由于科技的落后,沒有先進的武器,而受到別國的輕視。新中國成立以后,經過不懈的努力,我國培養出了許多杰出的科學家,整體科學技術水平在世界居上,國家也越來越強大,與以前弱小的中國相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施宏先生還說到,盡管我國科技已十分發達,但還有一些人的科學素養不高,因為不懂科學,生活中時常發生一些愚昧可笑的事情。比如前年發生的“搶鹽風波”,就是因為社會上謠傳日本特大海嘯來襲過后,我們再也吃不到合格的鹽了。這個連日本人也不相信的無稽之談,讓一些沒有科學常識的人信以為真,反映了一些人不信科學、不懂科學的社會現狀。
施宏先生特別強調,科技關鍵在于創新,而創新取決于日常生活中的仔細觀察與思考。這讓我想起伽利略所說的“一切推理都必須從觀察與實驗中得來”,哥白尼也正因為我觀察否認了“太陽圍著地球轉”這一謬論,寫出了著名的“日心學”。而一名小學生也因為仔細觀察,在錢幣上發現了別人都沒能發現的錯字。這些重大發現,來源于什么?來源于生活,來源于生活中的細心發現與思考。所以,我們應該善于從書本中學習科學,從生活中發現科學,從研究中進行發明創造。
這次講座,讓我明白了要相信真理,崇尚科學,遠離愚昧,反對謬論。正如艾伯特。愛因斯坦所說的:探索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可貴。讓我們一起去尋找真理,探索科學的奧秘!
科技進校園講座觀后感5
4月27日上午,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到科技館,觀看了地震防震減災知識進校園的展覽。
一進科技館,只見上面掛著一條紅色橫幅十分醒目,是:合肥市“防震減災知識進校園”巡展。開始參觀了,一條條事例的確讓人震撼,如1967年7月28日凌晨3時49分56秒唐山發生了7.8級強烈地震,此次地震中24.24萬人死亡,16萬人重傷,損失100億人民幣,多么觸目驚心的數字呀!臺灣1999年9月21日凌晨1時47分,臺灣南投縣集集發生7.6級大地震,震源厚度10千米左右,重災區在日月潭,死亡人數2329人,受傷人數8722人倒建房屋9909棟,嚴重受損房屋7575棟,受災人口250萬人,財產損失92億美元,這數讓我心頭一振。
那怎樣讓地震帶來的人口、經濟損失降到最小呢?首先,每人都要掌握一些地震逃生方法,可以將枕頭擋在頭上,當“頭盔”防止碎片砸到自己,如果在商場中,要按指揮人員說的去做,千萬不要緊張,從安全出口要生。
如果在家里可備一個地震應急包,里面有:手電筒、干電池、收音機、礦泉水、方便面等必備逃生物品,在地震時它變會派上用常如果了解這些,并按著幾條去做,地震就不會傷害到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