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筑認知講座觀后感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我們在看完電影或者書籍后能獲得不少感悟,這時可以好好地寫一篇觀后感,這么做可以鞏固所學知識,還能加深我們的回憶方便回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中國建筑認知講座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中國建筑認知講座觀后感(篇1)
常言道: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每年假期媽媽都會帶我去不同的地方領略風土人情,前年去西雙版納我了解了傣族,去年去內蒙古我了解了蒙古族,今年的寒假,我們就在家門口領略了家鄉的風景。
雖然身處平遙古城,但很少進入古城游覽。古城墻就像一條楚河漢界,將古城與外界隔絕開來。步入城門,頓時有一種穿越到了古代的錯覺,整座城池以市樓為中心,四大街八小街和七十二條蚰蜒巷縱橫交錯。
我們的第一站是平遙縣衙。漫步古樸的平遙縣衙,只覺得高聳威嚴,正堂上方懸匾額“明鏡高懸”,縣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這副對聯:“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雖然字數多,但卻簡單易懂,時刻提醒為官者應憂百姓之憂,急百姓之急,為百姓辦事。
我們的第二站是日昇昌票號。平遙古城是晉商的發源地之一,日昇昌票號是中國第一家現代銀行的雛形。這里也有一副對聯:“輕重權衡千金日利,中西匯兌一紙風行”,可以看出當時金融界大亨追求利欲的心態。我們熟知現在的鈔票上有防偽碼,而在當時日昇昌記就已經掌握了這門技術,迎著陽光看銀票,就能用肉眼看到,日昇昌不愧為“銀行的鼻祖”。
我們的第三站是華北第一鏢局。鏢局其實就是我國早期的保險業,它有時是現銀運送,有時是貨物轉運,滿足當時商業貿易實行現銀結算的需要,因而一度興旺發達,在這里我仿佛能感受到晉商鏢行天下義當先的江湖往事。
我們的第四站是平遙電影宮。首先我們觀看了3D清明上河圖,這幅動態圖晝夜變換、充滿趣味。接著我們去聽了清和社的相聲,演員妙語連珠,表演得很精彩。我們還去看了機器人展,體驗了VR/AR未來互動公園,感受了科技的魅力。最后我們參觀了氣球藝術展,藝術家們用氣球為我們編織了一個美麗的世界。
我們的第五站是雙林寺。雙林寺中有精美的彩塑藝術作品,故被中外藝術家稱為“東方彩塑藝術寶庫。雙林寺建筑規模宏大,其中天王殿前迎面而立四尊金剛像,會使人們忘記它們是泥塑的,以為是力大無比、血氣方剛的武士。所有的這一切都是古藝人留給后世的珍藏瑰寶。
在這次游覽中我學會了用眼睛察看,用心靈感受,尤其是在寺廟要恪守忌諱和習俗。世界的平遙我的家,雖然歷經滄桑,但斑駁的城墻依舊在風雨中屹立,我期待它更加美好的未來。我愛我的家鄉!
中國建筑認知講座觀后感(篇2)
早晨六點,雨聲滴答滴答沉悶地打在屋檐上。坐在四合院里擺放著的藤椅上,望著灰沉的天空,我愛古城高潔的嬌柔。讓我如此的眷戀,眷戀著灰沉的天,眷戀著肆意的雨。
我總愛在這個時候出門,走在石板路上,踩著積水,穿過小巷,觸摸冰涼的紅磚,是否還能感受到它曾經歷過的雪雨風霜。細雨的纏綿,朦朧里,撐著油紙傘,那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從舊時的巷口經過,與光陰一并消逝。微雨的古城,蘊含著淡紫色的憂傷,花兒在雨的洗禮下顯得那樣圣潔又肅穆。拿起相機,我愿把這美在永恒里凝定,在亙古中遁去,歸依于大地的懷抱。
晌午時分,雨過天晴,一道淺淺的彩虹,遠遠的懸在石拱橋的那邊。走上橋頭,看向船上的漁夫,戴著草帽,挽起沾上了些春泥的褲腳,光著膀子,熟練地揮動著船槳,身后蕩起陣陣漣漪,不由想起李清照的“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我喜歡看樹的影子,特別是在午后。當太陽升到天空的中央,一群一群的孩子從橋頭跑過,回到各自的家中,他們是否在期待奶奶的蒲扇伴隨著蟬的奏曲呼呼地在耳邊吹起,在心底滲出一絲微涼。傍晚,夕陽殘留在天空,把半邊的天滲透成了火紅的顏色。也許,它還在能夠期望擁有多一秒的停留;也許,它也在等待明日的再次降臨。它擁有不朽的輪回,它看透人間的煙火,它懂得寂寞的永存。農家的炊煙裊裊升起,農家的飯香遠遠飄來。放牛的牧童,光著半截身子,黝黑的皮膚發亮,嘴里叼著一根狗尾巴草,右手牽著環住老黃牛鼻子的粗繩,朝家走去。他的目光飄向很遠的地方,他是否正在想象外面的世界是哪般模樣?夜晚,真的降臨了,天地蒙上了一層輕薄的紗。晚飯后,每家每戶的男女老少都抬著凳子閑坐在自家門口,不亦樂乎的談笑,古城的人們都沒有煩惱,沒有惆悵,他們很樸素,熱愛生活,沒有過高的欲望,只希望能夠吃飽穿暖。就是這樣簡單的小幸福,就是這樣很容易的被滿足。
古城在我的夢里總是開滿花朵,飄零的、盛放的。或許幾千年來,相似的夢境,曾從人們的夢里無數次出現,一片片,一夜夜,走過生命的短暫。古城,在這里,因我的眷戀,而成為鄉愁里淡淡的苦味。驀然回首,古城定然是人們心里一處無可替代的地方,但也不過是一場人物皆非的喟嘆。所有的角落都藏著美兒悲傷的往事,所有的土地都等待著風光的消損。古城,我親愛的古城。
中國建筑認知講座觀后感(篇3)
這是一部紀錄片,一部慢節奏的快速敘述紀錄片,內容不多但以小見大。
具體的內容就不劇透了,諸位可以先去看看。
就說說自己的觀感吧,有位老者即將退休,然而故宮的很多地方并沒有去過;還有位說還有很多想做的事沒有做,似乎過了年紀。人這一輩子幾十年,沉下去做一件事,過去也就在不經意之間。難免會有遺憾,和朋友討論過人的時間,其實感覺人自身的時間與公共時間是不匹配的,自己的時間是與經歷所匹配的,經歷得多了,時間也就長了。
人這一生總是要做些讓自己可以回味的事兒,不談什么偉大,不談什么值得,就讓自己心里念叨念叨,起碼不孤單。
這世上不會沒有遺憾,也不會都是值得的,那么先做吧,不然就遲了
中國建筑認知講座觀后感(篇4)
故宮一直是我國一個著名景點。和故宮有關的紀錄片很多,但是和故宮中的人有關的,卻寥寥無幾。而這部《我在故宮修文物》即其一。其他紀錄片往往是大段大段地向觀眾灌輸事實,而這部影片,傳達給觀眾的卻是有情節、有感情、有血有肉的故事。
在巍峨的宮殿里,在紅磚綠瓦間,在一扇扇朱紅色的大門后,有一群可愛又可敬的人們。他們是大師,他們也是普通人;他們過著平凡的生活,卻有著不平凡的身份。他們是藝術家,卻見證著歷史。
他們是文物修理者。
他們每天的工作,就是把從世界各地運來的文物修好以便于展出和保護。在保證文物質量的前提下,還需要盡量還原和保留文物本身的特點。
在展館里的文物,都散發著莊嚴肅穆甚至高不可攀的氣息,那一塊塊冰冷的玻璃,仿佛把它們和我們隔絕了好幾個世紀。但在他們的手中卻是那么近,那么真實與親切。而他們,也給予了文物最高的待遇,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和努力,使一件件文物在他們手中再現英姿,重放光彩。這一來一往,形成了一次次跨越歷史的交流。他們彼此影響著,給對方留下自己的印記。一個在表面,一個在內心。就如同木器組科長屈峰先生在雕刻一件佛像時所說:“每個人對佛的理解不一樣,這也跟人的性情有關。你看有的人刻的佛,要么奸笑,要么淫笑,還有刻得愁眉苦臉的,很難刻。佛像一刻就知道,那個味道很難把握,怎么能刻出那種神秘的純凈的微笑,那是最難的。文物其實跟人是一樣的,你看,我們從過去最早的時候說‘以玉比君子’,玉就一塊兒破石頭,它有什么德行啊,但是中國人就能從上面看出德行來。所以中國人做一把椅子,就像在做一個人一樣,他是用人的品格來要求這個椅子。中國古代人講究格物,就是以自身來觀物,又以物來觀自己。所以我跟你說古代故宮的這些東西是有生命的。人在制物的過程中,總是要想辦法把自己融到里頭去。人在這個世上走了一趟,都想在世界上留點啥,覺得這樣自己才有價值。很多人一般都認為,文物修復工作者是因為把這個文物修好了所以他有價值,其實不見得是這么一個簡單的方面,他在修這個文物的過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對它的體悟,他已經把自己也融到里頭。文物是死的,要文物干什么,要文物的目的就是為了要讓它傳播文化,對吧,不是說文物就是為了保留一個物品放在那兒,那沒有什么價值。”
是啊,一件文物,只要真正接觸到它,體會它,感知它,就會發現,“物”只是它的載體,而它承載的文化,是活的,且不朽的。
對歷史與文物感興趣的,難道只有那些喜歡懷舊的`老年人嗎?在這里,這種想法不成立。因為這里每年都會招聘四五十位應屆的大學畢業生。這些年輕人在一些老師傅的指導下,感受著蘊涵在文物中的生命,感受著歷史中的鮮活。他們耐心、負責、誠懇、專注地工作,卻又不時地散播歡樂與青春。這兒仿佛是個與外界隔絕的新世界,沒有大城市特有的那種焦慮、緊張的工作氛圍,取而代之的是執著和從容。工作之余,他們也可以去院子里栽幾棵樹,收獲一些果實,喂貓,養鳥,與同事們一起享受生活。這樣平穩、安定的生活,再加上這份有意義的工作,是多少人向往的啊。
他們改變了故宮,也改變了他們自己。相信他們在故宮度過的每一寸時光,都是他們畢生中最珍貴的回憶。未來的某一天,當我們有幸光臨故宮時,看到展館里那些完好如初的文物,是否還會想象它們曾經歷的所有故事和默默為它們付出的所有人?是否能感受到那種鮮活且強大的力量深深地震撼著我們的心?
感謝這部紀錄片,讓我重新認識了故宮那些充滿意義的文物,以及故宮那些有著不平凡的工作與生活的人們。
中國建筑認知講座觀后感(篇5)
這幾天,故宮特別火,宮里的人也特別火。
12.4,也就是昨天,從松江一路趕到人民廣場,到了大光明影院門口差點嚇死。領票的長隊已經從大廳里七拐八繞,甩在南京西路上。一邊拍照發給小伙伴一邊排隊,心里嘀咕:這也太火爆了。
這部大火的紀錄片,我其實兩個星期前才開始刷。在B站刷比較火的正經片子,如《河西走廊》等,一周目非得屏蔽彈幕不可。沒有彈幕加成還能被圈粉的片子,那才是好片子啊。
北京離自家很近,去故宮次數卻少。第一次留下印象的只有東西暖閣逼仄的空間,窗邊的大炕,珍寶館的點翠鳳冠,夕陽西下時樹影竹影在北風中颯颯作響,寒氣從地底下泛上來。
幾年之后看到紀錄片,才發現隔著紅墻,竟然有那么多可愛的人和故事。
與心里想的一兩百人小聚的場面完全不同,偌大的放映廳坐滿了兩層人。電影結束之后是見面會,有人離場,我們匆忙跑到前面。
導演,B站的人,投資方的人,都來了,當然還有眾人的故宮男神王津師傅。王師傅還是像片子里一樣,溫和地笑著。
看著臺上的他,我想起紀錄片里的他。
一周目時關了彈幕,二周目才打開。所以一周目時我并不知道“前方高能”“男神上線”的提醒。前半段沒怎么特別注意王津師傅,他還不如陶瓷組王五勝給我的印象深。
但是看到他和亓昊楠一起去廈門,香港的鐘表收藏家拉著他展示自己的收藏。“你們故宮有這樣的懷表嗎?”,“我這里有幾個故宮沒有的,我就很開心了。”
王師傅全程一直很寬和溫厚地微笑,像對著一個有小脾氣的孩子。
“他收藏了一些還也不錯,比較早期的一小部分,可能就是想跟故宮的比試比試吧……但是故宮鐘表,可以說在世界上,藏品或是件數,可能都是獨一無二的。”
他這段話的語氣并非不屑或者驕傲,而是非常平和內斂,不卑不亢,還有點面對鏡頭的靦腆,但整個人非常地淡然。那語氣,仿佛在談論明天是不是下雨。他還是微笑著的,很淡然的笑容,臉上歲月的痕跡都成了沉淀而不是衰老,像淺淡的水墨畫,有林下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