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筑歷史講座觀后感
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看完電影或者書籍后能獲得不少感悟,這時可以寫一篇觀后感記錄,鞏固所學知識。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中國建筑歷史講座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中國建筑歷史講座觀后感精選篇1
1月31日,我和爺爺去參觀蘇州博物館。
走下公交車,我們就看見了博物館的外墻。博物館外邊是一條并不寬闊的“小馬路”,路上鋪著方形的小石塊,兩邊的樹全用齊腰高的石頭圍了起來,遠看像一只只盆景,路燈全是宮燈,整條馬路顯得干凈整潔。
走進博物館大門,看到博物館的建筑和我們的住房不一樣,粉墻黛瓦,屋面和墻體用深灰色石材做成,與白墻相配,漂亮極了!參觀博物館要安檢,我帶了一個易拉罐飲料,誰知是不能帶進去的,所以我一下子把它喝完了,差點撐破了肚子。進去以后,我們先去參觀楊明義的“百橋圖”。他畫的橋全是水墨畫。我們看到了蘇州的許許多多的橋梁,有大橋、小橋,平橋、拱橋,木橋、石橋。我還看到了我們甪直老家旁邊的東美橋和太平橋,畫得像極了。蘇州是水之鄉、橋之都?!靶蛄魉?,人家枕河”是人們印象蘇州時用得最多的詞,楊明義無論走到世界哪個地方,始終都在家鄉的橋頭上進行創作,所以才有“百橋圖”。我們還參觀了明清文人書齋雅物展、古代瓷器館、古代服飾館等,最后又參觀了“忠王府”。
轉眼一個多小時過去了,雖然有一點累,但我學到了很多知識。
中國建筑歷史講座觀后感精選篇2
星期二下午,我們中年級老師同學們一起興高采烈去蘇州博物館'參觀了一番。真是讓我大開眼界呀!
我們排著整齊的隊伍,大家邁著輕快的腳步,參觀了一個又一個美麗而富有歷史的作品。蘇州博物館是一座蘇州地方歷史藝術類博物館,它的藏館文物是以出土文物`明清書畫`和明清工藝品等。成為一座具有蘇州傳統建筑特色又有現代建筑藝術風格的現代化博物館。
我最喜歡的一件文物是五代秘色瓷蓮花碗',他是國寶級文物,是蘇州博物館的珍貴寶藏之一,蓮花碗構思精妙,造型精致,端莊有姿,恰似一朵盛開的蓮花。瓷蓮花碗的藝術造型與藝術價值是無以倫比的,我看著晶瑩剔透的它,久久不愿離去。參觀完之后我們一起吃了糖粥,呀!一眨眼的功夫,老師就對我們說,要回去了。我真是依依不舍??!
中國建筑歷史講座觀后感精選篇3
今天,我來到了蘇州。俗話說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無論是景色還是人文,都令我印象深刻。而在蘇州最令我難忘的,就是蘇州博物館了。
蘇州博物館里陳列著許許多多珍貴的文物。有精彩的書畫長卷,有精致的隨葬玉器,有精美的青銅禮器……但最吸引人的,當然是在著名的“虎丘塔”墻壁夾層中發現的“五代越窯青瓷蓮花碗”了。這只碗的制作工藝十分高超,且是極為罕見的“密色釉”。整只碗釉色十分鮮亮,畫工極為精湛,雖然沒有那種金碧輝煌的華麗,但卻有一種沁人心脾的玲瓏與清秀。此外碗的比例也十分協調,讓人看上去賞心悅目。這只碗可真不愧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呀!另外,一尊宋代哥窯的“達摩像”也十分精致。達摩像所批的“袈裟”是瓷制的,而中間的人體卻是用珍貴的木材所雕成的。外面這層“瓷衣”雖布滿著開片,但這按一定規律排列的開片卻恰好突出了這件“袈裟”,而用木材雕刻的人體栩栩如生,面部表情十分逼真。木與瓷在這尊像上搭配得恰到好處,令人百看不厭,真是一件精品之作!
游覽完了博物館,我深深陶醉在了古人的聰明智慧與心靈手巧之中。我深深折服于中華五千年源遠流長的文化!
《建設幸福中國》,那么,什么才是幸福呢?
幸福是一個深不見底的謎,你問一千個人就會有一千種回答。有人說,幸福一生平安;有人說,幸福是衣食無憂;有人說,幸福十擁有一個美麗的家庭;也有人說,幸福是每一天都快樂…..幸福是人們追求的基本價值,是人類發展的共同目標。
對于早晨在街邊賣早點的攤主來說:“風吹不著,雨淋不著,靠著賣早點,生活越來越好”。這就是幸福感。
對于留守兒童來說,幸福不是爸爸、媽媽寄的.多,而是在春節能夠回來,能夠帶給他們溫暖。
對于我們的父母來說,幸福是你的好成績;還是你送來的一份熱菜;還是你真心的一句問候;還是你送來的一枚硬幣……在“孝”上的一點付出都是他們的幸福。
幸福不是能全部描繪出來的,它還要用心去體會。幸福是一種感覺,這種感覺是愉快的,使人心情舒暢,回味無窮。幸福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要靠自己去體驗,去感受。
重溫過去,能夠讓人們更加深刻地感受今天的幸福。
幸福不能僅僅是顯示在你的小家中,要融匯到這個中國大家族中,彈指揮間,滄桑巨變,1949年,開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多少年來,中國書寫一份份溫暖人心的畢生答卷!政府的良好政策展現出一幅幅感動的畫面。
這些年來人們幸福的原因有許多許多,實現免費義務教育,共享發展成果,提高基本醫療保障,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困難家庭住上新房……連我們身邊都有幸福:用上了新教學樓,嶄新的書本,寬敞明亮的教室……一言猶未盡。幸福沒有任何虛假,它是從人們心底里流露出來的,它不需要任何浮華的言辭來表達,它是深埋在人們心中的一顆種子,改革的春風拂著它,它便生根,發芽,愈長愈茂盛……
建設“幸福中國”要靠我們每一個人的努力,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坐想其成,不是我們中國人的作為。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有責任和義務為他人、為社會的幸福作貢獻。
中國建筑歷史講座觀后感精選篇4
回北京后,無意中看了一個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很有感觸,仿佛亂如麻的思緒逐漸下沉清晰,心中的郁結也逐漸散開,使心性變得更寬廣而包容。畢竟看到那些在故宮工作的人,會覺的這個世界上每個崗位都有著存在的意義。
紅墻琉璃瓦,一方小院有鳥有綠葉,風吹藤架枝葉晃,還能采摘皇家沃土孕育的天然果子,在故宮這樣的工作環境仿佛與世隔絕,如同穿越,把浮躁都關在了城墻外。
看這個紀錄片突然很羨慕這些工作人員,可以踏踏實實的做點東西。不過,也要耐得住寂寞。很佩服在故宮工作的年輕人,將心性打磨地與歲月相契合。
古都有多個,但唯獨京城卻這么有韻味。經歷風雨雷電、兵荒馬亂,故宮的存在,有時會覺得像一個奇跡。
再回想曾看過的那些幾M幾kb的小說,刷了一本又一本,穿越、宮斗、虐戀,現在的人揣摩著古人的愛恨情仇,掩埋的歲月有增添了神秘感。每看一本就回不過神。
有一個朋友,季仔,特別喜歡故宮,也來北京工作了,雖然加班擠占了她的生活,好在情懷未曾磨滅。
紀律片有兩個鏡頭印象比較深,一個是叫東歌的工作人員騎著自行車穿行在周一閉館沒有人的大殿前;還有一個是,工作人員早起開門時,庭院佇立著一只貓,也許有著皇家血液。
文物修復除了沉淀下來的性格,最重要的還是專業知識的運用,甚至還要很多學科的綜合,真心覺得自己知道的太少。雖說術業有專攻,但自己的專業和現在學到的本領真是一塌糊涂。
看到評論很多人再說匠人精神,聯想到了日本,自愧不如。
雖然我還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想從事什么,但是每個階段能沉下心思去學習,應該總會找到喜歡的吧。
心緒亂時,會再看一遍。
中國建筑歷史講座觀后感精選篇5
我在故宮修文物,講述的是一群專職修繕文物的匠師們在故宮修文物的日常。故事講述平靜而溫和,一共三集的紀錄片,大約3個小時就看完了,總覺得意猶未盡,不夠看。
第一集講述青銅器、宮廷鐘表和陶瓷的修復故事,第二集是木器、漆器、百寶鑲嵌、織繡的修復故事,第三集為書畫的修復、臨摹和摹印。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圖》、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唐代三彩馬,遼金木雕佛像,康熙皇帝60大壽的32扇屏風等,每一件出現在紀錄片里的知名或者不知名的作品都凝聚了故宮匠師們的心血。觀眾平時只能遠觀的稀世珍寶,在這里成為這些匠師們每日捧在手心里打磨的作品。
最讓我觸動的一幕是第一集中,一位修補陶瓷的年輕女孩,踩著自行車在故宮里騎行的場景,她說她最喜歡星期一的故宮博物院,因為星期一閉館,騎行在沒有人的故宮中最為愜意自在。紀錄片旁白講述道:“據說第一次享受這種待遇的人是末代皇帝溥儀……”這句話一出,心里莫名的咯噔了一下,穿越百年的故宮,見證了多少歷史人物的游走,經歷了多少輝煌與落寞的歷史時刻。故宮早已經不是一座建筑,而是一種文化的承載。
在這里工作,和在北京其他地方工作的感受完全不一樣,宮門層層,阻擋了外界的喧囂,修補匠師們說他們能夠在文物修補中和古人對話,看到上一次修補這件文物的匠師的故事和性格。文物的修補講究的是修舊如舊,殘損的文物需要匠師們的一雙巧手拼接與復原,耐心與藝術想象力缺一不可。對自己的作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力求最大限度的還原文物的原本風貌,這樣的工匠精神在如今這個有些浮躁的社會里顯得特別珍貴。
一件文物,經歷幾百乃至上千年,早已因為時間而變得斑駁,感謝這些文物修復匠師們,讓我們看到了最大程度上的文物原貌,讓我們還有機會看到這些代表著中國古代文化的藝術珍品。
中國古代建筑的感想
建筑是凝固的音樂,是無聲的歷史思想,是人類文明的重要載體。一座有代表性的建筑往往集中了當時文化、藝術的精華。在某種意義上說古代建筑是古代一定社會歷史的縮影,是古老的珍貴的旅游資源。中國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藝術源遠流長。不同地域和民族的建筑藝術風格各有特色。通過課堂學習方擁的《中國傳統建筑十五講》,我了解了我國傳統建筑的類型、特征與思想體現。
一、 傳統建筑類型
我國傳統建筑類型多種多樣,主要有宮殿、壇廟、寺觀、佛塔、民居和園林建筑等。其中宮殿與園林建筑的成就最為突出。
我國古代中國由于經歷了漫長的封建社會,歷代帝王為了滿足其驕奢淫逸的生活和維護其統治的威嚴,往往大興土木,營建各種宮室殿堂。秦始皇統一中國后興建的阿房宮,就已達到驚人的規模。西漢初年修建的未央宮,宮城周圍達8900米。隨著時間的流逝,大多數奢華的宮殿多隨著歲月而去,如今保存下來的宮殿實為珍稀。說到宮殿,人們最先想到的是故宮,因為它是當今保存下來的規模最大、最完整、也是最精美的宮殿建筑。整個故宮規模宏大,極為壯觀。故宮中有乾清門,外朝以“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主,前有太和門,兩側有文華殿和武英殿兩組宮殿。內廷以“后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主,故宮的這種總體布局,突出地體現了傳統的封建禮制“前朝后寢”的制度。而整個故宮的設計思想更是突出地體現了封建帝王的權力和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故宮宏偉壯麗,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
我國現存的著名古典園林數目甚多,多集中在江南一代,前人有所謂“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的評語。蘇州地理環境極佳,文化氛圍濃厚,山明水秀,物質豐裕,為園林的塑造創造了優越的條件。園林內多以假山,花草樹木,亭廊樓閣,水池和漏窗為主要景物,是集繪畫、雕刻、山池和園藝于一身的綜合體。我國古代能將天地山水與人心才情兼收并蓄、融于一體的非園林莫屬,所以我國古代園林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國古典園林的園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首先,即用人工的力量來建造自然的景色,達到“雖有人作,宛自天開”的藝術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