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拖延癥教育講座觀后感
在平淡的工作生活中,當我們在看完電影或者書籍后能獲得不少感悟,這時可以好好地寫一篇觀后感。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克服拖延癥教育講座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克服拖延癥教育講座觀后感篇1
在《終結拖延癥》里,作者威廉·克瑙斯(WilliamKnaus)提出了”三管齊下“的方法,分別從思維認知、情緒管理和行為實踐三個方面來討論如何破除這些障礙,如何有效戰(zhàn)勝拖延。
首先,先來看看,常見的拖延思維有哪些:
1)”時間有的是,明天再開始“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這句已經在義務教育里已經背的滾瓜爛熟的詩句,在計劃和行動開始之初,總會被遺忘,究其原因在于:我們總認為時間還很多,離最后期限還很遠。尤其是面對那些我們認為會對自己有用,應該去做的事情時,總會把行動無限期往后推遲。
2)”我不知道如何下手,還是先準備準備吧。“
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準備充分是很有必要的,但同時”準備“也會成為一種逃避、開拓的借口,因為準備得越充分,內心對未來就越有把握,心中就越踏實,因而面對的恐懼和焦慮就會少點。這是人的本性,無法避免。可是,就算準備得越充分,也不能讓我們對未來有更多的把握感和操縱感,因為總會有不可預知的意外和干擾來打破行動和計劃的進行。
3)”為了把事情做得更好,我要準備得更充分。“
這與上面一點類似,不過在完美主義者當中較為常見。但是我認為,相對于拖延思維來說,完美思維對完美主義者的思維產生的負面影響更大。
4)”我覺得我會失敗.....“
有些人拖延一些事情是為了不想面對失敗的結果,因為一開始他們覺得就算努力去做,還是無法完成,會面臨失敗的局面。而他們的”成敗價值觀“是這樣的控制他們:努力了還是會失敗,這體現了自己的無能;而如果自己拖延不去做,或是到最后期限才去行動,那么即使面臨失敗的結果,他們覺得自己并非是一個Loser,因為他們認為自己還未使出全力,還有余地。
不管你是否有拖延的行為,是否存在拖延思維,最重要的是覺察到自己正在拖延!對拖延的覺察是戰(zhàn)拖的第一步。如果一個人明明在拖延,卻否認自己在拖延,并繼續(xù)拖延下去,這才是最可怕,最自欺欺人的地方。而在本書當中,作者建議:通過寫拖延日志增進對拖延的覺察。拖延日志就是記錄拖延的詳細情況,如拖延的事情,拖延的結果,拖延的借口(內心獨白),拖延的情緒變化等等。當具備對自己思維的覺察力時,我們就可以在拖延思維出現之時,通過自己激勵、自我辯論,同時利用新的`思維模式去替代拖延思維。以堅持跑步為例,”今天先不跑吧,今晚恰好有好聲音,先看完吧,明天再開始跑步吧!“→”沒關系,好聲音晚上9點30分才開始,我可以先出去跑30分鐘,然后再回來,時間正好,而且我明天可以再看重播,這樣就可以省去廣告時間了,所以還是今天開始跑步吧!“
其次,就算我們開始邁出了第一步,拖延也還是糾纏我們不放。在我們還未建立完全針對某個習慣的神經通路或是新的戰(zhàn)拖思維時,舊有的拖延思維為了求生而掙扎,不斷地給我們的情緒和內心增加壓力,讓我們煩躁不安、焦慮難耐,甚至它像一個頑皮的小孩,在心中制造一個聲音,強烈要求我們拖延或是停止手頭上的事情,力求分散我們的注意力,然后趁虛而入,使拖延死灰復燃。
針對拖延引發(fā)的焦慮、恐懼和厭惡的情緒,書中的建議就是培養(yǎng)對這些情緒的忍耐能力,進而鍛煉出”情緒肌肉“,這確實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卻很痛苦,也很影響工作和生活。因為往往這些情緒出現時,我們越是強忍著,越是在心中做掙扎,做內心獨白,自我激勵,都會讓我們分散對當下的注意力,如果那時恰好你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去完成工作,你會因無法靜下心來而抓狂。所以我認為,強忍不是通用的辦法,適時地放下手頭的工作,靜下心,深呼吸,利用靈修的方法,去與自己的情緒相處,同時在拖延日志上記錄下來,待情緒穩(wěn)定后回到工作中,這樣的效果或許好很多。
最后,書中提到的戰(zhàn)勝拖延的行動技巧基本和之前分享的戰(zhàn)拖技巧差不多,現在再來回顧一下:
1)確定一個清晰、具體、可量化的目標;
2)將目標分解成短小具體的步驟來完成。如果是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就分解成機械性的活動;
3)不必準備太充分,一旦發(fā)現自己在準備上花太多時間,就跳過準備,直接行動,Justdoit;
4)停下完美主義,給自己足夠的時間,一點一點地做,同時記錄自己的改變和變化;
5)消除一切干擾,如關掉手機,關掉電視、拔掉網線......集中注意力;
6)利用僅有的10分鐘時間;
7)先做5分鐘,再做5分鐘.......繼續(xù)這樣下去,你會慢慢找到狀態(tài)的;
總得來說,這本書比《拖延心理學》更注重實踐操作,但是操作的方法和步驟并不是那么容易理解,因為書中提倡通過記錄和書寫來覺察和反思自我,許多內容只有做了才會明白,才能理解,也就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建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嘗試一下。
另外,再補充一點,那就是時間管理和拖延的關系。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拖延并不屬于時間管理的范疇,而且拖延的產生并不完全是時間管理里不到位,可以說時間管理在其中作用的很小。而時間管理只針對那些最不拖延的人有效,對于經常拖延,不經常管理時間和自己的人,無效。
克服拖延癥教育講座觀后感篇2
現在的生活節(jié)奏很快,什么事情都是以快節(jié)奏的角度漫步在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和工作中,這無異于就是給我們年輕人非常大的壓力,書中的胡小懶就是這樣節(jié)奏的年輕人,不僅年紀越發(fā)的大著,而且又是單身, 最重要在單位一直處于漂浮狀態(tài),看著胡小懶從開始的懶癌患者,一步一步的理清自己的頭緒,從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慢慢的回歸到計劃的執(zhí)行者進步中,看的我是好振奮,可能他就是我的一個縮影,回想自己以前,后悔,可是世界沒有后悔藥啊,正所謂拖延就是一劑慢性毒藥,讓人深受其害,但是還欲罷不能的感覺。
書中的胡小懶一家公司的策劃,也是做了好幾年的老員工,但是就是病態(tài)的拖延,上班時間的刷微博,刷,聊天,淘寶淘淘,免費的咖啡喝喝,時間就這樣跐溜的跑了,就是這樣的病態(tài)拖延,導致沖忙上交的策劃案都是不合格的,本身策劃就是一個傷腦細胞的事情,偏偏胡小懶就是病態(tài)的拖延,總想著,還有明天,重要該做的事情就這樣拖著,直到期限的最后時刻,才不得不匆忙交工,這對自己,對公司,都是非常不負責的表現。不漂亮的計劃不執(zhí)行----那是因為策劃太費腦細胞,所以拖拖拖,拖拉斯基。可怕!零碎的“小岔子”-------上班的聊八卦,訴訴苦水,喝喝免費咖啡,時間就不經意間溜走。好可怕的拖延,現在的年輕人太多的拖延病患,人一旦陷入拖延怪圈,就是慢慢吞噬人的健康,讓人煎熬度日,悔恨到老,這就是拖延的負面威力,嚴重的侵害到我們每個人拖延病患的身心。
現在的拖延癥無處不在,形態(tài)各異,多少人深受其害,卻找不到逃離的出口,俗話說的好:“因病開放,對癥下藥。”每一個人都要揪出那個拖延的“真兇”。現在的拖延大多數都是懶惰的,因為拖延與懶惰是狼狽為奸的一對,要戰(zhàn)拖,就得要從心里和行動上克服拖延,如果懶惰的情緒一直存在,那么人始終會處于一種空想狀態(tài),做什么事情都會覺得“懶得動”。沒有行動,不想行動地耗時間,就是拖延,戰(zhàn)拖,就要從抗擊惰性開始。怎么做呢,遠離那么懶散的人,因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多做點事情,其實不吃虧,放下三分鐘熱度,多點專注,人要踏實,才能換來長久,最重要的就是時刻提醒自己:別犯懶!年輕人每天在臨睡前,都要想想自己的理想,然后告訴自己:“別犯懶,不行動的話,這些想法就永遠跟夢一樣,摸不著,看不見。”人妖克服惰性,就要學會經常與消極的自己作戰(zhàn),在試圖享受安逸的時候給自己一點積極的刺激。
戰(zhàn)拖,對完美主義者,我想說,允許自己的人生留點缺憾,因為缺憾也是一種美,畢竟完成比完美更加的靠譜。生活的贏家,從來都沒有借口,當有件事情遲早需要做,而此刻又不想做,人就會有很多理由拖遲它,借口會讓拖延變得順理成章,要打敗拖延的惡習,就得學會“沒有任何借口”。沒有借口,那就要打造強大的執(zhí)行力,三流的點子加一流的執(zhí)行,永遠比一流的點子加三流的執(zhí)行力更好,戰(zhàn)勝拖延,最直接的做法就是立即執(zhí)行,別把想法留在大腦,別讓所以得計劃都是紙上談兵,別試圖準備好一切在開始,要知道,誰不知道明天會發(fā)生什么,但是只有行動才能決定下一秒的你和未來。
如果生命是一場旅行,那么目標就是指引方向的燈塔。心中有了目標,就有了前行的`方向,就有了行動的力量。習慣拖延的人,缺少的就是一個堅定的目標,所以才會迷迷糊糊,胡亂的拼湊自己的人生。克服拖延頑疾,就要需找到這股神奇的力量,讓它指引我們前行,把夢想交給現實,告別一事無成,渾渾噩噩的人生。話說有什么樣的目標,就有什么樣的人生,人都要有一個目標的目標,專注的做好每個步驟,專心的做好一件事情,把大大目標分解到小小目標,時刻監(jiān)督自己修正目標,這樣才能夠戰(zhàn)勝拖拉斯基,吻別拖拉斯基。
文章最后,告訴我們,再聰明的人玩不過時間,時間對每一個都是公平的,在時間上偷懶,結果就是患上拖延癥,弄得你焦頭爛額,在時間面前玩耍,拖延癥就會變本加厲的折磨我們,偷走精彩的人生,留下混沌的噩夢。唯有學會時間管理,細化時間安排,在限定的時間內完成任務,才有可能遠離拖延癥的病魔。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也許我們會感到倦怠,喪失了前進的動力。又或許因為夢想太遙遠,現實耗費了我們太多的精力,打消了從前的積極性,不過不管怎么樣,人都要記住,在奮斗的路上,每一個都會感到疲憊,唯有那些充滿激情的靈魂,才能夠走到終點,因為他們不會被疲憊打敗,就算走在無人陪伴的路上,就會為自己鼓掌。
克服拖延癥教育講座觀后感篇3
這個時代有兩種主流的生活方式:一種是快節(jié)奏的、強調高效的生活,另一種則為慢下來的、講究美學的生活。然而我們常常在快節(jié)奏的生活中想要想要去尋找一片留白,比如做一桌飯菜、學一門藝術、寫一本小書;亦有希望在悠閑的時光里增添一抹霞光者,比如考一個證件、搞一次創(chuàng)業(yè)、升一級學歷等。總之,積極地人生總是不滿足的,但是所有的目標不僅需要我們心向往之,更重要的是素履以往。反觀現實,對于“夢想者”來說,成功上路便是一大問題,尋根究底,我們總是擺脫不了拖延癥的糖衣炮彈。
拖延癥是從古至今貫穿在生活里的一大弊病,有如蚊蟲一般死皮賴臉、不厭其煩地糾纏著準備實施計劃的我們。古詩有云:“明日待明日,萬事成蹉跎。”而魯迅先生也曾憤慨道:“浪費別人的時間等于謀財害命,浪費自己的時間等于慢性自殺。”可見世人對于拖延一癥的厭惡之心極盛,可是這臭蟲兒仍能在日常生活里肆無忌憚,真是令人僵仆煩憒,不可終日。
克服拖延癥教育講座觀后感篇4
昨天去大會堂聽了李強老師《為你自己工作》的培訓演講,讓偶受益匪淺,在此談談偶的感受。
在李強老師的演講中,有幾句話讓我印象非常深:
1、當我們不能改變風的方向的時候,我們要學習改變帆的方向。有時候做事不能固執(zhí),不能按自己的意愿來,在不能改變別人的時候,或許改變一下自己的方式,可能會有不同的結果。
2、人一定要學會發(fā)出聲音。一個不會發(fā)出聲音的人永遠不能成功,只有會說、會做、會學的人才能成功,從今天開始,我也要學習發(fā)出聲音,不出聲的原因一個是不懂,還有一個不敢。
3、知道、明白、清楚不等于會。有些事看看,聽聽很簡單,只有去做的時候才會發(fā)現有很多的困難,只有邊學邊做,邊學邊問才能真真的學會。
聽了這堂課,我覺得自己還有很多地方要改進,學習,只有改變了心態(tài),以快樂的心態(tài)去對待自己的工作崗位,才能在自己的領域做出成績!偶的表達能力不太好,有很多話不知道如何表達,如何寫出來,但現在試的去寫,去表達,就是邁出了成功的一步,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高峰!
努力做事只能把事做好,用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好!心在哪里,收獲在哪里!
克服拖延癥教育講座觀后感篇5
近日,科室組織我們系統(tǒng)的學習了《為你自己工作》一書。通過學習,感觸頗深。
漢代的陳藩曾說:“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用這句話來印證當代部分青年的心態(tài),或許算是貼切。社會上日新月異的變化,文化上新舊理念的碰撞,物質生活上的突飛猛進的提高。讓當下許許多多的年輕人,尤其是剛離開象牙塔邁進社會的年輕人,在自己的人生規(guī)劃上有了一份大丈夫生當為人杰的豪邁氣魄。治家理國平天下,最不濟也要通過自己幾年的奮斗,注冊公司發(fā)展企業(yè)在提升自己生活水平的基礎上改變社會回報社會。理想是美好的,而現實往往總是骨感的。經過社會的磨練,這部分人中的大多數發(fā)現在企業(yè)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能力不被伯樂發(fā)覺,工作沒有挑戰(zhàn)性,經驗得不到積累,薪金職位得不到提升等等等等。既然干多干少薪金一樣,想多想少亦是沒有機會。那么至于這么用心的為老板為公司工作么。這或許是部分年輕人在初進公司時都會遇到的困惑。
然而針對于上面的命題,早在多年前陳藩的父親就已經給出了解答。“一室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
誠然,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然而總是因為為老板工作而出工不出力,總是夢想著自己成為老板的員工,會是一個好員工么。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現代社會員工與企業(yè)的關系即是雇傭關系,也是培養(yǎng)關系。員工因為得到了企業(yè)的既得利益和學習技能的機會,從而為企業(yè)的發(fā)展牟利。
只有將每一份工作都當成為自己工作,為了自己的薪金工作,為了自己能學習技能工作,為了自己經驗積累作,為了回報公司的培養(yǎng)而工作,為了感恩企業(yè)提供的機會而工作。只有當一個人心存感激,心存進取,那么他的工作才能高質量的完成,才能不斷進步。從而不斷邁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