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拖延講座觀后感
當我們在日常生活看完電影或者書籍后能獲得不少感悟,這時可以選擇寫一篇觀后感,這么做可以讓我們不斷反思,還能夠鞏固所學知識。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克服拖延講座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克服拖延講座觀后感(精選篇1)
在導師的推薦下,看完了德魯克的這本“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摘錄了文中自己認為有所啟發的幾點:
1.當顧問顧名思義只是做智囊,而沒有任何權力。所以做起事來必須要講效益,要不就會一事無成。其次,最有效益的顧問也得仰仗機構里的人來把事情做好。
顧問是個很光鮮的名詞,各種各樣,或是管理或是戰略的咨詢公司是我們吹捧的對象。很多人認為顧問是讓外行人指點內行人,其實談不上指點,內行人難免“只緣身在此山中”,如德魯克所說,沉溺于內部事務,而忽略了外部的效益,顧問的作用或許為里面的人打開一扇窗戶。
2.問問你的下屬“常常作哪些浪費你的時間,卻不產生效果的事情?”
沒有下屬可問,于是我問了HW。他說我花太多的時間在一些一點都不重要但用于獲取心靈上的慰藉的事情上,比如抱怨他沒有準時calling等等。我記得他說過這樣一個矩陣,重要而不緊急的,如我的一些小事;不重要而緊急的,如上廁所;重要而緊急的,如馬上要見的重要客戶;不重要而不緊急的,如規劃下個周末的活動等等。這對我略有啟發,有的時候只是覺得有些事情明知道是在浪費時間,但又不能放手,比如情感上的時間消耗。都用即時的效果來衡量是否浪費時間,是不是太功利了呢?
什么才是產生效果的`?要怎樣衡量效果的大小?是短期的效果還是長期的效果?很多問題。
3.我們通常總是容易過高地估計(而不是低估)自己的重要性,總認為許多事情只有自己來干才行。
我在這點上特別容易走極端。我或是認為這件事情非要我來做才可,或是認為這件事情沒有我會更好。世界沒有了誰都一樣地轉,歷史成就了英雄而不是英雄成就了歷史。
4.立志作貢獻的管理者確會將自己狹窄的領域與整體聯系在一起。
劉老師在IMBA課程上面說了一句話我特別印象深刻,他說,“你做了,但你沒有記下來等于你沒有做”。可惜有些人擅長于做,有些人擅長于記。知識工作者必須兩樣都行,不但精通于自己的領域,而且學會讓別人了解自己在做什么。在項目管理中也有這種情況,盡管組織里的每個人并不是都參與到某個項目中來,但是讓每個人都了解這個項目在做什么,有什么用,對項目的開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克服拖延講座觀后感(精選篇2)
在宿舍看了一天《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原本是要寫個讀后感的,可宿舍的姐妹說讀后感什么的太__了,最討厭了,直接影響了我的寫作興趣,所以來寫個日志調節一下·····來寫一些不知所謂的東西,發泄一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讀后感。
不知道你們的世界里有沒有這樣的一個人,TA不經過你的同意闖入你的世界,肆意橫行,你卻只能咬牙切齒的看著TA橫沖直撞,恨到想死!!!曾經,我用這樣的句子形容這樣的人:“你讓我的十七歲潰不成軍”,站在二十二的年齡回去看這樣的日子,我真的覺得好羞愧啊!!!
今天在淘寶上買的衣服到了,穿上再戴上帽子,頭就沒有了,舍友說“呀,曉梅,你在哪兒啊?”我就絕望了,我這是“袋子里的人”的升級版啊,是“衣服里的人”,我連哭都沒地方。
我覺得自己是很能鬧笑話的人,說直白了就是“缺心眼”,傻,白癡。現舉例如下:有一天,宿舍孩子講《天龍八部》呢,我就插了一句“和虛竹搞在一起的不是天山童姥么?”她們就笑瘋了,我的.一世英名啊····
我覺得以前的我可有上進心了,是一個標準的有志青年啊,小學我說“考不上清華北大我誓不為人”,好吧,現在我真不是人了,這不是“一語成讖”么,自己害了自己現在我覺得我像個米蟲,說重點就是社會的蛀蟲,好吧,其實我真不想這樣形容自己,但是,我的生活貌似除了吃飯睡覺沒啥其他的了,我這沒營養的大學生活,看我把自己過得多無趣!
北京開始冷了,我總是在季節開始蕭瑟的時候想家,想著想著我就不想了,其實也沒啥的,出來混的時候太小了,天天躲在被窩里哭,哭個十天半個月的就習慣了,習慣真是一種強大而可怕的力量,讓所有的不適應最后都變為了心安理得,真是要命····
天黑了,宿舍安靜了,我又想睡了,我真是對自己很無語,讀后感《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讀后感》。拿長身體做借口的年齡都過去了,所以我的找其他的借口說服自己做一些不正常的、不符合這個年齡的事,人總是會為自己的一切找到借口的,這是本能!
有很多的作業要做,每次看到作業清單,我都會心跳加速,然后翻翻白眼,在心里默默為自己默哀,順便排一下時間表做做意思,然后又忘了這事,在要交的時候再拼命趕,德魯克說了,這不是一個成功的管理者的表現,好吧,我就知道,我適合被領導著。
不寫了,我沒的說了,想到那篇長長的讀后感,我就汗毛直豎,我還是去奮斗吧。祝我好運!!!
克服拖延講座觀后感(精選篇3)
近日,我認真閱讀了《為你自己工作》這本書,結合近期我隊各項工作以及出現的問題,我感觸頗多。
任何一個工作團體都有自己的工作準則和工作章程,這不僅是工作程序的需要更是安全的保障。對于我們煤礦工作者更是如此,試想如果工作中標準模糊,方法自由,那么帶來的后果也必然是工作和安全的不確定。
如何明確各項工作標準、程序和方法,使廣大干部職工在工作中有標可依,有所遵循,我在《為你自己工作》中找到了答案。
首先我們得明白工作是為了我們自己,而不是別人。為自己工作,對工作充滿熱忱,盡最大的努力,追求卓越,永不滿足。為自己工作,瞄準夢想,全力以赴,成就夢想。思想決定行動,從根本上扭轉工作作風,才能明白各項工作標準、程序和方法的必要性,才能明白“所有的規章制度永遠是你生存的工具。”也才能在工作中從根本上杜絕違規操作的可能。才能杜絕安全事故的發生。
其次我們要明白工作需要我們盡職盡責,對工作負責就是對自己負責,糊弄工作就是糊弄我們自己。我們煤礦行業是公認的高危行業,一點點的失職就可能帶來災難性的后果,注意細節,以主人翁的精神關注每班工作的各種小事情,既使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情,也要把事情做到完美極至。“千里之堤,潰于蟻穴”一次不負責任的行為都可能給我礦帶來重大損失。為自己工作,把集體利益放在個人利益之上。從零做起,從小做起,歷練自己的心境,沉淀自己的情緒,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到位。
用心改善細節,人人都有改善的能力,事事都有改善的余地。一座大山,往往不會把你拌倒,但一個不經意的石塊也許會讓你倒下,永遠站不起來。我們工作中出現的許多問題,很多時候只是一些小事。但如果在小事上做不到位,就常常會造成大事上的失敗。對很多工作來說,執行上的一點點差距,往往會導致結果上出現很大的差別。作為基層對組隊長,我們應該自覺從被動管理走向主動工作,要讓遵章守紀按章操作成為每個人的自覺行為,要把安全隱患消滅在萌芽之中,注意細節,堅持高標準要求,寧可不達產不可不達標。
單絲不成線,孤木不成林,“沒有完美的個人,只有完美的隊組。”這是《為你自己工作》中提到的一個觀念。只有隊組合作才能取得巨大的成功,任何一項工作都不可能由一個人去完成所有的事情,員工與員工之間必須緊密配合,團結一致。為自己工作,做好自己本職工作,同時主動為別人減輕負擔,幫助自己的職工,這樣就擁有一個堅強的戰斗隊組,我們就無往不勝。同樣的,只有整個隊組都嚴格審視自己的工作作風,嚴格要求自己的工作流程,統一思想,正視問題,才能杜絕不必要出現的問題。即使遇到突發事件,隊組也可以及時、主動的化解,不至于臨事慌了手腳。
為自己工作,是一個新的觀念,更是一種新的行動指導。只要把單位的事當做是自己的事來做,自然會有章可循,自然會有無窮的動力。最重要的是行動起來,為了把工作做到更好,讓我們一起來努力吧!用行動來證明一切!
克服拖延講座觀后感(精選篇4)
讀完《為你自己工作》一書,掩卷靜思,種種念想與記憶似潮水般涌上心頭。
以前讀過《細節決定成敗》,兩者相比,一點也不矛盾。《為你自己工作》給我的啟示是:積極的態度,熱情的忘我工作,這也是世界觀、人生觀的范疇。《細節決定成敗》給我的啟示是:工作的方法與技巧是成功的必要條件,缺少不得。《為你自己工作》一書,也提到了很多如何做好工作的方法與技巧,值得我們參考學習,更進一步完善自己,充實自己,提高自己。
態度與細節,前者是個人思想的戰略層面,后者是個人思想的戰役策劃層面和戰術行動層面。打好人生的這場大戰,知識的的力量不可或缺。幾年來,難得靜靜地讀到這種好書啦。讀好書提高個人的價值與能力,同時也就提高了人在社會中的生存價值,不想價值在歲月中褪色打折,就不能讓知識的水平折舊。讀大學時,理論知識略知一二,工作經驗為零。工作幾年,社會經驗三四,知識理論如還是一二,甚至為零,那就可悲啦。首先要學富五車,然后才高八斗才是水到渠成的事。劉勰在《文心雕龍》里說:“凡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作為一名企業工作者,須具備相當多的經驗與技能知識,并始終保持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和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勤勤懇懇,任勞任怨。
態度的基石決定了行動的萬丈高樓。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業,就會事半功倍,說的不舊是個態度嘛。態度決定一切,不論水平優劣,能力大小,職位高低,干一行,愛一行,兢兢業業,全身心地投入,這樣才能有所作為,有大作為。工作中的問題,多種多樣,形形色色,更需要積極地面對。
社會日新月異,瞬息萬變,每時每刻都可能遭遇不同的挑戰和挫折,沒有順風順水的工作,不存在盡善盡美的生活,我們的選擇是:必須面對它,積極應對它。不要為挫折而遺憾,只有勇于面對的人,才能酣暢淋漓地高奏命運之歌。
什么都可以輕言放棄,唯有積極的態度決不改變,能改變的只是工作的方法與技巧,以及技術層面的細節。我們不僅要武裝到牙齒,更要武裝到心靈。積極的態度使我們煥發了激情,調整了心態,用沁人心脾的興奮去享受工作的快樂。工作猶如春夏秋冬,有百花初放、陽光無限的暖春;熱火朝天、揮汗如雨的炎夏;云淡風輕、碩果累累的金秋;也有寒風凜冽、冰天雪地的嚴冬。用心去面對這一切,也是一種態度,宛如佛家偈語那樣畫龍點睛,振聾發聵。王勃在《滕王閣序》早就給出答案: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這才是人生的信條。
抱一顆感恩的心去積極面對世間滄桑變化,你就沒有了埋怨,沒有
克服拖延講座觀后感(精選篇5)
“關鍵在于落實”無論我們做任何事都需要統籌、規劃、審批然后執行落實,而至為關鍵的就是如何落到實處,如果我們工作不能落到實處,那么無論你的計劃如何的宏偉、如何的有前景都是空談,都是紙上談兵一無所用。
古往今來都是有“落實難、難落實”的現象出現,很多時在工作的落實當中都會遇到很多困難,其中也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因素。然而要攻克這些困難,存在的不可預知的因素都需要有較強的統籌管理者,而至關重要的是有意識較強執行能力較好的、一心一意專注工作的執行者,才能貫徹領導的政策方針,廣開思路,敞開一切障礙才可以把事情做好,做精,真正落實下去。
然而有些人工作不認真,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鐘,得過且過,遇到困難他們不是想方設法去解決,而是你推我,我推你,有利益的你撈一點,我也撈一點,到最后事情搞砸了然后一拖再拖無法實施,事情只能落到“虛處”不是落到實處了。所以變得很多計劃都擱住了到了那個“虛無飄渺”的地方,資金用了、人力也用了,但是卻不能執行下去。有些人存在“已所不欲,莫施于人”的思想,在整個計劃落實當中從中提取一部份的利益中飽私囊,到了下面因為資金缺乏或是酬勞減少,導致執行者做事缺乏沖勁,叫苦連天,執行落實力度減弱,即使把事情落實了,但也存在不足,比計劃預期相差很遠,故此,在現今社會有些企業的老板、企業領導在基層的工作過程中克扣獎金、福利等,使基層員工或相關執行者缺乏做事沖勁,工作懶散、積極性減弱,企業與員工未能達成共識,不能達到雙贏,工作又如何能夠落實,也導致現今為何這么多的勞資糾紛的出現,也增加了某些部門的工作負擔。
落實,首先是一種觀念。落實是每一項工作得以的基本保障,是每一個制度措施發揮應有作用的先決條件,是所有員工的工作必須。那么怎樣才能做好落實工作,做到“落實、落實、再落實”呢?
首先,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在我們的社會環境中,職業只有分工的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不管你是當科學家,還是做清潔工,或是當部長,都是為人民服務。我們作為新時期的職工,肩負事業發展所賦予我們的神圣使命,我們只有正確對待自己的崗位,對待自己的工作職業,才能不斷發揮自己的潛能,積極主動落實工作要求,完成組織交給的任務。
其次,愛崗敬崗是做好落實的關鍵。不論你從事的是何種工作,你都應該全身心地熱愛,全身心地投入,對本職工作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保持高度負責、盡心竭力的精神,要象是看待自己的生意一樣看待。我們不應該以自己對本職工作沒興趣為借口,得過且過,更不應該以本職工作所得到的報酬少為托詞,消極怠工。美國著名思想家巴士卡雅說過:“你在什么位置,就應該熱愛這個位置,因為這里就是你發展的起點。”的確,我們只有在起點上上緊前進的發條,才能具備沖刺的條件,正如我們剛剛學走路一樣,只有走穩每一步,才能走得越來越穩。因此,只要對自己的工作出自內心的熱愛,即使你在平凡的崗位上也能創造出不平凡的業績。
在“關鍵在于落實”一書中講到在一個建筑工地上,有三個工人正在工作。這時,有人走過來問他們在干什么。甲工人回答:“我在砌磚頭。”乙工人回答:“我在蓋房子。”丙工人則充滿激情地說:“我正在建造一座雄偉的教堂。”三個人的回答顯示了他們對工作的不同態度。甲工人顯示出他是為工作而工作;乙工人顯示出他是為生活而工作;丙工人則是為理想、為事業而工作。
不同的態度決定了三個人不同的命運。若干年后,甲、乙工人依然是一個普通的建筑工人,而丙工人則成了一位著名的建筑師故事告訴我們,無論我們從事的是什么樣的工作,要想獲得成功,就得把它當做事業去做。
沒有任何借口是具有較強執行力和落實力的表現。作為企業的職工,我們應該明確,忠于企業,愛崗敬業,無私奉獻,以服從企業的各項規定為天職,是做好落實的天職。
落實是一種觀念,一種責任,一種意志,一種文化,一種有效的執行力,只要我們堅持落實的理念,養成“落實,落實,再落實”的工作作風,我們的安全工作是有保障的,服務工作是能夠再上一個新臺階的。了嫉妒,沒有了憤懣不平,你也就有了從容淡然的優雅、樂觀開朗、包容一切的禪心。所以說,既要有事業之才,也要有事業之心,否則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每一次細想都是醍醐灌頂、甘露灑心的浸潤與嬗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