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旅游景點觀后感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通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增城旅游景點觀后感,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增城旅游景點觀后感1
今天,我們班家委會組織去增城踏青。
好像是因為我們要去增城踏青吧!星期五還下雨呢,今天卻陽光明媚,萬里無云。
坐了大約一個鐘的車程,我們到了增城。因為導游姐姐在車上對我們說過:“一定要看油菜花哦!增城的油菜花長得好高,甚至跟你們長得一樣高。”所以,下車后我一直在找油菜花地在哪兒。在游完湖一周之后,我在沿途返回中看到了油菜花地。哇!好美麗呀!放眼望去,綠油油的一片,黃色的花蕊星星點點的鑲嵌在這嫩綠的地毯上,偶爾有白色的蝴蝶和棕色的蜜蜂忽飛忽落,給油菜花地添了許多生機。我走進油菜花地里,它們真的好高,我被它們淹沒在其中。在里面,眼前只有綠綠的一片,若是抬頭,便望見蔚藍的,寶石一樣的天空。我被深深地迷住了,我陶醉在這夢一般美麗的仙境中。
吃過午飯,我們到綠道那騎單車,把單車騎到人工湖那去。我和爸爸一路騎一路聊,十分之有趣。
騎到了人工湖邊,印入眼簾的是藍幽幽的水和黃澄澄的沙灘。
我和蘇睿。鄭玉潔扶語萱等同學在湖邊開展了“沙灘工程----建洗腳池”的巨大工程。我們在一處挖了一條很深的水渠,又沿著水渠挖了一條又深又長的水道,一直沿到湖上一點,在那呢,又挖了一個足有5厘米深的,體積大概有5立方米的大儲水池,儲水池的左邊又引一條水道到洗腳池那里,玩的是我們的洗腳池的形狀和人的腳差不多樣子,下窄上寬,十分可愛。
到了下午4點左右,我們要離開人工湖了,要回家了,我依依不舍的看了看我們辛辛苦苦建的洗腳池,拖著腳步離開了沙灘。
增城旅游景點觀后感2
增城的教育變化很大,自古以來就有尊師重教的風尚,宋代的崔與之,明代的湛若水都是增城人。他們為增城教學授課,弘揚文化,培育人才是我們尊敬的先賢。也變成了我們的傳統。近些年來,政府給我們的學校配備了先進的教學設備,讓我們的學校煥然一新,教學條件也提高了不少。農村的孩子們也享受到了這些義務教育的建設,實驗室,圖書館……就拿我們的學校來說,我們每個教室都安裝上了智能電腦。每一個年級都配有幾百本書,讓同學們下課看開拓視野,增長知識。教育的大發展,我們更加幸福。
校園變美麗了,教學條件改善了,老師教得更好了,同學們學的興趣更高了,學得更多了。不像生活在20世紀的孩子,生活在戰爭年代。吃不飽,睡不好,更別說上學。除了教育,增城的建設也發生了變化。以前,人們住的是茅草房破爛不堪。現在,高樓大廈如春筍一座座拔地而起。美麗的人工沙灘,鳥語花香的掛綠湖,自行車悠閑綠道就像增城的一顆璀璨明珠,使人們的娛樂的地方更多,增城變得更美麗。農村的建設也變得像城市一樣。以前的路都是泥濘不堪,一下雨就汪洋一片、坑坑洼洼;現在取而代之的是一條條瀝青路,水泥路。人們的生活好了,有的人還建起了豪華的別墅呢!
增城的變化很大,建設增城改變增城需要我們全市人民的努力,支持和積極參與。我們要認真學習努力把增城建設得更加好!使人們生活更美好!
增城旅游景點觀后感3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如果你來到增城,就得嘗嘗增城特產——荔枝。
荔枝的種植面廣,在果園里、馬路邊、學校、河邊……隨處可見,被人稱為“嶺南佳果”。是人們摯愛的水果,美味的飯后甜品。
荔枝有一個大家庭,有許多品種,有最早的”三月紅“,接著是”水東”,再到“妃子笑”,“桂味”,“白臘”,“糯米糍”,最后是“懷枝”。
“一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做嶺南人。”荔枝之所以被人稱為“嶺南佳果”,當然是因為它好吃。我最喜歡吃桂味,它肉厚汁多,剛入口的時候,美味的果汁就流出來了,軟軟的果肉質感很好,一股淡淡的輕響在喉嚨散發出來,完全吞下去時,讓人回味無窮。
荔枝不愧是“嶺南佳果”,是增城的好特產,讓嶺南人引以為豪。
增城旅游景點觀后感4
面積2.5平方公里。秦人村是世外桃源,民俗的中心。幽處武陵山深腹,四圍重山阻隔,堪稱先秦文化的野史余情在江南的一枝獨秀。洞中多少歲月,塵世幾度春秋?與世隔絕的秦人村,以古、土、野、奇的面貌和晨鐘暮鼓,向天下游客一聲聲傾訴著久遠的歷史和歲月的蒼涼。
秦人村牌坊 座落地俗稱秦城的入口,為典型的江南園林牌坊高10米,寬11.8米。坊豕制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劉炳森書寫的錄書楹聯"村舍儼然笑漁人迷不得路,水源宛在偕太守常來問津。"坊額鐫刻原國家農業部長劉中一的"世外桃源"。
秦人古道 位于西山之麓。傳為避秦人送武陵漁郎走出世外桃源的又一秘徑,自漁郎一出異源,幽蔽千載。今武陵人繼陳碧之后,揭千載之秘,鑿通秘徑,敞開神界,使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得以展示人間。秦人古道蜿蜒千米,由古牌坊、古道、古舍、古堡、古臺、古洞組成,為江南罕見的先秦建筑。牌坊古土,秦舍古樸,山洞古幽,踏上秦人古道,未入世外桃源,即給人一種與世隔絕之感。
秦人隧道 位于燒人澗尾。長153米,弧形拱頂,垂壁直道,兩口通視,車馬往來。洞內泉水終歲不涸,風走煙流,北口臨峭,石磴危徑蜿蜒,南口可望群峰拱立,郁郁蔥蔥,古色蒼然。
豁然臺 因陶記"豁然開郎"句得名。臺前半圍,巨型秦磚砌成半墻,墻上垛口數孔,游人至此,古壇浮空,竹廊通幽。仰望高閣儺壇,俯視良田美池,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頓豁心胸的美感。
秦人居 秦人村幾處秦居,均為秦代建筑式樣。古窗幽壁,雕梁畫棟,飛檐斗角。室內陳設,極富先秦風味。室外陳設,極富先秦風味。室外田園桑竹,古意蒼茫。游客光臨,主人會用擂茶款待,還能領略許多不同于外界的生活情趣。
竹廊 譽為天下第一絕,全長1168米。廊亭相聞,結構精巧,造型奇特。遠觀蛇行龍騰,氣勢非凡,古意野趣,淋漓盡致。廊內高掛詩詞對聯,兩旁栽植各類花竹。一覽可飽平生之眼福,一行竟越千年之滄桑。
增城旅游景點觀后感5
以十二橋遺址為中心的十二橋文化是增城地區繼三星堆文化之后,古蜀文明發展的又一次高峰。商代木結構建筑遺跡的發現為研究古代蜀地的建筑形制、建筑風格、營造技術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是對中國建筑史的重要補充。
這處古代建筑十二橋遺址采用了巨大的獨木加以搭建,獨木分為地梁和立柱,上面都遺留有用工具加以砍、鑿、鋸、削的痕跡,加工精細。遺址總共出土了五根地梁,它的橫截面呈方形,因為一端被壓在現代建筑物之下,僅露出地面的部分便長達8.5米,可以由此推測當時它的長度可能達到或超過10米。
在每根地梁上面,都開鑿有位置均等的方形或者圓形的孔洞,有的孔洞內還殘存有立柱的殘痕,這些孔洞當中方形孔大者長約71厘米、寬32厘米,圓形孔大者直徑可達40厘米,可以由此推測上面原有的木構建筑規模是何等巨大,絕非一般的民居。此外,和這處大型建筑遺址配置的,還有一些小型的“干欄式”建筑的遺跡,構造方式是在地面上先立柱,再在其上搭板建屋,類似的情況在臨海靠河的現代民居中也還可以見到。
十二橋遺址的考古地層已經發掘出來的部分從上至下可以劃分為13層,其中最下的一層(即第13層)為商代地層,表明商代這里已經是一處規模巨大的木構造建筑物,但遺憾的是由于地下水位太高,13層以下的地層已經無法繼續發掘清理,所以這出已知最早可以追溯到何時還是一個未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