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紀念館的觀后感600字作文怎么寫
李大釗,想必你一定耳聞。可今天,我真的去見了“李大釗”!你說我吹牛?你也可以見他。跟我來吧——這不,我和趙恬在兩位媽媽的帶領下,來到了李大釗紀念館。下列是由小編精心挑選的去紀念館的觀后感,歡迎查閱。
去紀念館的觀后感1
星期五,天氣晴朗,氣候溫潤。學校組織我們去梅蘭芳紀念館參觀,聽到這個消息時,我們激動得歡呼雀躍。
下午一時三十分,我們準時從學校步行,前往梅蘭芳紀念館。經過二十分鐘的路程,我們來到了梅蘭芳紀念館。剛進門,便看到一座梅蘭芳的塑像。聽老師說,這尊塑像是齊白石的徒弟用漢白玉雕成的,價值連城。
梅蘭芳年幼時便失去父母雙親,家境十分貧寒。受家族的影響,梅蘭芳跨入了京劇之門。梅蘭芳的眼睛十分傳神,但他從小就是一個近視眼。他為了使眼睛好起來,每天堅持看天上飛翔的鴿子練眼,經過長時間的努力,才練成了“火眼金睛”,他這種不懈努力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梅蘭芳不僅刻苦努力,還很愛祖國,他從不為日本人演戲。從日本人踏上中國的那一天起,留居在香港的梅蘭芳便蓄起胡須。一些朋友感到茫然,演女性出名的梅蘭芳,向來不留胡子,為何如今留起胡子來?梅蘭芳年幼的.兒子梅紹武對父親留胡子,也感到好奇。他悄悄地問梅蘭芳:“爸爸,您怎么不刮胡子了?”梅蘭芳說:“我留了小胡子,日本鬼子還能強迫我演戲嗎?”
梅蘭芳演過許多京劇,如《貴妃醉酒》中的楊貴妃;《宇宙鋒》中的趙女;《霸王別姬》中的虞姬……。日本文學家曾發表文章說:“梅蘭芳的藝術真是高超,看了他的戲,真令我十分敬佩!”
正是因為梅蘭芳的藝術,打開了日本人的心扉,搭起了中日人民友好的新橋梁。
梅蘭芳有著堅定不移的愛國主義精神,有著堅持不懈的創作精神。他面對的困難和考驗可想而知,但他以一生的刻苦努力,終于登上世界矚目的一座藝術高峰,成為人類文明史冊上一個偉大的名字!
去紀念館的觀后感2
暑假里,爸爸媽媽帶我從杭州坐高鐵到了南京,特意參觀了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一到門口,就被一座雕像吸引了,上面雕刻了六個人,一位是年輕的中國軍人,頭被日冦砍下來了,頸項上鮮血直流;一位是年青的學生,被鬼子幫在一棵樹上,敵人的刺刀正刺向他胸口;一位是孕婦,肚子被日冦開了堂,腸子流了一地,沒出生的孩子也死了;一位是老爺爺,被鬼子硬按著頭淹死在水中;還有是一位慈善的母親,懷中抱著他剛上小學的已被子彈打穿頭部的兒子在仰天長嘆,仿佛在吶喊:還我兒子,還我家鄉,還我和平…我邊看邊流著熱淚,把小拳頭捏得緊緊的,在場的所有人對日冦慘無人道的殘暴行為,無不義憤填膺。
走進館內,第一個廳叫“萬人坑”:第一組景,是幾千人被日本鬼子活埋了;第二組景,是幾萬中國手無寸鐵的老百姓被鬼子列隊集體槍決的場面;第三組景,是幾個大坑里的堆堆白骨。再往里走,到了第二個廳叫“三光(殺光、搶光、燒光)廳”:反映了南京淪陷后,日冦搶殺掠奪、三光政策的各種慘景,到處尸橫遍野,血流成河,火光沖天,有12塊石碑上刻滿了數不清的遇害同胞的名字;向里走,就是第三廳,叫陳列廳,各種柜內陳滿了當時日冦殘害中國人的.工具,有刀、槍、炮……特別是有一個柜里放了很多長短大小不一的生銹的鐵釘,我好奇的走近看了下說明,原來這些釘子是日本鬼子用來殺人的,事后從萬人坑里白骨的頭顱中取出來的…
我邁著沉重的腳步走出紀念館,和爸媽一起買了束鮮花,為死難的同胞寄上哀思!
這天,我的心情十分沉重,充滿著對日冦的仇恨。是啊!落后要挨打。今天我們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我們決不能忘記這段悲慘的歷史,所有中國人一定要為我們的祖國繁榮昌盛而努力奮斗,絕不讓歷史再重演!
去紀念館的觀后感3
盼望已久的國慶節終于來到了。趁此良機,我們全家決定游朱德紀念館。
一大早,陽光明媚,我們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來到了朱德紀念館。
步入紀念館門前,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用漢白玉雕琢的朱爺爺塑像,他正在向我們招手微笑。好像在對我們說:“歡迎你們的到來!”。我和妹妹恭敬的給朱爺爺獻上了一枝花,并深深地鞠了一躬。
走進紀念館,我看到了朱爺爺抗日戰爭時期穿過的衣服、褲子、草鞋,上面打滿了補丁。還看到了朱爺爺用過的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它們都是破破爛爛的。看到這些,我情不自禁的就想到了朱爺爺當時的生活是多么的`艱辛啊!給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那用硅膠塑成的朱爺爺和周總理談話的場景,他們的神情是那樣的嚴肅,眉頭緊鎖著。我想他們是在商討怎樣抗日,怎樣才能把日本鬼子趕出中國吧?
走出紀念館,我們又來到了朱爺爺的誕生地——琳瑯井,還有他養父母和生父母的故居……
日落西山,我們依依不舍地離開了紀念館。一路上,我默默的在想: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真是來之不易呀!它是無數像朱爺爺一樣的革命先輩用鮮血和汗水換來的。我們一定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學習,長大后為家鄉爭光,為祖國爭光!
去紀念館的觀后感4
今天,學校組織我們去參觀蘇州博物館。這是世界上有名的中國建筑設計師貝聿銘先生的大作,他可是設計了法國巴黎盧浮宮的玻璃金字塔的啊。我們的心情像水面上激起的浪花,翻騰著,跳躍著……
博物館位于拙政園的東園,從外面看是傳統的粉墻黛瓦。走近它,一股清新雅潔的江南風韻撲面而來。站在大廳里,迎面看到的是由池塘、假山、小橋、亭臺、竹林等組成的創意山水園,這就是貝大師的獨特的設計風格,波光粼粼的湖水給安靜莊嚴的博物館帶來了活力,讓人不得不佩服貝大師的神來之筆!
轉入西部展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五代秘色瓷蓮花碗。導游介紹說:“這是國家級文物,是蘇州博物館的珍藏品之一。”仔細端詳,這件色瓷蓮花碗,碗口為深腹底足;盞托形狀如豆,束腰,圈足外撇。碗身外壁、盞托盤面和足均飾重瓣蓮花,如淺浮雕狀突起。蓮花碗的藝術造型與藝術價值是無與倫比的。它的釉色滋潤內斂,捩翠融青,呈現出玉一般的溫潤感,令人嘖嘖贊嘆。
走進旁邊的“塔放瑞光”展區,一座珍珠舍利寶幢呈現在眼前。導游告訴我們:“寶幢主體由楠木構成,分為須彌座、須彌山海、幢殿、剎四部分。須彌座造型極為精美繁復,通體描繪寶相、纏枝、幾何圖案,細如纖毫。須彌山海勾欄平階之內,一周立面及圓形平面上雕出的浪濤滾滾的大海,整體描金。大海中央如蘑菇云般突起透雕的山柱,柱上盤繞一條鎏金銀絲串珠編制而成的九頭蟠龍。珍珠舍利寶幢造型之優美、選材之名貴、工藝之精巧,舉世罕見,人們無不贊嘆創造者的鬼斧神工。
旁邊,一件銅鎏金掐絲琺瑯甪端也格外引人注目。”‘甪端’是一種傳說中的神獸,在官場上,象征光明正大、秉公執法;在民間,象征吉祥如意風調雨順。“導游微笑著說。細看,這甪端體態渾圓,四肢粗壯有力,昂首向上,雙目炯炯,使人嘆為觀止。
蘇州博物館的每一件展品都是藝術珍品,都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這次參觀博物館,讓我大飽眼福,也增長了許多歷史知識。
去紀念館的觀后感5
那是一個碧空如洗,風輕云淡的下午。我和姐姐來到了無錫博物館。只見這里金碧輝煌的,那想什么博物館,簡直就是一個美輪美奐的宮殿啊!
我和姐姐走進去了,這再次證明了我起初的想法,雖然不是什么宮殿,但這足以讓我大吃一驚,博物呢?博物都哪去了,外表看這里歪歪扭扭的,說知道是整么大的“科技館”。一樓是“科技與無錫”這里面是人們推算出的三十年后的無錫,這里是我最感興趣的是手機的制造。是通過3D影像來告訴我們手機的制作,平時見大人們都拿著手機,功能無窮無盡,卻不知是怎樣造成的。原開手機的制作是這樣的:手機的外殼是用鐵、黃金、塑料做成的;而內部就復雜了,手機之所以擁有那么多的功能,全都是靠那些大小不一,參差不齊的小芯片,人們通過電腦把數據存到芯片里,再通過機器安裝到手機里,最后加上簡單的包裝手機就算造成了。
此外,還有一個地方令我更加難忘,那就是四樓“太湖與無錫”。以前,我曾多次問媽媽,太湖是怎樣形成的呢,媽媽也說不知道,這次,我算真正領略到了大自然的奇妙!百萬年前,太湖區域是一片無邊無際的盆地,現在稱“太湖盆地”,那時,誰都想不到太湖竟然見證了河姆渡良渚文化馬家浜文化與廉政文化。后來,全球突然變冷,這里結成了冰山,原來的盆地消失了,距今8十年的時候,突然全球變暖,這里變成了一片湖,那時的太湖十分大,直到后來海水襲擊中國東部地區,這里更變成成汪洋了,然后,長江河道被改變,這里的氣候也隨之熱了起來,太湖再一次干旱了起來,最后還是長江河道的該變才建造了這里,由于早期的太湖海拔高,有許多小山沒有被水覆蓋,太成就了今天的太湖。
雖然沒有逛完,但是這里實在是太好了,我和姐姐走出去,一起異口同聲的感嘆道:“這里絕不是博物館!這里太好玩了,我們以后還要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