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羋月傳》觀后感
羋月傳講述的是戰國時期,羋月是楚威王最寵愛的小公主,但在楚威王死后生活一落千丈,羋月和弟弟羋戎躲過了一次次災難和危機最后一步步稱后的故事,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羋月傳》觀后感,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羋月傳》觀后感1
大戰,可算過癮,而孫儷飾演的楚國公主羋月,更是用盡一生經歷了群雄紛爭、大秦一統的歷史變遷,其中既有國破家亡、疆土爭奪,又有宮廷纏斗、姐妹反目,所以說《羋月傳》是一部以女性的眼光,去看待曾經歷史天空的風起云涌,視角新穎,故事精彩。
《羋月傳》中,娘娘孫儷這一次進階為第一位太后——秦宣太后羋月,故事也不僅僅限于宮闈之中,而是縱橫戰國七雄,飽覽華夏河山,見證大秦興衰,嘗盡愛恨滋味,總是百轉千回的歷史篇章,偏又得以被呈現于熒屏之上,成為穿越古今漫漫長河的光輪,這或許也是古裝戲的魅力所在,憶古思今,借古喻今,古今之間,有劇中羋月一襲長袍指點萬里江山,這是大格局之下的小人物“升職記”,以一名觀眾的身份成為歷史見證者,這種感覺很微妙而愉悅。
印象最深的,是羋月在劇中的一段念白,更是能道盡這個風云女人的一生感悟:“我雖出身王族,卻一直被踩在腳下,一無所有,我不墨守成規,也不懷挾偏見,我既能一擲決生死,又能一笑泯恩仇……”這不僅是出現在劇情中推動故事,更似羋月對自己這一生的總結與歸納,觀眾也容易就此解讀出她這一生,如何從一位楚楚動人的純真公主,逐漸蛻變為千古太后第一人“宣太后”的傳奇經歷,卻也是在槍林劍雨、爾虞我詐中的非人式成長。
一直以來,古裝戲最青睞的朝代大多為唐宋明清,其他朝代涉獵甚少,關乎戰國時代,更是少之又少,或許是年代久遠,詮釋與還原起來,會更考驗編劇及導演的解讀及把控能力,因此鮮有闖關者,而鄭曉龍能就此題材制作出《羋月傳》這樣的鴻篇巨制,直令當年的戰國風云又浮現眼前,也是令人欽佩之至,這是一次區別于既往《秦始皇》類熱血征戰的狂征暴斂劇,而是給歷史加諸了更多的人性解讀,使人物和事件更顯真實與豐滿。
據說羋月是中國歷第一位太后。
中古時代,天文星占是重要的一門學問,它主要并不是為農業生產服務,而是為了預測國家命脈和軍國大事的起伏。一事(天象)一占(占卜)一驗(現實中發生的事件),是史書解釋歷史的一種重要模式。
縱觀歷史,羋月也罷,武則天也罷,皆牽系星象。古人之星象占卜,真的那么神奇嗎?
恰巧又看到一史記之事,說的是東晉女李陵容。李陵容本是奴隸,皇帝生不出兒子找到她,結果生了兒子,當了太后。
如果說薄姬當上太后是因為運氣夠好,那么李陵容成為太后就是一個奇跡,因為她的發達只是因為她擁有健康強大的身體素質。
李陵容是東晉簡文帝司馬昱的妃子,當初,司馬昱還只是會稽王的時候,她只不過一個在宮中做粗活、打下手的宮女,她出身貧寒,從小就被賣入王府從事紡織工作,來歷無人知曉。因為李陵容的樣貌身材讓人不敢恭維,她身上有一些當時的中原人不具備的體貌特征:人高馬大,皮膚黝黑,頭發卷曲,也因此被人戲謔地稱為“昆侖”,另外,也有人叫她“昆侖奴”。至于她外貌體態的樣子,《晉書·后妃傳》用“形長而色黑”來概述,《資治通鑒.晉紀》說她“黑而長”,《續晉陽秋》稱她“形長色黑”。這三本史書的記錄雖然略有不同,但依然可以推斷,她一定是,人高馬大、膚色黝黑。
據史料記載,昆侖奴本來生活在林邑以南的地區。史書所說的林邑以南,也就是現在的印度次大陸以及東南亞地區。至于李陵容的長相,史書中并沒有明確地記錄,但是估計不會過于丑陋,如果在現在這個社會,李陵容不失為一位另類美女,因為李陵容這樣的身高和膚色,無疑是代表著一個女人的性感和健康。只不過,李陵容沒有生在一個有如此審美標準的時代。魏晉是狼煙四起、動蕩不安、人心惶惶的年代,其哲學思辨和審美趣味,有著獨樹一幟的鮮明時代氣息。那時的男人,保留著擦粉、薰香的習慣,在行為模式上比較傾向于女性化,而人們則崇尚身體消瘦、皮膚白皙,甚至是陰柔美,無論宮里宮外都將這個作為美的典范。如《晉書》所載,司馬炎為太子選妃時,就對“美而長白”的衛氏情有獨鐘;王羲之贊美杜皇后時,就特別用了“膚若凝脂,眼如點漆,此神仙人也”這樣的溢美之詞。
由此可見,皮膚白凈潤澤,是魏晉美女的首要標準。李陵容的身材雖然頎長,但皮膚黝黑卻成了她的致命傷。所以,“本出微賤”的她,只能在王府的紡織車間籍籍無名地做事,并且還被人嘲笑,將她喚作“昆侖”,似乎就要這樣下去一輩子,年復一年,這個女子的絢爛似乎永無機會綻放。
司馬昱,東晉第八任皇帝。父親是晉元帝,他三歲封瑯琊王,七歲封會稽王,二十五歲當撫軍大將軍、錄尚六條書事,二十六歲輔政,四十六歲當丞相、錄尚書事雙兼會稽與瑯琊王,五十二歲當皇帝,成一國之主。但是,當英雄得志之時,有一件事讓司馬昱很煩惱,即《晉書》所講的“會稽王,有三子,俱夭。自道生廢黜,獻王早世,其后諸姬絕孕將十年”。當時,司馬昱曾有過三個兒子,可是全都夭折了。之后,姬妾們就再也沒有為他生過孩子。司馬昱擔心自己的江山事業無人繼承,又為此招納了不少年輕貌美的女子入宮。但是不知原因何在,“播種“了幾年卻始終沒有兒子。正所謂“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司馬昱對兒子的渴望簡直迷了他的心竅。
此時,有人把一名相士介紹給了司馬昱,據說這個相士道行很深,特別會看女人,只要女人從他眼前一過,他就能馬上知道女人能生男孩還是女孩。這讓司馬昱欣喜若狂,他毫不猶豫地將為自己的兒子找娘的重任全權委托給了這位相士。相士把司馬昱所有的姬妾都觀察了一遍之后,斷言沒有一個能給他誕下兒子。但是司馬昱并不死心,他讓相士將選妃范圍擴大到王府里所有的女人,每一個女人都讓相者一一驗看。當看到李陵容的樣貌時,相面先生終于吐出:“就是此人。”大費周章、歷經波折的司馬昱,終于在最后發現了李陵容。
李陵容的樣貌在當時被認為是不堪入目,難以接受的。對于相士給自己找的這樣一位老婆,司馬昱心里是十分難以接受的,但考慮到傳宗接代的大業,他還是勉為其難,硬著頭皮,“召之侍寢”。不久,李陵容果然順利懷孕。李陵容為此還告訴宮中其他女人,她曾夢見“兩龍枕膝,日月入懷,意以為吉祥”。司馬昱一聽也覺得事有蹊蹺。幾年的時間里,李陵容先后為司馬昱生下三個孩子,兩男一女。正所謂母憑子貴,李陵容在宮中的地位節節攀升。
公元371年,五十一歲的司馬昱登上了皇位,封李陵容為淑妃。由于司馬昱并沒有冊封過皇后,因此李陵容在實際上就相當于后宮之主。兩年后,司馬昱駕崩。十歲的司馬曜順理成章地繼位為孝武帝,作為母親的李陵容地位也是一路扶搖直上,成為尊貴的皇太妃,儀式服裝上已與太后基本相同了。二十年后,李陵容的次子司馬道子上書,勸哥哥封母親為皇太后。司馬曜聽從了弟弟勸諫,不久尊母親為“皇太后”。司馬曜駕崩后,他的兒子司馬德宗繼位當皇帝,又尊奶奶為“太皇太后”,李陵容的地位又再升一級。就這樣,長相普通、出身卑微的李陵容僅僅因為“碰巧”,不僅飛上枝頭變成成了后妃,而且還因為生了兒子的原因,母憑子貴,使得她在錯綜復雜、明爭暗斗的后宮中,一直被夫君所眷顧,牢牢地守住了自己的地位。更幸運的是,她的兒子、孫子們,一個個都順利地繼承了帝位,她的后半生反而越過越好,一路富貴。縱觀歷朝歷代的后妃命運,這可是十分罕見的。李陵容命中似乎注定是為了“生天子”而來的,所以,在婚姻和生活中,她的人生雖然乏善可陳,了無生趣,但作為母親、女人,她無疑是幸福、幸運的。
這些個神奇的女子,早已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徒留下神秘,叫我向往---其情其景
《羋月傳》觀后感2
羋月,因鄭曉龍導演的古裝大劇《羋月傳》,日漸在公眾之間被熟悉和流傳,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太后,飽經歲月滄桑,見證更迭朝堂,耗盡一生追求,終成一篇波瀾壯闊的歷史篇章。毋庸置疑,羋月才是華夏的第一天后,也從此開啟了封建王朝時代中,女人對權力和愛情的追求與抗爭,所以稱《羋月傳》為'第一天后傳奇',也并不為過。 電視劇《羋月傳》的播出無疑會掀起一場古裝劇迷的狂歡。《羋月傳》是鄭曉龍團隊的心血之作,因為采用了4k高清拍攝,舞美道具盡善盡美,妝化服裝等細節呈現上,也是達到了電影拍攝的更嚴標準,努力做到盡善盡美,據導演介紹,后期每個特效都精細到胡子和頭發,讓人強烈感受到《羋月傳》在拍攝、制作上的用心。 《羋月傳》陣容強大,孫儷、劉濤、黃軒、馬蘇、方中信、高云翔等等大牌云集,在臺前幕后上演一出出飆戲大戰,可算過癮,而孫儷飾演的楚國公主羋月,更是用盡一生經歷了群雄紛爭、大秦一統的歷史變遷,其中既有國破家亡、疆土爭奪,又有宮廷纏斗、姐妹反目,所以說《羋月傳》是一部以女性的眼光,去看待曾經歷史天空的風起云涌,視角新穎,>故事精彩。 《羋月傳》中,娘娘孫儷這一次進階為史上第一位太后——秦宣太后羋月,故事也不僅僅限于宮闈之中,而是縱橫戰國七雄,飽覽華夏河山,見證大秦興衰,嘗盡愛恨滋味,總是百轉千回的歷史篇章,偏又得以被呈現于熒屏之上,成為穿越古今漫漫長河的光輪,這或許也是古裝戲的魅力所在,憶古思今,借古喻今,古今之間,有劇中羋月一襲長袍指點萬里江山,這是大格局之下的小人物'升職記',以一名觀眾的身份成為歷史見證者,這種感覺很微妙而愉悅。
印象最深的,是羋月在劇中的一段念白,更是能道盡這個風云女人的一生感悟:'我雖出身王族,卻一直被踩在腳下,一無所有,我不墨守成規,也不懷挾偏見,我既能一擲決生死,又能一笑泯恩仇……'這不僅是出現在劇情中推動故事,更似羋月對自己這一生的總結與歸納,觀眾也容易就此解讀出她這一生,如何從一位楚楚動人的純真公主,逐漸蛻變為千古太后第一人'宣太后'的傳奇經歷,卻也是在槍林劍雨、爾虞我詐中的非人式成長。 一直以來,古裝戲最青睞的朝代大多為唐宋明清,其他朝代涉獵甚少,關乎戰國時代,更是少之又少,或許是年代久遠,詮釋與還原起來,會更考驗編劇及導演的解讀及把控能力,因此鮮有闖關者,而鄭曉龍能就此題材制作出《羋月傳》這樣的鴻篇巨制,直令當年的戰國風云又浮現眼前,也是令人欽佩之至,這是一次區別于既往《秦始皇》類熱血征戰的狂征暴斂劇,而是給歷史加諸了更多的人性解讀,使人物和事件更顯真實與豐滿。
《羋月傳》觀后感3
這整部劇的劇情梗概翻譯一下就是:秦國商鞅被車裂后。。楚國的羋月小公舉誕生了!然后這個小公舉怎么披著主角光環顛覆楚國、再顛覆秦國的故事。
最初聽到儷儷要拍新戲《羋月傳》,心情無疑是雀躍的,但不免擔憂該劇的收視率是否能趕超《甄嬛傳》,因為該劇不同于《甄嬛傳》的兒女情長、爾虞我詐,羋月傳更側重于歷史,會擔心劇情會讓觀眾感到無聊,其中錯亂復雜的關系會讓人混亂,但看完小說以后,我相信《羋月傳》值得你的期待,羋月傳會是一部大氣的作品。
不可避免的,大家會拿《羋月傳》和《甄嬛傳》相提并論,并會先入為主的給羋月傳扣上宮斗的帽子,羋月傳不可避免的會有宮斗的情節,但更多的卻是政治上的斗爭,但我相信只要劇情好儷儷演的.好,收視神馬的都不是問題!如果想更好的了解人物和劇情,建議大家把小說完整的看一遍。
千呼萬喚始出來,在大家的期待下,《羋月傳》的片花終于出來了,雖然只有短短的十五分鐘,但依舊讓人大呼過癮,片花中無論是大氣磅礴的景觀、精美的服飾,多變的造型,還是儷儷的演技都沒讓大眾失望,片花中的羋月給人的感覺就是俏皮和霸氣,但如果只從片花來讀透這位“鐵血太后"是遠遠不夠的,所以還是建議大家看看小說。 簡介:根據蔣勝男同名小說羋月傳改編《初稿題為《大秦宣太后》,講述了秦昭王母親羋八子傳奇的一生。
據兵馬俑上的殘存“羋月”和阿房宮瓦上秦惠文王妃子“羋月”的合體陶文而來,人們推測羋八子名叫羋月。羋八字是楚王的女兒,為楚王的妾所生,羋八子也稱宣太后,相傳羋八子城府極深、雄才大略,在秦國把持朝政呼風喚雨近40年。中國歷史上,太后這個稱謂始見于她,太后專權亦自她而始,實為千古太后第一人。《羋月傳》的背景就在戰國中后期,戰國,并非指某個國家,它代表的是一個時代,一個群雄并起、百家爭鳴,讓人熱血沸騰的火一般的時代。
《羋月傳》觀后感4
《羋月傳》里除了講述羋月成為史上第一位皇太后的傳奇故事外,其他人物曲折顛沛的一生也是讓人動容的。如劇中由劉濤飾演的楚國嫡公主“羋姝”,與羋月本為姐妹,但在秦宮數十年的歲月中手足之情消磨殆盡,兩人關系漸行漸遠。“羋姝”這個人物內心復雜,經歷大起大落,一生可悲可嘆。馬蘇此次則在劇中飾演了秦惠文王原配王后的妹妹“魏琰”,雖有計謀有容顏,卻缺乏眼光和情懷,為了爭位份機關算盡,最后卻是葬送了自己的性命和孩兒的前程。同時從曝光的超長片花中我們可以看到劇中的男性角色同樣演繹的非常到位、傳神。
“曠世絕倫你挽一紙煙花,倉皇踏馬歸去,難看綸巾。惆悵到了,彷徨往復,輕紗繞指而去,誰與你吟詩?笑看千古月色,青梅酒,夜光杯,宮商角徵羽,憑欄倚樓望君歸。紅顏未老恩先斷,斜倚熏籠坐到明。”
試想如果羋月不是卑微向氏的女兒,如果羋月沒有去秦國,如果羋月和黃歇朝朝暮暮此生相伴了,羋月的一生會是如何?只是如果真的是這樣了,我們就看不到那位霸氣的女政治家羋月了,也看不到那位指點江山的美人了!
《羋月傳》觀后感5
最近看了《羋月傳》感覺跟甄執相比不僅沒有突破,反而差得遠了。甄執的電視放在清雍正年間,后宮女子被后宮不許干政的規定和既定的朝廷格局捆得死死的,再鬧也鬧不出紫禁城那一畝三分地,所以她們的焦點都放在爭寵上,這是她們的開始,皇帝的死就是她們的結束。
宣太后則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秦惠文王在世時,她只不過是個八子,上面除了王后外,還有夫人、美人、良人三級,如果惠文王真的那么喜歡她,以她楚國宗室之女的身份,還生了兒子,封個夫人或者美人沒人會說什么,劉徹母親王氏以再嫁民女的身份還一路美人、夫人做到皇后呢。她的品級沒有提升,兒子后來也被送往燕國為質,可見之前根本沒有受到重視。秦武王死了,她年幼的兒子立刻成為秦王,只能說是她的弟弟魏冉爭氣,掌握了兵權,有能力爭位并最終定位。實際上宣太后的開始是從秦惠文王死后才開始的。眾公子爭位,朝中叛亂頻發,周圍群國環伺,宣太后所處的境地比甄幟喬區一個后宮復雜得多了。在這樣的環境做一個守成之主已經很難,還能夠平定叛亂,開疆拓土,她的能力甚至超過了唯一的女皇武則天。
因為大唐經過太宗、高宗兩朝,國內基本穩定,國力十分強大。國家穩定富足,底層民眾就不愿加入造反的隊伍,哪怕武則天謀朝篡位那也跟他們沒有半點關系;國力軍力強大,偶爾跟周邊國家發生點沖突,呵呵,那都不放在皇帝陛下眼里,武則天要對付的實際上只有李氏宗親和一些親李的大臣。而當時的秦國,國內各種老貴族勢力強大,還大部分都是皇族,要當秦王都算理直氣壯;戰國風氣又不好,動不動就弒君謀反還沒人管,秦國相鄰的韓魏趙就是家臣篡權建立的;周圍國家的能力其實都差不多,拼的全是國君和將領,哪邊稍微弱點估計就被滅了,比如吳國闔閭滅楚國,比如燕國樂毅滅齊國,比如齊國田單又差點反過來把燕國滅了。內憂外患宣太后尚能游刃有余,區區一個后宮何足掛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