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公司的力量》觀后感
一部作品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是時候寫一篇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可是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小編帶來紀錄片《公司的力量》觀后感,大家一起來看看吧,希望能帶來參考。
紀錄片《公司的力量》觀后感篇1
《公司的力量》又一次強調“公司歸根到底是人的組織。在制度和理性之外,要想調動人、激勵人、凝聚人,唯有文化,那是公司管理的更高境界。”50多年來,茂名石化逐漸構成了以“艱苦奮斗、自力圖強、嚴細求實、團結創新”的企業精神,以“大企業要創大效益,作大貢獻”的價值取向為核心的企業文化,支撐和激勵著一代代茂名石化人在風雨中奮力前行。如今,我們處于不進則退、慢進亦退、不學必退的激烈競爭的急流之中,要實現成為煉化企業排頭兵的目標,必須建設“比學趕幫超”、“拉高標桿,事爭第一”文化,使“比學趕幫超”成為日常工作機制,使“事爭第一”成為全體干部職工的自覺追求。
要構成思想引導機制。不斷教育干部職工認清事爭第一是為國家作大貢獻、為自己創大效益,企業有效發展、自我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牢固樹立事爭第一的價值觀;不斷向職工講清公司前有標兵、后有追兵的形勢,引導干部職工始終堅持憂患意識、危機意識和職責意識,始終不放松事爭第一的勁頭;大張旗鼓地宣傳在“比學趕幫超”工作中表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的先進事跡,營造“層層搶扛紅旗、人人誓爭第一”的濃厚氛圍。
要健全對標、追標、創標機制。公司各層次以“誰先進就學誰,什么先進就學什么”為原則,在集團公司煉化系統內,與先進企業和先進專業比,在公司內,單位之間、部門之間、車間之間、裝置之間、班組之間、職工之間互相比,滾動查找自身差距,確定趕超目標;學習借鑒先進企業經驗,結合本單位實際制定趕超措施并落實到位,在實現趕超目標后,再確立新的目標,繼續趕超。
要完善激勵約束機制。在把“比學趕幫超”工作納入經濟職責制考核的同時,設立“比學趕幫超”工作專項獎,對獲得總部先進、紅旗、第一的單位,給予重獎,對“比學趕幫超”工作落實不到位、排行落后的單位嚴格考核。讓先進揚名、得利,感到自豪和光榮,讓后進深感慚愧和自責,充分調動廣大干部職工搶扛紅旗、事爭第一的進取性、創造性和主動性。
《公司的力量》指出,“僅有時刻站在生死線上、站在懸崖邊上的公司,才會擁有自己更新的主動意識,才會以非營利組織所不具備的內在沖動,開辟出嶄新的管理模式”,我深有同感。我們茂名石化人將始終把自己置于追趕先進的地位,永不停歇地對標、追標、超標、創標。這就是讓茂名石化的力量越來越強的力量。
紀錄片《公司的力量》觀后感篇2
看完《公司的力量》,我對公司二字的含義有了深刻了解,但直擊我胸口的是力量二字。
力量,是力氣、本事、作用的合稱。如果將這三個詞語貫穿于公司與個人,相信我們將對《公司的力量》有更直接、更立體,更接地氣兒的理解與思考。
縱觀公司的成長歷程,有海市蜃樓般市場無限的美景;有驚天動地般獵富時代權與利的交涉;有別絲抽繭般提高長征上勞資間的無奈之痛;有鯉魚般危機時刻自救的機智與胸懷;有開放與守舊誰為舵主的矛盾抉擇;有由各領風騷迸發出的心底的吶喊;有無限創新、自主更新造福世界的創新先鋒;有地球無疆、心懷感恩與謙卑,駕創新與夢想,齒輪不斷探索未知的強勁步伐。
其實,公司的發展歷程更像是一個偉大巨人的成長之程。它為我們的職業之路、道德之路、探索之路做了一個敢為人先的示范。
公司需創新。我們就必需全力為其助航;公司遭遇創傷,我們應憑盡學為其“診療”;公司需要競爭,我們就必須要自強。為此,于己,公司的力量驅使我們必須做以下幾點
學習競爭,必須競爭。同行業中,機會平等,結果不平等。“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僅有時刻活在生死線上,站在懸崖邊的公司才會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然而,在競爭之前,我們必須學會競爭。競爭不只是在效益上的競爭,還有人文上的競爭,企業文化的競爭,道德層面上的競爭,技術上的競爭。這些種種競爭就會激發出兩個字自強。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不斷學習,向競爭對手學習,向同事學習,向領導學習。此外,我們必須去競爭,不競爭你就不會了解自己的短處,不競爭你就不會快速成長,不競爭,你就不會了解自己與別人的差距。
公司給與了員工施展才華的平臺,我們才能夠將在學校所學施展出來,當所有同行都在為同一產品服務時,我們必須想到創新。創新的機制、創新的管理模式、創新技術。毫無疑問,技術的創新往往占
主導地位,有時候,放下擁有的,是為了更好的向前。我們是一個有夢想,有夢想的組織,我們要想做不平凡的事,就必須創新。在創新歷程中,我們不做“拿來主義”,知識就是力量,我們要汲取先進文化,激勵員工,凝聚員工。對于員工個人來說,一個好點子也是創新。如果我們每個員工都能將思維打開,將自己的所思,所想記錄下來,改善報告形式長期累積。然后將付諸行動,相信,創新將無所不在。
學習感恩,必須感恩。當今對于有些人來說,掙錢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持續掙錢。我想這與感恩有不可無關的關系。兩大網絡引擎公司谷歌和百度。百度只是中國的,而谷歌卻是世界的,谷歌將所得部分利益反饋給自己的顧客,自己的員工,鼓勵他們創新。感恩,不是為求得心理平衡的喧鬧的片刻答謝,而是發自內心無言的永恒回報。對于我們來說,我們要感恩父母給予了我們生命;感恩公司給與我們就業的機會。我們能做的是帶著勢不可擋的競爭力和無可復制的創新力更好第回報于公司,回報于社會。
總之,在我們與公司共同成長的道路上,公司的力量使得我們專業技能要強,主角定位要準,不良現象要狠,于司就是產品質量要穩。相信經過我們共同的努力定會把要準、要強、要狠、要穩、變為更強、更穩、更快、更準。
紀錄片《公司的力量》觀后感篇3
公司,作為迄今為止最為廣泛高效的經濟組織形式,被看作是“人類的成就”,公司力量觀后感。公司如何誕生? 如何發展演進? 公司的力量源自哪里,公司的力量又如何改變了世界? 所有疑問凝聚成了一個關于“公司”的故事。
《公司的力量》是中國第一部深刻探討公司制度的電視紀錄片。它以世界現代化進程為背景,梳理了近現代以來世界范圍內“公司”的起源、發展、演變、創新的歷史脈絡,討論公司組織與經濟制度、思想文化、科技創造、社會生活等諸多層面之間的相互推動和影響,旨在以公司為載體來觀察各國的現代化道路和市場經濟的演進,從市場經濟的視點,探尋實現國家發展、社會進步和個人幸福的途徑。
《公司的力量》一片從立項籌備到制作完成,歷時兩年。本片六大攝制組,跨越歐、亞、美三大洲,分赴意大利、英國、法國、德國、美國、日本、中國、印度等八個國家,詳細挖掘了公司在世界范圍內誕生和發展的歷史,尋找并拍攝了珍貴的歷史資料和遺址,很多都將首次在電視屏幕上呈現給中國觀眾。
其中包括意大利國家檔案館,那里珍藏著西方世界現存最早的商業賬簿以及13-15世紀世界上保存最為完整的商業契約;意大利梅迪奇家族博物館,一個被稱為資助了歐洲文藝復興的神秘家族;17-19世紀最富有傳奇色彩的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歷史遺跡等等。
《公司的力量》一片遍訪了全球數十所高等學府、商學院和研究機構,5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9位商學院院長,逾百位來自歷史、經濟、政治、社會學等領域的各國資深學者,對公司和現代社會提出了各自的不同理解和精彩闡述,交匯成一次全球頂級學者的智慧碰撞.
哲人叔本華曾說:金錢和女人才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真正動力。在很多情況下,這句話都是無可辯駁的正確。人類歷史發展至今,物質文明已相對鼎盛,但貪婪的人性本質還是絕對的丑陋,而且也很難得到根本改善。公司的發展史,糅合了血與火,征服的快意與被奴役的痛楚。公司,它不僅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發明,同時也是人類自私與物欲的放大鏡。
公司盛,則國盛。無論是歷史上的葡萄牙,西班牙,荷蘭;還是如今的美國,日本無不在驗證這個道理,觀后感《公司力量觀后感》。公司對物質財富的聚斂,無論其方式是否合理,都對國力的興盛出了極大的貢獻。日本明治維新,政府厚植國力的方式之一就是大力扶植財團,這才有了政府以一元的價格將長崎造船廠轉讓給三菱財團的壯舉。美國的強大,同樣離不開背后360多萬間公司的支持。公司正是經濟社會機器的齒輪。對公司發展成長的重視,應該成為現代世界的共識。
然而,對中國來說,真正值得國人驕傲自豪的公司其實少之又少,更多的是投機取巧,欠缺創新,垃圾型的低品質公司。這樣的公司是不具備力量的。因此,在如此情況下,回顧成功公司的要素也具有警示的意義。粗暴野蠻的公司競爭時代(早期殖民階段)已經過去,但如今公司的成功要素并無二致,它注重的更多應該是公司整體的健康發展的素質。成功的公司應該得民心。像三鹿、圣元啊一類的,是永遠不能夠作為一間公司給國家帶來力量的,公司的力量不僅來自于追逐金錢的技巧,更應該來自遠見和運籌帷幄的大局觀。
紀錄片《公司的力量》觀后感篇4
公司作為迄今為止最為廣泛高效的經濟組織形式,被看作是“人類的成就”。公司如何誕生,它又是如何發展演進的?公司的力量源泉來自哪里,以及公司的力量又如何改變了世界?以上諸多疑問凝聚成了一個關于“公司”的故事。2010年8月23日,央視聯手金蝶軟件打造出10集大型電視紀錄片《公司的力量》,該紀錄片歷時兩年鑄就,跨越歐、亞、美三大洲,八個國家,記錄了50多家最具典型意義的公司,遍訪了全球數十所高等學府、商學院和研究所,眾多資深學者,在企業界極具影響力的企業領導人積極加入了對公司話題的討論。
《公司的力量》是我國第一部深刻探討公司制度的電視紀錄片。通過系統地觀看這部紀錄片,對于我們這些企業的管理者來說,通過收看這部紀錄片,進一步明確公司的內涵和實質,加深對公司改革發展的認識,從而增強公司做強做大做好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公司健康和諧發展發揮作用,樹立遠大的東北區域發展戰略理念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金蝶軟件董事局主席徐少春在《公司的力量》中有一段訪談說到:“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取決于這個國家企業的實力。《公司的力量》這個名字就彰顯了這樣一種特征,它再現了企業在當今國家作用、責任和使命”。觀看完《公司的力量》,徐少春的這段話給我們很大的啟發,正是你能看到多遠的過去,你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在當今和平的年代,市場經濟的體制之下,全球已成為一個經濟共同體,國家之間的綜合實力不再只是軍事實力的比拼,而是企業實力的較量。《公司的力量》這部紀錄片從全視角向我們展示了公司在經濟和國家發展中的作用,并提示出一些公司發展的規律。
《公司的力量》可以給企業、政府、社會起到警示作用,我們國家的發展在人類歷史走向現代的歷程中,世界市場逐漸展露全貌,跨越血緣、地緣,凝聚個體之力的公司隨之誕生。公司的力量怎樣改變了世界?世界上每天都有新的公司開張,每天也都有公司倒閉。《危機時刻》這一集談到了1929年全球經濟危機,也就是我們很小的時候在教科書中看到的“美國經濟大蕭條”,看看美國、德國等國家的應對之策,讓我們看到了世界經濟從公司和政府相分離到出現混合式經濟體制,是強調政府的主導權力還是靠法律規范公司的發展,美國政府在此情況下出臺了《公司法》。在美國經濟大蕭條發生后,羅斯福總統在面對經濟危機時候的救命計劃,其中就包括加大國家基礎設施的建設,從而拉動就業,減少失業的措施。聯系到2008年爆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后,我國所采取的救命計劃也可見到類似的措施,讓我們感嘆歷史何其相似。
紀錄片《公司的力量》觀后感篇5
看完后的第一時光最真實迫切的感受就是具有強烈的震撼感和穿越感!
公司的本質是一個為了創造價值和利益最大化的組織機構,組織的目的是要使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只有充分發揮應用每個人的優勢才能實現創造價值的最大化。
全球化進程使中國經濟社會轉型迫在眉睫。在國外眾多國家經濟社會轉型中,比如世界上最早經歷經濟社會轉型的英國,其公司的快速發展,很大程度上加快了英國經濟社會的轉型。
肩負著中國經濟社會轉型重任的我們,需要樹立新的思想,新的價值觀和對世界全新的認識。既要勇于創新學習,又要緊跟時代步驟,隨時做好走到時代前面的準備。狄更斯在一百多年前發出的聲音在這天依舊回響: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是一個充滿期望的春天,也是一個令人絕望的冬天;我們前面什么都有,我們前面什么也沒有……另外記住:沒有什么是一成不變的,任何都會隨時光落后與時代,社會需要不斷向前進步。
只有具有強烈危機感的人,才能時刻持續高度警惕,以此來應對競爭日益激烈復雜的社會生存。作為一家公司尤其是一家創業性質的公司及公司中的每一個員工,更務必注意培養自我的危機意識感。縱觀歷史上的每一次大的經濟危機,其中1929年的經濟危機是怎樣制造出來的,經濟學家們到這天對此也依然沒有定論,就最近的2008年的“美國金融危機”波及到了眾多國家,包括我們偉大的祖國,其影響之深遠,至目前還在恢復期。在市場經濟中,任何公司任何企業,都有面臨經濟危機的時刻,我們先不思考政府會處于一種什么樣的位置和會做什么?我們就應思考的是,公司的明天,不是等待到來,而是提前介入,沒有人能夠左右變化,只有走在變化之前,才能更有效和準備地理解任何考驗,少者還能借助成長壯大。但無論公司在應對任何危機時,市場永遠是拯救并從危機中脫穎而出的有效法則。
公司以服務不一樣級別的消費群體,需要聽到的是多元化的聲音,這樣才能更快更準確的的做出決定。所以作為公司員工和公司受眾群體,能夠用心的參與到公司發展中來,為公司發展提出有效可行的意見推薦是加快公司不斷向前發展的催化劑。何為現代企業?這就應從職業經理人步入公司管理舞臺開始。美國學者錢德勒認為,當一個企業中層和高層皆為領取薪水的經理人員所控制的時候,便可適當的稱之為現代企業。我一向都很傾慕那些,能夠在適當的時候離開自我一手建立的公司并認為這是實現公司無限壯大和公司萬年長的最重要的事情。因為這些本也就不是一個常人能夠做到的。
任何公司都把自身發展的企業文化作為靈魂和精神支柱。日本的企業文化我個人認為是比較能夠抓住人心的,每個人都想獲得自我理想的人格和平等。公司,不是創始人的,也不是股東及各領導人地,它是每一個員工共同的。其兩個代表人物,澀澤榮一和松下幸之助是我在看過該部電視劇后對于企業文化影像比較深刻的兩個人。《勸學篇》開篇第一句:天不生人下之人,也不生人上之人。提倡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社訓敬天愛人道出:人心才是最有力的。而作為儒家文化發源地的中國,孝弟忠信禮義廉恥,這些人類本心的東西,更就應引為重要。
社會的進步源于人類不斷的創新以及對新事物的汲取。基礎研究的突破才能不斷提高創新的高度。要創新,就務必給思想自由的天空,這樣的創新才能站在科學最前沿。無所保留沒有秘密的創新是一個不斷改善的過程,以此到達突破性的創新。創新是公司生存的宿命,公司是人類創新的先鋒。未來總在想象之外……
最后,人永遠都不要坐以待斃和自欺欺人,記住那句話:承認貧窮并不可恥,不努力克服才是墮落。公司的力量,也就是我們每個人的力量合起來的力量,改變世界,是千千萬萬個公司里的萬萬千千人一同努力及使命。
紀錄片《公司的力量》觀后感篇6
看了《公司的力量》第二集!我們身邊,感覺自然而然、天經地義的東西,都有其出現的過程,有些甚至還頗具波折!比如,有限責任公司,現如今我們一提到公司,大多指的就是它。但是,很多人可能不清楚,它出現在人類社會的歷史其實并不長。直到16世紀末17世紀初,英國和荷蘭隨著遠洋貿易的需要,才推出了股份有限責任公司的概念。縱使如此,在18世紀20年代,由于英國南海公司和法國密西西比公司的泡沫,股份有限公司又被國家嚴令禁止了100多年。實際上,公司的合法組建,直到1862年英國《公司法》的推出。所以,有些東西看上去是美好或可怕的,事后證明卻并非如當初所料,有的甚至還恰恰相反!這樣的例子有很多,比如火車、比如原子彈,比如盤尼西林。但是,總的趨勢應該是好的,因為人的愿望,總體上是希望向好的方向發展。正如,水流有時為利、有時為害,但大體上要受渠道的'引導。最后,偉大的科學家哥薩克·牛頓,因為南海公司泡沫蒙受巨額損失,不禁感嘆:“我可以預測天體的運行規律,卻難以預料人類的瘋狂!”用此來描述,人類的非理性是再恰當不過了!公司需要的是一雙手,但它卻不得不雇傭一個人
在獵取財富的過程中,很重要的事無非開源節流。開源與節流中,節流顯得尤其重要,洛克菲勒能把成本精確計算到每美分,為了一個油桶的木塞可以徹查到底;然而過度的節流并非好事,把基層工人剝削得太嚴重造成的將是生產和服務的質量急速下降,行業的發展和前進更是無從談起,記得史玉柱在《贏在中國》的一次評點中,就直言:“只有給員工的工資略高于你的競爭對手,那么你才能以比你競爭對手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市場占有率來戰勝它!”成本節約有個“度”如何確定,是每個企業家應該思考的問題,這決定于每個企業家對于同舟共進的親兄弟親姐妹們的責任和感情的平衡點。
2、公司為了產品創造并引導公眾的需要,而非為了公眾的需要而創造并開發產品;因為公眾往往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就比如說“口臭”和“體臭”,是公司刻意去發現人們之前從來不注意的現象,并進行所謂的科學研究而又大肆向公眾宣傳,來營造一種公眾的需求,引導公眾購買牙膏和香皂,在這種反向的供需關系中,公司承擔著很大的使命,它的使命就是創新,只有不斷地創新才能獲得不竭的發展動力;然而這種創新也帶來了很多新的麻煩,醫藥行業里為了銷售研發出來的藥品和器械,公司“發明”出來的疾病和醫治方式可謂千奇百怪,因為千奇百怪的醫囑,有一部分病人從心底里徹底投降于“發明”出來的疾玻因為不排除有些病,當人們不在意它的時候,它便奇跡般地自愈了。
紀錄片《公司的力量》觀后感篇7
公司,作為迄今為止最為廣泛高效的經濟組織形式,被看作是“人類的成就”。公司如何誕生? 如何發展演進? 公司的力量源自哪里,公司的力量又如何改變了世界? 所有疑問凝聚成了一個關于“公司”的故事。
《公司的力量》是中國第一部深刻探討公司制度的電視紀錄片。它以世界現代化進程為背景,梳理了近現代以來世界范圍內“公司”的起源、發展、演變、創新的歷史脈絡,討論公司組織與經濟制度、思想文化、科技創造、社會生活等諸多層面之間的相互推動和影響,旨在以公司為載體來觀察各國的現代化道路和市場經濟的演進,從市場經濟的視點,探尋實現國家發展、社會進步和個人幸福的途徑。
《公司的力量》一片從立項籌備到制作完成,歷時兩年。本片六大攝制組,跨越歐、亞、美三大洲,分赴意大利、英國、法國、德國、美國、日本、中國、印度等八個國家,詳細挖掘了公司在世界范圍內誕生和發展的歷史,尋找并拍攝了珍貴的歷史資料和遺址,很多都將首次在電視屏幕上呈現給中國觀眾。
其中包括意大利國家檔案館,那里珍藏著西方世界現存最早的商業賬簿以及13-15世紀世界上保存最為完整的商業契約;意大利梅迪奇家族博物館,一個被稱為資助了歐洲文藝復興的神秘家族;17-19世紀最富有傳奇色彩的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歷史遺跡等等。
《公司的力量》一片遍訪了全球數十所高等學府、商學院和研究機構,5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9位商學院院長,逾百位來自歷史、經濟、政治、社會學等領域的各國資深學者,對公司和現代社會提出了各自的不同理解和精彩闡述,交匯成一次全球頂級學者的智慧碰撞.
哲人叔本華曾說:金錢和女人才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真正動力。在很多情況下,這句話都是無可辯駁的正確。人類歷史發展至今,物質文明已相對鼎盛,但貪婪的人性本質還是絕對的丑陋,而且也很難得到根本改善。公司的發展史,糅合了血與火,征服的快意與被奴役的痛楚。公司,它不僅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發明,同時也是人類自私與物欲的放大鏡。
公司盛,則國盛。無論是歷史上的葡萄牙,西班牙,荷蘭;還是如今的美國,日本無不在驗證這個道理。公司對物質財富的聚斂,無論其方式是否合理,都對國力的興盛出了極大的貢獻。日本明治維新,政府厚植國力的方式之一就是大力扶植財團,這才有了政府以一元的價格將長崎造船廠轉讓給三菱財團的壯舉。美國的強大,同樣離不開背后360多萬間公司的支持。公司正是經濟社會機器的齒輪。對公司發展成長的重視,應該成為現代世界的共識。
然而,對中國來說,真正值得國人驕傲自豪的公司其實少之又少,更多的是投機取巧,欠缺創新,垃圾型的低品質公司。這樣的公司是不具備力量的。因此,在如此情況下,回顧成功公司的要素也具有警示的意義。粗暴野蠻的公司競爭時代(早期殖民階段)已經過去,但如今公司的成功要素并無二致,它注重的更多應該是公司整體的健康發展的素質。成功的公司應該得民心。像三鹿、圣元啊一類的,是永遠不能夠作為一間公司給國家帶來力量的,公司的力量不僅來自于追逐金錢的技巧,更應該來自遠見和運籌帷幄的大局觀。
公司作為迄今為止最為廣泛高效的經濟組織形式,被看作是“人類的成就”。公司如何誕生,它又是如何發展演進的?公司的力量源泉來自哪里,以及公司的力量又如何改變了世界?以上諸多疑問凝聚成了一個關于“公司”的故事。2010年8月23日,央視聯手金蝶軟件打造出10集大型電視紀錄片《公司的力量》,該紀錄片歷時兩年鑄就,跨越歐、亞、美三大洲,八個國家,記錄了50多家最具典型意義的公司,遍訪了全球數十所高等學府、商學院和研究所,眾多資深學者,在企業界極具影響力的企業領導人積極加入了對公司話題的討論。
《公司的力量》是我國第一部深刻探討公司制度的電視紀錄片。通過系統地觀看這部紀錄片,對于我們這些企業的管理者來說,通過收看這部紀錄片,進一步明確公司的內涵和實質,加深對公司改革發展的認識,從而增強公司做強做大做好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公司健康和諧發展發揮作用,樹立遠大的東北區域發展戰略理念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金蝶軟件董事局主席徐少春在《公司的力量》中有一段訪談說到:“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取決于這個國家企業的實力。《公司的力量》這個名字就彰顯了這樣一種特征,它再現了企業在當今國家作用、責任和使命”。觀看完《公司的力量》,徐少春的這段話給我們很大的啟發,正是你能看到多遠的過去,你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在當今和平的年代,市場經濟的體制之下,全球已成為一個經濟共同體,國家之間的綜合實力不再只是軍事實力的比拼,而是企業實力的較量。《公司的力量》這部紀錄片從全視角向我們展示了公司在經濟和國家發展中的作用,并提示出一些公司發展的規律。
《公司的力量》可以給企業、政府、社會起到警示作用,我們國家的發展在人類歷史走向現代的歷程中,世界市場逐漸展露全貌,跨越血緣、地緣,凝聚個體之力的公司隨之誕生。公司的力量怎樣改變了世界?世界上每天都有新的公司開張,每天也都有公司倒閉。《危機時刻》這一集談到了1929年全球經濟危機,也就是我們很小的時候在教科書中看到的“美國經濟大蕭條”,看看美國、德國等國家的應對之策,讓我們看到了世界經濟從公司和政府相分離到出現混合式經濟體制,是強調政府的主導權力還是靠法律規范公司的發展,美國政府在此情況下出臺了《公司法》。在美國經濟大蕭條發生后,羅斯福總統在面對經濟危機時候的救命計劃,其中就包括加大國家基礎設施的建設,從而拉動就業,減少失業的措施。聯系到2008年爆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后,我國所采取的救命計劃也可見到類似的措施,讓我們感嘆歷史何其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