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電影觀后感500字
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連續劇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電影觀后感500字,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電影觀后感500字1
告別“洋火”“洋釘”“洋蠟”……的年代已然算是久遠了。“中國制造”的實力至少是影響力也已然可以稱得上是譽滿全球。可在經濟發展和生活水準一路飆悍地奔小康的當代中國“洋奶粉”“洋快餐”“留洋”等一系列“洋”元素,依舊困擾甚至桎梏著幾代中國人。尤其是在關乎下一代成長和教育的問題上,在中國家長們眼里,已然高于一切!
的確在現實中,中國的食品安全屢屢爆出事故,中國的教育環節屢屢出現漏洞,中國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夠健全,總之,依舊處在發展中的中國能給予下一代的生存環境不足夠好甚至不足夠安全。所以,哺乳期的孩子要喝“洋奶粉”,成長期的孩子要學“洋文”,將來還要“留洋”甚至移民海外。而這一系列的“洋務運動”所帶給一個家庭的每個成員,尤其是幼小的孩子身心都是不小的負擔,甚至是沉重的壓力。洋,還是不洋?這是個問題!
電影《洋妞到我家》,以寫實的手法,歡快的節奏伴以恰到好處的情感流露,真實地展現了當下中國中產家庭所面臨的嚴峻考驗——孩子的成長教育,該一味地“洋務運動”還是注重孩子的能力與情感的科學培養。互惠生“洋妞”的到來,不但徹底改變了這個被“洋味”沖昏頭腦的中產階級家庭的生活節奏,還帶來了一股強勁的東西方由于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習俗而產生的人生觀與世界觀的碰撞。對于現代孩子們的教育,是該遵循中國傳統的“孔融讓梨”式的謙和,還是西方人“好的就要爭”的實際,或許每個家長都會充滿疑慮和矛盾。
影片編導筆下的這個皮皮一家:父親穩重,事業心強;母親激進,為了達成帶孩子移民的夢想,拼盡全力;小主人皮皮,是個聰明活潑的5歲大的小姑娘。典型的中國式家庭成員,在與新成員來自遙遠哥倫比亞的互惠生的同吃同住的生活中,年幼且適應力和學習能力很強的孩子皮皮,很快便在英文聽說能力上精進的同時,學習到不少西方人獨立的個性。而在中國家長眼里過于自主的西方式的說和做,卻嚴重違背了中國的傳統。
中國母親呵護下一代的等級可謂冠世界各國,但卻在并非第一世界國家的洋妞面前,暴露出諸多過分愛護的弊病!洋妞儼然是一面多棱鏡,一方面透射出高速發展的中國,無論從物質富足到精神享受等諸多領域的現代化與美好,令世界各國的年輕人無比向往;另一方面則透射出中國家長在東方傳統文化背景下形成的過于保護下一代,以及教育偏離正軌,致使孩子成長重知識輕能力的嚴重后果。洋文說得呱呱叫的5歲孩子卻不會吐骨頭,而險些釀成大禍的現實,現實中可謂比比皆是!“洋還是不洋?”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該給孩子一個寬松的成長環境,獨立的成長空間,還有快樂的家庭!
電影觀后感500字2
首先,要從印度說起,印度是一個非常重男輕女的國家,而影片中有這么一個家庭卻是個例外,這個爸爸沒能參加國際摔跤比賽。于是,他一心想生一個男孩實現他的愿望,但是生下四個卻都是女孩。有一天偶然發現兩個女兒有摔跤過人之處,就訓練她們直到進入國家摔跤比賽,并進入國家體育學院學習。
其次,成功沒有捷徑,快樂的精髓來自于經歷、拼搏;事實告訴我們,誰也不會隨隨便便成功,簡單易得的快樂和誘惑會麻醉我們的神經,結果是,讓我們把過多的時間用于簡單快樂,而不是用于厚積薄發。
再次,需要有夢想。正如世紀老人冰心所言:成功的花兒,人們只驚慕她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它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成功是由痛苦創造生命的夢想,是由自強不息鑄造的奇跡。劇中的吉塔和巴比塔為了實現父親的冠軍夢,他們遠離自己最愛吃的零食,被逼含淚剪去最象征女性的長發,忍受來自同齡人與非同齡人異樣的眼光、非議和嘲笑。他們犧牲那個年齡階段該有的娛樂時間,艱苦訓練。其實用于我們工作中也是一樣的,那些站在頂峰的人,并非我們看的那么瀟灑,只有付出了才會有收獲。成功的道路充滿艱辛,輝煌的背后灑滿汗水。但即使前方的道路再難,荊棘再深,夢想的實現也不無可能。
最后感悟:選擇大于努力,慶幸最后的教練是自己的爸爸,才能獲得成功,看到影片也聯想到,很慶幸自己選擇揚州青銳這個平臺,有自我發展的空間,能執著地握著夢想,一步一步接近夢想并享受努力帶來的甜蜜。
電影觀后感500字3
星期六,我和媽媽看了《摔跤吧!爸爸》這部電影。電影講了一個曾經是摔跤冠軍的爸爸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訓練兩個女兒成為摔跤冠軍的故事。電影即幽默,又讓人感動。
電影中的爸爸沒有兒子繼承他的夢想,但是他認為兩個女兒有摔跤的潛力,發誓要訓練好女兒們,讓她們走向世界巔峰。爸爸固執己見,家里又沒有錢,又辭掉工作,又沒有好的訓練條件,還是魔鬼般地訓練女兒們。村里人都嘲笑他們一家人,學校里的同學也瞧不起姐妹倆。我剛開始不理解爸爸為什么這么嚴厲,媽媽告訴我印度是一個重男輕女的國家,女孩子只要會做家務就可以了,她們還會很早就結婚。爸爸為了讓女兒實現自己的價值,只有走上摔跤的道路。這樣我就理解了爸爸嚴厲的愛。
姐妹倆剛開始也不理解爸爸為什么不讓她們吃好吃的、穿漂亮衣服、不讓養長發。后來聽了好朋友的話,她們理解了爸爸,配合了訓練。在爸爸和哥哥的幫助下,姐妹倆克服困難,堅持不懈,直到實現了自己的夢想,過上了不一樣的生活。全世界的人們都很佩服他們一家人,稱他們為“摔跤家族”,村子里的人都把他們當成英雄。
就像這部電影里說的:“當命運給了你機會,就不能猶豫不決。用辛勤的汗水去耕耘,勢必會得到回報。成功就在眼前辛勤的汗水中。”
電影觀后感500字4
第一位兩度獲得英國文學最高獎——布克獎的南非白人小說家約翰·馬克斯韋爾·庫切(JohnMa_wellCoetzee),也是非洲第五位、南非第三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一直用敏銳的目光洞察著南非漫長的種族隔離史所遺留下來的創傷記憶。他將殖民、反殖民的歷史主題與后現代的自由言說精神有機鏈接,將其融入到文字中,譜寫出了一系列鑲嵌在歷史與當下創傷和悲劇的故事。
同為南非人(現已入籍加拿大)的導演尼爾·布洛姆坎普(NeillBlomkamp),其作品《第九區》的內容構思源自他年幼時在南非種族隔離時期的經歷,故事也影射了后種族隔離時代的南非依然存在的強制拆遷與種族驅逐等問題。
無論是生活在南非的何種人群,都無法避免地在這片璀璨的土地上,隨著歷史的車輪與種族斗爭的主題抗爭著,而隨著很多人一起的、長期的努力,這片地域已不再是黑白分明,開始趨于融和。在這其中,“自由斗士”納爾遜·羅利赫拉赫拉·曼德拉(NelsonRolihlahlaMandela),這位最著名的南非之子,這位諾貝爾和平獎的獲得者,終其一生都在努力抗爭。
影片《曼德拉》根據1995年發表的曼德拉同名自傳改編,影片回憶了他的成長歷程,記錄了曼德拉由一名革命戰士變成了一名和平斗士,把一個嚴重種族分裂的國家變成平等和諧國度的全過程。我們也可以通過影片清楚地看到偏見是怎樣一步一步演變、擴大為仇恨乃至殺戮,而人類至今仍未根除的人種歧視。
影片所呈現的曼德拉首先是個平凡的黑人。對于他的政績沒有拔高地贊美,對于他的牢獄之苦也沒有過度煽情。作為公認的世界上具有杰出政治與民族調解才能的標志性人物,曼德拉因由長期不懈地與實行種族隔離政策的政府進行斗爭而聞名,但他并非一個好戰者。實際上,生性溫良、優雅堅定的他和他所做的戰斗,都是首先被當時政治環境逼迫極致所產生的反應。與此同時,為了民主事業的成功他同樣付出了昂貴的代價,如家人的生活少了他作為丈夫和兒子需要承擔的責任,孩子的成長缺失了他作為父親的陪伴,當然還包括27年的自由。
試圖在一部長約一百五十分鐘的電影里來展現曼德拉這個人、他的遭遇和他如何看待世界和仇敵,完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電影運用了猶如意識流一般的敘事手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從赤腳通山走的鄉村男孩開始講起,看他成為高呼自由萬歲的熱血青年律師;然后從反政府的武裝革命領袖,到落難被監禁、放逐及勞役,最終獲釋后促成了民主選舉的成功。影片在講述人物的成長、磨難坎坷的生命轉折之時,頗具意識流的風格,即便人物的成長是跳躍性的片段,但曼德拉的思想和精神特質始終如流水一般“流動”,沒有停滯和空白,也完全不受時間空間的束縛和客觀現實的制約,強調了現在與過去不可分割。
所以,貫徹此片的是曼德拉的精神所在,在這種精神上附著的,是面對人生種種境遇的堅忍、積極、優雅穩健的態度。在很多個鏡頭里,曼德拉的身體四周都有圈微弱的光。雖然這只是在拍攝的時候,演員背后也放置了照明設備而已。但這樣的人為設置并不突兀,因為無論從何種角度看來,曼德拉的的確確是一位充滿了光芒的偉人,他所擁有的智慧之光、和平之光,和那堅如磐石的信念之光。
電影觀后感500字5
“南非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曼德拉就是那金山上的太陽,多么溫暖多么明亮,把翻身黑奴的心兒照亮……”這首小改的歌用在電影《曼德拉》中再貼切不過,電影《曼德拉》就是一部如實記載了曼德拉從年輕時代一直到成為南非首位黑人總統的傳奇一生的電影。電影在今天(7月18日)上映,其實是有深意的,7月18日是南非國父曼德拉的誕辰,在南非共和國被稱之為“曼德拉日”。
《曼德拉》說是傳奇,其實并沒有我們所謂天生異象、如有神助等等神話了的傳說,就其一生,都是為了讓黑人獲得公平權利的斗爭過程,無論是街頭抗議、暴力示威,還是奔走呼號、運籌帷幄,曼德拉雖然不是一位超能英雄,但他無論是性格,還是毅力,都堪稱一位勇猛的斗士,所以蜘蛛俠一句“能力越大,責任就越大”用在這里毫不違和,他確實也在一路踐行著有多大力量,出多大力量的全身心全情的投入,即使犧牲了家庭,犧牲了戰友,犧牲了自由,也從未退縮。
當然,本片改編自曼德拉在1994年出版的同名自傳,所以全片角度,基本都以主人公主觀視覺為主要方向,這也令整個故事更有身臨其境之感,對一些生活細節的還原,無論是面對軍警的槍聲,還是獄警的呵斥,都足夠細節化和真實化。畢竟,曼德拉最長的一次在監獄,呆了整整27年,27年一定讓他擁有了更深刻的思考,無論是對人生,還是對為止不懈奮斗的解放事業。
《曼德拉》不是一部高大上的人物紀錄片,貌似國外還不太時興給偉人進行去惡存善的樹碑立傳,所以,我們能看到曼德拉一路的成長,是在跌跌撞撞中漸漸變得沉穩,雖然從影片開始,他就以一個律師的身份,出現在一起庭審中,當然,那個場景給我們印象最深的,是在有種族隔離政策的舊南非,白種人對黑種人的強烈蔑視,而曼德拉的革命起源,或許也是從這個時候默默滋生,令他成為一個走上街頭,同黑人同胞們緊密在一起高呼自由萬歲的熱血青年。
其實曼德拉的斗爭過程,有著很具對抗性的變化,前期的他目睹種族隔離政策所帶來的無邊壓迫,怒發沖冠,成為反政府武裝的革命領袖。但是暴力的對抗,迎來的暴力的圍剿,此時的曼德拉,并沒有通過武裝對抗,幫助黑人們踏上自由的王國,反倒因此讓自己成為被通緝的目標,四處躲藏,屢次被抓,直至最后一次,直接坐牢27年,當然,這27年并非虛度的光陰,監獄外的斗爭在繼續進行著,監獄內的曼德拉也在反思前進之路,所以當他出獄后,很快成為南非首任黑人總統,并受到全世界的尊敬。
其實本片并沒有把所有的筆墨都用在了曼德拉的斗爭上,而是對他的私生活也進行了諸多的呈現,包括幾任的妻子都給了較多的戲份進行展開。其中最令人唏噓的莫過于和妻子溫妮的結合與情比金堅的27年。只可惜,愛情也是脆弱的動物,遠觀可以,近看總會有些瑕疵。當一個牢內一個牢外,能夫唱婦隨共同熬過27年之后,卻是需要迎接改變的時刻,那時節,成長起來的曼德拉與妻子,無論是各自一方,還是兩人之間,都已經有了太多的理念沖突,反倒團聚后,很快決裂。
電影《曼德拉》很容易讓人想起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當然,彼在歐美,斯在南非,但都是為了黑人的利益而奮斗,并最終達成了勝利的目標。而當年Byoung一曲《光輝歲月》又讓國人從全民的角度了解到這樣一位偉大的自由與和平斗士。那句“風中自有殘留的軀殼,迎著光輝歲月,風雨中抱緊自由”確實充滿了力量。而此時的曼德拉,無疑是在南非的高山上的 金色太陽,照耀著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