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的抗日戰爭電視劇電影觀后感
戰爭,給人們帶來了無盡的災難和痛苦。75年前,日軍侵略南京的一幕幕至今讓我們無法忘懷,那是我們的恥辱。那么你看過什么抗日電影呢?不妨寫一下觀后感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有關于經典的抗日戰爭電視劇電影觀后感,希望你喜歡。
經典的抗日戰爭電視劇電影觀后感1
看完電影,我思緒萬千也想到了自己,嘎子的形象總在我的腦海中浮現。嘎子與我雖然是同齡人,拿我和他一相比真是天壤之別,我顯得是那么渺小,真是慚愧之極。現在的生活條件好了,我們生活在這科技發達的今天,我們可以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學習,老師、父母對我們關懷備至,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奮發向上呢?哪又怎樣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呢?困難和挫折不僅在艱苦殘酷的戰爭年代,同樣也會出現我們的學習中,我們只有像嘎子哥一樣,勇于挑戰困難和挫折,不斷努力,才能使逆境變為順境,從而到達理想的彼岸。
今天,我國已經步入新的歷史時期,加入世貿組織,我國與世界各國的聯系更加密切,機遇與挑戰并存,我們將面臨越來越多的新情況,新問題。推進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需要我們不斷弘揚愛國主義的優良傳統。只有這樣,中華民族才能重振雄風,為人類文明與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
回顧過去,我們雄心激揚;盛世年華,我們信心百倍;展望未來,我們豪情滿懷。滄桑的歲月已留痕,繁華的祖國正興盛。這片熱土早已是天翻地覆慨而?,龍騰虎躍今勝昔了。少年興,則國興,少年強,則國強。我們要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正確認識祖國的歷史和現實,增強愛國的情感和振興祖國的責任感,樹立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弘揚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高舉國旗幟,銳意進取,自強不息,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真正把愛國之志變成報國之行。
牢記苦難的昨天,珍惜美好的今天,建設更好的明天。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我堅信在我們的不懈努力下,祖國的明天,天會更藍;水會更清;空氣會更清新;經濟會越來越繁榮;人民會越來越幸福;國力會越來越強盛;祖國的明天會更美好;祖國會因為有了我們而驕傲、自豪!
經典的抗日戰爭電視劇電影觀后感2
正值“九一八事變”83周年之際,由香港導演呂小龍執導并主演,嚴歌苓任文學顧問,鄭佩佩攜女兒原子鏸,搭檔老戲骨曾江領銜主演的首部“慰安婦”題材電影《黎明之眼》,今日曝光海報及預告片,影片正式定檔9月18日全國公映。影片以真實故事為藍本,用寫實手法全景記錄“慰安婦”所受的非人待遇,在揭露日軍侵華暴行的同時,更揭開至今仍未被正視和尊重的“慰安婦群體”的生命檔案。
全景記錄——“慰安婦”群體無法愈合之傷
1994年,由呂小龍自導自演的影片《地獄究竟有幾層》引發各界人士對“慰安婦”歷史的關注。20--年間,呂導持續深入研究“慰安婦”問題,面對日本政府“不道歉、不賠償”的消極態度,以及“慰安婦”相繼含恨離世的緊迫現狀,他首度聚焦“慰安婦家族傷痛”這一題材,不僅全景呈現出抗日戰爭年代“慰安婦”這一飽受摧殘的悲慘群體,更以跨越祖孫三代的全新視角審視“慰安婦”歷史所帶給后人難以愈合的情感裂口。導演呂小龍表示:“我曾親自拜訪過一些‘慰安婦’,她們之中不少已經90歲高齡,疾病纏身,晚年生活尤其困苦,更有不少故去的老人等不到日本的道歉,至死不能瞑目。這讓我感到時間的緊迫,我們必須要為這些老人做點什么,也必須讓國人銘記這段屈辱的歷史。”
首搬銀幕——定檔9.18揭日軍侵華暴行
電影《黎明之眼》最終將上映檔期鎖定在“9.18國恥日”。主創團隊排除萬難取得大量史實影像資料,并首次將“慰安婦”這一敏感題材搬上大銀幕,承載著強烈的民族情懷。片方負責人表示:“從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強迫亞洲婦女充當‘慰安婦’起,83年間這段歷史得不到日本的正視,和對軍國主義侵略惡行的懺悔。我們看到的反而是篡改歷史教科書、解禁集體自衛權、參拜靖國神社、美化‘南京大屠殺’,種.種劣行踐踏著中華民族的寬容底線。影片選定9月18日上映,就是想警醒世人,有些歷史我們無法忘記、也不能忘記,被日本侵略的屈辱歷史就是不能被忘記的。而戰爭的傷痛,對于女人,比男人更深。《黎明之眼》就將用鏡頭還原這段更應被正視的‘慰安婦’傷痛史。”
雙發海報預告——打開慰安婦的生命檔案
在日前曝光的影片先導預告中,現代場景與黑白影像交互出現,將和平年代下人們的記憶拉回到那段屈辱悲慘的歷史中,打開慰安婦群體的生命檔案。而同時發布的“黎明之眼”版海報,則透過一只滄桑流淚的眼睛,影射出慰安婦被日軍凌辱的凄涼慘象。導演呂小龍透露:“20--年間對‘慰安婦’歷史史實的深入研究,讓我愈發認定那段歷史不應被國人遺忘,更不應被日本扭曲。《黎明之眼》將直面戰爭對女性肉體和靈魂的雙重迫害,同時將片名定名為‘黎明之眼’,也寓意著對未來的殷切希望。雖然戰爭的痛苦永遠留在了人們心底,雖然讓日本正視歷史問題的道路依舊艱辛而漫長,但對于那些曾被戰爭傷害的人們,我們始終堅信黑夜總會過去,黎明的曙光將照亮雙眼,溫暖每顆曾飽受摧殘的心。”
經典的抗日戰爭電視劇電影觀后感3
今天早上,我收看了中央6臺播出的《雞毛信》。被主人公海娃的勇敢深深的感動了。
一天早上,海娃住的村莊被鬼子掃蕩了。鬼子把海娃抓走當帶路的。在這之前,一位八路軍隊長交給海娃一封雞毛信,里面裝著重要信息。晚上,鬼子們又冷又餓,便把海娃的羊搶走殺了吃,海娃想:幸好領頭羊沒有被搶走,要不然雞毛信就完蛋了……。
為了把雞毛信及時送給張連長,海娃想出了一個辦法,“逃走”。凌晨,海娃的計劃開始實施,海娃跑呀跑,終于跑到了第一座山,山上有鬼子揮動紅旗,海娃也跟揮手。結果,把信甩掉了,海娃過了關以后,便翻山越嶺,在休息的時候,發現信已經丟了,他便回去找信,雖然找到了,但又被鬼子發現了,海娃只好硬著頭皮回去。第二天,海娃騙鬼子說他知道一條捷徑,便帶領鬼子走進了山道狹窄的石公山,而鬼子卻不擅長走山路,海娃呢?趁機跑了。隨后幾個鬼子追了上去……。
鬼子越追越緊了,海娃對鬼子喊:“八路軍來了。”鬼子便信以為真,等他們反應過來,海娃早已跑遠了,正在這危機關頭,八路軍戰士從天而降,把海娃從死亡線上救了回來。最后,信安全地送到了張連長手里。接著,張連長發動了攻勢,活捉了日本鬼子首領。
看完電影以后,我感覺海娃是個勇敢,機智的孩子,而且有一些辦法我們跟本想不出來。有一次我遇到了一件危險事,便大呼小叫,而影片中的海娃在大敵當前時卻十分鎮定。所以,我們一定要向海娃學習。
經典的抗日戰爭電視劇電影觀后感4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8月31日18時,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組織自治區黨委各部、委、辦、局干部職工900余人,在自治區黨委會議中心二樓禮堂觀看了影片《百團大戰》。
百團大戰是中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與日軍在中國華北地區晉察冀邊區發生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在這次戰役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華北敵后抗日軍民,齊心協力,前仆后繼,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戰斗精神。美國記者史沫特萊曾在《偉大的道路》一書中如此記述:“整個華北地區,從晉北山區到東海岸,從南面的黃河到北面的長城,都成了戰場,戰斗日以繼夜,一連廝殺了五個月。敵人所有的煤礦、電廠、鐵路、橋梁、公路、車輛和電訊都遭到破壞。”當年,聶榮臻元帥在答《抗敵報》記者問時指出,“百團大戰”是一個主動的進攻戰役,使日軍在華北的主要鐵路、公路受到廣泛破壞,井陘煤礦被徹底破壞,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囚籠政策”“治安肅正”“以戰養戰”等陰謀計劃。敵華北方面軍在其作戰記錄中也承認“此次襲擊,完全出乎我軍意料之外,損失甚大,需要長時期和巨款方能恢復。”彭德懷元帥曾在自傳中寫到:這次戰役大大提高了華北人民群眾敵后抗日的勝利信心,對日寇當時的誘降政策以及東方慕尼黑陰謀以很大打擊,給蔣管區人民以很大興奮。此役也給了投降派又一次打擊,提高了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隊的聲威,打擊了國民黨制造所謂八路軍“游而不擊”的謠言。
由此觀之,百團大戰的勝利,沉重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戰斗志,遏制了妥協投降的逆流。它用事實證明,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是抵抗日寇的中流砥柱。百團大戰在我國抗日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在國際上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今年8月28日,以此歷史事件為背景創作的電影《百團大戰》將在全國院線上映。作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重點影片,《百團大戰》以類型化的電影語言,再現了這段永不磨滅的抗戰記憶,弘揚了永不屈服的抗戰精神,也提醒今天的中國人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和平。按照中宣部、教育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中華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解放軍總政治部關于組織觀看電影《百團大戰》的通知要求,作為自治區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一項重要活動,自治區黨委宣傳部、自治區新聞出版廣電局已經安排組織全區各地、各單位廣大黨員干部職工、各族各界人士觀看影片。
在筆者看來,站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的時間節點上,觀看電影《百團大戰》,感受最強烈的就是全民抗戰生生不息的精神。試想,當時我們在那么貧弱的條件下,憑借著堅定的信念趕走戰爭惡魔,迎來和平天使。但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抗戰精神不能丟,我們永遠不能忘卻那段民族苦難的歲月,永遠不能忘卻為爭取民族獨立而浴血奮戰的前輩英雄,永遠不能忘卻今日和平生活的來之不易。
經典的抗日戰爭電視劇電影觀后感5
那天,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觀看了抗日戰爭影片《地道戰》。當那“地道戰,嘿!地道戰……”這首結束曲響起的時候,我不禁再一次回蕩在那戰火紛飛的時代――
在冀中平原上活躍著一支領導的敵后游擊隊,他們在根據地領導著廣大農民群眾,在敵眾我寡、敵強我弱的形勢下利用地下巷道巧妙地利用有限而又低劣的戰斗武器――紅纓槍、鐵鍬、鋤頭、火銃把用大炮、機搶武裝著的日本鬼子打得落花流水、屁滾尿流。那些地下巷道真是神通廣大、神出鬼沒,你看這頭連著東家,那頭連著西家;那一個個的“煙蓋”的作用更大了,當發現敵人往地道里放毒煙時,地道蓋子一下子全都蓋上了,敵人放了煙也是白放的,絲毫傷不到里面的群眾,而且那些煙還會自動往回倒流,從而讓敵人自討苦吃。地道的作用并不只有這一些,它還具有戰斗力呢?你睢,若是哪個地道被敵人發現了,那它就變成了敵人的墳墓――敵人一進入地道,不是掉到深深的水坑被淹死,就是摔落到插滿鋒利竹簽的土坑被刺死,或是被埋伏在旁洞的游擊隊員殺死,那個場面真是讓人好開心。
如果說萬里長城是古代人民留給后人的琦麗的瑰寶,那么我們可以說冀中平原下那一條條四通八達的地下巷道就是我們抗日戰爭時期以少勝多,以弱制強的最有力的見證。它們是廣大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是敵后根據地人民群眾的辛勞的結果。他們憑借自己的雙手,一鍬一鍬地挖,一擔擔地挑,一寸一寸地推進,硬是在地下創下了如此宏偉的抗敵工程,這不得不讓我們肅然起敬――他們明知強敵當道,明白敵人裝備精良,但他們卻巧妙地利用自己的力量給敵人予以迎頭痛擊。
閉目反思,在當今各種物資充沛、設備齊全的飛速發展的經濟時代里,我們的國家面對周邊紛繁復雜的國際社會,我們的民族又該怎樣面對著世界烈強的窺覷?鉤魚島的紛爭、臺海的風云無一不在警示著我們的國人絕不能安于現狀,而要像冀中平原根據地的群眾們那樣居安思危,要不斷增強國力,加強國防力量,絕不能讓歷史重演,要讓我們的祖國矗立在世界之巔。
我們作為新一代的少年兒童,生活在這和平的時代,沐浴著美好的時光,但我們也同樣不能忘記歷史,不能忘記恥辱,我們要以光烈為榜樣,增強知識,學好本領,才能真真正正地挑起建設祖國的大梁,才能把我們的中華民族那不屈不撓的勤勞的民族精神再次發揚光大,才能讓我們的祖國更加昌盛強大。
回想起《地道戰》中的一幕幕,再聯想現在的國際風云,我覺得自己的擔子好重好重……
電影觀后感相關文章:
★ 觀后感格式范文
★ 《上甘嶺》觀后感
★ 觀后感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