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抗日戰爭的電視劇的觀后感
1937年開始在我們國土上的日本侵華戰爭,曾經吞噬了數千萬中國人的生命,毀滅了數以萬計中國城市與村莊的和平。下面是小編帶來的五篇關于抗日戰爭的電視劇的觀后感,希望大家喜歡!
關于抗日戰爭的電視劇的觀后感1
為紀念中國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而創作的大型抗戰史詩戰爭片《誘狼》正式上映,重溫1939年前那場驚心動魄、浴血奮戰的戰役。電影在“主旋律”的同時也拍出了新意,《誘狼》以真實還原歷史,烽火兒女情也非常動人。
該片導演安瀾,曾執導《夜襲》《曾克林出關》等多部優秀戰爭題材影片,在拍攝抗戰片方面,有豐富的經驗。其作品不僅創下了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的`最高收視記錄,并且榮獲了華表獎、金雞獎、百合獎、金星獎等國內著名的電影獎項。
演員方面,不僅有鞏崢、羅昱焜等青年演員擔當主演,更是請來了侯勇、高明、陸彭等老戲骨前來助陣。《誘狼》是一部以解放軍少將曾雍雅(鞏崢飾)在抗日戰爭期間的活動為主線,還原著名黃土嶺戰役全景的歷史題材影片。但在影片里,主創人員沒有把精力全部用于展示曾雍雅的膽略,在對日軍、國民黨軍隊的描寫方面,也著墨很多,無論是敵我雙方都拍得有血有肉、真實可信,沒有用貶低敵方的方式處理歷史題材。
《誘狼》用當代年輕人易懂的語言和方法講述戰爭,也塑造了戰火中的真摯情感,其最獨特之處還是女性元素的運用。影片里的張英不但深明大義,而且能歌善舞、槍法如神,既是曾雍雅的親密戰友,又因為相互欣賞、暗生情愫。張英本是一所高校的校花,為了民族大義投身抗日事業,日軍掃蕩時背著傷員躲避日軍;在曾雍雅腦子發熱準備刺殺“叛徒”——國民黨軍隊指揮官程步青(高明飾)時,及時勸阻。大決戰的前夜,我軍戰士發動了攻心戰術,張英演唱的日本民謠令日軍將帥潸然淚下、軍心大亂,而張英與日軍狙擊手的對決更是驚心動魄、蕩氣回腸。《誘狼》這一“巾幗不讓須眉”的女性形象無疑是成功的,在豐滿抗戰影片中女性軍人形象的同時,也讓觀眾看到了軍中兒女內心的真摯情感。
《誘狼》是由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重點扶持,電影頻道節目中心等單位出品、攝制,深圳前海普惠眾籌交易股份有限公司、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廣東南方領航影視傳播有限公司、河北電影制片廠、八一電影制片廠、杭州道玄影視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出品,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全國發行。目前,該片正在全國熱映。
關于抗日戰爭的電視劇的觀后感2
秧歌是中國尤其是北方地區廣泛流傳的一種極具群眾性和代表性的民間舞蹈,而山東的海陽大秧歌則是山東三大秧歌之一,至今已有近600年的歷史,它以粗獷奔放、感情充沛、風趣幽默的表演風格著稱于世。而由郭靖宇擔任編導,將于10月26日在江蘇衛視和天津衛視播出的《大秧歌》正是以此作為切入點,講述上世紀三十年代乞兒海貓回山東海陽虎頭灣尋親,繼而發生的一段夾雜著家族恩怨情仇的驚心動魄的抗日熱血傳奇。
對于作為該劇編劇和導演的郭靖宇而言,這并非是他第一次編導抗戰傳奇劇,之前的《鐵梨花》、《紅娘子》、《打狗棍》、《勇敢的心》等一系列相關影視劇俱是口碑與收視率的雙高之作。如今再譜新篇,雖然在題材和主題上依舊延續前作,但是在制作和創作上卻沒有半點偷懶與取巧。
據悉,《大秧歌》這部劇投資高達2個億,拍攝用時344天,全劇長達79集,絕對是國內電視劇史上的“豪華”大手筆!此劇并非是古裝歷史劇,演員方面也并無當下一線紅星大咖云集,因此郭靖宇便把相關費用的重點主要用在了制作上。雖無華服美景,爆表顏值,但入鏡的一磚一瓦,一器一皿,無不考據講究,尊重歷史,力求真實還原劇中時代背景下的具有當地特色的風土人情。另外,他對于此劇的演員也是精挑細選,無論是年輕一輩的楊志剛、楊紫、劉芊含,中生代的寧文彤、趙恒煊、劉之冰,還是老一輩的王奎榮、王繪春、張少華等,無一不是好戲之人,如此長劇之中涉及的人物眾多,而他們無論主配忠奸,一個個都形象生動,個性鮮明,令人過目難忘。
除了在制作上舍得狠下血本精益求精之外,郭靖宇在創作上也頗花心血。《大秧歌》與其前作相比,“郭式”風格和標簽愈發非常顯著,講述的依舊是小人物變大英雄的曲折成長史,其中激烈的戲劇矛盾沖突和相關人物擰巴的性格、跌宕起伏的傳奇命運也依舊延續了他設計劇情及人物性格時的一貫喜好,不過還是有些不一樣:在此劇中,愛情戲碼大幅度增加,比重比其前作中任何一部都重。
男主人公海貓(楊志剛飾演)本是孤苦伶仃的尋常小乞丐,在波譎云詭的命運洪流之中憑著一股堅持到底的頑強韌性不僅逐步成長為抗日英雄、鐵血戰士,還“艷福不淺”,先后獲得吳家大小姐吳若云以及趙家小丫鬟趙香月的垂青,于是二女爭夫的戲碼從此屢屢上演,無論是日常飲食還是生死關頭,二女見面就掐,無時無地不在爭風吃醋,即便是海貓受吳趙兩家合謀陷害即將被處死,二人也要為誰做海貓的“未亡人”這一名分爭奪吵鬧不休,但某些微妙關頭二人行動又出奇一致,譬如明明已坐上花轎即將和他人拜堂成親,偏偏又為海貓不約而同雙雙逃婚,因此這三人的感情戲搞笑時令人忍俊不禁,吵鬧時熱鬧非凡,情深緣淺時又虐心不已,相關戲份絕對堪稱全劇一大亮點,而夾在中間左右為難的海貓最終到底選誰則更是引人掛心的全劇最大懸念之一,答案只有追完全劇方可知曉。
總而言之,新劇《大秧歌》是郭靖宇攜弟楊志剛等人傾力打造的又一部典型的郭式傳奇大劇。其近些年的幾部作品無一例外的均取得了高收視率的佳績,如今這部《大秧歌》集前作精華之所長,而且又加大了愛情戲的比重,再加上有“郭靖宇”這塊金字招牌做保障,相信在這個秋末冬初的時節定能再度火爆熒屏!
關于抗日戰爭的電視劇的觀后感3
“面對強大的對手,明知不敵也要毅然亮劍。即使倒下,也要成為一座山,一道嶺。這便是‘亮劍’精神,也是中國軍人的軍魂。”這一段鐵骨錚錚的話,出自近期央視熱播的軍事題材電視劇《亮劍》中,是主人公李云龍在軍事學院的畢業論文答辯會上對中國人民解放軍之軍魂的總結。電視看到了尾聲,令人感慨頗多,李云龍幾乎沒有文化,性格粗暴,愛說臟話,但又極為豪邁,善于指揮,擁有天馬行空般的作戰想象力,直率、粗糙、無矯飾、心底透亮,有一顆赤子之心,他的部隊在他的帶領下也感染上了悍不畏死,勇往直前的氣勢,打了一個又一個勝仗。他在長期的軍事生涯中,一步步走向了成熟,形成了獨具一格的“亮劍”精神。
亮劍精神是我們的軍魂,首先他體現了一種魄力和勇氣,人們常說:狹路相逢勇者勝。何謂勇者,勇者不僅僅是指那些敢于直面敵人炮火的革命英雄,同時也是指那些敢于面對困難,在困境中也可以求生存、求發展的人。在戰爭年代,兩軍對峙,雙方爭奪的是陣地,退一步就等于是把自己的陣地讓給了敵人,也等于是把勝利的希望讓給了敵人。正因為解放軍在敵人面前的勇往直前,毫不退縮,才將鬼子趕出了中國,把國民d趕出了大陸,成為真正的勇者,成為笑到最后的勝利者。其次,他體現了一種大氣,一種豪氣。古語有云:做大事者不拘小節。從古至今的成大事者,沒有人是因為算計個人的得失而成為偉人的。他們總是為了一個信念、一個目標去努力,到最終他們得到的東西也都是水到渠成。總斤斤計較個人得失的人是難以做成大事的,因為他把所有的精力全都用在了細枝末節上,而忽視了全局的統籌規劃。如果李云龍每打一次仗就計算自己到底能得到多少錢,會升官幾級?那么他不但不會取得一場又一場戰爭的勝利,恐怕早成為敵人猛烈炮火下的犧牲者。因為計較這些個人利益的得失會讓他失去理性的判斷能力,更會讓他失去一幫為他出生入死的好兄弟。因為在個人與全局利益的`天平上,總是添加個人利益的砝碼,天平就會失衡,也會使人的心胸變得狹窄,心胸狹窄的人是不會贏得與他共事者的尊重和肯定的。然而最終李云龍成為了將軍,這并不是他苦苦爭奪來的,也不是他計較個人得失計較來的,而是他做過這么多事情之后,公道自在人心,自然而然就得到了他應該得到的東西。再次,“亮劍”精神也體現了一種壯志豪情。拿破侖曾經說過: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所以做人應當有志氣,解放軍的志氣是贏得戰爭的勝利,解放全中國,正因為憑借這一點,我們的解放軍在裝備差、敵我力量懸殊,用“小米加步槍”完成了常人無法想象的任務。
總而言之,“亮劍”精神是一種敢于戰斗,永不服輸的精神,有了這種精神,我們就敢于面對困難和挑戰,就不會叫苦連天;“亮劍”精神是一種堅毅果斷、契而不舍的精神,有了這種精神,就能夠充分調動積極性,發揮更大的工作潛力;“亮劍”精神是一種謀定而動、堅決執行的精神,有了這種精神,我們才能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形成合力戰勝困難;“亮劍”精神是一種相互配合、團結協作的精神,有了這種精神,我們才能集團隊智慧,重拳出擊;有了這種精神,我們的團隊才能始終保持一種氣勢,勇往直前。《亮劍》中最值得學習的是一種面對任何困難和敵人都永不言敗的精神,對事業的執著、忠誠和高度的執行力,作為新時代的軍人,我們應該把這種精神應用于工作、生活、學習、訓練上,那么我們也就可以所向披靡,成為真正的鋼鐵長城了!
關于抗日戰爭的電視劇的觀后感4
今天我看了一部抗日戰爭的電影——《雞毛信》
這部電影主要講了一個兒童團團長——12歲的小海娃歷經艱險送一封雞毛信的故事。他那堅強的革命精神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里。
《雞毛信》的主要內容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小八路海娃一邊放羊一邊放哨。一天,海娃的爸爸交給海娃一個艱巨的任務:把一封雞毛信送給山王村指揮部的張連長。海娃堅定地說:“我一定完成任務!”聰明的海娃心想:這封信上插著三根雞毛,一定非常重要,這么重要的信我一定要想個萬全的方法,找一條最安全的路把信及時地送到張連長手里。可萬萬沒想到半道上和上山的鬼子碰了個正著。這時海娃馬上想到了雞毛信:“哎呀!這可怎么辦呀?”他心急如焚,一會把信藏在石頭縫里,一會藏在褲袋里,最后他靈機一動把信綁在了“老羊頭”的尾巴下面,勇敢地趕著羊群往前走去。貪婪的日本鬼子一看見羊群口水直流,伸手就去抓羊。這時海娃心驚膽顫:“如果正好被抓到藏了雞毛信的羊可怎么辦?”就在這關鍵時刻,海娃鎮定地吹了一聲口哨,羊群馬上轉身,跟著主人拼命地逃跑。可海娃畢竟還是個孩子,很快就被可惡的鬼子抓住了。夜里小海娃又冷又餓、精疲力盡,他多想在那草堆上躺一會呀,但他一想到如果現在不逃出去,可就沒機會了。于是趁著鬼子睡著了,便偷偷地把雞毛信從羊尾巴下拿了出來,躡手躡腳地逃了出去,可沒想到又被鬼子抓了回來……最后,海娃幾經曲折,終于把雞毛信安全地交到了張連長手里,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看完這部電影,我深深地被海娃的勇敢機智、臨危不懼所感動。海娃是一個真正的小英雄!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所以我們要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好好學習,熱愛祖國,將來為祖國繁榮富強做貢獻!
關于抗日戰爭的電視劇的觀后感5
我今天看了一部抗戰電影——《雞毛信》。它講述了一個放羊的孩子海娃為身為游擊隊隊長的父親送信的故事。
當時的日本人心狠手辣,而龍門村只是慘遭毒手。日本鬼子燒房子、殺人、搶糧食……可憐那些老百姓沒吃沒住。不過,他們都很團結,共同對抗著小鬼子,為我們譜寫了一首團結之歌。
在一次放羊途中,海娃遇到了他的爸爸。他爸爸交給他一個任務:要把一封信送到山王村指揮部,親自交給那里的張連長。海娃堅定地說:“爸爸,我一定完成任務。”然后,他便找了條最安全的路走,可走到半途 竟 發現了鬼子。他一下慌了,將信放石頭縫里,覺得不妥,放口袋里,更不合適。他正心亂如麻時,羊便出現在海娃眼中。最后,他靈機一動,將信用布條捆在羊的尾巴下面,趕著羊前進。日本鬼子見了海娃,說:“小孩,你的小八路,死啦死啦地。”而海娃卻臨危不亂,一直強調我只是個放羊的。日本鬼子沒辦法,卻想吃羊,于是迫不及待伸手抓羊。這時,海娃想:如果被日本鬼子發現信怎么辦呀。突然,海娃一吹哨,羊群馬上轉身,拼命逃跑,海娃也趁機逃跑,但還是被日本鬼子抓回。
無奈,海娃只能在亂七八糟的草房過夜。他又冷又餓,不過,他想:過了今晚恐怕沒機會逃了。于是,他趁鬼子熟睡時,想逃跑,但又被抓了回去。最后,當海娃將雞毛信送到,他再也堅持不住了,昏了過去。
海娃用自己機智的頭腦回答了鬼子的問題。當他遇到危險時,總是臨危不亂;當他被抓時,總是有勇有謀,對抗著敵人,憑借自己的智慧戰勝了鬼子。
在最后,海娃將信交給張連長時,他親手將信給交出去,嘴里忍痛說道:“張連長……信……”在這兒,我被深深的感動了。海娃的堅強、善良、無私,無一不震撼著我。我們現在的學生正缺乏這些。
我們應該向他好好學習,他是我們每個人心中的小英雄。
《雞毛信》這一部電影,給我帶來了很多感想,值得我去向小英雄學習,也讓我覺得我們面對困難不應怨天尤人,應該勇敢地反思自己,面對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