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抗戰電視劇的觀后感
抗日戰爭對中國革命的發展有著扭轉乾坤的偉大意義,經過抗戰,改變了中國內部政治力量對比,大大加速了中國革命的發展過程,為新中國代替舊中國準備了精神和物質條件。下面是小編帶來的五篇關于抗戰電視劇的觀后感,希望大家喜歡!
關于抗戰電視劇的觀后感1
我看了《成成烽火》這部電影后有許多感想。
太原城,晉祠旁,有我成成讀書郎,明德明理耀長夜……每當我聽到著首《青春熱血鑄輝煌》我就想起來我看過的系列電影《成成烽火》。
作為中國共產黨建黨__周年的獻禮影片,電影《成成烽火》真實反映了游擊第四支隊堅持敵后抗戰八年這一歷史故事。該劇共十部,講述了成成中學師生投筆從戎、共赴國難的全過程。
山西太原成成中學成立于1924年,是一所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名校,全校師生以“明德明理、成己成人”為校訓。
抗日戰爭爆發后,中國共產黨中央北方局、八路軍駐晉辦事處、中國共產黨山西省工委三大機關進駐成成中學,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朱德、彭真、楊尚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在這里留下了戰斗的足跡,成成中學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北方抗日戰爭的前線指揮部。
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成成中學的四百余名師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投筆從戎,共赴國難。整建制地組成抗日游擊隊,轉戰晉西北,進軍大青山,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氣吞山河的愛國主義華章。
《成成烽火》告訴我們,在任何時候之下,我們不應該放棄理想,而是應該爭取實現理想的機會,最重要的,我們要極力保護好自己的祖國,信仰共產主義,并且誓死不做亡國奴!
關于抗戰電視劇的觀后感2
對于金陵十三衩,我并不陌生,因為在它剛剛上映的時候,我就已經體驗了其中的徹骨心酸。今日坐在教室里,再一次的回味震撼。
一個動蕩的年代,人心惶惶,無從逃離的恐懼,該如何去面對,該如何去銘記。真正的,看著大屏幕,深一些,如果我處在其中,我想對那滿目的瘡痍,我只會感到無力了吧。人人都道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對于這個年代的她們,近日網上的新詩應該更能道的真切些,商女熟知亡國恨,贖幼之身永貞真,山崩地摧志猶在,興我中華休忘魂。興我中華,休忘魂,魂,這是一個帶著尊嚴與信念的載體。
整部影片,陰沉抑郁,灰暗的整體色調,看著就讓人揪心,想著那里,人無安逸,恐懼扎心。小的時候,還記得在美術課上的水彩課,在多么美麗絢爛的色彩上,只需一點黑色加入其中,他便蔓延開來,腐蝕著多彩。但是,在一片黑色之上,多少亮麗的色彩只是轉瞬即逝,剛剛延開的觸角一眨眼便淹沒在一片黑色之中,沉了下去,永遠不會再起來。她們,一群擁著色彩的女子,被那一雙雙暗淡的眼睛透過美麗的窗子凝望著,有歡聲飛揚,有笑語回蕩。為了這群孩子,她們失了色彩,掩埋了,在這煉獄般的世界。金陵十三衩里包含著與以前電影一樣的情感,愛國,奉獻。中國人,很偉大,或者,人都是偉大的,在一個場景中,一段年代里,一波,又一波的涌現。教堂,在那么一個滿是流血的土地算是一方避難之地了吧。外出卻受死的她們,到底為了什么,琵琶弦,亦或是耳環?這些似乎微不足道的東西,她們也愿冒死而尋,處在世界的邊緣,在邊緣有如何呢,戰火還是燒到了她們。當她們喬裝學生,那懷中的剪刀,是她們赴生死之約的武器。一直記得在地窖里,她們的光彩,那般奪目,她們的歌聲,雖然穿著樸素的學生棉衣,但那首透著蒼涼凄美的秦淮曲,直到現在,任在心中,每每想到在一方小小的地窖里,卻飄浮著多少的俠義真膽與真情心語,眼濕了,心碎了。
現在幸福生活的我們,回望歷史的時候,對那慘絕人寰的場景最多只有哀痛,難以置信,生活前進中,人也慢慢忘記了哀鳴的痛楚。只盼全世界能平安永世,此般地獄的世界只存在于過去,放眼未來,是拉起的友好之手。
關于抗戰電視劇的觀后感3
一部電影,一段時光,就是一段人生經歷。戰爭,愛情,親情,友情,仇恨,委屈等等,都是里面的重要元素,但這里面最重要、最感人的,是有愛。觀看過《金陵十三釵》后,我得出了自己的一些心得體會。
先說電影里面的父親,被女兒冤枉是漢奸,但是血濃于水的愛,就是這樣,即使犧牲自己,也要讓子女能活的更好,父愛、母愛,永遠是最無私的。
關于彈鋼琴的日本軍官,從他的眼神和音樂里面可以看到他有多么的厭倦戰爭,希望能回到自己的家鄉,找到童年的那種幸福快樂。但是自己卻又身不由己,因為每個人在這個社會中都扮演了很多個角色,他是一個軍人,只能服從,即使是錯誤的,除非他能為了真理拋棄尊嚴甚至生命。但是有多少人能做到呢?我們有多少人被生活綁架了,有多少人能做你自己?
關于陳喬治,我認為他是演的最好的,從他身上,我們能學習到的最多,可以說他是真正神父的化身。他沒有逃離教堂,他一直在保護女學生,他一直在盡忠職守,他一直很聽神父的話,他是為了信仰而活的。他用“you,can!you,can!”的期待,讓一個貪財貪酒貪色的人,變成一個閃爍著人性光輝、智慧光芒的新人。如果我們在生活中,對我們的親人,朋友,都是這樣的期待,這樣的無私,我想世界一定會變的更美好,我們的生活也會更精彩。
關于李教官,我覺得他做了所有他能做到的事,保護自己的下屬,保護女學生,他選擇了后者,因為可能覺得后者更弱小,后者更有希望。戰爭的殘酷在他身上也體現出來了,死也要一起死。
關于玉墨,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從小經歷波折,職業被人看不起,但是往往這部分人在關鍵時候最能挺身而出,因為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價值得到體現,而價值只有在幫助別人的時候才能得到最大體現。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到女性的嫵媚、溫柔、善良和勇敢。尊重你身邊的每個人,即使他的職業你感覺很卑微,但是也許有一天,是他用犧牲來換取了你的性命。
關于約翰,忘了是哪個學哲學的領導說過,不是好人先裝好人,裝久了你就是好人了。不成功先裝成功,裝久了你就成功了。
愛是人間的春風,愛是生命的源泉。在生活中其實還有很多有愛的人,他們讓我們更加了解這個世界,更加努力地去愛這個世界。生活告訴我們,應該抓緊現在,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自己,從其中發現美,發現人性的優點,發現生命的意義。
關于抗戰電視劇的觀后感4
我和媳婦走出電影院,坐上104快車回家。車上媳婦讓我說說觀后感。我說:“好!”我又問媳婦電影怎么樣?媳婦也干脆地說:“好!”
在《金陵十三釵》公演前兩天(2011年12月14日),北京青年報C3版刊登,讀家蓮珥題為“筋骨不錯,內力銷欠”的文章。文章指出影片不足之處,現摘錄幾段:
一句話點評:小說借由戰爭這一極端環境對女性這一性別的思考和頌揚被人道主義與戰爭反思所替代,因此觀者才覺得整部影片煽情太過、壓抑太過、未留出口。
張藝謀肯花兩個小時的銀幕時間來品這故事的味道,但可惜最終也只借用了骨頭,卻將骨髓剔出,又填入新的作料去烹飪一道好萊塢菜單上常有的“人道主義+反戰”的濃湯,實屬可惜。
然而所道“可惜”者,則在于張藝謀為趕“戰爭史詩電影”這早非時髦的時髦而延展了電影的寬度,代價則是不得不犧牲和消減了本可深挖的原著所天然帶來的厚度。
中篇原著的主要篇幅集中在女學生與秦淮女子的多次短兵相接中,她們之間復雜而曖昧的關系不斷流動變化,直至高潮。
而張藝謀的這版電影雖筋骨不錯,卻也只能說是短一口氣的戰爭史詩,沒修煉好內功的江湖把式。
我認為,《金陵十三釵》的主題是讓國人永遠記住那段血的教訓和對戰爭的反思,而不是以女學生與秦淮女子多次短兵相接為主調。
我還認為,可以對影片技巧做探討,但不要說得那么不中聽。
蓮珥是專業影評,細讀了嚴歌岺的原著,還能結合電影《辛德勒的名單》與之對比,確實是讀家。而我和媳婦是普通觀眾,以前都沒聽說過嚴歌岺,當然也沒看過《金陵十三釵》,所以,就我們這類的觀眾來說,看到中國軍人與日軍的巷戰,熱血沸騰激情亢奮;看到滅絕人性的日軍凌辱中國女學生,五內如焚心如刀割;看到風塵女子從逃命躲到教堂,卻最終舍身相救女學生,肅然起敬淚盈眼眶。有這些就足夠了。
看完電影,我感到中國必須強大,必須走強國之路,只有強大了,才不會被別人欺負。
關于抗戰電視劇的觀后感5
《夜襲》是一部戰爭片,描寫了八路軍129師769團偷襲陽明堡機場的戰斗經過。
1937年10月129師769團奉命前往雁門關打響,可在他們準備上火車時,來了一支準備前往忻口的國民黨隊伍截下了這輛火車,他們那目中無人、氣焰囂張的樣子真叫人氣憤。最后陳錫聯把這趟火車讓給了國民黨軍隊。準備步行前往雁門關,在那里遇上了郭記者,在雁門關的途中發現了陽明堡機場,在一個夜晚把它炸毀了
129師769團的成員個個都很樸實,他們雖然普通話都說不標準有很濃重的鄉音,常說一些不文雅的話,可是著更能讓人與人之間的心更加貼近。影片中有一個士兵,大家都叫他姑娘,姑娘臨死前的最后一句話就是問郭記者什么是情信。正是因為這句話讓我感覺這位士兵像一個天真無邪的小孩子。
他們不但樸實還很勇敢,為了戰爭的勝利而犧牲自己的生命,趙大力說的一句話,與一架飛機同歸于盡的畫面至今還在我耳邊回蕩,在我眼前浮現---趙大力看了看身后的飛機,然后轉過身對團長說:團長3架了。”然后點燃了身上所有的炸藥向身后的那架飛機跑去,看到這里我們全場響起了最熱烈的掌聲,大家都對著英雄感到敬佩都為他叫好,都對他感到惋惜。
《夜襲》不但讓我感受到了抗日隨時會遭到的危險,而且還看到了革命先輩熱愛祖國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