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內蒙古《開學第一課》個人觀后感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不曉得你們觀看這次的開學第一課之后是什么樣的心情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了2021年內蒙古《開學第一課》個人觀后感五篇,歡迎參閱。
內蒙古《開學第一課》個人觀后感一
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此同時,我國發展步入近代以來的最好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和能力為世界和平和人類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伴隨著中國的快速發展及其與外部世界關系的顯著變化,我國在維護自身利益、運籌對外關系、參與全球事務方面更加具有戰略遠見、更加注重開拓進取、更加積極有所作為。2020年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對緬甸進行國事訪問,與緬甸領導人就構建中緬命運共同體達成一致,就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達成新的重要共識,開啟了中緬世代友好與務實合作的新時代,中緬經濟走廊從概念規劃轉入實質建設階段。東盟超過歐盟和美國成為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伙伴,2020年11月15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簽署,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區宣告誕生,東盟的重要性將進一步提升。
隨著地緣戰略空間的深化拓展,在新發展階段形成新發展格局的大背景下,云南在全國發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已經由國家改革開放邊緣地區變為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由開放的末梢變為前沿。云南民族工作應該承擔起新的歷史使命:一方面要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不斷提高邊疆民族地區治理能力,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為民族偉大復興營造良好周邊環境,確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不因外部干擾而遲滯或中斷;另一方面要沿著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不斷實踐和探索,把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統籌推進,更好地發揮云南面向南亞東南亞和環印度洋地區開放中民族團結進步的示范引領效應,為全球治理提供中國智慧、中國理念、中國方案的“云南示范”。
內蒙古《開學第一課》個人觀后感二
賽罕區民族事務委員會參加由團區委黨支部牽頭舉辦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聯合主題黨日活動。參加活動的單位還有區委直屬機關工委黨支部、區委編辦黨支部、區婦聯黨支部。本次聯合主題黨日活動參觀了內蒙古展覽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檔案文獻展”。
黨員干部跟隨講解員深度了解中國共產黨探索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參觀了“新中國成立前黨的民族理論和實踐光輝歷程、新中國成立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時期、改革開放新時期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四大歷史篇章。展廳展出了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珍貴文獻、檔案、圖片818份,其中很多文獻是首次面向觀眾展示。大家從文物無聲的訴說中深切感悟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解決民族問題和開展民族工作的生動奮進歷程。
此次聯辦黨日活動讓廣大黨員干部更加深入掌握我們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事業發展的大事、要事。大家紛紛表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有久遠的歷史淵源和深厚的歷史根基的,通過展覽進行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再學習,對黨的民族工作理論有了新的更好的認識,為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一步增進黨員干部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不斷打牢各族人民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思想基礎,奮力譜寫“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新篇章提供了引領。
內蒙古《開學第一課》個人觀后感三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共同發展、共同繁榮、共有精神,與世界上其他共同體比較,中華民族是有獨特歷史特征的共同體。
歷史上,各民族相互交往、相互交流、相互交融,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共同創造了中華民族團結發展的輝煌歷史。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各民族共同培育了獨具特色的中華文化。因能容納,而成其大,因能調適,而成其久。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
中華民族共同體有著自己的特點,這使其區別于19世紀以來出現的西方各類共同體。如費孝通先生所說,“我們東亞這一塊大陸和西歐相比,在這方面大不相同。西歐至今統一的局面還沒有形成,甚至所謂‘共同體’也不牢固,而我國統一的主流是沒有斷過的。”費孝通先生的這個觀點,可以從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學教授羅伯特·帕克1932年訪問中國時的印象中得到佐證。當時,帕克被中國的文化和文明深深打動,他說,“中國就是這一種有機體。在它悠久的歷史中,逐漸生長,并在地域上逐漸擴張。”在帕克看來,中國已經是一個完成了的文明,它的文化、習俗、制度相互搭配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帕克這一印象也得到歷史學家許倬云先生的證明:“秦漢時代,一個龐大的共同體網絡終于形成。這一‘天下’格局,以其開放性不斷吸收與消化外來的影響。”這是中國區別于其他國家的典型特征之一。
中華民族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新發展階段。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勾畫了“十四五”時期和2035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吹響了各民族一起邁向偉大復興新征程的進軍號。中華民族既統一于文化,也統一于共同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和對美好生活的孜孜追求。在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將逐步在走向信息化、城市化、現代化進程中形成越來越緊密的共同體。共同的歷史、共同的追求、共同的目標奠定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價值基礎,必將激勵著全體中華兒女在黨的領導下,齊心協力、團結奮斗,共同面對國內外錯綜復雜的形勢,克服一切艱難險阻,不斷推動各民族共同進步、共同繁榮,一道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內蒙古《開學第一課》個人觀后感四
當今世界,無論大國還是小國,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絕大多數多民族國家都面臨如何處理好民族關系的問題和任務。70年來,我國實現了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大團結,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發展迅猛,充分證明了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成功實踐。
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要做到“兩個結合”。一是堅持統一和自治相結合。自治的前提是統一,統一的基礎是自治,這不僅強調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不能破壞國家的政治統一,而且突出了在確保國家法律和政令實施權威性和有效性的基礎上,依法保障自治地方的特殊問題。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指出,團結統一是國家的最高利益,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礎。基于我國多民族的國情和民族分布特點以及我國“大一統”的歷史淵源,選擇在單一的國家結構形式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才能夠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實現各族人民的真正平等,讓少數民族當家作主,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區的事務,促進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向前發展。二是堅持民族因素和區域因素相結合。民族區域自治,既包含了民族因素,又包含了區域因素。區域因素是建立民族區域自治的必要載體,所有的民族自治地方都不是純粹的、單一的某個民族的“聚居區”,或多或少都有漢族或者其他民族聚居。也就是說,民族區域自治不是某個民族獨享的自治,亦不是某個民族獨有的區域,是“民族因素”與“區域因素”二者的統籌結合、相輔相成,共同托起民族區域的自治。
內蒙古各族干部群眾守望相助,取得了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建設的巨大成就,不斷昭示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共同創造美好生活的重要性。同樣,全國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凝神聚氣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力量所在。站在70周年這一歷史里程碑旁,面向“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偉大征程,內蒙古自治區各族人民要同全國各族人民一道,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為建設亮麗內蒙古、共圓偉大中國夢凝聚起磅礴力量。
內蒙古《開學第一課》個人觀后感五
從整體的角度來看,沒有什么比找到路的方向和歸屬,更能給大家帶來希望和幸福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良好發展即是如此,總是建立在一定的意識自覺、精神指引和美好追求上,這離不開共同體意識的有效支撐。因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關乎國家和民族的精神氣質與命運走向,有助于明確政治方向、匯聚智慧力量、提供精神歸宿、鞏固國家善治、捍衛民族尊嚴。有助于明確政治定位,指明行動方向。“沒有方向的船,什么風都是逆風”。作為黨和國家在十九大提出的重要論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對新時代包括民族工作在內的各項工作的具體開展提供政治定位、點亮行動的明燈。在深化改革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行動指南,更有助于確立民族共識、鞏固集體認同、鑄牢整體意識,激發廣大黨員和人民群眾的建設性與能動性。
有助于匯聚集體智慧,凝聚發展力量。諺語有云,“眾人拾柴火焰高”。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行動指南并努力維護共同體的行動舉措,實際上是一個智慧聚集與力量凝聚的過程。如亞里士多德所言,“每一個別的人常常是無善足述;但當他們合而為一個集體時,卻往往可能超過少數賢能”。歷史經驗也告訴我們,正是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效發揮中,我們黨和國家才團結帶領各族人民實現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飛躍。因此,新時代仍需努力鑄牢這種意識,以充分凝聚人心、匯集有效資源、整合進步力量。
有助于共筑精神家園,提供精神歸宿。現代社會在帶來豐饒物質的同時,也裹挾了浮躁、焦慮與不安,而后者的凸顯即是共同體意識缺失所帶來的精神空虛的表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際上是扎根中華文明的沃土,汲取民族文化的營養,創新性地構筑安寧真誠的精神家園,形成一個共同認同、棲息的精神意義世界。唯有如此,才能滋養并慰藉共通性的內在心靈,形成精神上的共有歸宿。
有助于維系良好秩序,鞏固國家善治。有情有義,方能行穩致遠,一個國家和民族也是如此。大家有情有義,同鑄共同體意識,才能開展有效的互動與合作,形成充滿活力的制度體系與治理格局。共同體意識的存在與鑄牢,是善治形成并鞏固的重要條件,特別是其蘊含的權威理念、規范意義,是成員形成正當性、有序性觀念和行為的重要依托和體現。與此同時,共同體意識還蘊含著一種對未來的積極期待,從而對秩序的未來延續與創新提供良好的保障。這些都將有助于促進成員主體的多元合作與共治,增進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福祉。
有助于促進民族振興,捍衛集體尊嚴。集體尊嚴是一種不可冒犯的獨立自主狀態,但更是一個贏得尊重的擔當貢獻過程,這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大家共建共有的價值感。這種尊嚴狀態既建立在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堅實基礎之上,又依賴于每一個國人的付出、擔當與貢獻。尤其是對于我們這個在近代蒙受外來侵略、內部衰敗苦難的民族而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因此,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鑄牢與否,直接關聯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興衰和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