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電視劇觀后感
《秦始皇》是一部由閻建鋼執導,張豐毅 / 高明 / 劉威主演的一部劇情 / 傳記 / 歷史 / 古裝類型的電影,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觀眾的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秦始皇》電視劇觀后感1
在看完《百家講壇》之后尋得這部劇結合著看,總體值得推薦。
1、總體是符合歷史的,并且多處引用了史記上的記載;
2、人物形象塑造的很不錯,秦始皇的精明、睿智、果斷、霸氣;李斯的唯唯諾諾、明哲保身、學富五車;趙高的奴性、溜須拍馬、狐假虎威;華陽夫人的巾幗英雄本質,表現得都很細致入微;
3、劇中對秦始皇、公司扶蘇等人是做了美化的。并且為了讓劇豐滿,更生動的體現歷史人物的性格,更人性化的解釋秦始皇的各種歷史謎團,劇中虛設了多個角色,如黎姜,敏代,綠娘,二更三更,嬴成等;
4、不過劇中也有很多細節有誤導觀眾之嫌,坑儒并非坑儒士,而是坑術士方士;公子扶蘇也沒有這么英明的了解到趙高李斯的謀反,而是掩面大哭,不顧蒙恬的勸阻自我了斷;秦始皇第五次巡游的原因;范於期叛逃的原因,并且他叛逃之前并不是這個名字;呂不韋之死是由于嬴政沒錯,但并不是嬴政直接賜的毒酒,最大的誤導:秦始皇身世之謎,本劇明確表明嬴政是呂不韋之子,但歷史真相是什么,各有說辭。
《秦始皇》電視劇觀后感2
看完了,總覺得想寫點什么,可是又無從下手。看了如此多的帝王劇,這位大概是最具贊譽和非議的一個了。說實話,我喜歡他的自信和勇敢,霸氣和狂妄,甚至于自以為是。最為君王,他大概和前些日子看得《貞觀長歌》里那位是兩個極端。一個納諫如流,一個卻是從聽不進別人的勸告,因為他覺得他是帝王,他就是對的,別人沒有權力也沒有能力對他的行為做出任何懷疑性的建議或勸告。這是一種自信,更是一種自負。但同時,他的性格卻應該也是那個大一統時代所必須的。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七分天下必將統一于一。這樣的形勢需要法家“法術勢”的思想,更需要一個高度集權,說一不二的帝王來踐行它。統一過程困難重重,各方利益很難均衡,如果沒有一個強有力的君主統御萬方,不難想象一個螺絲就會讓一架機器癱瘓下來。所以他成功了。但他又不是一個能閑下來的人,換句話說就是一個能折騰的人,是一個沒事找事的人。他喜歡征服,征服了秦國的一切,進而征服六國。征服了周圍的人,又想征服天下人。可是這些都做到了又該做什么呢?于是,我們歷史書上學的接踵而來,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修馳道,修皇陵,修長城……他以統一作為對六國人民的恩賜,卻不想他的勞役無度已使人民怨聲載道,殺人如麻已使他變成了暴虐之君。
呂不韋是前半部分的核心人物。作為一個商人,他一生做的最大的一筆買賣大概就是投資秦始皇他爹了。可我從劇中看到的卻不是一個商人的面孔,而是一個城府極深,目光遠大,心懷抱負的政治家。他想培育的,是一位能統一六國,開創一代偉業的萬世之君。從把趙姬送給異人那天起,他就開始了他的預謀。在嬴政他爹(是不是他親爹暫且不說)當上秦王之后,他費盡千辛萬苦把嬴政母子從趙國救回,并把嬴政順利推上皇位。(當然,繼位那塊破綻百出,可算作這個劇的一大敗筆。)他以仲父和老師的身份出現在嬴政年前,對他從小進行近乎嚴苛的教育。騎馬射獵,讀書習字只是基礎,更重要的是教他怎樣做一個君主。他要讓他成為統一六國的最偉大的帝王。但隨著嬴政的長大,渴望權力的他與不肯放權的呂不韋之間的矛盾日漸尖銳,而嬴政似乎并不理解他的良苦用心。終于在王權集中之后,免不了作為樹立王權威望的犧牲品。一杯鴆酒,葬于洛陽。可喜的是嬴政并不是真的無知,他只是把這當做王權路上的一個墊腳石罷了。在他心里,他還是那個仲父。可是嬴政做到了霸道,卻沒做到呂不韋所想的以霸道行王道。得到了天下,卻失掉了人心,最后還是免不了失去了天下。
嫪娭是個小人物,卻在嬴政王權集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正是對他的平叛,使得王權集中這一沒有故事的事件變得蕩氣回腸,讓人感覺王權真的是天命所歸。
李斯的一生正是驗證了呂不韋對他的那句評論“才能有余,膽氣不足,”以及他自己對自己的評價“從廁中鼠到倉中鼠”。作為一個文臣,能在暴虐的秦始皇身前幾十年位居高位,我想除了會做人之外,才能是毋庸置疑的。可就是因為他那點膽氣,在秦始皇死后一嚇唬就倒向了趙高一邊。他也的的確確是只老鼠,不管是廁中的還是倉中的,最后為了自己的小利選擇了屈服,卻最終還是難免一死。
應了我以前寫的那篇日志的主題,好的電視劇總會有愛情穿插其中,《秦始皇》也不例外。且不說嬴政與敏代公主的政治婚姻變成了真愛,他與黎姜的愛情真可以算作在充滿暴力與政治的電視劇里僅存的一點溫馨了。嬴政并未因為當上了秦王而忘記了那個兩小無猜,甚至于違背眾意娶她為后,而她為了他的君王霸業縷縷拒絕。她對他的愛眾人皆知,到她卻為了讓兩人之間的感情永遠只是政哥和四丫似的純潔選擇了苦守。于是,我們看到了秦王一輩子只有妃沒有后,看到了黎姜一輩子單身。黎姜是嬴政僅存的精神寄托,從她,我們看到了他還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愛的人,他也渴望一種正常人的生活她是嬴政煩躁之余僅有的一點慰藉。
《秦始皇》電視劇觀后感3
畢業后一直反對看連續劇,一是占用時間過多,二是大多為肥皂劇。今年春節期間沒有像往年忙于走親訪友,而是在家陪家人,期間陪老媽看了幾集電視劇,其中《秦始皇》、《喬家大院》和《孝子》印象最為深刻。三部片子分別講述的是:王道、商道和孝道。細細體味,定有斬獲。于是決定下載來看,可跳過不少廣告時間,呵呵。
自當年《戲說乾隆》之后,類似的宮廷皇族野史就屢拍不爽,《秦始皇》也應歸為此類。片中贏政當屬呂不韋政治投機之產物,贏氏之大秦王朝應為呂氏王朝,此為呂氏春秋也。然則,吾認為:成始皇者呂不韋也,敗始皇者亦不韋也!當然,贏政扭曲的心靈也為日后的暴政埋下了伏筆。呂不韋巧于心計,如若對兒童心理學能有一定的學習,定能將始皇帝塑造成李世民般的一代明君。大秦王朝毀于呂不韋安插在贏政身邊的兩個近臣:李斯和趙高。前者,見利忘義、見風使舵的卑鄙小人也(吾恥于與此等賤人同姓啊);后者,哈巴狗的真實寫照!
贏政確實為開國明君,一代梟雄。然而,開國與治國需要不同的方略。其剛愎自用、好大喜功確為敗筆,而其帝王權術玩弄得可謂淋漓盡致。治國與治司有許多異曲同工之處,帝王權術不可不學啊~!
“文臣死諫,武將死戰!”是我在片中最喜歡的一句話。
《秦始皇》電視劇觀后感4
商鞅變法,這個故事幾乎人人都知道。這次變法是人類從奴隸社會進入了封建社會,意義重大。(歷史書上寫的)話說秦孝公繼位之時,六國便建立聯盟,準備共同誅滅秦國。此時秦國內部一貧如洗,外有強敵隨時入侵,真可謂內憂外患。魏國丞相公輸座在即將病逝之時,向魏王推薦了他精心培養的人才衛鞅。可魏王卻認為有房間就足以成大業,不聽其臨終之言。
秦國國君又頒布了求賢令,號召天下人才,衛鞅隨即去了秦國。到了秦國,他并沒有直接去找秦孝公,而是苦訪了三個月,查看民情。秦孝公和衛鞅長談,相見恨晚后來,秦孝公力挺衛鞅變法。在經歷一系列艱難險阻后,衛鞅終于變法成功,秦國國力不斷增強,領土也不斷擴大,可是年僅四十余歲的秦孝公卻得了重病,沒多久就病逝了。在臨終前,還當著小兒子的面對衛鞅說了一句十分不得當的話:“能扶,則扶,不能扶,則自立為秦王。”
今天子即位后,則對衛鞅有了猜忌,后來便把其打入囚牢,權臣們都高呼要車裂衛鞅。新國君嬴駟最后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向衛鞅請罪,可是又迫于形勢不得不殺掉他。衛鞅對嬴駟說:“等我死后必下便可以,以六國逼殺衛鞅征討之。”后來,刑場上,在群眾的哀悼聲中,衛鞅被車裂了。
未央如此之忠誠,實在是令人敬佩,自己嘔心瀝血變法,大公無私,一心對秦國好,即使在將死之時還為秦王出謀劃策,真忠烈之士。這讓我想起了革命先輩們,為了后輩們能過上幸福的生活,寧愿舍棄生命。
衛鞅——一個傳奇的人物,他的出現對歷史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并且其身上擁有的閃光品質,也值得我們學習。
成語內憂外患:多指國內不安定和外敵侵略。有時也比喻個人的情況。如:《管子·戒》:“君外舍而不鼎饋,非有內憂,必有外患。”又如:擺著那些七零八落的人才,要支撐這個內憂外患的天下,越想越覺危險。——清·曾樸《孽海花》第二十一回
成語一貧如洗:窮得象用水洗過似的,什么都沒有。形容十分貧窮。如:元·關漢卿《竇娥冤》楔子:“小生一貧如洗,流落在這楚州居住。”又如:當時父親赤手空拳出來做官,家里一貧如洗。——鄒韜奮《我的母親》
《秦始皇》電視劇觀后感5
《秦始皇》六部十一卷到今天就正式全部看完了。在看的過程中,有許許多多的感觸,感想,也在微博上一一進行了闡述。原想,在全部完結后,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以表達我對此書的贊嘆以及大秦文明的敬仰。然,此時此刻,回首大秦一部部大事件,一件件大手筆,一代代惕厲奮發、堅強剛毅的君臣股肱,我卻不知自己該說什么了。
古語曰:讀史以明志。老公說,讀書貴在指導生活。將閱讀大秦帝國的總結落腳于此兩點,于作者,于歷史而言,是小了。然,于我,于老公,于我們這個小家來講,是實實在在的被激勵了。大秦歷代君臣之堅強剛毅、惕厲奮發、宵衣旰食、精誠一心、極心無二慮的為人為政作風,無時無刻不在激勵著我們努力奮進……
性格決定命運。這也是閱讀《大秦帝國》諸多歷史人物之后最深徹的感悟之一。縱觀歷史,唏噓不已。真可謂“成也性格,敗也性格。榮也性格,辱也性格也。”讓我們更加重視對自己性格的反思磨礪及培養。唯“堅強剛毅、惕厲奮發”方能“博大深遠,震古爍今。”誠哉斯言也。國運、命運無不如斯。
曾和老公說過,《大秦帝國》值得一讀再讀,每讀常新。我會至少再讀三遍的。的確,《大秦帝國》是我近年來讀到的難得的歷史小說。拘于我現在的閱歷,可能很多觀點理解的還不到位。然隨閱歷的增長,再來重讀此書,見解收獲會更多吧。
因整部書閱讀期間,適逢孕期。劉岸開玩笑說:你們家寶寶長大必然了得。胎教都是《大秦帝國》之煌煌巨著。揶揄而笑。但我是希望貝貝在肚子里可以感受我閱讀此書時候的感受的。黑色裂變的崛起,國命縱橫的跌宕,金戈鐵馬的驪歌,陽謀春秋的智慧,鐵血文明的輝煌,帝國烽煙的悲歌。一部史書,250年大秦史。幾多光焰,幾多燦爛。無極之外,復無極也。其文明之輝煌,其人才之濟濟,若星漢燦爛,無出其外也。大哉,大秦帝國。
滄海桑田,白云蒼狗。偉大的秦帝國驟然消失于歷史的天宇,然大秦文明不朽。
成語實實在在:真實,不夸張,現實存在的。如:鄧小平《關于經濟工作的幾點意見》:“就是說,我們的工作要扎實,效果要實實在在。”又如:我們需要實實在在干活的人。
《秦始皇》電視劇觀后感6
自從秦始皇嬴政即位經歷了治水以及任用賢才以后,秦國變得愈加強大。反觀六國,都十分迂腐,與秦國簡直是鮮明的對比。于是,秦始皇統一天下的野心便日益增長,秦國先滅了韓國,然后亡了趙國,之后又把矛頭對準了燕國。
此時燕國國力薄弱,但其卻靠依附于大國而存在。秦國要滅大國,必須先剪除燕國這個羽翼。燕國也曾有強大的時候,在燕昭王時期,樂毅變法使齊國強盛,侵略齊國甚至險些將其滅亡。可后來卻在經歷了幾個昏庸的君主之后,使燕國漸漸衰落了。當時燕國是燕王姬喜為燕國國君,在秦國做人質的燕國公子太子丹逃回秦國。太子丹與姬喜相處三月余,便重新獲得了父王的完全信任,開始總攝政事,燕國便開始了謀劃抵抗秦國的入侵。
太子丹清楚地知道,秦國的滅國大戰即將實施,若不及時早謀動手,只怕燕國連最后的時機也沒有了。并且,秦國上卿頓弱坐鎮燕國,多方通連燕臣,自己的舉動很難逃過頓弱勢力的查探。好在其久為人質,寄人籬下,已錘煉出一種縝密機警的秉性,幾年內將此事做得絲毫不露痕跡。
后來,田光向太子丹舉薦了一位劍士,名曰荊軻。太子丹謀劃用荊軻去行刺秦王。秦國將軍樊於期又逃往燕國,太子丹便借獻樊於期人頭和割地之名,使荊軻以使臣的身份出使秦國。再后來,荊軻行刺秦王失敗,燕國始終難逃一劫,被滅了國。
荊軻刺秦,實屬燕國無奈之舉。幾代燕王昏庸無能,秦國滅燕近在咫尺,太子丹也無力回天。但荊軻此舉實在是令人震撼,以秦王之威,以秦國之強,荊軻孤身刺秦,而且差一點就得手了。太子丹也十分令人贊嘆,反正遲早都是一死,不如放手一搏,勇烈而亡。但又想來,提一匕首欲改天下,未嘗聞也。即使荊軻成功刺殺了秦王,也只是緩兵之計,難道秦國始終后繼無人嗎?
荊軻的好友高漸離,也十分令人敬佩。秦王統一天下后,發現了高漸離的行蹤,因愛惜其善于擊筑,并且是天下聞名的大樂師,便免了其追隨荊軻的死罪,用馬尿熏其致使雙目失明,在咸陽宮做了樂師。有一天,高漸離在擊筑時,嬴政聽得入神,高漸離突然舉起了大柱猛然砸向他,但還是行刺失敗。
在這一段的歷史中,我讀到的不僅僅是秦滅燕國的過程,還感受到了為國至死不渝的精神和永遠的友情。
成語緩兵之計:延緩對方進攻的計策。指拖延時間,然后再想辦法。如: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九回:“孔明用緩兵之計,漸退漢中,都督何故懷疑,不早追之?”又如:話大決意要殺陶三,監生恐鬧出事來,原為緩兵之計。——清·劉鶚《老殘游記》第七十二回
成語后繼無人:繼:繼承。沒有后人來繼承前人的事業。如:羅瑞卿《黨的三大作風的楷模——回憶周總理》:“這位老中醫的醫術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而且后繼無人。”又如:這項偉大的事業怎么會后繼無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