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鄧稼先事跡觀后感
看完一部作品后,能夠給我們不少啟示,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觀后感了。快來參考觀后感是怎么寫的吧,下面小編帶來關于鄧稼先事跡觀后感7篇,希望大家喜歡。
關于鄧稼先事跡觀后感篇1
在寒假的時候,爸爸帶我去電影院看了一部非常具有教育意義電影。這部電影的名字叫做鄧稼先,里面的那種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光看完整部電影之后,其中有兩人電影讓我十分感動和難忘。第一點就是鄧稼先在看自己女兒的時候和道別,還有一個就是妻子26年里面第一次看到他工作的基地,和他一起在基地里行走的場景。鄧佳鑫無疑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人士,他為我們國家付出了許多。相信很多人都會在意兒女情長,在乎家里面的感情。
可是鄧稼先為了祖國的繁榮昌盛,為了給祖國貢獻出屬于自己的一份力量。它只能夠將自己的兒女情長深埋在自己的內心深處。為了我們國家能夠站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他不知疲倦地帶領著自己的手下日夜工作。他一旦選定目標的話,就不會放棄。即使在他最后的時候,他依然還會給我們國家提供核武器的發展方向這方面的建議。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偉大人物的付出,我們國家才會在那么短的時間內迅速昌盛起來。想必了解歷史的人都知道,我們國家在剛見我的時候是非常的貧窮落后。
那個時候,面對世界上的一些問題,尤其是涉及到領土或者是政治外交的問題的時候,總是不平等的。我們國家必須要迅速發展起來,必須要能夠保障自己祖國人民的利益。雖然說一個人的力量很小,但是每個人為了祖國的繁盛,奉獻出的力量就是很大的。也正是因為這些始終為祖國著想的人才會讓我們國家以那么快的速度崛起。像鄧稼先這樣始終為國為民為了祖國可以犧牲一切的科學家們,他們是偉大的,他們給我們這些后代留下的是非常濃厚的民族自豪和精神財富。
關于鄧稼先事跡觀后感篇2
本周末,我看了一部電影,名為《鄧稼先》。看完后,千萬思緒如波濤奔涌至心頭。
《鄧稼先》這部電影主要講了從美國留學回來的鄧稼先,為了中國的核彈事業發展,隱姓埋名幾十年,一直默默地貢獻著,最終得了癌癥而離開人世。
鄧稼先作出了這么多,他是成功的,不管是什么樣的人,只要按照自己內心的想法去做,也都是成功的,像楊鏈,雖被魏忠賢害死,但他盡到了自己的職責,將光明與善良傳播了出去,所以他是成功的。而崇禎,在李自成即破城之時,他選擇了自盡,他打算用那種方式表達他的觀點:一、絕不妥協;二、絕不當俘虜;三、尊嚴。于是,在那天夜里他登上了煤山,就這樣嗎?就這樣吧,他留下了最后的遺言: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尸,勿傷百姓一人。例舉了這么多古代人物,再把眼光投向這位中國的大功臣身上,他教會了我們世間萬事成功的唯一真理,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如果覺得我說的有點無厘頭,那么徐宏祖便可以證明這一切,他曾自身游歷中國的大江南北,留下來的筆記的剩余部分就被編成了《徐霞客游記》。
鄧稼先亦如此,為祖國,為人民,放棄了所謂的名譽,在中國最荒涼的地方從事著極危險的核試驗,即使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辭,因為,他已經成為超出凡人的所在,他心系著國家與人民,也做到了那一點,他是成功的,也是值得我們所學習的,學習的不僅是那種高貴的精神和品質,還有他那用完美的人生所詮釋的一個最重要的道理: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做到這一點,足矣。
關于鄧稼先事跡觀后感篇3
今年寒假,我有幸通過熒屏認識了一位科學偉人——鄧稼先。
二戰結束后,中國處于十分落后的時期。鄧稼先在隱名埋姓的情況下,被派往他地進行極為危險的工作——研制原子彈。原子彈的材料有一種放射性的物質——鈾。人體如果被輻射,將患上幾乎無法治愈的疾病。鄧稼先經過了深思熟慮,告別了家人,踏上了旅程。
在研制原子彈的過程中,鄧稼先付出了很多的精力。他和同事經過8次計算,驗證了外國科學家留下的數據。但是,在制造中,一個車間發生爆炸,很多心血都白費了。但是鄧稼先毫不氣餒,在一切重建完畢后,又開始了自己的工作。他這種刻苦鉆研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經歷了許多個日夜,第一顆原子彈終于造好了。大家都穿上了軍裝,興高采烈地來到了西北核試驗場。不久,喇叭聲中響起了:“10,9,8……2,1,起爆!”只聽到“轟——”的一聲,一朵黑紅相間的蘑菇云騰空而起,爆炸成功了!看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我也很高興!
在后來的一次和試驗中,一顆原子彈引爆成功,但是大家都沒有聽到聲音,鄧稼先覺得奇怪,就自告奮勇地說:“我去看看!”其他同事要求同去,他擔心危險,拒絕他人同去。他穿著厚重的防輻射服,查看事故,結果不幸受到了輻射。
后來鄧稼先的身體每況愈下,最終他離開了工作崗位,臨終前還不忘撰寫文章。他的這種不畏困難,遇到危險從不退縮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雖然他已經去世多年,但他作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發明者,他將永遠被世人銘記!
關于鄧稼先事跡觀后感篇4
不知從何時開始,似乎我的生命中,少了些感動。
我猜,那是因為我的眼睛,不再是總角之年的黑白分明了。無論看什么光輝的事物,總像是隔著層淺淡的云煙。輪廓未變,卻再難以察覺它的光亮奪目,而為那明媚受到觸動。
不曾想過,當我看到了那在漫漫滄漠之中,宛若鑄劍于九天的硝煙之時——即便那僅是銀幕中不甚真實的特效——即便隔著荏苒的歲月,那明晰不再。
——那一剎,確是受到了久未曾謀面的震動。
然而那驚世一幕稍縱即逝,影片一刻不停地播放下去。
我看到鄧稼先舍小家顧大家,與妻兒告別;我看到一群群科研人員不知疲倦地演算數據;我看到楊振寧在餞行宴會上失態離席、喜極而泣……如此種種,飛速地閃過,最終連成斑斕的一片絢麗。
過程雖然坎坷,但仍算是平安順利,似乎也會一直如此,直至終結。
然而,事與愿違。
影片播放到中間部分,一片大好的形式出現了轉折——空投的核彈沒有爆炸。
看到鄧稼先阻止其他人前去觀察,執意要親自上陣的一幕,我心中充滿了不解與困惑,還有隱約的忿忿——
當時,在我看來,鄧稼先如此作為,完全是無意義的犧牲。不同于他人,他背負著國家委以的沉重使命啊!作為核武器主要的研發者、研究院的院長,他有著無數未完成的重任。他理應讓助手上前察看,不必這般身先士卒。若他為此獻身,亦絕不僅僅是他自身的損失。這種做法,不甚負責。
而當我看見他跌跌撞撞地下車,在荒漠之上狂奔,踉踉蹌蹌地沖向那片死神駐足的地方之時——倏地,一股難以名狀的明悟與驚異從心中急速蔓延開來。
那是一種多么大的對于事業的熱愛,與奮不顧身、全身心投入國家事業的心意啊!
的確,這并非高明的權宜之計。然而此時,他亦不是嚴謹冷漠的科研人員,也并非后人口中的“兩彈”元勛,他只是個誓死捍衛自己心中摯愛之物的普通人罷了。
——又或許,在他樸實忠厚的心中,自己的生命并非重于他人。而他,則應該做出與領導身份相符的奉獻。
看著他沖上去捧起核彈頭后,方才幡然醒悟猛地丟下它,又跌跌撞撞地跑回吉普車的舉動,只覺心都揪緊,喉中仿佛哽著什么。這一刻,在我眼中,這已不是一部電影——而是彼方,已逝的斯年。
如此一個人,如此一個擁有可敬精神的人,他的結局實在不該是因為事業做出了絕大的犧牲,因而早早離開人世。
影片結束后,我仍久久低回,而后喟然。
心中滿溢的,是確鑿的感動。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這是一個偉大的靈魂,把自身同所愛的事業、所愛的國家,緊緊地聯系在一起,置個人生命于不顧,把為國家、為事業奉獻作為自身最高的幸福。他為核武器的研發奮斗,為國家的未來奮斗,亦是為民族的尊嚴奮斗。即使是在生命的盡頭,也竭盡全力,為祖國獻上一片赤誠。
原來我那能夠覺察美的眼瞳未曾蒙塵,它只是漸漸看淡了那些淺薄的是非,將無謂的感動從我的視野中剔除。
然而在真美、在大愛面前,我仍會被它們的燦爛觸動心靈。
它們亦不會因時光而褪色——
如鄧稼先其人。
關于鄧稼先事跡觀后感篇5
看了電影《鄧稼先》,我的心情波瀾涌動,就是那么一群人,用黑板和粉筆、稿紙和算盤,制造出了威震世界的中國的原子彈。我們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奇跡。也許,這樣的奇跡只有在我們這樣偉大的國家才能實現。這就是我們先輩的創業精神,這就是我們共和國的歷史。看完此片,我看到了一個時代的激情,看到了共和國前進的基石,看到了共和國真正的明星,讓人震撼,讓人折服。而兩彈元勛鄧稼先,無疑成了他們當中的星中之星。
影片借助簡潔的場景、樸實的語言、入微的細節,真實還原出這位科學家的至愛真情。我看到鄧稼先舍小家顧大家,與妻兒告別;我看到一群群科研人員不知疲倦地演算數據;我看到楊振寧在餞行宴會上失態離席、喜極而泣。鄧稼先是頂尖的物理學家,他完全有選擇不一樣的人生道路的機會,像他的好友楊振寧一樣留在美國,過著風光的日子,當時也有很多人勸他留在美國。然而,他懷著一顆報效祖國的赤子之心,放棄了優越的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毅然回到國內。回國不需要理由,不回國才需要理由,這是鄧稼先說的,也是他做出選擇的充足理由,因為他知道,新中國需要他。
鄧稼先為中國核事業貢獻了畢生精力,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身上集中體現出的赤誠的愛國情感、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實實在在打動了我的心。心懷強國夢想的他,早已將個人的名利得失置之度外,甘愿隱姓埋名于戈壁荒漠,一扎就是數十年,環境惡劣超出常人想象。但他為了神圣的事業,義無反顧選擇了堅忍。他不能照相留下終身遺憾,不能發表研究成果,更無法與親朋好友分享喜悅,他嚴守秘密,忍了下來;明明是為國家立了大功的人,卻因為這不能說的秘密被抄家以致連累妻子兒女,他心痛且疚,還是忍了下來; 心有大事業,成就大目標。世人看見的多是壯麗輝煌的果實,又有幾個人能了解這過程的曲折艱辛。一個人如果沒有堅定的信仰,朝著既定目標堅持不懈的努力,歷經磨難終不改其志,無怨無悔奉獻畢生。浮華時代,我們更需要向鄧稼先學習,繼承發揚“兩彈一星”的精神,踏實做人,認真做事,頂得住壓力,耐得住寂寞,受得起委屈。
關于鄧稼先事跡觀后感篇6
我們的語文課上,老師給我們講了《鄧稼先》這一課。原來我連鄧稼先都不知道是誰,老時間晚了這一課之后,我深感慚愧,而且我受到了深刻地教育。
鄧稼先是我國研制和發展核武器的重要技術領導人,為我國成功研制原子彈、氫彈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的貢獻。鄧稼先于1920年出生在安徽省懷寧縣。在北平上完小學和中學以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聯大畢業。1948年到1950年赴美國普渡大學讀理論物理,獲得博士學位后立即乘船回國,1950年10月到中國科學院工作。1958年8月奉命帶領幾十個大學畢業生開始研究原子彈制造的理論。
這以后的幾十年間,鄧稼先始終站在中國原子武器設計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線,領導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的原子彈和氫彈,把中華民族國防自衛武器引導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_年10月16日中國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
1967年6月17日中國爆炸了第一顆氫彈。
這些日子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華民族完全擺脫任人宰割危機的新生日子!
1967年以后鄧稼先繼續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對國防武器作出了許多新的巨大貢獻。
1985年8月鄧稼先做了切除直腸癌的手術。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術。在這期間他和于敏聯合署名寫了一份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核武器發展的建議書。
1986年5月鄧稼先做了第三次手術,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鄧稼先是一個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是忠厚平實的人。他真誠坦白,從不驕人。他沒有小心眼兒,一生喜歡“純”字所代表的品格。他是最有中國農民的樸實氣質的人。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_才給他追授了“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我們應學習他的精神,將他的精神繼續發揚下去。
關于鄧稼先事跡觀后感篇7
觀看了人物紀錄片《鄧稼先》之后,我深深受到了震撼與感動。鄧稼先的愛國之情,為國犧牲的偉大精神深深地讓我感動。
我們知道,中國的近代史是一部血與淚的歷史,那時候的國人遭列強欺辱,國人生活窘迫,到了饑餓的死亡線上掙扎。無數英雄先烈為了國家為了民族流血犧牲,換來了新中國的成立。可是新中國成立以后,百廢待興,尤其是在國防尖端領域急需攻克原子彈、氫彈技術。
鄧稼先作為難得的物理研究領域人才,隱姓埋名為國家日夜工作,承受著巨大痛苦與壓力,終于用了七年的時間研制出了原子彈,讓我們國家不至于遭受外國的核威懾,能夠屹立在世界之東方。《鄧稼先》當中講述鄧稼先工作期間身上患上了疾病,躺在病床上也依舊帶病工作,后來臨死前都囑托妻子一定要交付他制定的核發展規劃藍圖到單位。
我覺得,鄧稼先這種為國捐軀、愛國之情、全心專注的高貴品質,指的我們當代每一位青少年學生學習,一定要從《鄧稼先》當中有所領悟,用這些道理時時刻刻鞭笞自己,當我們遭遇逆境與挫折,也一定要咬緊牙關堅持,直到最終實現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