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全國脫貧攻堅楷模事跡有感心得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_的重要使命。那么你們知道關于2021全國脫貧攻堅楷模事跡有感心得內容還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準備2021全國脫貧攻堅楷模事跡有感心得范文,歡迎參閱。
全國脫貧攻堅楷模事跡有感心得一
那時候覺得她最大的特點就是愛笑,是大大咧咧的那種笑,好像永遠沒有煩心事似的。嗓門大,愛唱歌,尤其擅長《青藏高原》,每次唱K的時候,最后的高音部分總要請她來壓軸。”張小娟的大學同學張新宇說。
張小娟出身普通農家,家境一般。她在上大學期間,勤工儉學,努力賺錢補貼家用。在艱苦的條件下,她總是樂觀開朗,積極向上。在烏蘭的記憶中,張小娟特別懂事, “上大三的時候,她兼職給學生補課,補課很辛苦,課余時間基本不在宿舍,發工資后還請我們吃飯,她是個既節省又大方的好姑娘。”
張小娟的大學室友賴虹回憶說,在本科期間,張小娟并不是班里成績最突出的學生,但她讀書很認真,一到考試通宵背書時,總是滿頭亂糟糟,讓頭發做發愁狀。“她在我心中永遠是22歲時意氣風發、善良開朗的樣子。”
張新宇還記得,快畢業的時候,他問小娟,以后最想做什么,她說就想一直坐在國圖那棵銀杏樹下看書,聽著風吹樹葉的聲音,等著太陽慢慢轉過來照在南邊那一排窗戶上。“小娟描述得特別有畫面感,一切鮮活得就像昨天發生的一樣,而她的人生已經再也沒有了想象中的可能。”
“畢業后的一個春天,我們在學校附近小聚,席間得知那天正好是她的生日。就在魏公村的轉角處,同學們買了一大束太陽花送給她。她欣然接受,緊接著便展露出了標志般的笑容。誰知道那一面竟成了永別。”張新宇悲傷地說。
年少時的分別,雖然也會難過,但同學們覺得天大地大,相見有期。她留給大家的最后印象,就是像那束太陽花一樣,永不凋零的笑容。
全國脫貧攻堅楷模事跡有感心得二
小麥膚色、眼睛雪亮、笑容爽朗……看完張小娟的事跡,我眼前浮現出的是這樣一個熱愛工作、熱心生活的年輕女孩模樣。從事工作十年以來,心系家鄉,扎根基層,兢兢業業,不辭辛苦,她是高原最堅韌盛放的花朵。如今花朵凋謝,遺憾之余,也要將以張小娟為代表的基層干部精神發揚光大 ,讓格桑花永葆芬芳。
學習榜樣精神,傳承楷模力量。以張小娟為代表的年輕鄉村干部是基層建設中的有生力量,他們有干勁、有拼勁、有想法、肯吃苦,對于廣大年輕干部干事有著很好的帶動作用。各級機關要善于挖掘典型人物,采取多種方式對扎根基層和奮斗著的基層干部們進行多角度深度宣傳。如下鄉調研、邀請典型人物座談、榜樣紀錄片等,通過親身接觸、感受榜樣工作環境、群眾評價和干事熱情,營造“學、趕、超”的積極工作氛圍,讓榜樣無私奉獻、愛崗敬業、艱苦樸素的精氣神得以傳承發揚,讓高原格桑花的芬芳浸潤每一方土地。
做好基層保障,激發工作熱情。同張小娟一樣扎根基層的干部不在少數,工作環境的艱苦能夠磨練一個人的意志,但也在一定程度制約了年輕人干事創新的可能性,難以“甩開膀子,邁開步子”開拓基層工作新天地。為基層打牢基礎保障,完善資金保障、基礎設施,同城市信息互聯互通,為城鄉密切交流提供更多機會和平臺,讓基層在了解最新政策的基礎上密切結合鄉村實際,為基層脫貧致富加速助跑。同時,逐步形成人才流動機制,激勵廣大干部下基層鍛煉,形成靈活、流動、多元的基層人才體系,讓基層工作不斷推陳出新。
張小娟用她三十年的生命書寫了一個不為名利,敬業工作的基層干部短暫的一生。 “寧可壯烈的閃爍,不要平淡的沉默”,這是對張小娟生命的最好闡釋,也是對以她為代表的基層干部最樸素的寫照。在艱苦高寒的高原之上,一株株格桑花鋪就的錦繡,繪就成了高原最動人的風景。芬芳路上,趕路人仍在埋頭向前。
全國脫貧攻堅楷模事跡有感心得三
電影《白晝流星》里的一對少年流浪兄弟,在遇到扶貧干部李叔的時候,人生開始發生變化。兄弟倆見證了神舟十一號飛船成功著陸的歷史瞬間,見到了草原寓言中的“白晝流星”。
“要是有一天,人們能在白晝里看到夜晚的流星的時候,這片窮土才會被改”,其實對于兄弟倆的人生,李叔才是那顆改變命運的白晝流星,他在祖國北方邊疆點燃了希望之光,讓兄弟倆的人生發生了改變。
在祖國西南的美麗古城麗江,我們也同樣看到了白晝流星的閃亮。她叫張桂梅,一個從祖國東北來到西南的普通教師,她憑一己之力撐起了一所學校,也撐起了無數失學女孩的希望。人們說:“有她,就有光。”
是啊,她就是白晝流星,她的光芒照亮白晝與黑夜,她已然成為傳奇。
因為被照亮,所以選擇照亮人
張桂梅老師的人生充滿坎坷,從小家庭子女多、生活并不富裕,在人生最幸福的時刻痛失相濡以沫的丈夫,后來張老師又不幸得了癌癥。命運仿佛一直在捉弄著她,讓她遭受如此多的不公,但是“那些打不倒你的,終將使你更強大”。
張老師患病后,她不愿給學校增加負擔就忍痛瞞著。但是她被病痛折磨得痛苦至極,走路艱難甚至難以起身,最后只能告訴學校。學生知道張老師生病后,為她上山采摘野核桃,家長們也采摘靈芝磨成粉為她補身體。這些小小的善意舉動,全部銘記在她的心中。
云南華坪縣婦聯也發動全縣為她捐款,那些零零散散的毛毛錢也許就是農家攢了許久的收入,也許是進城來回的路費,也許是孩子的新衣,也許是全家一個月的口糧。正是這一點一滴的善心,救活了張桂梅,也讓她決心燃盡此生,照亮前方的道路。
張桂梅說,“我對自己說,活著吧,好好活下去,這座小城對我有恩,活著還可以還還人情債。”所以她以近乎瘋狂的方式,透支著自己孱弱的生命,把往后余生奉獻給教育事業,只為給那些被忽視的生命提供更多的機會。
白晝里的流星,不被定義的人生
這個世界對女孩充滿了所謂定義,譬如“女怕嫁錯郎”,譬如“女孩是潑出去的水”,譬如“女孩就是賠錢貨”。當女孩的人生被定義,選擇就成了錯誤的事情。女孩難道就該隨便嫁個人嗎,女孩就只該哺育后代嗎,女孩就不配受教育了嗎?
當一個女孩十三四歲就嫁了人,那她的人生也就困在大山之中;當一個女孩上完初中就輟學,那她就只能圍著自己的丈夫和小小的灶臺。這大多是悲劇的開始與重復,很多女孩因為過早失學,只能從事最繁重的體力勞動,甚至對同性充滿歧視,等自己有了女寶寶,有的還會遺棄。
在張桂梅的心中,女孩的人生不該是這樣的,女孩應當和男孩一樣,能夠走出大山去見識世界,去了解生命的可能性。她們也可以和男孩一樣,擁有同樣的機會,從事喜歡的職業,享受生育的權利。這也是她辦免費女子高中的初心,讓每一個女孩能成為主宰自己命運的白晝流星。
所謂貧困,更多時候并非物質資源的匱乏,而是知識的缺少和理性不足。背后的根本還是缺少了教育。當女孩失去教育的機會,那么貧困就會一代代陷入惡性循環,而張桂梅憑著百折不回的信念打破了循環,她讓一個個渴望知識的眼睛放出光亮,讓她們成為大山開出的最美花朵。
奇跡恰如白晝里的流星,而她正是那顆劃破蒼穹的閃耀明星。
后來遇見她,陪我春秋冬夏
遇到張桂梅的孩子們無疑是幸運的,她是136個孤兒的“事實媽媽”,她把1600多名山區貧困女生免費送入了大學。是她陪伴孩子們,走過一個個春秋冬夏,讓這個世界充滿色彩與美好。
如果讓這些孩子寫一個和張老師的故事,那無疑這些故事會長到沒有盡頭,這些故事充滿了坎坷與磨難,但也有無數的幸福與榮耀,而對于孩子們自身的影響與改變卻是無窮無盡的。
在她們的故事里,她是不顧自身健康、四處奔波的媽媽。她時常顫顫巍巍、時常氣喘吁吁,她身體一天不如一天。但是她依然堅持拖著病體忘我工作,將自己工資、所獲獎金和社會捐助診療費等100多萬元,全都給了學校、給了福利院,給了無數貧困的女孩子。她自己卻只穿著破洞的牛仔褲,坐著最廉價的摩的,她只愿讓孩子們更好。
在她們的故事里,她是剝奪她們玩耍時間的“周扒皮”,從5點30分起床晨讀,晚上12點20分自習結束,中午只有40分鐘的午休時間,吃飯、洗碗的時間限定在15分鐘。即便在高考大省河南,這都是嚴苛至極的時間。而她想的是學生基礎差、學校條件差,那只能用時間來拼。所以哪怕學生和社會多有怨言,但是她仍然堅持,因為她知道最終的成績是會說話的。
在她們的故事里,她是永遠向前、從不滿意的老師。今年華坪女高有159人參加高考,600分以上有17人,一本線以上70人。理科最高651分,文科最高619分。這樣的成績連某些省會城市的高中都愧嘆不如,但她卻不滿意,和其他一些大城市相比仍存在不足。她想讓自己的孩子們去到更遠的地方、考上更好的大學。她說:“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臺上。”
這部故事書很長很厚,張桂梅還在用生命書寫,她也愿陪著更多的孩子走過春秋冬夏。
全國脫貧攻堅楷模事跡有感心得四
張桂梅老師的雙手貼滿了膏藥,因為關節疼痛已經很難彎曲,只能用膏藥緩解疼痛,除此之外每天還需要吃藥,早晨十多種、中午五種,這一幕讓現場的觀眾和電視機前的觀眾都心痛不已。一個名字,蕩滌了人心;一盞心燈,為我們點燃。華坪女子中學建校12年,1800多名女生從這里走出大山進入大學校園,但是張桂梅老師的身體卻每況愈下,她用生命照亮了“學子”的前行路。
行善助學,讓“學子”腳下有路。“我情況不太好,能不能讓民政部門把喪葬費提前給我,我想看著這筆錢用在孩子們身上。”這是張桂梅老師病危住院上級領導來看望她時說出的一番話。在多年的教學生涯中,張桂梅老師發現,有很多女學生讀了小學就輟學回家,或者外出打工、或者早早嫁人,一輩子都不會有太大的起色,這讓她覺得非常難過,大山里女孩子們的命運不應該就這樣被草草確定,她們也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力,應該通過獲得知識改變命運。張桂梅老師就下定決心辦一個免費的女子高中,可建一所學校何其艱難,她拋下榮譽、放下身子在大街上進行募捐,在這個過程中還有人誤解過她,說她是騙子,被人當面吐口水,甚至被放狗咬過,但是張桂梅老師都沒有放棄,在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最終開辦了華坪女子中學。張桂梅老師參加工作的幾十年,她的名下幾乎沒有任何財產,工作收入除了看病吃藥全部用來捐助貧困學生,至少捐出了上百萬元,她是孩子們心中可以依靠的高山。
傲笑病魔,讓“學子”眼前有光。“我的事業是教書,我的希望是學生,不把他們送出學校我是不會先走的。”1997年張桂梅被查出患有子宮肌瘤,收到病檢報告后她沒有讓領導、同事和學生知道,而是自己默默忍受著病痛的折磨。在之后的幾個月里,她不僅沒有停止工作,還給學生加大了復習量,每天早上6點多起床直到晚上12點休息,硬是拖到學生參加中考才進醫院手術治療,切除的子宮和腫瘤重達2公斤多。手術后醫生要求她至少修養半年時間,可是她24天后就回到工作崗位,由于傷口還沒有完全愈合,巨大的疼痛折磨著她,但她卻仍然堅持站在講臺上。就這樣,她一邊堅持工作,一邊在領導們的勸說下進行治療,每天都是一拔下針頭就上講臺,很多人都不理解,問她說為什么要這樣做?有什么好處?她總是笑著說:“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果我有企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
敬業篤行,讓“學子”遠方有燈。一位哲人曾說過,偉大往往是在平凡的夾縫中閃光。敬業,并不是要干出多么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是做好一些看似簡單平常、微不足道的“小事”。“起床咯,姑娘”“傻丫頭,快點”……每天早上五點多,華坪女子中學宿舍樓就會響起張桂梅老師的聲音,她有一個從不離手的小喇叭,每次看到有學生磨蹭,就會從張老師的小喇叭里傳來吼聲。在華坪女子中學,學生雷打不動每天5點30分起床晨讀,晚上12點20分自習結束上床睡覺,吃飯的時間也限定在15分鐘以內。一盞枯燈一刻刀,一把標尺一把銼。63歲的張桂梅堅守貧困山區從事教育事業30多年,她翻山越嶺、走家入戶做家訪工作,累計行程11萬多公里,訪遍華坪及周邊縣的1500多名學生,即使病魔纏身,卻依然堅持站在三尺講臺,她創造了大山里的“教育奇跡”。
全國脫貧攻堅楷模事跡有感心得五
當前,疫情基本得到控制,防控工作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因疫情導致的脫貧再返貧等問題對脫貧攻堅全面收官帶來了一些不利影響。“脫貧攻堅要全面收官,原本就有不少硬仗要打,現在還要努力克服疫情的影響,必須再加把勁,
狠抓攻堅工作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戰略性的講話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下達了“總攻令”、吹響了“沖鋒號”。
黨建引領,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各級黨組織要把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黨中央脫貧攻堅方針政策體現在履職盡責中,加大對口支援和扶貧協作幫扶力度。加強對脫貧攻堅工作的組織領導,脫貧攻堅工作領導小組要始終把農民群眾的利益訴求放在心中,不斷提升服務農民群眾的能力,讓群眾能夠感覺到組織的關心和溫暖,感到勞動有干頭、生活有盼頭、前程有奔頭,真正享受到美好生活。黨組織書記必須親自抓脫貧攻堅工作,把打贏脫貧攻堅戰當作一項重大政治任務,要把從嚴治黨貫穿脫貧攻堅全過程,讓脫貧攻堅的成果真正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黨員帶頭,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黨員干部作為脫貧攻堅任務中的主力軍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把貧困群眾放在第一位。積極與村民搭建交流平臺,與貧困戶“一對一結對幫扶”,認真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努力為其解決實際問題。組織幫扶黨員干部深入到聯系貧困戶,宣傳扶貧政策、幫助完成微心愿,共商脫貧之策、共謀致富之路,落實好“一戶一策”精準脫貧措施。促進項目帶動貧困戶增收,變“輸血”為“造血”,激發廣大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心勁,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