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國脫貧攻堅楷模張小娟事跡有感心得
打贏脫貧攻堅戰是一項光榮而艱巨的歷史任務,寄托著中華民族數千年的夢想,浸潤著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深沉情懷。從黨成立之日起,我們就確立了為天下勞苦人民謀幸福的目標。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準備2021年全國脫貧攻堅楷模張小娟事跡有感心得范文,歡迎參閱。
全國脫貧攻堅楷模張小娟事跡有感心得一
2019年國慶假期最后一天,當“舟曲縣扶貧辦副主任張小娟在扶貧工作中遇難”的消息從手機里彈出時,熟悉你的人怎么都接受不了這個事實。
艾青說: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你出身曲瓦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受過貧困之苦。工作生涯中,你是那么好學深思,勇于體驗生活和工作,也勤于收集各鄉鎮貧困戶的信息,你是領導的好參謀,是我們大家的“活字典”和“移動數據庫”。
出事那天晚上,我們都是那么期盼你們被大水沖到一個能被人打撈救活的地方,然后回到親人和我們身邊。至今我還在想,如果這次你能絕處逢生,你一定會給我們講講遇到險境時的驚恐和脫險的幸運,對嗎?
曲瓦鄉墻壁上至今還有你親手刷的標語——生態讓生命更精彩,生態讓生命更可愛。
你姐姐講述你的成長經歷和家庭生活,當她講到你7歲女兒和3歲兒子問“我媽媽什么時候回來”時,臺下聽眾無不落淚……
博峪鎮臥歐諾村村支書薛代花講述你如何幫助她建立土蜂蜜生產合作社,帶領村民發家致富的暖心事。她說,聽到你犧牲的消息后,村民們自發翻越3480多米的博鐵梁,趕到300多公里之外的縣城送了你最后一程。舟曲沒有一個人不心疼精準扶貧路上失去了一位勇于擔當、默默奉獻的好干部。
在舟曲,自參加工作,你大部分的時間在與群眾直接接觸,因為身在扶貧辦,全縣208個村寨都有你的足跡。87個貧困村的所有貧困戶你都進了家門。2019年5月,舟曲縣委縣政府為成功脫貧成立了脫貧攻堅“三大行動辦公室”,你被抽調過去擔任副主任。你把扶貧政策和惠農政策制作成通俗易懂的漫畫,統一印發給各鄉鎮張貼于村民院落,讓每家每戶都知曉自己所享受的內容。2019年上半年,每天早上你都在工作群里發一條關于扶貧政策解讀的微博。犧牲那天,你在博峪鎮與曲告納鎮忙碌。
你犧牲于10月7日,10月8日是你兒子3歲的生日。如果活著,你肯定會給孩子買蛋糕做長壽面或者帶他到什么地方痛痛快快玩半天,再給他買些玩具……你在新區白龍江畔陪孩子玩,看姐弟倆玩沙堆的照片上一臉幸福。再看送別你時,親人悲痛欲絕,女兒抱著你的照片,姐姐哭著牽著你兒子的手,放大了的照片上你笑臉盈盈,我禁不住潸然淚下……
記得我們初識是在2016年秋季,縣政協和縣教育局組織的關于振興舟曲教育事業的會議上,當時我們談了很多。
平時很少與你見面,見到你基本都是在培訓和檢查扶貧工作中。2019年7月份,縣委組織部在大川鎮土橋子村村委會辦培訓班。那是我最后一次聆聽你講課。講課時你用一口純正的舟曲話不時和學員溝通互動,課堂氣氛親切又活躍,記憶中小麥膚色圓臉蛋的你,頭發隨意扎成馬尾,右側的一縷沒有扎進辮子,你不時撩一下那縷頭發,坐在第一排的我看到了你耳鬢前后的白發。
你身姿姣好,也很愛美。你的姐姐說,你犧牲后,她整理你的遺物,穿舊了的全是沖鋒衣和運動鞋,嶄新的全是裙子和高跟鞋。每次逛服裝店,你總是買下鄉方便穿的衣褲和鞋子。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波及舟曲后,中央民族大學畢業的你從北京回到了家鄉,先后在立節、曲瓦從事鄉鎮基層工作。曾與你一同在曲瓦工作過的同事回憶起了你懷孕7個多月還坐農用三輪車去村里開展工作的情景,當時她們都十分為你和孩子擔心,你反倒安慰她們,讓她們不要替你擔心、不要害怕。
你深深地愛著舟曲,峰迭鎮的一位老鄉回憶你幫他家致富時聲淚俱下;江盤鎮馬土山一位建檔立卡貧困戶講你要他利用地理優勢,種植中藥材發家致富的故事……
城關鎮西半山村的楊許舂因心臟手術欠債20多萬元,一個山村農民家庭被債務壓得喘不過氣,兩個孩子輟學打工,你入戶了解情況后,立即打電話給有關部門協調解決他的困難,又咨詢大病報銷程序。在你的協調下,兩個孩子很快返校。你犧牲后,楊許舂不相信這是事實,步行兩個多小時趕到你家,確信你遇難后,失聲痛哭。
大家都以自己的方式悼念著你,祈愿離開親人朋友的你能感受到愛你的人、你愛的人對你的難舍和思念,這樣你就不感到孤單了。
親愛的小娟,2020年2月28日,我們舟曲縣退出了貧困縣。你一定會為此感到高興。
時下全縣上下都在為“美麗舟曲”和“鄉村振興”而熱火朝天,大家都把你當成榜樣,你的精神感召著我們,在那個我們看不見你的地方,你就含笑靜觀舟曲更上一層樓的前景吧。
全國脫貧攻堅楷模張小娟事跡有感心得二
張小娟同志用短暫的一生
樹立了共產黨員無私奉獻的精神坐標
作為一名新時代青年
她始終把責任扛在肩上
把事業放在首位
把自己的聰明才智
青春熱血全部用于為民造福
面對艱巨繁重的扶貧工作任務
一以貫之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和
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涌現出的秉持理想信念、敢于擔當作為的先進典型學習。近日,七里河區晏家坪街道中院社區組織全體黨員群眾學習“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獲得者張小娟同志先進事跡。她是在脫貧攻堅一線奮力拼搏、忘我奉獻的基層扶貧干部的縮影。作為基層領導干部,她堅持與身邊的同志干在一起、苦在一起、樂在一起,用人格力量感染和溫暖周圍的每個人。她犧牲小我、成就大我,把樂于奉獻作為人生追求,堅持奮斗在基層一線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她情系貧困山區和困難群眾,奮戰扶貧一線,為了脫貧攻堅工作奉獻出生命,體現了新時代年輕干部的責任與擔當,是黨員干部學習的楷模。
初心不因來路迢遙而改變,使命不因風雨坎坷而淡忘。全體人員紛紛表示,要學習張小娟勇挑重擔、勤奮敬業的擔當精神,把學習張小娟同志先進事跡和崇高精神,與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結合起來,不改初心、樂于追求、敢于奉獻,在自己的崗位上發光發熱。
全國脫貧攻堅楷模張小娟事跡有感心得三
公路在不斷地蜿蜒中,逐漸縮短車子與舟曲的距離。于我而言,從來沒有哪次采訪像2019年底的這次那么沉重。我想讓車子慢一點再慢一點,讓我不要那么快就靠近舟曲……
你曾經工作過的那個叫曲瓦的地方,藏在大山的褶皺深處。在去曲瓦的途中,我們兩次迷路、折返、調頭,然后繼續沿著白龍江一路打聽找尋。在去往曲瓦鄉狹窄的村道上,不斷會遇到大卡車、小汽車,不斷地老遠就相互讓路躲避。車輪后揚起的塵土,如霧一樣籠罩著我們的心。路的兩旁,有黃澄澄的玉米垂在農家屋檐下或掛在房頂上,看上去就像是一首意境直白的詩。當年,無數次往返于這條路上的你,也一定被這樣的場景打動過吧?你的同事們說,你總是把群眾的疾苦憂樂裝在心里。那么,這一排排被風干的玉米,一定有你曾經寄予的希望,就像這一片又一片連在一起的莊稼地曾經有你寄托過的希望一樣。
在鄉政府,我們見到了你的同事高永杰,見到了楊棟和李蘭英。說起曾經共事過的那段歲月,他們的口氣里有贊嘆、有懷念,更有深深的惋惜。“凌晨3點出發上山,淋著雨摔跤、咬著牙堅持,像男人一樣勇敢,像女漢子一樣無畏……”來回12小時徒步的崎嶇山路,聽說男同事們都吃不消,可是你卻咬著牙從來沒有過退縮。“懷孕的時候還在堅持進村入戶,走路走到兩腿浮腫,怕耽誤工作仍然不肯休息……”你包抓過的宵藏村山高路遠,其中有四個自然村都在山上,可是你進村走訪時一戶都沒有落下過。你住過的村民家,你墊付過醫療保險的貧困戶,你拉過家常的老奶奶,你問候過的五保老人,他們仍然在念叨你的名字,卻永遠也無法再等到你的一聲問候了!
高永杰的手機上,仍然保留著你發給他的語音記錄。那條只有不足一分鐘的語音里,你連說了三個關鍵詞:產業、就業、扶貧;楊棟一直記得并感動于你初到曲瓦時教大家手填扶貧表格的那一份認真與專心;李蘭英說起了你在大雨里跟干部一起在山上就著冷水啃干饃時的豁達樂觀,還有人說起了你的“微曲瓦”,有人在回憶你永不知道生氣的好脾性……
小娟,曲瓦鄉政府距離你的城馬村,也不過就是兩三里地,你怎么就走丟了呢?
很多人都在惋惜你、悼念你,以詩歌的方式、以圖片的方式,或以新聞報道的方式。你“活”在那么多人的微信朋友圈里,而親人們的悲傷,痛徹心扉如白龍江水一樣洶涌不止。
我很少點開這些和你有關的文章和鏈接。我只希望你能安然地活著……可是,這個世上再也沒有你這樣一個人了!城馬村的村口,再也不會出現你腳步匆匆的身影。你小時候乘過涼的那棵老梨樹,也因為悲傷,一夜之間佝僂了腰身……
一撥又一撥的人來到舟曲,找尋你的消息,追隨你的身影。城馬村因為你的離開,比往日荒涼沉寂了不少;也因為你的離開,變得喧騰了很多。
你的女兒豌豆還太小,不明白永別的真正含義,也不知道失去的悲傷。牽著她的小手往你家里走,看她蹦跳雀躍的樣子,我好幾次泣不成聲:
豌豆,你幾歲了?
她伸出手指比劃著說:七歲了。
你在學校叫什么名字?
脆脆的、甜甜的童音:劉子陽……
你在班上學習好嗎?
她重重地點頭:我的學習很好……
你三歲的兒子很虛弱地依偎在你姐姐的懷里,看上去情緒很低落。這么長時間見不到你,他一定很想你、一定很不開心。
你的姐姐小慧瘦了一大圈兒。面對眾人的問候與安慰,她一直在克制自己的情緒,但一直忍不住地在流淚。她單薄的樣子,讓人心疼。如果你還在,你一定會抱抱她的。
還有你的父母雙親。真的不敢跟他們打招呼、不敢問候,我怕控制不了自己的悲傷和眼淚。
匆匆告別時,我看到村委會院子里的那一面五星紅旗,在風中飄揚成了積極向上的姿勢。
小娟,你知道你的驟然離去,對小豌豆意味著什么嗎?縱然現在的她還不懂得“永別”的真正含義,可是她以后的生活中,再也沒有了“媽媽”這個詞匯……
而你的姐姐,從此再也沒有一個可以分享她快樂、傾聽她秘密、分擔她痛苦的人了!當梨花再度盛開、落下時,她只能獨自一人在樹下垂淚……
我們還去了你生前工作過的縣扶貧辦,你的照片還掛在墻上的宣傳欄里,你填寫過的那些表冊數據都在電腦里,你嚴謹認真的工作作風還被同事們一遍遍說起。可是小娟,你在哪里?
聽你生前的故事:重任在肩,和同事一起同吃苦共患難的是你;災難面前,沖鋒在前火線入黨的是你;扶貧攻堅,足跡踏遍200多個自然村87個貧困村的人也是你……
可是小娟,帶父母去北京,給孩子們做一頓好吃的,和家人一起好好享受一個假期……心藏大愛滿懷悲憫的你,是否還記得你曾許給親人們的這些諾言?
小娟……
全國脫貧攻堅楷模張小娟事跡有感心得四
“我們深愛的家鄉,一天天變富了、變美了,我們所有的辛苦,在看到父老鄉親幸福生活的那一刻,全部變得值得。”
“將來有一天,當我們回憶過去,這場脫貧攻堅的偉大征程中,有我們年輕而堅定的足印;小康社會的豐碩成果中,有我們的青春如歌的奉獻。”
以上,是全國優秀共產黨員、舟曲縣扶貧辦原副主任張小娟寫的一篇文章中的話。在她眼里,“辛苦”不是負擔,而是歷練和成熟。
大學畢業后,張小娟毅然回到家鄉,在脫貧攻堅一線熱情奉獻,以苦為榮,“自找苦吃”,用自己的“辛苦指數”贏得群眾的“幸福指數”,磨礪出青春的光彩。
一
“這孩子身上有一種淳樸的本質,人群中可能不易凸顯,但關鍵時刻這種質樸的東西會閃光。”中央民族大學教授蒙曼這樣評價張小娟。
2007年,張小娟大學畢業,在學校和老師的推薦下順利留京工作。但當舟曲縣遭受“5·12”汶川大地震創傷之后,張小娟堅定地回到家鄉,在艱辛的扶貧路上揮灑青春和熱血。
“舟曲一中建校65年以來,所培養的文科第一名大多在北京、上海、蘭州等城市就業,主動回到舟曲本地工作的僅有兩人,妹妹就是其中之一。”張小娟的姐姐張小慧說,妹妹一直很有主見,到艱苦的地方去鍛煉和奮斗,正是妹妹一直以來的追求。
主動吃苦、樂觀向上,張小娟無時不感動著身邊的人。
舟曲縣扶貧辦干部趙冬梅告訴記者,2017年底脫貧攻堅考核時,張小娟帶著幾個同事到鄉鎮上督查扶貧。冬天的大山,寒風凜冽,風吹在臉上像刀割一樣。大家翻山越嶺到達山后鄉鎮時,僅有的賓館已住滿人,只找到一個簡陋的農家招待所,一間房、三張床、沒有暖氣、沒有爐子、沒有衛生間,冷風不時從門縫里吹進來。當時,7個女同事擠在一起,將衣服裹緊躺在床上,心情很低落,張小娟卻一直在努力地說笑、調節氣氛。慢慢地,大家暢所欲言起來。
“當時的小娟,讓我們忘記了置身于天寒地凍,我們聊著大學時代、聊著心里的夢想、聊著小煩惱和小歡喜,昏暗的燈光下,是一張張充滿熱情的臉,現在回想起來依然無比溫暖。”趙冬梅說。
二
“自找苦吃”的目的不是吃苦,而是在吃苦中學習和成長。
“日復一日地上山下鄉、進村入戶,我們必須掌握最真實的貧困狀況、廢寢忘食地分析貧困人口結構、分析脫貧退出的難點短板,我們必須確保扶貧工作靶向精準。”這是張小娟在筆記中對日常工作的真實記錄。
一次次零距離接觸,一次次面對面談心,張小娟深入了解群眾的所需所想。她經常精心設計制作“政策漫畫圖解”,在微信群組織發布“政策語音播報”,讓群眾更加熟悉了解政策。
“在扶貧會議上,張小娟所做的扶貧政策解讀,無論是文字組織、表述,還是政策解讀,都非常精準、精彩。我們每次要查什么數據、找相關資料,都會去找她。”扶貧工作千頭萬緒,在舟曲縣江盤鎮鎮長李芳和舟曲縣廣大干部群眾眼中,張小娟就是扶貧工作的“移動數據庫”和“活詞典”。
三
“再崎嶇的路,也是過得去的!”這是張小娟在舟曲縣立節鎮下鄉途中發的一條微信朋友圈,配圖是一條盤山路蜿蜒曲折的壯觀景象。
只有沉下心來、腳踏實地,才能在艱苦環境中砥礪前行、茁壯成長。
“干扶貧工作的這些年,經常有同學、朋友和家人為我早生的白發和早長的皺紋而心疼,無數個加班熬夜的日子,無數撲在工作上的流金歲月,讓我不再是當年青春年少的模樣。但我引以為傲的,是能夠脫口而出的各類扶貧數據,是爛熟于心的各種政策依據,是全縣村村落落全部走遍的記錄,是如數家珍的村情戶情介紹,是來自各部門各鄉鎮對業務的認可……我的青春,是無悔的青春。”張小娟曾在筆記里這樣寫道。
如今,她把寶貴的生命留給了深愛的家鄉,她那明媚的笑容將永遠留在人們心中。
“她工作著,奔波著,累并快樂著,主動把責任抗在肩上,用熱忱和奉獻傳遞愛心……”一年多來,人們紛紛以各種方式,深切緬懷這位黨和人民的“好女兒”。
她的精神,將一直延續。
全國脫貧攻堅楷模張小娟事跡有感心得五
歲月不居,時光如流。季節更替了一個四季,山河又裹上了銀裝。無論朝暉夕陰,晴雨晦明,無論時序如何流轉,我都無法忘記在小娟離開這個世界前,與她相遇在貧困村的情景:寒山梁上風陣陣,看著她沾滿泥巴的運動鞋和褲腿、被山風吹亂的頭發,我心里莫名升起一股敬意,又有一種父親般說不出的心疼。她要到前面一個村子去工作,并叮囑給我開車的司機慢點開車,注意安全。
萬萬沒想到,那是我與小娟的最后一次揮手。那一揮手,竟然成了我與她的訣別!
這段時間以來,我一直在想:一個人,究竟有著怎樣的責任擔當,才會在她短暫而光輝的人生中,書寫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一個人,究竟有著怎樣的付出,才會在她猝然離世之后,千千萬萬的人為她送行?一個人,究竟有著怎樣的人格魅力,才會在她離開這個世界后的日子里,人們每當提起她都會潸然淚下?
從“最美扶貧人”到“全國脫貧攻堅模范”,從“全省優秀共產黨員”到“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的張小娟同志,已經成為這個新時代關于忠誠與奉獻的符號,她是一種精神更是一種力量,是一種榜樣更是一座豐碑,她存活于人們的血脈之中,根植在人民的思想之內,更跳動在這個時代的脈搏深處。
情系桑梓終不悔,芳華永存鑄豐碑。這是共產黨人對人民的赤子之心,是以滿腔熱血奔走在共和國脫貧攻堅征途上的腳步,是懷揣赤誠之心回報鄉土、造福百姓的無悔青春里留下的錚錚誓言。
以忠魂鑄初心,用生命赴使命。從北京來的“洋學生”到“土干部”,這是從“堅鐵”到“金鋼”的淬火,是在基層的熔爐中磨煉鍛造的蛻變之路,更是一名共產黨員成長的必由之路,也正是有了基層這塊“磨刀石”,才厚植了她心懷群眾、視民如親、為民如己、血濃于水的真情,樹立了一個黨員干部扎根基層、心系百姓、奉獻擔當的榜樣和典范。
脫貧攻堅的“移動數據庫”和“活詞典”、扶貧一線的“指戰員”、攻堅隊伍的“急先鋒”、干事創業的“頂梁柱”,曾是舟曲干部群眾對張小娟最形象的稱謂。正是有了這份熱愛與忠誠,才鍛造了一名扶貧干部與貧困群眾并蒂而生、敢于擔當的精神;鑄就了一名年輕共產黨員在脫貧攻堅一線戰斗到生命最后一息,將熱血灑在脫貧路上的赤膽忠魂。
英雄不曾遠去,英雄就在身邊;英雄不僅高大,更多出于平凡;英雄不僅崇高,而且可親可敬。張小娟始終心系群眾、視民為親,對待群眾用心用情用力。她矢志不渝的愿景,就是讓家鄉早日擺脫貧困。
偉大時代呼喚偉大的精神,崇高事業需要榜樣的引領。正是因為有了像小娟那樣的時代楷模,我們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步步走向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