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英鎊》電影觀后感范文
“百萬英鎊”描述了一個流落倫敦的美國人亨利·亞當,他遇上兩名打賭的倫敦億萬富翁,從而得么一張百萬英鎊的支票,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百萬英鎊》電影觀后感,希望大家喜歡!
《百萬英鎊》電影觀后感1
故事發生在20世紀初的英國。一對富豪兄弟用一張面值百萬英鎊的支票打賭,看這張支票究竟會給人帶來無盡的財富,還是只是一張一文不值的“小紙片”。主人公亨利·亞當無疑是一個理想的人選,意外地來到英國,且身無分文,饑餓難耐,無依無靠。富豪兄弟倆便把支票交給了他,約定一個月后歸還,并為他提供一份工作。
亞當先后去了飯店和服裝店,無一例外,當服務員看到他衣裳襤褸、蓬頭垢面的樣子都十分的嫌棄,但當亞當拿出那張百萬英鎊支票后,那驚訝至極的表情和極度諂媚的嘴臉當真可笑之極。在隨后的股票事件中也一樣,不花一分錢,只憑一張“小紙片”便可得到自己想要的,當真是“有錢可使鬼推磨”啊。。。。。。。
當時的英國拜金主義盛行,無處沒有阿諛奉承、爾虞我詐,人們淪為金錢的奴隸,以金錢至上,精神世界無不是麻木的、冷寞的、空虛的。影片中深刻揭露和批判了當時黑暗的社會現實,諷刺那些拜金主義者。啟示我們太過關注物質上的追求,只會適得其反,只有精神的豐富,才是真正的富足。。。。。。。
《百萬英鎊》電影觀后感2
馬克·吐溫用他看似幽默詼諧,實際上卻處處暗含諷刺的.筆調描繪了一個有關金錢的故事。故事里的亨利·亞當在窮困潦倒之際,猶如天選之子般幸運地得到了一張換不開的錢,從此他的生活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當時的社會奉行金錢至上主義,一張薄薄的紙片就能夠改變亨利的身份,改變別人的看法,所有富人dou因他手中這一張百萬英鎊對他趨之若鶩。然而在一個月的期限到來之際,亨利已經厭倦了人們對金錢的追逐,他雖然失去了金錢,但是他卻得到了許多比金錢更重要的財富。
這是一個20世紀初的故事,但在二十一世紀看來也毫不違和。我們每個人都是渴望擁有財富,但財富卻不等同于金錢,財富可以是一個人的品質,他的真誠、善良、守信。金錢并不是最重要的。馬克·吐溫借此諷刺了那個金錢至上的社會。“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金錢的魔力很大,人們也都喜歡追逐名利,但金錢換不來真正的自由友誼和愛情。真正寶貴的,是無價的。我們不能讓金錢名利成為我們未來路上的羈絆。
《百萬英鎊》電影觀后感3
她們給亞當一張一百萬英鎊的支票,親哥哥覺得他若不換為錢便會死,而侄子不覺得是那樣。因此,亞當拿著一張一百萬英鎊的支票開始了他歷時一個月的冒險之旅。在經歷了諸多艱難后,亞當趁著支票不僅賺了2萬歐元,還找到一位老婆。。。。。。。。
這一部影片盡管搞笑幽默,但它要我了解到的大道理卻十分刻骨銘心。在影片中,亞當獲得支票一開始探險時,因為他的衣服褲子很舊,飯店里的人都瞧不起他,給他們太差的坐位,吃過飯后還心態粗暴地為他需要錢。而當亞當展示那張一百萬英鎊的支票時,那些人馬上對他溜須拍馬,不斷致歉,不但免了他的信用卡賬單,還送他外出。之后亞當的支票丟了,這些人又修復了真相。當亞當的支票找到時,這些人又立刻把他奉若上賓,比照十分明顯。讓大家一眼看穿了她們的心里:只了解討好這些有權威性、有錢財、有影響力的人,對窮光蛋則惡聲惡氣,不屑一顧,她們換臉比翻開書還快,這些人的心里是最污濁的。實際上,一個人的心里、品性比他的影響力和金錢關鍵多了。
在今年的春節聯歡會上,有一個搞笑小品便是體現這類安全隱患的。搞笑小品中的小伙兒在老總眼前低三下四,盡說好聽的話,文質彬彬,而在外面卻見死不救,趾高氣揚。最終,他總算獲得了他需有的處罰。
期待全世界的任何人都能搞清楚:內在美才算是真實的美。。。。。
《百萬英鎊》電影觀后感4
最近,我看了由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創作的《百萬英鎊》。書中記敘了一個窮困潦倒的營業員美國小子亨利·亞當斯在倫敦的一次奇遇。
作者在記敘亨利奇遇的同時生動地描寫了當時社會人們以貌取人的心態,幽默地從側面描寫了當時認錢不認人的社會現象。
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這種以貌取人的現象。那天中午,爸爸媽媽和我在一家飯店吃飯。吃著吃著,進來了兩位環衛工人。迎賓小姐因為環衛工人衣服陳舊而把他們擋在了門外。看到這情景,我很難過。迎賓小姐怎么能這樣對待環衛工人呢?她怎么能以貌取人呢?環衛工人每天天沒亮就起來打掃街道。還記得前幾天那場可怕的暴雨從天而降,下水道口被堵塞了,街道成了小河,車輛無法通行,是環衛工人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冒著傾盆大雨疏通了渠道,讓交通得以順暢。他們為大眾服務,愿以一身臟,換來一片凈。難道我們不應該感謝他們、尊重他們嗎?
我們應該尊重每一個人,包括為你提供服務的那些比你窮、比你弱的人。人與人之間應該互相尊重、寬容和諒解,這與貧富、地位高低無關。如果一個人活在金錢、地位和名利的世界里,沒有了親情、友情和愛情,那他活著還有什么意義呢?雖然金錢可以買到許多東西,但它買不來人間的真情。只有彼此尊重、理解才能使社會穩定和諧。
金錢不是萬能的,還有比金錢更珍貴的東西!
《百萬英鎊》電影觀后感5
現在回到電影本身。
格里高利·派克的演技一如既往精致、從容,沒有一個多余的動作,沒有一句多余的臺詞。但這部電影和《君子協定》存在同樣的問題,那就是戲份比重失調。
女主人公的戲份太少,不足以塑造一個真實的人物,沒有什么事件表明她們與眾不同,除了一見鐘情,無法解釋她們給男主人公造成的巨大震動,——而僅僅依靠一見鐘情顯然不足以解決一系列問題。兩部影片里的女主人公像極了《永別了,武器》里的凱瑟琳,菲茨杰拉德讀過小說初稿后給海明威寫過一封信,大意為:你寫男主人公是用現在的眼光看的,寫女主人公卻是用“十七至十九歲”時的眼光看的,因此顯得不和諧。。。。。
——問題就在這里。
一部優秀的影片肯定是戲份協調的,《羅馬假日》和《殺死一只知更鳥》就是絕佳的例子。在派克和英格麗·褒曼合作的《愛德華大夫》里,雖然兩人都有些信心不足,但得益于有充裕的時間塑造角色,影片因此不朽。
當然,我并非說只要男女主人公戲份對開就行了(你知道,這并不是最重要的)。我只是說,優秀的影片不可能是一個角色的表演秀,在男女演員搭配時,過分突出男主人尤其不可取(女主人公反而可以稍加突出)。
《百萬英鎊》電影觀后感6
一張憑票即付的百萬英鎊支票能帶來什么?比如,能給一位耿直、聰明、人地生疏的年輕人帶來什么?哥哥奧利文認為:“只要你手里拿上這張小紙片,用不著兌現,要什么有什么?”弟弟羅德里克則認為:“因為鈔票數額太大,無法兌現,所以完全沒有用處。”于是,因為小汽艇失事流落倫敦的美國人亨利·亞當成了二人的試驗品。
亨利·亞當原本饑腸轆轆、四處碰壁,意外得到保留支票一個月的機會后,境況大為改善:制衣店送貨上門、豪華旅館住宿不要錢、大使館借給現金,他只需不斷簽單即可。此外,社交界大門完全敞開,各家報紙以重要版面追蹤其消息,金礦開發商提供投資機會(幫亨利賺了兩萬磅)……
被旅館趕到其他房間的福諾格納爾公爵氣不過,指使亨利房間的女傭將支票藏在了地毯下,并將該消息散播了出去。一夜之間,所有的光環煙消云散,亨利還被證券交易所憤怒的投資者丟到了門外。
似乎奧利文勝了。
亨利在一次社交晚會上認識了波西婭,兩人很快陷入愛河。亨利決定向波西婭坦白,波西婭卻以為亨利是在考驗她,從此不理亨利。
當滿城都在傳言亨利·亞當是個大騙子時,波西婭才知道亨利是個坦率的人,又回到他的身邊。
在這里,正如亨利所說:支票在他們之間只起了離間的作用,錢并不是萬能的。
似乎羅德里克也不錯。
但奧利文則冷冷地回了一句:沒有支票,你們見不了面。
電影諷刺了上流社會的虛偽,下層社會的勢利,投資界的盲從,贊美了亨利的正直和波西婭的忠貞。至于那張百萬英鎊的支票,實話說,我不知道奧利文和羅德里克誰更有道理些,我只知道如果沒有這張鈔票,亨利·亞當肯定會是另一番境況,——而他目前的境況似乎很不錯(抱得美人歸,一份年薪500磅的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