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比得兔》觀后感
《比得兔》是一部由威爾·古勒執導,瑪格特·羅比 / 黛西·雷德利 / 多姆納爾·格里森主演的一部動畫類型的電影,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比得兔》觀后感,希望大家喜歡!
《比得兔》觀后感1
今天終于去看了比得兔,怎么說呢?整個電影院的人都笑了,但是我笑不出來。雖然進電影院之前已經知道大概會是什么樣的劇情,但是看完之后還是感覺不適。
拋開粉絲濾鏡和其它不說,我覺得這部電影是一部比較成功的商業電影。笑點很多,基本都集中在人類角色麥奎格和動物角色比得的“斗智斗勇”過程中。
麥奎格先生被電飛,被捕獸夾夾到,從房頂上摔下去,被兔子投到嘴里的藍莓搞到過敏,影院里一派其樂融融的祥和氣氛,我卻覺得很難過。我有時候缺乏共情的能力,但是有時候又會敏感得不行,這部電影里麥奎格遭受的一切,讓我想起小時候和我媽一起看的《情深深雨蒙蒙》里杜飛的戲份,杜飛在劇中算是一個喜劇角色,他經常陷入一攤子雞飛狗跳的混亂之中,他在某一集里闖入了一個農貿市場,真的是“雞飛蛋打”的一場戲,我媽和我的表姐都看得非常開心,我難過得要死,我覺得杜飛本不應該遭受這些,他在別人看來滑稽可笑的行為讓我覺得很心疼,他什么都沒做錯,為什么要經歷這些?
麥奎格和杜飛摔倒時,我不覺得好笑,我也不明白好笑在哪里,我看著他們,我好像和他們一樣痛。 還有作為動物男主的比得,明明做錯了那么多事,卻能輕而易舉被圣母女主原諒,而麥奎格所做的一切都是基于比得的挑釁和一再的冒犯之下的行為。他想將比得的表哥扔進河里之前還動了惻隱之心,而比得在一系列幾乎是謀殺的報復之后卻絲毫不覺得內疚,他冷冷的站在麥奎格是身體旁說他死了的樣子讓我覺得很可怕。
而此處插入麥奎格死而復生的笑點,更是冷漠得驚人。甚至在故事的結尾,比得終于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之后也只是一個不痛不癢的道歉。而他敷衍的道歉也只給了個“不擅長道歉”的理由,這一切對于我都有點過于荒謬了。到底兇惡可愛的是動物主角們口誅筆伐的人類,還是作為反派卻一直被欺負得很慘的人類? 我不擅長表達,但是我覺得這部電影真的很冷漠,我不懂為什么女主能和動物交心卻聽不到兔子說的話,反倒是一直討厭動物的男主能聽到。還有比得對于那塊菜園子的執念,是的,那塊地是你們家祖祖輩輩居住的地方,老麥奎格把那塊地據為己有了,但是為什么老麥奎格辛辛苦苦種出來的菜你們也要一副理所應當的樣子去占有呢?而且野生動物不靠人類的菜地也可以活下去吧?
為什么一定要跑到人類的地盤搶東西吃?btw,比得的爸爸在世時告訴過他們,不要進麥奎格家的菜地,但是他還是以身試險了呢?如果說比得爸爸的冒險是基于饑餓的話,在老麥奎格“占領”他們的家園之前,他們靠吃什么過活呢?靠美麗善良的女主嗎?還是其它愿意和成千上百只野生動物分享自己的糧食的善良的當地人?而女主同時駕馭兩種畫風也是非常艱難了不是嗎?我知道這只是一部電影,不能太較真,但是野生動物跑到人類的菜地里偷東西吃的故事我實在喜歡不起來,這是一個寫給現代人田園牧歌式的童話,沒有多少人真的體會過自己辛苦勞作一年的莊稼一夜之間被一堆莫名其妙的動物洗劫一空的憤怒與無奈。何況麥奎格面對的不只是一片菜地,還有一整幢被搞得烏煙瘴氣的房子。
《比得兔》觀后感2
場景很漂亮,童話般的別墅大房子、歐美范兒的鄉村農場菜園子,色彩鮮艷明快。主題思想明確,正能量滿滿,愛是原諒,愛是包容,愛不是占有。女主和男主年齡感偏大(大概是兔子本來就成熟哈哈),個人覺得演員再嫩一點也許更童話一些,演員的無實物演技大部分在線,但時不時的還是在掉線,看動物的距離和方位有些場景明顯沒對。
我是沒看過電視劇版本的,整個看下來感受還是愉悅的,屬于歡樂的"成人"動畫片,親測小孩紙看會哭(旁邊座位的小孩哭了三次,哭點大多都是兔子被抓起來的時候、被打的時候、被掐脖子的時候哭得厲害)。背景交代邏輯清晰,兔子的家族人物營造豐富飽滿,但兔子的人物形象感覺過度成熟,除了造型可愛外,幾乎跟"可愛"無關了。
爆笑點還是有好幾個的,但個人覺得前期「敵對營造」鋪墊太長,以至于后期「和好轉折」時間明顯不足,為了happy ending而迅速結尾的既視感。
女主和兔子之間的友愛加持不足:感覺他們之間的親密感不深,唯一的理由就是“女主理解是人類先占領菜園子的”,卻不是因為和動物長期相處的相親相愛,比較遺憾。其次就是明顯的互動缺乏(女主貌似和兔兔對話了兩次,救了一次),enmm,連兔子會說話都是最后才知道,在「保護兔兔」的角色色彩上依據不足。如果在相處上,兔子和女主之間能更多的相互關懷,那就精彩多了。
配樂不錯,歌也很好聽,爆米花以上,優秀未滿。
《比得兔》觀后感3
比得兔和弟弟妹妹組成五兔團隊,公雞每天打鳴嚷嚷有孩子,小豬貪吃懶惰,小鳥們邊飛邊唱,各類動物們神態滑稽、性格迥異,必然成為電影一大亮點。弟弟本杰明愚蠢肥胖,三個妹妹總在爭執吵鬧、嘰嘰咋咋,大姐還總說自己早出生十六秒,臺詞很搞。五只兔子鬧菜園,有的監控放哨,有的在一邊解說,有組織沒紀律。彼得在里面躲避、盜竊、逃竄,本杰明狼狽失誤,卻個人玩躲貓貓、花盆猜猜猜,都挺逗樂。一群動物趁著老麥格雷戈死去,去對方家里狂歡party、亂吃亂鬧,也像一群小青年那般肆無忌憚,然后躲在黑暗里,等人來了慌忙逃竄,細節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必然笑得舒心。
小麥格雷戈和比得兔當著女主人的面,總是假裝和好,背地里對峙死掐,甚至各自用觸電、夾子、炸彈對打,通過編劇精妙設置,每次都能讓人自然沉浸在歡聲笑語里。雖然人類摸門觸電,被釘耙打倒,炸不到兔子的滑稽,還有手動火車、飛機趕回來求婚的幽默,都很像老卡通片幽默招數,不過拍得一板一眼,絕對捧腹。總體是老少皆宜的佳作,盡管外國朋友認為跟原著比起來,離得很遠。但索尼團隊能用彼得兔父母意識流畫面訴說“分享你的愛”主題,從玩具店到菜園和倫敦的逗樂笑料都很密集,這對一部合家歡而言,已經不賴。再說,這么多可愛的萌兔兔,女人和孩子們能忍心不看嗎?
《比得兔》觀后感4
周末陪小朋友看了Peter Rabbit電影。看過之后,如骨鯁在喉,不吐不快!Beatrix Potter的童書經典,竟然被編導改編成為一部三觀顛倒,充滿了白左愚昧思想和惡毒偏見的片子。曾經的兒童經典,淪落為某種政治訴求所利用。小朋友們心智未開,從小接受這種洗腦灌輸,何其無辜!
這部電影,可以說是一部經典的教科書。我們只需要揭開它的畫皮,分析它的內在,就會明白我們這個時代的各種病癥。就能明白,為什么那些曾經讓我們頂禮膜拜的美國常青藤名校,現在正批量化生產觀點偏激推崇暴力的紅衛兵小將。為什么美國千禧世代的年輕人,大多數更愿意生活在社會主義,而非資本主義制度下。因為小朋友們從小就被Peter Rabbit這樣的電影和讀物,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潛移默化地灌輸著毒草和垃圾
兔子們所代表的價值觀
故事的主角是兔子們。Peter和它的兄弟姐妹住在一棵大樹根部的地洞里。從洞口望出去,滿眼是青綠的草地,遠處就是Mr. McGregor的花園。那里花木繁茂,果蔬盈枝,是兔子眼中的極樂園,但被一道高墻所阻隔。高墻這邊,兔子們不事生產,不知稼穡,整日里游手好閑,以偷竊花園里的果蔬為生。
電影中兔子Peter這個角色的確令人印象深刻,不僅因為它毛茸茸的憨態可掬,更因為在那人畜無害的外表的掩蓋之下,它實際上擁有革命者的深刻思想和遠大目標,遠超其兄弟姐妹。它是真正的領導者,高瞻遠矚,膽大妄為。小偷小摸,在Mr. McGregor的耙下死命偷出幾個黃瓜和草莓并不是他的終極理想。他一開始就明確地將霸占整個花園定為兔子們的革命目標。“這是我們的花園!”這句驚心動魄的話在電影中由它之口喊出,被兔子們反復提及。兔子們有自己的邏輯——它們并不需要付出,辛苦耕耘是Mr. McGregor的事情。它們只需懷有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對鮮美果蔬的渴求是兔子們的動物本能,而在電影編導眼中這種本能是應該被敬畏和尊重的),就可以宣稱別人的花園為己有!電影中并不批判而且默認兔子們的這種訴求。一部歐美兒童電影的主角,表現出對私有產權的極端漠視,這的確令人吃驚。在兔子邏輯下,任何阻礙兔子們追求幸福的行為,無論是無害的自保行為如鎖上園門,還是有害的攻擊行為如揮舞釘耙,都是非人(兔)道反人(兔)類的罪行,在電影中被譴責和批判。
除了對私有產權的蔑視,片中所有主要角色都無視契約精神。爆炸之后,男女主角短暫分手,男主回到倫敦,Mr. McGregor的房子則被一對夫婦買下。他們興沖沖地來看自己的新房,手里握著簽好字的合同。但這紙合同在男女主角和兔子們的眼中,形同廢紙。為了一個高尚的理由(男女主角剛剛在幾分鐘前和好了。房子不用賣了。如果沒有了房子,他們要到什么地方住呢?),他們要毀約。于是在男女主角的默許下,兔子們串聯了各種野物,用電擊恐嚇等方式,將買房夫婦驅趕走,成功地撕毀了購房合同。片中沒有任何人有契約精神。兔子們反復踐行的,是只要目的高尚,施展一些下三濫的手段無可厚非。于是電影編導以贊賞的角度,刻畫了兔子們捉弄恐嚇買房夫婦的各種行為。并不以此為恥,反而以此為榮。
片中對Mr. McGregor死因的處理,更彰顯了兔子們的另一大特性:他們從不負任何責任。明明是Peter偷竊在先導致Mr. McGregor的追逐,然后導致Mr. McGregor心臟病發作猝死。在片中編導卻刻意用好多鏡頭渲染Mr. McGregor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將其死因完全歸因于自身,為Peter脫罪。而本應承擔部分(甚至大部分)責任的Peter,則更是理直氣壯地說此事和我無關,自始至終沒有絲毫愧疚之情。
對小朋友們來說,作為主角的兔子Peter是一個惡劣的role model。從它身上學不到任何優秀的品質。它所代表的是某個族群或者階層的劣根性,不尊重私有產權,沒有契約精神,不負責任,僅事破壞。但因為兔子有著迷惑人心的可愛外表,披上一層兔皮后,種種惡劣行為被電影處心積慮地賦予了合法性和合理性,這實際上更增加了這部電影對小朋友的潛在的惡劣影響。惡莫大焉。
被刻意丑化的有產者和勞動階層
作為片中的反派角色,Mr. McGregor的家中整理得井井有條,窗明幾凈(他被Peter害死之后,動物們突入他的房子所見)。他擁有明確的私有財產觀念(筑墻鎖門),勤勞耕耘在自己的花園,用汗水澆灌出滿園果蔬。堅守自己的領地,不惜采用一切手段驅逐入侵者,保護自己的勞動果實。在電影中,他被刻畫成對弱小動物趕盡殺絕的惡魔,在除草的時候都不忘咬牙切齒。電影用了很多鏡頭夸張地渲染他糟糕的飲食習慣和饕餮丑相,一如美國兩岸的優雅城市高知們蔑視和嘲笑美國中西部腹地的紅脖們粗劣的飲食習慣。
他的侄兒Thomas在倫敦的百貨公司打工。對工作盡心盡責,事必躬親,務求完美。反而被刻畫成為了一個刻板無趣的工作狂、小丑和神經病,最后終于在升遷未得的打擊下發瘋失控,失去了工作。
Mr. McGregor和其侄兒是鄉下有產者和城市勞動階層的代表。他們的特點:有產,有明確的私有財產觀念,負責任,辛勤勞動,自我奮斗。這些在以往是促成資本主義社會奮進發展的清教徒的優點,而在現代西方社會的左傾的政治正確環境下,都是中產階級的原罪。這些特性和兔子們所代表的階層是嚴重對立的,所以電影盡一切機會對他們進行了無情的丑化和刻意的批判。在編導的眼中,這種自我奮斗不僅是可笑的,而且是對社會有害的,因此和很多其他類似影片一樣,男主必須在工作中承受不了重壓而發瘋失控!
在影片最后,編導給Thomas為代表的勞動階層指出了一條明路:必須無條件地擁抱兔子階層,打開園門,開放自己的花園。還要在屋內正堂掛上兔爸兔媽的肖像,以宣告主權共有。時刻緬懷,時刻懺悔,在思想上服從,身體上順從。繼續辛勤耕種,獲得果蔬來喂養兔子階層,這樣才能真正成為一家人(獲得女主的原諒和接納),和平共處,世界大同,其樂融融。對人類來說,這是一條不歸的通往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但是被電影編導們描繪得充滿浪漫和溫情(想象一下兔子和人類額頭相觸相互原諒的溫馨場景吧)。
慷他人之慨的圣母女主
這種影片必然不能缺少一位傻白甜的女主,以圣母之心拯救男主。她美貌而優雅,富有愛心,品味高尚。渾身充溢了白左所有引以為傲的道德優越感和正能量。雖然畫賣不出去一幅,也并不見她在做什么其他營生,但這些并不妨礙她擁有一座美麗的鄉間別墅和明媚的太陽房畫室。她不像Mr. McGregor那么低級和庸俗,將花園種滿果蔬。她畫室里面只有鮮花、陽光與愛。
她的花園沒被兔子蹂躪。兔子們反而和她相處融洽。于是她經常來串門,高高在上地教育 她的鄰居Mr. McGregor和他侄子,要他們敞開心胸和門戶,歡迎兔子們。她完全無視別人生命財產所遭受的侵害。不就是踏壞一些花花草草,丟失一些果蔬嗎?和大愛相比,這些都是無關緊要的!不要關閉園門,鎖門就是原罪!
但當兔子們真正侵害到她的切身利益的時候,她又是如何表現的呢?當她誤會了Peter,認為是它毀壞了自己心愛的畫作的時候,她馬上放下了那副高高在上的包容態度,向兔子喊出了“滾出去!”將它驅逐出了自己的太陽房畫室,并狠狠地關上了門。在那一刻,她的偽善暴露無遺。平素教育別人將門敞開的她,現在自己將門關上了!
而正是因為她對兔子們長期的姑息縱容和支持,使得兔子們和Mr. McGregor一家的爭斗愈來愈激烈,最終以慘重的大爆炸收場。花園涂炭,樹洞崩壞,大樹傾覆,砸壞了她的畫室。所有人都面臨了慘重的損失。她則事了拂衣去,既不反思自己在這場浩劫中所起的推波助瀾的作用,也不參與重建家園,而是叫了一輛出租車想一走了之。
更值得指出的是,即使在她對兔子們呵護有加的時候,她和兔子也并不是平等的。兔子們對于Mr. McGregor,是有害的野物。對于她,則是無害的寵物。她是以主子的身份,高高在上俯視作為寵物的兔子們的。正因為如此,在寵物膽敢冒犯主人的時候,她的反應才那么暴烈——你們只不過是我的寵物,只應該去Mr. McGregor的花園劫掠,居然敢來和我搗亂!!!
中國古人早就充滿智慧地指出:圣人不死,大盜不止!當今的美國,多少道貌岸然的政客慷他人之慨以彰顯大愛,犧牲別人的利益來凸顯自己的包容。當別人的花園被踐踏,由此而抗議發聲之時,此等人往往馬上跳出來義正言辭地譴責道“你怎么不寬容!!!”這些人就是惡勢力的幫兇和助手。他們把持了政壇和主流媒體,造成萬馬齊喑之勢,逼迫沉默的大多數走上奴役與屈服之路。
救救孩子
1918年,魯迅先生發表了短篇小說《狂人日記》。他從中國舊書中“仁義道德”的字縫里面看見寫滿了“吃人”二字。疾呼要“救救孩子!”。沒有想到整整一百年過去了,在號稱世界最先進最發達的美國,面對Peter Rabbit這樣一部兒童電影,以及無數的類似電影和讀物,我們重新又深深地感到那種無助和絕望。我們在這些作品的“tolerance”“diversity”等字縫里面又看見了什么呢?
救救孩子!
《比得兔》觀后感5
《比得兔》是徹頭徹尾的成人向動畫片,只不過是真人動畫。
電影的分級都是PG級,意思是:建議在父母的陪伴下觀看,有些鏡頭可能讓兒童產生不適感,或者一些內容可能不適合兒童觀看。
比得兔一家原本生活在田園,后來老麥格雷戈先生入侵了田園,修起了柵欄,將比得兔一家趕出了田園。
友好對待比得兔一家的,只有鄰家姑娘貝伊。
面對親人的死亡、家園的失去,比得兔對老麥格雷戈先生、他的侄兒托馬斯發起了進攻,企圖奪回家園。
電影充滿隱喻,比得兔代表的是熊孩子,貝伊代表的是維護熊孩子的家長。
當然,這只是打個比方,實際上貝伊和比得兔并非母子關系。
比得兔多次去菜園偷菜,還和小動物們把托馬斯家搞得亂七八糟,貝伊沒有阻止比得兔,反而叫托馬斯不要關菜園的門。
當比得兔毀了貝伊的畫,貝伊卻生氣地趕走了比得兔,雖然這是托馬斯嫁禍給比得兔的。
相當于熊孩子搞了破壞,家長不批評熊孩子,反而讓受害者讓著熊孩子。
而熊孩子終于傷害到自己的時候,家長就要懲罰他了。
受到傷害的不是自己,就無動于衷;當自己受到傷害,就要讓對方付出代價,這未免太雙標了。
正是因為有這種家長,才會培養出這樣的熊孩子;反過來仍然成立,有怎樣的熊孩子,就有怎樣的家長。
熊孩子之所以搗蛋,是因為不知道搗蛋有什么害處。這可能是因為家長沒有告訴孩子,搗蛋的害處,也可能是孩子搗蛋后,家長沒有對孩子進行懲罰,讓他長記性,讓他以后不再搗蛋。
很多家長認為,動畫片是幼稚的、低齡的,還要傳播正能量、弘揚真善美,不能有血腥暴力,不能有邪不勝正。
于是,現在的孩子只好看著《喜羊羊與灰太狼》長大。
其實,像《火影忍者》《海賊王》《柯南》這種,家長認為不適合給小孩子看的,恰恰才是真正優秀的動畫片。
當然,只讓孩子看也是不對的,因為孩子沒有明辨善惡是否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家長怎么教。
《黑鏡》第4季第2集中,媽媽運用了“方舟天使”程序,可以選擇性屏蔽孩子的感官。
媽媽不教育女兒什么是暴力、性愛、賭博、毒品,反而武斷地封閉女兒的感官,讓她完全不知道這些東西。
甚至,女兒連血液都不懂。于是,為了知道什么是血液,女兒選擇了自殘……
孩子不可能在18歲的時候,突然就懂得什么是暴力、性愛、賭博、毒品等等,越不給孩子看,他們越好奇。
那些所謂的“少兒不宜”的東西,還是應該教育多于禁止,至少讓孩子知道那是什么東西、至少有辨別的能力。
家長要做的不應該是完全禁止孩子了解,而是告訴孩子什么是對的,什么是不對的。
所以在我看來,關鍵不在于一部動畫片適不適合孩子看,關鍵在于家長能否恰當地指導、教育孩子。
《比得兔》中,比得兔非常腹黑,會用捕獸夾、釘耙對付托馬斯,用水果打托馬斯的下體,使用炸藥后栽贓嫁禍給托馬斯,電擊托馬斯……堪稱兔子界的楊永信。
電影的劇情和笑點也比較成人向,只有大人能看懂。
老麥格雷戈吃了比得兔的爸爸、托馬斯試圖電死小動物、炸死比得兔一家,這些橋段都意味著這部動畫片可愛的外殼下包裹著黑暗的內核。
當然,無論是黑暗也好,成人向也好,這都只是電影的風格。
如果非要說評價這種風格的好壞,我更傾向于“好”。
孩子天天看《喜羊羊與灰太狼》,就會誤以為世界永遠是美好的,壞人(灰太狼)都是弱智,一點都不可怕。
而《比得兔》中,比得兔拿著彈遙控器,不小心碰到按鈕,結果炸斷了樹木,不僅毀了自己的家庭,還破壞了貝伊的畫作,說明搗蛋的危害是很大的,危險的東西就不應該去碰它,一不小心就會產生嚴重的后果。
現在的熊孩子在名勝古跡亂寫亂畫,在別人的鋼琴上倒飲料,刮花別人的汽車……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家長太溺愛。
貝伊誤以為比得兔毀了她的畫,趕走了比得兔;
貝伊誤以為是托馬斯炸了大樹,于是和托馬斯絕交。
這些就是犯錯的代價。
如果貝伊能夠一視同仁,從一開始就對比得兔這么苛刻,就不會讓事情變得更壞。遺憾的是,她具有雙重標準,當他人的利益受到破壞,她無動于衷;只有自己的利益遭到觸犯,才有所作為。
我們身邊有多少像比得兔那樣的熊孩子,調皮搗蛋還覺得自己是對的;
又有多少像貝伊那樣的家長,孩子調皮搗蛋,還覺得是受害者的錯:你是個大人,可他只是個孩子啊,你應該讓著他。
所以我十分理解托馬斯的心情:對啊,他只是個孩子,我不應該罵它,我應該用炸藥炸死它全家!
值得注意的是,現實生活中,別人搶占你的家園,殺害你的親人,是會受到法律制裁的,你也可以報警。
但比得兔被搶占家園,被殺害親人,沒有投訴渠道,也沒有報案途徑。
更為重要的是,他無法和老麥格雷戈、托馬斯講道理,也沒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如果不通過暴力途徑搶回菜園,就只能吃啞巴虧。
于是,這就指向了另一個主題:報復與和解。
在比得兔看來,這塊田園本就是它一家的,麥格雷戈一家才是入侵者。
但站在麥格雷戈一家的角度來看,我辛辛苦苦種的菜,你憑什么要偷?
正因為比得兔認為自己是對的,它才會變本加厲,用更暴力的手段對方托馬斯。漸漸地,它被憤怒沖昏了頭腦,忘記了自己的初衷,目的已經不再是奪回家園,而是奪回貝伊。
托馬斯也變得更加憤怒,最初只是把兔子關在外面,后來卻決定要炸死它們,這很大程度上是比得兔逼他的。
比得兔爭奪家園、托馬斯防守反擊,通通沒有解決問題,只是讓事情變得更壞。
比得兔和托馬斯的對抗,導致兩敗俱傷,導致比得兔、托馬斯、貝伊三方分崩離析。
最后比得兔向貝伊道歉,托馬斯也向貝伊道歉,他們才握手言和。
這一切始于仇恨和憤怒,又以寬容和大愛結束。
冤冤相報何時了,憤怒只會招致更大的憤怒,他們從一開始就該和睦相處。
如果比得兔肯忍受委屈,就不會讓事態升級,不會讓兄弟出現生命危險,不會讓一家人產生矛盾。
如果托馬斯關愛小動物,就不會出現這場人兔大戰。
放下仇恨,比展開報復更加困難,但不會讓事情變得更壞。
狹隘、憤怒、仇恨不能解決問題,和解、退讓、大愛才可以解決問題。
正如比得兔的父母說的:分享愛,不會失去愛。
這和《三塊廣告牌》的劇情類似,主角們互相傷害導致兩敗俱傷,最后選擇了和解。
我想起了《完美陌生人》的臺詞:
不要因為好強而把爭論升級成爭吵。我不認為讓步的一方是軟弱的,事實上讓步才是明智之舉。我見過的所有能長久的夫妻(或朋友、同學、親人)都是,一方會試圖退后一小步,但那是前進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