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鋼琴師觀后感
《鋼琴師》再現了二戰時期,德國法西斯對猶太民族的無情地殺戮,影片中刻畫了一位天才的波蘭猶太鋼琴家,為了生存僅為了生存而四處躲藏以免落入納粹的手掌。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鋼琴師觀后感,希望大家喜歡!
鋼琴師觀后感1
在影片中,我們能夠感受到:“戰爭中生命的微不足道,因而為了生活我們渴望和平。”回憶影片我們甚至不愿再次去看那過去的令人觸目驚心的往事。()設想:當我們坐在教室讀書時,突然一枚重型炸彈落在教室,你昔日的同學、你昔日的戀人就倒在你的眼前,我們該怎樣辦,你也沒有潛力去拯救,更慘地是你被敵人判成劣等人,當你走在街道上別人用另樣的眼光看著你因為你是劣等人,同時一批敵軍士兵時時不不時拿你戲耍一下,不高興就給你一槍。這又算什么,當看著自己的親人被敵人帶走將被殺掉而自己……那是多么揪心的痛,為了生存只能飽受屈辱,為了生存只能躲避現實,為了生存只能把自己最愛的事默默放在心中;當多次碰到鋼琴時,平時那喜愛的事只能在心中奏響。正如《鋼琴師》的題頭語:音樂是他一生的熱情,求生是他生命的杰作。鋼琴師用音樂與強權進行著征服與反征服。
嚴格說來,這部影片不僅僅僅是一個逃離集中營的傳奇、一種求生信念的揮揚和對納粹暴行的揭露,波蘭斯基在破碎的視野上拔起杯具的骨骸的同時,更講述一個在極度痛苦和壓抑中,依然持續充盈和完整的靈魂的人性故事。對于作者波蘭斯基平生最為人詬病之處,首先在于他的驚世駭俗的生活方式與放蕩不羈的個人生活。暴力和色情已滲透于波蘭斯基的影片中,也是他心頭揮之不去的陰霾。因為童年的特殊經歷,波蘭斯基對于人與人之間的所有關系均抱持著一種危險和不安全的看法,作為一名電影導演,他從不諱言性愛是他創作的源泉,他不僅僅自己盡情享受著性愛的滋潤,他也試圖提醒他人應當以另一種態度對待生活、對待性愛。他的作品風格恐懼感和神秘氣息一向籠罩在波蘭斯基的電影中,這和他的人生經歷有關。他的作品中波蘭斯基大多體現了他獨特的世界觀、人生觀。他對黑暗人性的深刻洞察,使他的影片大多涉及暴力、死亡和孤獨,恐怖、懸念片是他拿手好戲,成為了電影史上的“罪惡大師”。
回味歷史我們更加珍愛我們的生活,更加珍愛和平,為人性的完善,為了種族的延續,為了全世界的共同發展,我們遠離戰爭。
鋼琴師觀后感2
影片中對于人性的刻畫已經被太多文字所贊美。那種客觀的視角,描述了整個時期的狀況。客觀到了近乎冷酷和精確的地步。
羅曼·波蘭斯基導演在這部片子里更多地使用著第三視角轉切第一視角,用主角的眼睛去看待戰爭的殘酷。在表現屠殺和局部戰爭時,絲毫沒有含蓄的成分,德軍連續近乎荒誕的屠殺的場景被直白地表現出來。在街頭無辜被殺害的流民,親手殺死自己嬰兒的母親,不明白要拿錢做什么卻執著兜售牛奶糖的孩子,沒有人情的猶太警察,只因為問了一句話而被槍殺的婦女...這些都被審視的鏡頭表露出來,令人情緒沉重。
這是一首剖析人性的殘酷悲歌。
猶太酒吧里,肖邦的音樂和自私地驗證金幣的商人,瓦列在極端困頓狀況下依舊顫動的手指,在腦海里響起的旋律,在饑餓和恐懼中揉搓泥灰的雙手,鋼琴上端放的德國軍服,依舊憂傷、動情的旋律。這些都是細節,而正是細節決定了影片的深刻。
而這部影片真正令我著迷的,則是它獨特的視角。
藝術不是奢侈品,它的根基是為了讓我們更好地生活,在絕境中讓我們更堅韌.戰爭中幸存下來的人成千上萬,每個人遭遇不同。瓦列是一個鋼琴家,他有音樂傍身,比別人可能要堅強一點,柔韌一點,淡薄一點。他逃脫死亡的同時也在雕刻著死亡,帶給我們一種生的期望,給我們勇氣應對我們自己所遇到的一些挫折。
記得上課時,老師向我們分析這首肖邦第一敘事曲。說它是肖邦為了祖國和戰爭而寫下的曲子。那時并不能夠理解這其中的含義,匆匆記下了曲式分析要點,還有那些美麗的和聲。好吧,該激情的地方,就激情。該柔情的地方,就柔情。當時的想法就是這樣。然后到了上課時,老師很不滿意地告訴我們,你們的演奏沒有靈魂。你要去理解作曲家的感受。
此刻重新看了這部影片,似乎理解了老師想要表達的東西。
因為那個德國的軍官,居然讓瓦列演奏肖邦的曲子。或許它表達了對和平的渴望,對戰爭的唾棄,然而美的事物終究是不分國界的。
而對于《鋼琴師》的總結,大概只有這句話最為準確。
以世界上最美的藝術來比較戰爭。
鋼琴師觀后感3
對于鼎鼎大名的《鋼琴家》,一向心而往之。因為是2002年的片子,再加上,聽說獲獎不少,沖著好萊塢模式的電影去看的,我又自以為是了一把。呵呵,還好自己之前的自以為是讓我對這電影有了新的理解。
片中以二戰為背景,以德國迫害猶太人為導火索,表現一個猶太鋼琴家在長達近13年的戰爭時期內如何生存,并堅持下來。說實話,情節很簡單,這么說下來,任何人想的都會是那個鋼琴家是如何如何的堅毅,如何如何的堅強,如何如何的英雄,扛過那么久,并生存下來。其實,不然,片中的鋼琴家就是一個人,一個超級普通的人,先是活著。
導演沒有將我們的主人公描述的那么偉大,那么英雄,完全不是好萊塢喜歡的英雄模式。我們的鋼琴家,會為了五斗米折腰,該有的氣節在戰爭面前統統不見了。惱人的袖章,一邊罵著不帶,一邊掛在自己的胳膊上;為了飯,乞求一份工作;為了家人,架子是啥?為了生存,跪了,求了,哭了;哪怕低聲下氣求之前的愛慕之人,哪怕裝死人,哪怕那水到嗓子里快惡心的想吐,哪怕像過街老鼠一樣居無定所……我們的主人公,在努力的,活著……
中間鋼琴家對于自己的處境到處找人幫忙的時候,我有點氣憤,為什么不站出來,為什么不跟他們一齊去奮斗,哪怕死了,也是光榮的。
從一開始鋼琴家拒絕朋友的當警察的介紹,到之后鋼琴家被那個警察朋友救了,與父母分散,真的是成也鋼琴,敗也鋼琴。到中間,鋼琴家乞求朋友幫忙送信,朋友說“出去很容易,難的是你怎樣在墻的那一邊生活”,再到鋼琴家賣表時說“飯比時間重要”,最后,鋼琴家找到一個罐頭,打開的時候撞見俄國上校,繼而彈琴,繼而交流,從始至終,鋼琴家帶著罐頭,生怕不見了似的。處處彰顯著一個人的活法。
電影終究是電影,就算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那終究是電影,那么就有電影特有的潛臺詞。德國大兵對一個猶太老人的羞辱;一個孩子的夭折;“若你刺我們,我們不會流血嗎?若你們抓我們癢,我們不會笑么?若你對我們下毒,我們不會死去嗎?若你加害于我們,我們不就應復仇嗎?”;20波蘭幣一塊牛奶糖,全家人最后的一餐;只有自己的時候,應對這鋼琴只能動動手指頭,使勁幻想著音符;生病的時候,手指依然在彈。
全片沒有將鋼琴家打造的像個英雄似的,就連搬磚的時候失誤被德軍打,一向受著,從未用手擋,朋友揶揄他說:真期望你彈鋼琴比你搬磚強。我想做為一個年輕力壯的青年,出點力氣就應不算什么,那么,就是我們的鋼琴家在保護自己的手。
最后,翻過墻去,一片狼藉,渺小的他在廢墟中無限被放大。在給德軍上校彈琴的時候,那種自由奔放。戰爭從來不是一個國家、一個家庭、一個人的事情。上校手邊的全家福,我想上校幫忙鋼琴家也不僅僅僅是因為他是鋼琴家吧。
“戰爭結束后,你準備干什么?彈琴吧。”“你為什么穿那件德軍的大衣?我冷。”
片中主人公臺詞不多,但是戲挺足。一個鋼琴家,要演出的不僅僅僅是他的隱忍和堅毅,還有那雙手。
鋼琴師觀后感4
1939年,鋼琴家斯皮曼27歲,每一天在波蘭電臺彈奏。二戰爆發了,德軍的飛彈襲中了電臺,工作人員讓他離開,他搖頭,因為還沒有彈完那首《肖邦夜曲升C小調篇》。
他決絕地說要死也死在家里,
他和傾慕的對象一齊逛街,但是他已經不能進咖啡店、公園,甚至是街邊的座位。
他被迫帶上了衛星章,為了生計賤賣掉鋼琴。
全家人被趕到城中央幾個高墻圈起來的集中營,他只能在餐館里彈鋼琴,換回一點點糧食。
他無數次目睹德國人肆意的凌虐、屠殺猶太人,他那彈琴的手搬磚頭,挖土豆。
他逃離集中營,躲進首都公寓廢墟的斷壁殘垣,如鼠般晝伏夜出不見天日。
為了活著,他喝著已經渾濁的水,吃一切能夠當作食物的東西。
一個猶太鋼琴師從社會核心逐漸到被隔絕被摒棄被殲滅。
但是他一向沒有放下過生命,沒有放下過期望。
他只落淚過2次,
當他被一個猶奸揪出了人群,他得以幸免,卻從此與親人生死相隔。
當他最后重新坐在華沙電臺,演奏樂曲,一切往如昨日。
個人覺得影片的奧妙之處,并沒有單純的反映好人與惡人,猶太人和德國人在戰爭中的性格表現,而是深刻反映了各種人性在戰爭中的復雜表現。
投靠納粹的猶奸幾次救了鋼琴師一家性命;
搶救猶太人的波蘭地下組織成員,打著鋼琴師的名頭到處募捐,然后攜款私逃;
德國軍官為演奏感動,包庇躲在德軍臨時司令部的鋼琴師,送衣送食。
戰爭摧毀了世界,但人性的復雜和變化都在這種絕境中凸顯出來。
第一次看到男主角的時候,只是好奇他的眉毛怎樣會長成這樣。之后明白他因為這部影片得了奧斯卡獎,驚嘆于他在頒獎典禮上的熱吻。目前了解到他的下一部電影是彼得的“金剛”,很期盼。
在這部電影中他的表現真的無懈可擊,把一個長期受到死亡威脅,承受恐懼壓力的男子刻畫的入木三分。
個性是有一段,他藏匿于德國人的街區中心。房間中,他不能發出聲音讓人察覺房里有人。當他又一次因為饑餓而在房里尋找食物時,不留意敲破了一疊瓷盤子,盤子發出尖銳刺耳的破碎聲,門口隨即傳來了激烈的拍門聲,他由于恐怖而不斷瑟瑟發抖,眼神里透出驚恐的神色,那種不知所措,那種魂飛破散,讓人從心底里為他擔心,不寒而栗,痛徹心扉。
心被揪著2個半小時,不斷祈禱,快點結束吧。不管是電影也好,戰爭也好,都快點結束吧。再也不要讓我看見鮮血了,再也不要讓我聽到槍聲了。實在太殘酷,太摧殘人了,導演從電影的一開始就這樣折磨著我,一向到最后都沒有溫暖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