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紅色電影觀后感
抗美援朝進入最關鍵的決勝階段了。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紅色電影觀后感300字,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英文紅色電影1
今天看了一部紅色革命電影《上甘嶺》,電影的主要情節是:1952年秋,朝鮮戰爭進入最后的關鍵階段。美國侵略者竟在板門店談判休會期間,調動六萬多兵力,在三八線附近發動了大規模進攻,企圖奪取上甘嶺陣地,進而攻占五圣山,用武力獲得他們在談判桌上得不到的東西。堅守上甘嶺陣地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某部八連,在連長的率領下,與敵人浴血奮戰,打退了敵人二十多次的瘋狂進攻。
此后,他們又根據上級指示,退入坑道堅守陣地,拖住敵人,使之無法前進一步。在山上坑道里堅持戰斗了一個月,他們遇到了各種難以想像的困難。不僅與外界的聯系被敵人切斷,而且缺水缺糧,生存艱難。但為了祖國、為了朝鮮人民,他們以驚人的毅力,堅守了二十四天,從而贏得了時間‘使中朝軍隊取得了大進攻的勝利,并使整個朝鮮戰場的形勢發生了根本變化。美國侵略者被迫重新坐下來談判,無可奈何地在停戰協定上簽了字,朝鮮人民得到了和平。
電影中有這樣一個細節讓我為之動容:由于敵人的封鎖,部隊嚴重缺水,戰士們的嘴唇都干裂了。上級領導派來送水的小分隊,隊員們一個個犧牲。為了保存實力,八連戰士們又得下山去搶水。但是,戰士們剛裝好水,就被敵人的流彈打中了。后來,師長派人歷盡千辛萬苦才送上一些蘿卜,并特意送給連長兩個蘋果。雖然連長自己是那樣干渴,卻把兩個蘋果分成許多片,分別送到全連每個戰士的手上。
看到這里,我的眼睛濕潤了。戰士們在那樣饑渴的情況下,沒有忘記自己的戰友,這種階級友愛是多么高尚。
他們真正做到了“,一切革命隊伍的人都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此時,我也感觸良多;作為一名大學生,作為一名國防生,我們更應發揚繼承老一代先烈的這種優秀品質。
“團結就是力量”,只有和大家齊心合力,擰成一股繩,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自己的價值,相應地,自己得到的也會得到很多東西。
英文紅色電影2
今天我又觀看了一部老電影——《烈火中永生》,這部影片根據經典小說《紅巖》改編。
《烈火中永生》主要講了江姐和徐云峰兩位地下黨領導面對窮兇極惡的國民黨反動派沒有絲毫的膽怯。在敵人的嚴刑拷打和威逼利誘下毫不屈服,視死如歸。在獄中,他們依舊帶領獄友們堅持斗爭,最后被敵人所殺害。但他們的精神鼓舞了所有活著的人,正如一句話所說的“一人倒下去,萬人站起來”,在共產黨的領導下,軍民團結一心,打敗了國民黨反動派。
看完影片,我覺得身陷囹圄的共產黨人堅貞不屈的革命信念和獻身精神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在受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不能低頭,要勇敢的與它斗爭,才能戰勝它。
總之,我覺得《烈火中永生》是一部非常好的影片。
英文紅色電影3
看了《在烈火中永生》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邱少云對祖國的熱愛,所以他才會犧牲自己來報答祖國。
在這篇文章中,讓我最受感動的一句話是“戰友們都說,邱少云沒有死,他在烈火中永生?!边@里讓我最受感動的是他們心心相連的友情。我想:在黃泉的邱少云聽了一定會流下最真誠的眼淚,永遠記住這一片祝福!還有一句話讓我感動:為了不曝露部隊的行動意圖,也為了戰友的生命安全和整個戰斗的勝利,邱少云忍著劇痛,咬緊牙關,一聲不吭,在持續燃燒的烈火中獻出了年輕的生命。從這句話中我感受到了邱少云心中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保家衛國!
這篇文章深深的感動著全中國,是他讓我明白:雖然我們現在談不上什么保護家園,但我們可以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去幫助同學,做一個優秀的少年。
英文紅色電影4
《烈火中永生》這部電影,是我最愛看的革命影視作品。
江姐,是我腦海里印象最深的一位女中豪杰。她在熊熊的烈火當中表現的是那樣的堅強、勇敢。江姐的精神是那樣的可佳,我對江姐的敬佩之情與懷念之情是永遠也不會抹去的,雖然現在江姐犧牲了,但她會永遠地活在我心中。江姐的意志是那樣的堅定:她的丈夫在與敵人戰斗的時候壯烈犧牲了,當江姐路過城門時,看到敵人把自己丈夫的頭顱懸掛在城樓上時,心如刀絞,但她依然忍著悲痛,繼續戰斗。最后因叛徒出賣而被逮捕的她在重慶的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的集中營里,面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嚴刑拷打,江姐寧死不屈。最終在1949年11月14日這一天,江姐被特務秘密槍殺,當時,江姐僅僅只有29歲。
多少像江姐一樣的革命烈士,拋頭顱、灑熱血,才換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們應該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好好學習,長大以后為祖國做更多有力的貢獻。
這部電影令我受到了很深的教育,所以,我愛看這部電影。
英文紅色電影5
這幾天,連續看了三場《焦裕祿》的電影。一場是市委安排的,一場是局機關組織的,一場是回到家后在電影頻道里看到的。每看一次,心靈都受到震憾,靈魂都受到沖擊,思想都受到洗禮。
我以為,一個人所以受到人們的記掛和崇敬,并不需要做多少驚天動地的偉業,只要他心里時刻裝著黨的事業,惦記著人民的困苦,并以自己所能去全心全意地做了,就會受到人民的愛戴和崇敬,就值得我們去認真學習。
焦裕祿同志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受命于危難之中:干部人心渙散,群眾困厄饑荒,從哪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呢?他做到了兩點,一是用情,一是用心。
“用情”講的是作為共產黨的縣級干部,你的心是否和群眾的心緊緊貼在一起,沒有間隙,沒有隔閡。當外面下雪時,你感到了群眾身上的寒冷,當災荒來到時,你感到了群眾肚子的饑餓,當你跟老大娘道一聲我是你的兒子時,那一份表白都發自于肺腑,不惺惺作態,也毫不做作。
“用心”講的是如何運用科學的方法,謀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它要求一切從實際出發,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在相信群眾,依靠群眾中獲得靈感,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在焦裕祿那里,用情和用心是如此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他對百姓用情,頂風沙冒嚴寒、忍饑餓抗病痛,在極其嚴酷的自然環境下,走村入戶察民情,無微不至送溫暖;他對基層干部用情,在極其敏感的政治環境下,拍案而起揚正氣,勇于擔當不推諉!
真情實感的累積,必然會產生用心于民的強大動力,必定會找到科學發展的正確途徑。正是在血濃于水的情感驅使下,他對水患“用心”,越是刮風下雨越要到第一線查水情、看水路,修葺了百里溝渠,保證了三天大雨而不澇;他對風沙災害“用心”,跑農場留人才,找到了種泡桐治沙害的脫困良方。
從焦裕祿那里,我們知道,好的工作方法固然來源于用情,沒有情感的靠近就不可能對百姓的生活真正的“用心”;但真情實感的獲得,又必須靠科學的“用心”來豐富。比如:沒有深入細致地走訪群眾這一科學方法,哪里會有群眾逢災遭難的痛苦體驗,沒有在群眾中得到的“治沙靠泡桐”的真知灼見,哪里會有對人民群眾聰明才智的那一份感佩和敬仰之情。因此,學習焦裕祿,一要學他的用情,把人民當成自己的父母,對人民用真情,顯實感。二要學他的用心。就是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靠扎實管用的調研功底,獲得基層的第一手資料,掌握為民服務的真實本領。只有心隨情走,情為心發,我們才能獲得源源不斷地為民服務的自覺動力;只有緊緊依靠黨的群眾路線,我們才真正學到了焦裕祿同志的“用心”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