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流浪地球觀后感
在《流浪地球》所塑造的這個末世里,不同于歐美末日科幻中必然存在的弱肉強食,這是一部沒有嚴格意義上壞人存在的電影。品味完一部作品后,這次觀看讓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觀后感了。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小學生流浪地球觀后感”,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小學生流浪地球觀后感篇1
春節的時候為了特地去看了這部片子,出來以后就一個感受:這部片子就是即使世界已經有了好萊塢,但中國也要發展自己的電影、電影工業的原因。
關于選材,Get中國問導演為什么選擇《流浪地球》?郭帆導演說大劉的書我每部都看過。當時有三部大劉的小說《流浪地球》、《微紀元》和《超新星紀元》可以選擇拍成科幻,當時我的第一直覺就是如果三部選一部就一定是《流浪地球》,后來仔細的想了下也只能是《流浪地球》。因為這個故事是可以被裝入近未來的,而且我覺得 《流浪地球》有一個很酷的形式感,雖然我當時也說不清為什么它很酷,我只是覺得把地球推離太陽系真的很酷,但覺得它酷的原因我不知道。那個原因是我后來去了美國才意識到。原來這個東西在美國人看來不光是酷,而且是很奇特的,原來它是真正屬于我們中國人自己的文化內核,就是我們對土地、對家園的深厚情感,才會導致我們連逃離的時候都要帶著“家”。所謂的家并不是說物理上我們呈現的地球,是一堆石頭,房子的六面墻壁這樣的物理空間。這個房子當你買的時候代表了你的家庭,老婆,孩子甚至還有你丈母娘看你的眼神。這是我們中國人對家的理解,它絕對不是一個物理空間。當我們把地球推離的那一刻,我們推離的絕不是一個物理的一塊石頭,它推離的是我們的家,我們所有的情感載體。這個東西不是西方的,是特別中國的。原來它酷的來源是我們文化給我們的,在外國人的眼中是特別奇特的。我突然意識到什么是“中國科幻”,中國科幻的內核應該就是這個東西,至少在這個影片中是它。
《流浪地球》是中國電影工業的成年禮。為中國科幻電影照亮了道路。這是一部致敬、借鑒各路好萊塢大片,但是內核非常反好萊塢的片子。真實觀影之后確實也有同樣感想,這部片子屢次打破了我往常看好萊塢災難片科幻片得到的認知。這就是我開頭所說的,為什么有了好萊塢,我們依然要有自己的電影,自己的電影工業——因為我們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價值觀,我們不應該總是被動的接受別人的文化和價值觀輸出,輿論陣地,我們應該去爭取。就好像這部片,傳統好萊塢科幻片災難片,強調的是個人英雄主義,強調的是英雄史觀,強調的是沒有主角團隊就沒有人類和地球的明天。
但我們其實從來不這么說,很早就有偉人教導我們,人類的歷史不是由一個個英雄推動的,而是由人民推動的,英雄史觀是不正確的——為什么少了某個主角,人類就會滅亡?不會,少了主角,還會有另一撥“主角”成為主角,繼續著推動歷史或者拯救人類的進程。而“主角”之所以作為主角,很可能僅僅是他是一個親歷者、見證者。
小學生流浪地球觀后感篇2
大年初一上映,配合微博、微信、豆瓣...多平臺宣傳的一部國產科幻片,憑借科幻題材+逼真的特效+演技派人員配置+真實還原小說場景收獲一波好評。作為一個并沒有看過《流浪地球》原著的觀影者,從各個渠道獲悉到這部影片的“拔尖”之后,忍不住想去趕一波熱潮,一睹究竟。
對于劇情,我的理解是這樣的:太陽急速衰老膨脹,地球環境極度惡劣,人類面臨生存浩劫,人類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團結,拯救地球。人類在地球表面建了上萬座發動機,將地球推離太陽,史稱“流浪地球計劃”。在推離過程中,受木星引力,地球即將撞上木星,在聯合國決定放棄地球,將希望寄托于載有地球人胚胎、動植物基因的飛行器去別的星球重建地球文明。地球上,以劉啟為首的一群人試圖通過引爆木星將地球與木星的距離拉遠,但計劃失敗。宇航員劉培強為了兒子劉啟和所有地球人,駕駛飛行器撞擊木星,地球受木星爆炸沖擊波影響被推遠,挽救了所有人的生命。
我是晚上看的,12點散場,人少,很安靜,好像很快就能進入劇情。短暫的廣告之后,出現了影片開場溫馨的一幕(吳孟達的配音有點讓人出戲),引出故事線,隨后大批近景特效襲來,不得不說,繼鬼吹燈系列電影之后,確實沒見過這么講究的特效了。
演員演技也算抗打,并沒有出現讓我可以吐槽的演技糟點,相較隔壁廳的賀歲喜劇蒲松齡,無過就是有功了。劉慈欣的原著指導,并不太難懂的科學名詞高頻出現,對于我這樣的科學盲也不會覺得很吃力(雖然出來就忘得差不多了)。記得去年在劇院看的《三體》,也是相當震撼,情景式舞臺劇,3D立體環繞音,主角配合全場互動,可以說非常富有穿透力。
至于電影劇情,個人感覺真的有點尬,經不起推敲。
1.主角恨父親。劉啟的父親作為一名宇航員,太空執行任務17年,因此劉啟表現出與劉培強之間的生疏、憎惡、沖突。但是全片都可以得知,劉培強可以隨時聯系姥爺,而劉啟和姥爺、妹妹相依長大,難道電話不能溝通解決嗎?
2.韓朵朵求救。聯合國給韓朵朵一次全球廣播求助的權限,結果壓根就是沒講重點,盡是在講自己的成長、感受,最后,以真摯的情感打動了一大波人,趕來協助他們。
3.神一般的李一一。我尊重每一位科學家,但是如此神通廣大,艷壓全球頂尖科研人員,還有點幽默的科學家真是跌破了我的眼界。還記得網劇《老九門》里有一段,二月紅發現鹽能將恐怖的絲網化成水,然后,掏出了一包鹽的神橋段嗎...
最后,對于本片,撇開電影劇情來說是不錯的,確實可以說是中國科幻題材的.巔峰之作,但是對我們這一行觀影者而言,算不上驚艷,希望國產電影會越來越棒。
小學生流浪地球觀后感篇3
《流浪地球》是根據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電影大體情節是:近未來,科學家們發現太陽急速衰老膨脹,短時間內包括地球在內的整個太陽系都將被太陽所吞沒。
為了自救,人類提出一個名為“流浪地球”的大膽計劃,即傾全球之力在地球表面建造上萬座發動機和轉向發動機,推動地球離開太陽系,用2500年的時間奔往另外一個棲息之地。中國航天員劉培強(吳京飾)在兒子劉啟四歲那年前往國際空間站,和國際同儕肩負起領航者的重任。
轉眼劉啟(屈楚蕭飾)長大,他帶著妹妹朵朵(趙今麥飾)偷偷跑到地表,偷開外公韓子昂(吳孟達飾)的運輸車,結果不僅僅遭到逮捕,還遭遇了全球發動機停擺的事件。為了修好發動機,阻止地球墜入木星,全球開始展開飽和式營救,連劉啟他們的車也被強征加入。在與時間賽跑的過程中,無數的人前仆后繼,奮不顧身,只為延續百代子孫生存的期望……。
電影比預期要更驚險,場面更壯觀,晨昏線過后的永夜、火種計劃、讓地球流浪、木星推動地球…,沒想到中國也能拍這么大架構、大格局的科幻片,讓人震撼!
20_-年12月21日被亞麻日歷推算為世界末日。那幾年我看過幾部關于世界末日題材的電影,可是不包括中國人寫的劇本,更不包括中國人拍攝的電影。
很高興看到我們中國這么好的電影作品。
小學生流浪地球觀后感篇4
電影講述了一個關于未來2500年的大逃亡,但喚起的卻是一些很古老的意象和感動。例如從地面一向上升到俯瞰地球上萬個行星發動機的長鏡頭,“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感覺油然而生,而救援群像,則是愚公移山、精衛填海、蚍蜉撼大樹、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那種悲壯,還有陳勝吳廣式的干勁與豪氣,“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夫死,死國可乎?”……科幻的外衣下,包裹著傳統古典的文化內核。
這部電影真正觸動我的,并不在于那些溫情和犧牲的片段,而是恍惚在作品中看到,一個數千年古老禮貌的靈魂,仿佛在一堆重工業的機甲外殼中重新擁有了鮮活的生命……
一向認同這樣的觀點,農耕文化屬性、標準意義的傳統中華禮貌其實早在南宋崖山海戰之后魂滅,其后明清可是是僵尸一般茍延殘喘的存在。禮貌的內涵高低,與物質禮貌成果的體量不必須有那么直接的關系。所以那些本質無非是在歷史故紙堆中摳摳索索,沉溺于千年禮貌古國自嗨式的作品,不可能構成真正的文化輸出。
正如電影里所呈現的,脆弱的人類,包裹上堅硬機甲與外骨骼,在險惡的極端環境中艱難求生。那么,眷戀故土、鄉愁無限的農耕禮貌,在重工業鋼鐵基建的龐大外殼中,究竟是古老禮貌的復活,還是新型禮貌的誕生?
也許,兩者皆是。不一樣禮貌的相遇,并不必須就是你死我活的結局。歷史上的中華禮貌曾因野蠻民族征服而漸漸形存神亡,但古巴比倫禮貌卻與古埃及禮貌在海上遇合誕生出古希臘禮貌,并延續為一脈相承的古羅馬禮貌,又在文藝復興中成為現代西方禮貌的源頭。
《流浪地球》呈現了某種傳統禮貌與現代工業的融合,煥發出古老而又嶄新的生命力,才是這部影片最值得激動的地方。
“沒有利他主義就沒有真正的禮貌”,所謂“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卻顯然違反人性。盡管抒情詩朗誦式的臺詞對白比較影響觀感,這部電影中多處“利他”行為,其實都沒有脫離自利的基礎。
救援隊長王磊如此執著運送火石去杭州,是為了杭州的妻兒(電影因刪減而未明確交代),劉培強若不是為了地球上的兒子,恐怕不必須會選擇為了地球存亡的一線生機(盡管AI計算的成功率為0)而放棄空間站,而最終聯合政府批準這一行為,也可是基于他們在地球之上的人性本能,不可能如AI一般絕對理性。
電影里最貼合原著精神的臺詞來自AI,“讓人類堅持理智,確實是種奢求”,然而個人更喜歡另一句,“沒有人的禮貌,不能算真正的禮貌”。地球上生命的存在,原本就類似于奇跡。如果電影最終人類沒有選擇相信期望努力拯救地球,一個保存著受精卵和種子的小小空間站在缺乏食物和燃料補給的茫茫宇宙也根本談不上讓禮貌存續。倘若禮貌的內涵沒有具體而微地體現為每個鮮活個體的精氣神,就算保留歷史遺跡,禮貌實際上已經斷絕。
盡管國內電影工業水平與好萊塢存在著客觀上的水平差異,但《流浪地球》主創團隊盡最大努力用可能爭取到的資本和人力物力進行了尊重行業規律與標準的合理投入,并為資料產品注入貼合普世人性的精神內涵與價值觀。所以電影在市場的成功,并不是偶然或僥幸。
原本,科幻小說在國內大眾文學中算是相對冷僻的類型,而國內落后的電影工業體系里,商業電影和藝術電影更缺乏清晰區別的產銷流程。作為藝術作品的電影,佳作的誕生或許更取決于天才型電影人。而商業電影的制作,如果總靠靈光一閃、情懷一現或流量明星,則注定不可能持續。作為商業電影的《流浪地球》是一部合格品,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但嚴格來說還算不上精品,可是相比市場上多年充斥的粗制濫造精神垃圾,已經是“物以稀為貴”了。
期望電影《流浪地球》的成功,不但帶動國內科幻小說題材從冷僻轉為熱門,也能推動電影工業體系逐漸完整和成熟,能夠穩定批量產出具有文化和價值觀輸出意義的合格品,這才有更大可能性創造出高質量的經典作品。
小學生流浪地球觀后感篇5
隨著一聲發射,我的心隨著地球被推動器推動時地球上人民歡呼的聲音,我的心無比的震撼和激動。
這是國產影片《流浪地球》。對我深深的震撼!影片的開頭。在面對太陽系崩潰的地球即將毀滅。人類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團結,是的沒錯,就是團結全人類的全解全地球的團結。所有每一個人其實活的像心一樣閃爍,即使他沒有他們,沒有像劉培強一樣犧牲自己推動地球,希望就是一片干渴土地中的一條河,然后責任義務愛與勇氣源源不斷的供給著這條河。
很久以前,劉啟從爸爸口中聽到最多的一句話便是,只要他抬頭就可以看見一棵爸爸的星星在多年不見是父子。中出現了隔膜。慢慢的心中的星星消失了,但最后劉培強犧牲的那一刻,劉俊劉啟心中應該會受到了極大的震撼吧,看爸爸就是星星,你抬頭看見我像星一樣閃爍淚水洇出眼眶,那一刻竟是無言的感動。
讓劉琦也沙娜想通了一個拯救地球的方法,許許多多的人前仆后繼。演繹了。拼搏與堅持,每一個努力的人像是一個不可磨滅的印記像星一樣閃爍,星河仍舊被留存,因為他曾輝煌過這部電影真正要告訴我們的事,也許人類脆弱的不堪一擊,但人類從未放棄過希望愛永遠在他們心中。
心仍舊在流浪,但卻有什么東西變得不一樣了,原來像星星一樣閃爍真的可以被人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