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350字左右觀后感
對于我們沒有經歷過戰爭的一代人來說,電影《八佰》演繹出了另一種我們無法體會的人生,《八佰》一經上映票房就破億,得到了很高的評價。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八佰350字左右觀后感”,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八佰350字左右觀后感1
有一部電影特別火,那就是《八佰》,暑假快結束時,這個電影上線,隨后就掀起了熱潮,人們無時無刻都在談論這部電影,我也想看看這部電影,昨天晚上,寫完作業,就去看了這部電影。
這部電影講了抗日時期,上海被日軍轟炸,只有上海租界沒有被炸,日軍想進入上海租界,可卻被四行倉庫里的四百名國軍守著(文中說八百),四百對幾萬,多大的差距,人們說他們守不過半天,可是他們卻守了四天,最后他們的長官下達命令,讓他們進入上海租界,放棄堅守。
這是一部抗戰劇,也是由真實的故事改編,不難想象那時有多困難,在第三天時,日本揚言要在三個小時內攻下四行倉庫,日本立馬發起猛攻,日本為了打破墻體,組成了一個鐵皮陣,也就是日軍頭頂一個大鐵皮,讓國軍槍打不進去,手榴彈扔不到。
這時一位國軍做出了自殺的舉動,他身上拿著好幾個手榴彈,跳了下去,成功炸到了日軍,其他幾個國軍見到之后紛紛效仿,最后成功擊退了日軍的進攻。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好死不如賴活,能活為什么要死,可有這樣一群人,不怕死,困難來臨之時,沖殺在最前面,他們就是抗日軍,如果不是他們,我們泱泱大國早已淪陷。
讓我們銘記歷史,從慘痛的歷史中汲取教訓,好好學習,報效中國。
八佰350字左右觀后感2
電影《八佰》票房已經突破__億,點燃了剛剛重啟的國內電影市場,同樣也收獲了許多好評。電影的上映也引發了網絡上關于那段慘痛歷史的熱議,故事原型發生地上海四行倉庫遺址紀念館也隨著電影的上映引來了大批市民前來參觀。
《八佰》是什么?
電影從1937年淞滬會戰的最后一役開始,講述在謝晉元團長的指揮下,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八百壯士”堅守上海四行倉庫,以少敵多頑強抵抗日軍進攻達四天四夜的英勇事跡,呈現出抗日戰爭的艱苦卓絕和八百壯士的英勇形象。《八佰》是這群勇士共同的名字;是一條河間隔出天堂與地獄的戰爭史奇觀;更是抗日戰爭中千千萬萬的英雄縮影。
電影里中國軍人堅守倉庫英勇抵抗與一河之隔的租界里的歌舞升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聽起來不可思議但事實的確如此。1937年的大部分國人并沒有覺醒,他們不認為這個國家的戰爭跟他們有任何關系。很多人認為保家衛國流血犧牲那是軍人的事情,就算日本人已經轟炸了上海,摧毀了這個城市,也依舊炸不醒租界里的人們。在他們看來,日本人是不敢進入英國租界的,生意繼續做,大戲繼續聽,日子一切如常。就連支援淞滬會戰的地方保安團的民兵,都琢磨著趕緊溜號回家,好把家里的那幾畝麥子給收了。
四行倉庫保衛戰讓租界的國人看到了什么是戰爭,什么是舍生取義,倉庫對岸的蕓蕓眾生也最終完成了從麻木到奮起抗爭的轉變。
在收獲好評的同時,電影《八佰》的熱映也引來了網絡上的不同看法,認為影片夸大了真實的戰況,美化了國民革命軍隊,掩蓋了主力軍隊潰敗撤退的事實。這些批評大多是基于對抗戰初期國民革命軍抵抗不利的不滿情緒。不過,也許對于這部電影大可不必如此苛刻,以電影的形式還原歷史,本身就需要不少的藝術加工。更何況在《八佰》之前,許多人并不了解淞滬會戰這段慘烈的歷史,這部電影起碼讓人們知道了四行倉庫,也知道了上海晉元中學是為了紀念哪位民族英雄。這難道不是《八佰》最大的意義么?
八佰350字左右觀后感3
為了還原1937年的時代質感,劇組不僅搭建起占地200畝的建筑,更不惜人工開鑿了一條仿真蘇州河,負責場景搭建的華誼兄弟(天津)實景娛樂有限公司在還原歷史質感方面也做足了功課。對此,管虎坦言“幾乎沒有哪個電影劇組會真磚實瓦地對建筑場景進行1:1復制,《八佰》花了幾年的時間來再現那個時代,就是希望能帶給觀眾更好的體驗。”
王中磊則表示,劇組所有的工作都是為了一個“實”字,“整個實景搭建花了一年的時間,真實的籌備花了兩年,劇組所有的人聚集在一起已經三個月了,似乎還有不少沒完成的事情。”同時,王中磊還感嘆,“希望可以有一部電影作品,除了本身的觀賞感、娛樂性之外,更能讓觀眾銘記這段歷。”
除場景外,管虎對片中出現的每一位演員要求都非常高,影片拍攝所需的千名型態演員志愿者全國七城面試正在進行當中。同時,片方還在全國范圍內遴選特約演員,他們在嚴寒與酷暑的考驗下已經接受了為期一年的軍訓,艱辛的訓練被管虎稱為“煉獄式的折磨”,軍事教官臧雷更將這批演員稱為“八百壯士精神的傳人”,“這些演員流過的汗可以以斤來論了,這是我所了解到的電影演員接受軍事訓練最刻苦、最自覺的一次”。
66位特約演員代表也亮相發布會,冒雨向在場媒體展示了他們的訓練成果。被問及電影主演的甄選標準時,管虎坦言這次對主演也會同樣嚴格要求,秉承著合適的、真正的好演員兩個標準來挑選,除了必要的軍事訓練之外,還會對演員進行日常訓練,“包括口音和形體,最最重要的是大家要坐在一起對劇本不停地圍讀和研討。”
八佰350字左右觀后感4
我觀看了一部由真實歷史改編的大型戰爭電影《八佰》。看完后心情既沉重又感動。
這部電影講的是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四百多人由團長謝晉元帶領在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頑強抵御日軍進攻的故事。
在戰爭中,死亡是司空見慣的,但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死亡離我是遙遠的,絕不是我每天要面對的事。所以我對于片中人物的死亡,是不習慣的,心情壓抑的。
戰爭的殘酷可能遠超出我的想象。只是簡單的交火,在短暫的時間內就會有大量的傷亡,戰士們在這短暫的時間內結束了短暫的生命。死神盤旋在戰場上每個人的頭頂,不論年齡。這讓我想起故事的主角端午和小湖北,他們年紀輕輕卻要直面大量的死亡,如果不是戰爭,死亡離他們是遙遠的。但是沒有如果,戰爭無情,或者說是侵略者無情,在這樣的環境下死亡之神離他們是如此的近。
正是這種民族團結凝聚的精神讓我感動。畢竟每個人的思想都不一樣。就像面對戰爭,有人沖鋒陷陣,有人臨陣脫逃。但在危難之際,大多數人的心都在一起:中華民族不亡。這樣自發的凝聚力讓我感動。
不止于此,每一位在戰爭中盡職盡責的將士都值得我的敬佩。正如片中所說:你們是英雄。他們在保護著我們。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是有人在替你負重前行罷了。抗日戰爭最終的勝利,離不開他們的犧牲。從短期來看,他們的犧牲毫無意義,國軍連走麥城,看不到勝利的希望,但從長期來看,到了抗戰勝利,便就有了意義。沒有他們的堅持付出,就沒有后來的勝利。后來的后來,也許都不一樣了。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主人。
戰爭早已結束,電影也已結束,但斗爭還沒結束,國際上依然不寧靜。美國帶頭制裁抹黑中國屢見不鮮。弱小不一定挨打,但被打了就一定打不過。只有強大起來,才能盡可能地保護自己,予以還擊。
中國的發展有目共睹,希望我能見證新時代的到來。
八佰350字左右觀后感5
八佰是一部戰爭片,它記載著1943年的戰爭歷史和日軍與中國軍的戰爭。
這戰爭的時間有4天。每一天的戰爭都不同。
第1天的時候,日軍大部分的,從中國軍的倉庫趕來。然后中國軍強勢防守,終于把倉庫安然無恙的保存下來,并且將日軍全部打敗。
第2天,日軍他們派出了怪車,這個怪車是用鋼鐵做出來的,連手榴彈都不怕,還有一些日軍,手上舉著鐵板來擋住手榴彈,還有兩個日軍負責鑿墻。于是,中國軍就用自曝兵的形式來,炸開這些鐵板和怪車,最后終于把日軍成功打敗,但是,倉庫現在的人員只剩下420人。
第3天日軍就派出了戰斗機來轟炸中國軍的倉庫,在轟炸機沒來之前中國軍就已經升起了國旗,然后就有了轟炸機,來攻打倉庫,隨后有一個人拿著機槍把飛機打落了下來,但是還有一輛,另一個人就用獵槍把飛機打跑了。
第4天的時候,中國軍決定撤退,因為第4日如果再次打下這句話,可能會讓老百姓受苦,更何況是殺害,所以就選擇撤退,讓他們撤退的那一瞬間的時候,日軍的照明彈就打響了起來,隨后他們就準備沖橋,但是沖橋的過程中,那些日軍用狙擊槍和機槍把那些,把那些沖橋的人全部都殺了。但是沖橋結果如何,我具體也是不知道。
這部電影讓我知道了:“中國的人就要保守中國。
八佰觀看感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