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火星救援》觀后感范文
《火星救援》講述了主人公馬克在沙塵暴中執行任務因為意外被隊友誤以為犧牲,扔在了孤獨的火星上,他沒有悲觀,利用自己的知識,尋找活下去的辦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電影《火星救援》觀后感范文7篇,衷心希望能為您提供幫助!
電影《火星救援》觀后感 篇1
雷德利·斯各特(Ridley Scott)改編自安迪·韋爾(Andy Weir)暢銷科幻小說的新作《火星救援》(The Martian),重返他熟悉的未來世界領域。這部由馬特·戴蒙(Matt Damon)主演的Fox影片雖然以火星為故事背景,但其對細節的關注,給人以故事會發生在明天的真實感受。整部影片自始至終讓人欲罷不能,又不會讓人過份激動,必定會在全球掀起太空熱。
斯各特向來以空間題材見長,這次他講述了美國宇航員馬克·沃特尼【戴蒙飾】劫后余生的故事,他與其他五位宇航員遭遇巨型風暴,外太空之旅只能提前結束,他因為被誤認為無法生還而被留在火星,成了太空魯賓遜。清醒后的沃特尼發現自己遠離地球家園,食物只夠一個月的供應。幸好他天性幽默樂觀,而且是個植物學專家,決定靠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等到下次火星任務的到來,雖然這一等就要四年。沃特尼精心計算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他在這顆干旱星球上的時間,開始利用自制的肥料種植土豆,對手頭的所有材料物盡其用。而在地球上,公眾哀悼馬克的悲劇死亡后,一位眼尖的NASA技術員在監看時注意到火星表面的運動跡象,懷疑可能是馬克還活著。雙方重新取得聯系后,火星救援任務由此啟動。
編劇德魯·高達(Drew Goddard)保留了韋爾原著中對食物技術分析和氧氣供給、機械能力、星際航行物理等科學問題的大段詳盡描寫,并用觀眾能理解的方式再現銀幕。NASA官員想制定兩全的救援計劃,馬克的宇航員同事卻甘愿冒著巨大風險前去營救,哪怕希望渺茫。
斯各特為影片安排的懸念固然扣人心弦,影片卻以人物的輕松幽默、專業人士和高知們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時彼此間的尊重為總體基調。導演和編劇淡化了傳統劇情作品的表現模式,強調描寫現實問題時理性反應要比歇斯底里、下意識的愛國主義更恰當。編劇高達對原著中馬克諷刺性的幽默略有放大,戴蒙的塑造又讓角色顯得極為可信。影片一反斯各特作品慣常的絕望與虛無,洋溢著積極向上的風格。
電影《火星救援》觀后感 篇2
馬特達蒙剛一出場的時候顯得又胖又腫,最后瘦的麻桿一樣的身材,我想不出國內有同樣為角色犧牲形象的男演員或者男明星的名字。
為此,我深深佩服好萊塢的明星,為了角色,可以犧牲一切,太敬業!
情節減掉太多了,以至于結尾處根本還沒來得及講馬特達蒙內心的寂寞與波動造成他形象的迅速變化,食物短缺,水源短缺并不是造成外觀形象大變樣的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是:一個人,被遺失在荒涼的星球上,是這個星球上唯一的生命,夜間仰望星空,沒有大氣層的星空是那樣蒼涼,廣闊,孤寂。如果一個人內心不夠強大,不夠樂觀,不夠善良,不夠可愛,是絕對不可能求生意志那么堅定。
選擇默默餓死,或者直接自殺更符合邏輯與人性。
但男主角并不是一個這樣軟弱無能個性缺失的男人,他樂觀,善于尋找快樂,知道自己不放棄,希望就存在,哪怕營救人員需要4年時間才能返回火星將他救回地球。
要知道,還沒等到那時候,他早已餓死、渴死,甚至是絕望而死。
一個簡單的概括,這電影就是一個被遺失在火星的宇航員被同伴救援的故事。
可這么干巴巴的故事梗概,硬是升華出每一分鐘都彌足珍貴的,視覺可觀的科幻電影。
大量的信息充斥電影情節中,都是當年我們最不喜歡的,枯燥的數學,化學,物理知識。
從馬特達蒙的嘴巴里說出那些求生設計原理,是那么的有意思,好玩,有趣。
地球上的天才們也是花樣百出的迸發著智慧的火花,物理好好玩啊!
最后的太空之舞堪稱經典!
所有美好的都留存著,那些不開心,不快樂,絕望,聲嘶力竭,全部刪掉了,好像英雄永遠不會哭泣,永遠堅硬,永遠勇敢,但真要是那樣,就是人了。
雖然依舊感人,卻太夢幻,前面所有的真實,都在太空之舞過后,成為虛幻。
電影《火星救援》觀后感 篇3
“人生就像一場游戲,你根本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么。”用來概括這部影片最好的一句,就是這句。
開頭時主人公和他的隊友一同在火星采集泥土樣本,忽然一場毫無防備的風暴來臨了,弄得隊員們不知所措,只好立即回到飛船,中止這次任務,而在上飛船時卻發現主人公不見了,那時狂風怒吼,沙魔飛舞,在這危險而又惡劣的環境下少校(控制隊員們行動的指揮官)冒然決定出發去救主人公,就像我們的老師那樣辜負有責任心。可回來時卻毫無收獲,都傷心地流下了眼淚。
而卻沒有想到的是,主人公在火星的某個角落存活了下去,當他醒來時,處理了自己傷口后,那時在地球已經宣布了他的死亡。我的心也一直提著,心想:在火星能活多久呢?他能活下來嗎?隊員們會發現他還活著嗎?他們會去救他嗎?
而我也繼續帶著疑問往下看了,我看到后面就越激動,而到最后隊員們發現了他,并按照動力學家說的話去解救,而他還在火星上種了土豆,又生活了好幾天,而且還跟總部發送信息取得聯系,這是多么令人贊嘆的啊!我對這個主人公佩服地五體投地。最后主人公被隊友接了回去,在美國歡呼雀躍打成一片。
我在這部影片領悟了一個道理,困難像彈簧,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人要勇敢地面對困難,千萬不要向困難低頭,要勇往直前,打出一片天。
生活中也有很多像《火星救援》中的人物,例如家人、老師就是像里面的少校一樣,負有責任感,一點一滴把我們教導好,還有山區的留守兒童他們就像里面的主人公,即使遇到困難也不向困難低頭,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希望將來能有“我不能坐以待斃。”幽默樂觀的他發揮自己作為植物學專家的特長,利用自制肥料種土豆,善用一切資源,靠自己的力量在火星生存下來。
《火星救援》還告訴我們,不拋棄才能共渡難關。僅僅靠沃特尼孤身一人是無法離開火星返回地球的,不拋棄是他獲救的重要原因。NASA沒有拋棄他,他的同伴們沒有拋棄他,甚至全世界都在惦記著他。NASA和中國科學家攜手努力,同伴們鍥而不舍舍身救助……可以說,火星救援行動集中了全人類的智慧、勇氣和努力。沒有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和合作,火星救援任務難以完成。
不放棄、不拋棄,不僅是沃特尼的獲救秘笈,也是我們應對人生挑戰的一大法寶。人的一生往往會遭遇各種艱難險阻,對個人來說,我們不能放棄,因為陽光總在風雨后,只要堅持、努力,就有可能“柳暗花明又一村”,任何時候都不能自暴自棄、放棄希望;對大家而言,我們不能拋棄自己的同伴,哪怕困難重重,也要施以援手、同舟共濟。汶川大地震中,那些在廢墟中艱難求存的災民,那些為救助災民奮不顧身的救援者,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不放棄、不拋棄,漫漫人生路,讓我們共勉吧。
電影《火星救援》觀后感 篇4
首先,這確實像部網絡小說改編的作品,結構感不是很強,但確實是一個有時間積累和足夠橋段的作品,作者明顯是個科幻小說電影迷,經典科幻小說所能用上的段子,這里可以看到很多的出處。科幻電影,特別是這類太空類科幻電影,都會有自己的語法,在熟練掌握這套語法的基礎上,做到立意上的創新,應該是這類電影或者小說創作的一個出發點。
斯科特拍攝這部電影應該沒有那么沉重,這是一部相當輕松的影片。他往往會在不同的題材之間跳躍,再利用這種跳躍讓不同題材電影相互滲透,形成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這部電影,雖然知名網絡小說是個引子,但在制作技術上,明顯繼承了《普羅米修斯》的風暴星球和《星際穿越》的馬特造型。斯科特爵士畢竟已經76歲了,所以指望他大量原創是不可能的,只能像個金融家一樣,更多依靠資源的繼承和整合來運作電影。
這部電影,展示的仍然是英國高超的道具制作水平,精致的考究的英倫瘦削感,體現在電影每個細節-----這種對工藝的考究才是英美科幻不可代替的核心競爭力!
電影《火星救援》觀后感 篇5
如果你被困在火星上會怎樣呢?是默默等死?還是去探索未知?抑或抱著希望生存下去?《火星救援》的男主角就是被困在了火星上,但是他卻靠堅忍不拔的毅力和頑強不熄的品質獲得了來自地球的救援。
這部電影講述了在一次人類登陸火星的任務中,宇航員馬克在風暴中與隊友失聯,所有的人都認為他死了,但是他卻奇跡般的活了下來,并得到了救援。
看完這部電影,我感到了生命的可貴、珍惜還有強大的力量,因為在逆境中,頑強的活下去的人,是因為他們有:生命只有一次,死了就不能再來的信念。只有在生死的邊緣,生命的力量才會展露無遺,才會爆發出非同尋常的力量,這力量是一種強大的信念,支撐著我們勇敢的和死神做斗爭。
從馬克種植馬鈴薯那一刻起,我就意識到:知識就是力量。學的越多,越能在關鍵時刻用上,越能發揮出真正的用途。假如馬克什么也不會,那么及時有堅定的信念,身體也未必支撐的了。
等待在生活中是極不明智的,可是如果在自己也無能為力的情況下,等待也是一種方法,也許等待也能換來生的希望,馬克就是經過八百多天的等待,才換來了希望。
電影并不是完全沒有意義的,也許電影會為我們告訴我們一些人生道路上重要的道理;也許會告訴我們知識可以在生死存亡時助我們一臂之力;也許告訴我們千萬不能翻起希望,哪怕希望微不足道。但要如何去發現呢?這要我們自己尋找。
電影《火星救援》觀后感 篇6
關于火星的電影很多,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只有《火星任務》和《火星救援》了。《火星任務》更多科幻,而《火星救援》卻接近現實。
開疆擴土源于人類的生存本能。在人成為地球主宰的情況下,地球表面可供探索的新疆域業已完結。二十世紀,人們的興趣集中于頭頂的月球,世界航天強國紛紛謀劃企圖染指,只有美國成功把自己的足跡印刻月壤。隨著兩強爭霸結束,超級帝國對月球興趣大減,而把目光投向更遠處的火星。登月只是在地球的家門口轉,而如果登臨火星那就是人類實現太陽系內行星際宇航的突破性壯舉,意義更大更容易滿足人類的雄心壯志。
火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由內向外數的第四顆,是太陽系最像地球的巖質星球,處于宜住帶內。二十一世紀初,美國的勇氣號、機遇號火星漫步車安全降落火星表面,傳回的畫面表明,火星表面如同地球的荒山峽谷杳無人煙,沒有生命跡象,氣候寒冷,空氣稀薄不含氧氣。這些困難都可克服,火星是太陽系內最類似地球最有可能被人類改造殖民的星球。
登臨火星,建立探索性基地,是殖民的第一步。這需要人類做出巨大的努力,《火星救援》的主角馬克瓦特尼被迫留在火星獨自生存,在一個封閉的環境中為獲得糧食、水、氧氣等人必須的基本物質做出了嘗試。這種嘗試可以在地球上進行,獲得成功后直接移植到未來的火星基地。由于火星空氣稀薄,人類不大可能住在類似《火星救援》里馬克生活的房屋內,而必須設計特殊的房屋供人們使用,要有一個大氣壓,還需設計采暖裝置保證環境四季如春,否則冷如冰窟無法生存。在電影中,宇航員必須身穿宇航服外出活動,因為火星質量遠遠小于地球,人能否在火星正常行走尚不得而知;美國宇航員登上月球后發現,象袋鼠一樣蹦跳比行走更自由。
就目前科技水平來說,到火星去這個日子應該不遠了。一個是飛的問題,一個是住的問題。飛的問題依賴火箭技術的進步,有了登月火箭的經驗,這個應不是不能解決的難題;住的問題就是這部電影表現的主題想辦法活著,實際的情況基本如此,長期自給自足不需地球提供生存物質。探索人類殖民火星可能遇到的困難是《火星救援》這部影片的的意義所在。
說一點題外話,幾個有實力的國家唯有中國獨自在航天領域有計劃一步一個腳印向前走,其他國家未見雄心勃勃的行動。期盼中華國運昌盛長久,將來第一個登上火星的是中國人。
電影《火星救援》觀后感 篇7
今天我和爸爸一起在家里一起看了《火星救援》這部電影,這部電影主要講了地球的宇航員馬克和一群宇航員在火星進行實地考察,考察中,他們遇到了火星沙塵暴,撤退時,出現了意外大家以為馬克死了,其實馬克受了傷,宇航員馬克為了使自己活到四年后的救援,而在火星發生的故事。
他用太陽能板、自己的糞便和燃燒的鋼鐵產生的水和溫室氣體來種出四年自己吃的食物,等待他的隊員四年后來救他。火星上也許只有馬克一個地球人,渺小的一個生命面對一顆巨大的星球和浩瀚無垠的宇宙時,創造出一個個奇跡,勇往直前,馬克面對困難、克服困難、戰勝困難,值得我學習。最后,馬克和他的隊員成功地坐著飛行器返回了地球的總部。
從這部電影,我知道了馬克是怎樣活下去的,同時也知道了馬克是怎樣堅持不懈、克服火星上的種種困難,我要學習他的這種精神,在今后的學習中,我要勇敢面對困難,努力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