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電影《火星救援》影片觀后感
《火星救援》以科學做背景,影片中的樂觀精神,喜劇元素,使影片更像是一部日常的生活小品。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外國電影《火星救援》影片觀后感7篇,衷心希望能為您提供幫助!
《火星救援》影片觀后感 篇1
吃完大草原烤肉,我們一群人去看了電影《火星救援》,這是一部科幻片,情節跌宕起伏,內容精彩絕倫,從開始到結束,我們時而緊張,時而驚嘆,看得超級過癮!
《火星救援》講述了主人公馬克在沙塵暴中執行任務因為意外被隊友誤以為犧牲,扔在了孤獨的火星上,他沒有悲觀,利用自己的知識,尋找活下去的辦法,歷經磨難,最后成功回到地球的故事。在影片中,當馬克在掩埋的沙土中醒來,發現只剩自己一人,沒有足夠的供給,他樂觀地面對,運用自己的智慧造水、造氧氣、種土豆,堪稱植物學霸和化學學霸,又將損壞的衛星修復,通過衛星與地球取得聯系,簡直是物理學霸,使用十六進制需要數學知識,要想活著,不但要有積極的心態,還要有全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影片中當我看到隊友們決定回到火星接馬克,需要馬克克服火星引力,攔截墨爾本號,他乘坐的回收艙因為推進器速度不夠,需要減負,最后連艙頂都卸掉,只罩著一層氈布,好像乘坐敞蓬車一樣進入太空中,看著四外漏風的回收艙,我笑得肚子都疼了。
影片中當隊友得知馬克還活著的時候,冒著失去生命的危險,義無反顧地返回火星,看到隊長抓到馬克的手又失去時,我的心懸了起來,看到馬克經歷磨難回到隊友中間,我由衷地為他歡呼!
馬克終于回到地球上,為學生講課時,他說:遇到困難,你是想辦法克服還是消極等待,決定著你的命運。我懂得了這個道理!
《火星救援》影片觀后感 篇2
周末,老師組織我們看了一場科幻電影《火星救援》,我深深地被里面的故事情節所吸引,看完之后久久回味。
電影《火星救援》講的是人類實現了首次在火星上登陸,美國宇航員馬克。沃特尼與其他五位宇航員兄弟遭遇巨型風暴,外太空之旅只能提前結束。他因為被誤認為無法生還而被留在火星,成了太空魯賓遜。清醒后的沃特尼發現自己遠離地球家園,食物只夠一個月的供應。幸好他天性幽默樂觀,而且還是個植物學家,決定靠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等到下次火星任務的到來,要等四年,沃特尼精心計算如何最大限度利用他在這顆星球上的時間,利用自制的肥料種植土豆,對手頭的所有材料物盡其用。而在地球上,公眾哀悼馬克的悲劇死之后,一位眼尖的NASA技術員在監看時注意到火星表面有運動跡象,懷疑馬克可能還活著,雙方重新獲得聯系后,火星救援任務由此啟動。
《火星救援》給我最強烈的震撼,一個人獨自留在火星,不放棄,不絕望,不甘就此坐等各種死的他運用自己的各種科學知識和動手技能在火星上殺出一條活路,雖然經歷了種種困難,但他堅持不懈,最后絕處逢生。他的國家耗上數以億計的資金,NASA高官搭上自己的前程,五位宇航員賭上自己的職業生涯乃至生命,只為拯救一個被遺落在火星上的伙伴,展現了生命高于一切的高尚。中國航天局以太陽神推進器作為重要的救援力量如救世主般出現,無私提供技術力量來與NASA一同完成拯救行動,把整部電影人權至上的立意推上了更高的境界。
《火星救援》讓我豐富了科普知識:硬核的天體運動、空氣運動、火星種植土豆的原理。由淺到深,很通俗的為大家海量呈現。它會燃起人類探索太空的渴望,激勵新一代宇航員的誕生。
大力推薦《火星救援》,它3D效果強烈、水晶般清晰的頂級畫面、唯美恰到好處的音效,不得不說是一部完美的科幻片。它讓觀眾跟隨沃特尼用大量科學公式和計算不斷闖過一個又一個難關,懸念迭起。在火星嚴酷生存環境下,他機智勇敢、堅韌不拔的無畏精神,讓我們學到了在逆境中生存和處事的精髓,在學習和生活中不管遇到任何難題,只要持之以恒,一切都會迎刃而解!
《火星救援》影片觀后感 篇3
《火星救援》改編自安迪·威爾的同名小說,由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出品,雷德利·斯科特擔綱執導,馬特·達蒙、杰西卡·查斯坦、克里斯汀·韋格等主演。該片根據安迪·威爾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由于一場沙塵暴,馬克與他的團隊失聯,孤身一人置身于火星面臨著飛船損毀,想方設法回地球的故事。
雷德利·斯科特作為科幻電影導演的開山鼻祖,他的大名可以說是不脛而走,聲名遠播。從《異形》到《銀翼殺手》再到《角斗士》都是觀眾熟知的佳作。嚴蓬曾評論說:"《火星救援》不是哪個導演都能拍的,而雷德利·斯科特拍這部影片確實很適合。"同時他認為:"斯科特幾乎拍過所有類型、風格的影片,但唯獨沒有拍過喜劇。這部《火星救援》是一部特別純粹的影片,除了生存,就是靠科學來解決問題,斯科特大師真的是把原著真的拍了一遍。"作為科幻片的《火星救援》這次也是獨具匠心的將科幻和科學"運用一妙,存乎一心"了。《火星救援》將"科幻片"中的"幻想"成分減到最小,將"科學"成分增到最大,通過紀實性的表現手法,用大量基于現實科技與科學理論的細節,展現了宇航員火星求存與營救的壯舉,堪稱創造出一個前所未見的寫實科幻片的全新類型。
《火星救援》的開場沒有過多的鋪墊和煽情,而是開門見山的將整個劇情擺在了觀眾的面前,就是在火星遭遇困境,進行自救的過程。和《星際穿越》相比,雖然失去了野心,也沒有上升到全人類利益的角度。但是正是因為這份"安分守己"才讓《火星救援》的口碑大贊?!痘鹦蔷仍防镉兄唵我锥目茖W知識,自帶吐槽模式的幽默男主,還有NASA內部的小爭小吵。隨著主人公一點點克服困難回到家園,觀眾得到了較為真實的體驗同時也滿足了觀眾對于外太空生活的好奇。
《火星救援》影片觀后感 篇4
首先,這確實像部網絡小說改編的作品,結構感不是很強,但確實是一個有時間積累和足夠橋段的作品,作者明顯是個科幻小說電影迷,經典科幻小說所能用上的段子,這里可以看到很多的出處。科幻電影,特別是這類太空類科幻電影,都會有自己的語法,在熟練掌握這套語法的基礎上,做到立意上的創新,應該是這類電影或者小說創作的一個出發點。
斯科特拍攝這部電影應該沒有那么沉重,這是一部相當輕松的影片。他往往會在不同的題材之間跳躍,再利用這種跳躍讓不同題材電影相互滲透,形成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這部電影,雖然知名網絡小說是個引子,但在制作技術上,明顯繼承了《普羅米修斯》的風暴星球和《星際穿越》的馬特造型。斯科特爵士畢竟已經76歲了,所以指望他大量原創是不可能的,只能像個金融家一樣,更多依靠資源的繼承和整合來運作電影。
這部電影,展示的仍然是英國高超的道具制作水平,精致的考究的英倫瘦削感,體現在電影每個細節-----這種對工藝的考究才是英美科幻不可代替的核心競爭力!
《火星救援》影片觀后感 篇5
《火星救援》的結尾相對于影片的其他部分感覺有些太像《蝙蝠大亂斗》了,并沒給出任何洪亮的結語,最終少了些偉大的意義。同樣的問題也影響了原著小說,因為顯而易見的是只有“反社會”的人,才會編出一個像《火星救援》這樣的神話,然后又省略掉一個大團圓的結局。
不過《火星救援》要對世人產生影響或帶來啟迪的話,并不需要成為歷史上最偉大的電影。美國天文學家奈爾·德葛拉司·泰森說的沒錯,他經常指出在過去數十年間太空探索已經不再使人激動,由于預算削減和研究受挫——“我們已經停止了夢想”。盡管像太空探索技術公司之類的私人公司,美國宇航局的好奇號火星車,以及最近在火星上發現水等等,點燃了公眾興趣的火花,我們與過去曾有過的“全球太空熱”仍距離甚遠。只有不斷向前,鼓勵代代新人在數學、教育和相關學科上學識過人,才可能使太空之旅成為現實。
本片的主題就是科學,盡管其時常出現邏輯上的跳躍——畢竟我們在談論的只是一部電影而已——《火星救援》最大的成就或許就在于它進行了一次在不遠的未來可能發生的太空探索,并令觀眾覺得仿佛只要足夠努力,這種探索就會實現。如果沃特尼能從火星逃出生天,那下一代人就一定能找到將人類送到那里去的辦法——這樣的情愫使我們受益良多。
《火星救援》影片觀后感 篇6
《火星救援》是一部讓你在為主角獲救激動的熱淚盈眶時還能好好的開懷大笑一把?!痘鹦蔷仍酚兄鞔_的敘事線,以達蒙在火星的種種遭遇為主,輔以恰到好處的支線情節,點到為止的笑點,令人大開眼界的小發明,5分鐘一轉折,10分鐘一起伏。“處處意料之中,卻又是往往出人意表”。如電影中達蒙聽音樂,洗澡,種植,生存,對著攝像頭開玩笑等等,他活生生的將孤獨和恐懼活成了幽默和樂觀。
《火星救援》展現除了展示出宇宙的神秘和不可知外,故事通篇放在了“人”字上。在蒼莽寂寥的火星上、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中,只有人類不斷開拓進取的科學精神以及百折不撓的頑強意志才能生存,才能發展。當達蒙一個人孤立無援的面對浩瀚的宇宙時;當無數次的希望和絕望交替,幾經絕境時達蒙卻始終沒放棄哪怕一絲絲求生的希望,他沒有崩潰也從不輕言放棄,永遠是在想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實踐,還能自娛自樂自嘲,保持樂觀。也許正是這樣的一份不放棄和努力才使得達蒙“幸遇解救,絕處逢生”,回到了他摯愛的地球。
古語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不斷的努力最后一定會得到最好的結果。只要你盡力的去嘗試了,也許嘗試的盡頭就會有好運來臨。
《火星救援》影片觀后感 篇7
如果你被困在火星上會怎樣呢?是默默等死?還是去探索未知?抑或抱著希望生存下去?《火星救援》的男主角就是被困在了火星上,但是他卻靠堅忍不拔的毅力和頑強不熄的品質獲得了來自地球的救援。
這部電影講述了在一次人類登陸火星的任務中,宇航員馬克在風暴中與隊友失聯,所有的人都認為他死了,但是他卻奇跡般的活了下來,并得到了救援。
看完這部電影,我感到了生命的可貴、珍惜還有強大的力量,因為在逆境中,頑強的活下去的人,是因為他們有:生命只有一次,死了就不能再來的信念。只有在生死的邊緣,生命的力量才會展露無遺,才會爆發出非同尋常的力量,這力量是一種強大的信念,支撐著我們勇敢的和死神做斗爭。
從馬克種植馬鈴薯那一刻起,我就意識到:知識就是力量。學的越多,越能在關鍵時刻用上,越能發揮出真正的用途。假如馬克什么也不會,那么及時有堅定的信念,身體也未必支撐的了。
等待在生活中是極不明智的,可是如果在自己也無能為力的情況下,等待也是一種方法,也許等待也能換來生的希望,馬克就是經過八百多天的等待,才換來了希望。
電影并不是完全沒有意義的,也許電影會為我們告訴我們一些人生道路上重要的道理;也許會告訴我們知識可以在生死存亡時助我們一臂之力;也許告訴我們千萬不能翻起希望,哪怕希望微不足道。但要如何去發現呢?這要我們自己尋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