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電影《肖申克的救贖》觀后感
《肖申克的救贖》該片于1994年9月10日在多倫多國際電影節首映,并于同年9月23日在美國部分地區公映。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經典電影《肖申克的救贖》觀后感5篇,衷心希望能為您提供幫助!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觀后感 篇1
每個人都是自我的上帝,如果你自我都放棄了自我,還有誰會來救你。
——題記
我不是一個影迷,但對肖申克的救贖卻近似瘋狂般的迷戀,那是故事背后精神的洗禮。
影片講述了一個被誣陷謀殺自我妻子與其情夫的銀行家安迪被終身監禁在肖申克監獄里,他非凡的氣質引起了囚犯里德的注意并逐漸與他結為好朋友。安迪總是以一種沉默冷靜的方式全力維護自我作為正常人應當擁有的一切。一個偶然的機會,他開始以他豐富的金融知識幫忙獄卒們安全的逃稅,幫典獄長洗錢,以此來換取他們對囚犯、對自我輕微的寬松。他為爭取獄內圖書的擴建不厭其煩的給州長寫信,并在幾年后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之后,他從一個新來的囚犯口中得知妻子被殺的真相后便向典獄長申訴,然而典獄長不但拒絕了他的要求,甚至暗中殺了那個知情人,只為了留住安迪,滿足他對金錢無休止的貪欲。安迪最終走上了一條自救的道路——天時地利,安迪成功的穿過自我十九年挖成的秘密通道來到自我向往的世界。
期望只會給予那些心懷期望的人,安迪說過:“不要忘了這個世界上還有能夠穿透一切高墻的東西,他就在我們的內心深處,他們無法到達,也觸摸不到,那就是期望。”肖申克的救贖告訴我們:人生終有兩件最重要的是,它們能夠在我們最難熬無助時支撐我們堅強地走下去,那就是——期望和信仰。
自來到大學,常會有迷茫,有時看到身邊同學瀟灑的生活著,每一天睡到自然醒,隨意上課,隨意玩耍,沒有對自我的約束。而自我雖然嚴于律己,每一天在為自我的目標奮斗,卻沒有成就感。在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就找一個安靜的地方閉上眼睛,從安迪的故事中,堅定自我的夢想。這就是我沉迷此影片的原因,它帶給我的,是心靈的震撼和啟迪。
人生并非平坦,社會中的不公,出身的不一樣,環境的差異,縱不能成為放棄期望、放棄信念的借口。起點不一樣,哪怕再落魄,也要努力去改變它。有些鳥兒注定是不會被關在籠子里的,因為它們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耀著自由的光輝。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觀后感 篇2
《肖申克的救贖》主要講述的是兩位主人公安迪和瑞德在監獄里發生的一系列事情以及安迪如何一步步救贖自我和監獄里的人。這部電影最令人感動的是安迪對待自由和期望的堅持與向往,無論在什么樣的情景下他都沒有放棄對期望的信念。
安迪對自由和期望的追求是最令人贊賞的,對他來說即便只是片刻的心靈上的自由也是很珍貴的,為此他讓獄友們喝上了本不可能喝到的冰啤酒;他堅持刻石頭,即便進獄也沒有拋棄自我的興趣;為了重溫音樂的完美,他不惜違反監獄的規則而被獨自監禁2個星期;為了建立圖書館堅持每2個星期寫一封信,6年不間斷;為越獄,19年靠一根小小的鐵錘挖除了一條地道。這一切,無一部體現了他對自由的追求。安迪也是一個極為聰明的人,他懂得利用一切資源來到達自我的目的,他用他的智慧改變了監獄里的一切,同時也是很多人得到了心靈的救贖。
瑞德是此部電影另一重要人物,而電影正是以他的角度來講述安迪的一切的。如果沒有安迪的出現,也許瑞德會步上老布的后塵。然安迪不僅僅解救了自我,更是解救了瑞德以及監獄里的很多人。而瑞德的存在也是安迪最終越獄成功的重要媒介之一。瑞德和老布的例子也讓我們認識到體制化的可怕,人一旦體制化了,那么一旦他離開了這個體制就會活不下去。
影片主要是要告訴我們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不要放棄期望,只要自我堅持下去,總有一天是能夠守得云開見月明的。正如安迪一步一步用自我的行動來救贖著眾人,同時也解救了自我,最終讓自我生活在自由的世界里。
觀看這部影片,我們學習到了無論什么時間、什么地點,我們都不應當放棄自我的期望,僅有堅持下去,總有一天是能成功的。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觀后感 篇3
肖申克的救贖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優秀勵志型影片,我看了很多遍,依然感觸良多。
影片故事情節很簡單:被誣謀殺自我的妻子及其情夫的銀行家安迪被判終身監禁來到了肖申克監獄。他的與眾不一樣引起了黑人囚犯瑞德的注意并最終結成了很好的朋友。
安迪總是沉默寡言并舊能地維護自我作為一個正常人應當保有的一切。一個偶然的機會,他開始用自我豐富的金融知識幫忙獄卒們“合法”地逃稅,甚至幫忙典獄長洗錢,以此換得一些對囚犯、對自我稍微寬松的待遇。
然而安迪最終從一個新來的囚犯那兒得知了自我妻子被殺的真相,當他向典獄長提出申訴的要求時卻遭到了粗暴的回絕。因為此時貪婪的典獄長已將安迪當作自我謀取暴利的搖錢樹,他甚至不惜殺掉那個知情的囚犯從而將安迪永遠地留在肖申克來滿足自我對于金錢無止境的貪欲。
安迪對于法律公正的幻想破滅之后,安迪成功地穿越了自我十九年來挖成的秘密通道,重新獲得了自由。
是的,這是一部崇尚自由的電影。重要的是,它向人展現了取得自由的過程,它告訴你,自由不可能那么輕而易舉,甚至可能會依靠向強權妥協來換取自身的生存,它告訴你自由是那樣一個艱難甚至是必須穿越猥瑣與骯臟的過程。
而高大森嚴的肖申克監獄是一個含義豐富的象征,仿佛我們在現實中經常遭遇的一種冷酷的權威的代表。當我們對自我還懵懂無知的時候,我們便開始不斷地理解這種權威的訓練、鍛造和暗示,我們不斷地被告誡要完全清除干凈自我內心的道路,竭力地、由衷地理解它的教化,從而贏得它的獎賞,獲得我們做人的一切需求:被尊重并實踐自我單純的夢想。他形象的表達了制度化之下的人是順從制度失去自我,還是懷有期望找尋自由。
然而,它雖然閃爍著自由與人性的光輝,卻是這么的英雄主義,當安迪最終爬出管道,滾到小溪里,鏡頭從仰角給了他一個全景,此時雷電交加,大雨滂沱,安迪靠著無比的毅力與信念獲得了自由,不,在鏡頭里不如說他自我已經成了自由精神的象征;當安迪在海邊實現著出獄前對自我的承諾——天哪,這些形象在讓我們激動的同時又是多么的讓我們覺得可望卻不可企及。
肖申克的救贖把生命變成了一種殘酷的選擇。肖申克的救贖是我們簡單的生活中值得一再回味的東西。相信自我,不放棄期望,不放棄努力,耐心地等待生命中屬于自我的輝煌,這就是肖申克的救贖。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觀后感 篇4
雖然很早就有人向我推薦過這部電影,說值得一看,但我就是沒有找到它或者說沒有十分認真地找過它來看,一直到昨晚才看了CCTV-6的的播放。
據說這部與《阿甘正傳》出于同年的電影被《阿甘正傳》大大地搶了風頭,《肖申克的救贖》成本是330萬的美金,可是最后只收回了360萬,幾乎是平本之作,而且與當年的奧斯卡無緣,但是在那之后至今,一直都是網民下載的熱門劇。
影片沒有太多關于當時社會現實的描述,關于社會背景的交待只是一語帶過;沒有男女的感情戲;沒有動人的音樂;沒有唯美的場景;也沒有曲折離奇的情節;這大概是《肖申克的救贖》輸給《阿甘正傳》的原因,但是,這并不能否定它的可看性,《肖申克的救贖》在情節的銜接連貫上做得很好,絲絲入扣,它是那種一氣呵成的電影,可以讓你從開始的第一分鐘就知道它在說什么,而且到影片收尾也一直沒有絲毫迷糊感的電影。
地點是美國新英格蘭州的肖申克監獄,主要人物是兩個囚犯:被誤認為是殺害了妻子的銀行家安迪和已監禁多年的黑人瑞德。安迪被判終生監禁坐了冤獄,但是在獄中他從沒放棄過追求自由的希望,也沒放棄對知識的熱愛和對權利的維護和爭取,并影響了很多獄友,幾乎改變了整個監獄。
瑞德是個有能力的犯人,由于他和某些獄警的關系不一般,所以他能托人弄到許多監獄里沒有的東西,香煙,牙刷,女明星的海報,還有最后安迪得之賴以逃出監獄的一把小錘子……
在獄中,安迪和瑞德結下了深深的友誼,因為彼此都聰明機智,能很好地溝通思想。安迪更是非同俗流,他有著過人的智慧和能力,甚至有著哲人般睿智的心性,對生活堅持抱樂觀和熱愛的態度。他給獄警和典獄長做財務指導和免費財務服務;他堅持給州議會寫信,爭取增加監獄的圖書館經費;他爭取到啤酒和音樂用于改善同伴的生活;他喜歡讀《圣經》……
安迪一開始就表現得與監獄里的其它人不同,鶴立雞群,因為他根本無罪,因為他屬于高智商,本身就是上流社會的精英,只不過落難了。用他自己的話說:“厄運就這樣掉在你的頭上,只是我想不到這場暴風雨持續了那么久,如果我做錯過什么事情,我所受的苦難也可以贖回了。”
監獄改變了許多人的一生,以致于他們出獄后再也無法適應外面的世界,反而又想重回監獄,布魯克斯就是一個典型的悲劇,重獲自由并沒有給他帶來絲毫喜悅,反而最后自殺身亡。這是對當時美國刑律的莫大諷刺,本來刑律的目的是改造犯人,讓有罪的人重獲新生,重歸社會,最后這些犯人的一生卻徹底被監獄所毀,因為監獄早已毀滅他們對生活的所有希望。
安迪一直沒有放棄希望,他對瑞德說過:“希望是個美好的東西。”而在瑞德看來,希望在監獄里是無用的,甚至是危險的東西。但最后,安迪的希望卻實實在在地給他帶來新生,實現了在旁人看來根本做不到的事情,他用那把瑞德形容為“如果想用它來挖地洞逃出監獄,至少得用上600年。”的小錘子挖出了逃跑的洞口,只用了19年的時間。瑞德最后也被釋放了,他幾乎也想走布魯克斯的老路,幾乎也被監獄生活毀掉。但最后,對安迪的許諾使他來到安迪所說的那個地方,按照安迪的叮囑,發現了安迪的行蹤,他追隨安迪來到了芝華士內歐——墨西哥的一個海島,安迪說那是一個可以忘卻記憶的地方……友誼又可以繼續,無論經過多少苦難,他們終于得到了回報,有了希望,至少生命還在繼續,再加上自由和智慧,迎接他們的,仍是廣闊而寧靜的天地……
對生命的感悟,對人生的教育,都透過安迪的話語和作為從這部電影中自然流露,它淡淡地向人們散布著哲學理念,教人堅強樂觀地面對生活,不失為一部值得一看的電影。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觀后感 篇5
認真地看完兩遍《肖申克的救贖》,不得不說,這部電影真的使我感動不已。不僅僅是安迪與瑞德之間深厚的友誼,也不僅僅是安迪經歷千難萬險,最后成功地逃出肖申克監獄,而是在那個黑暗、骯臟的角落,總有為擁有自有和希望的抗爭,就像黑夜中的零星光亮,微弱卻又強大。
肖申克監獄對所有犯人來說是個特殊的存在,老布魯斯就是一個例子。被監禁了50年的他得知自己獲得假釋后變得瘋狂,不是重獲自由的欣喜若狂,而是因為即將離開而惶恐不安。他與外面的世界已完全脫軌,在肖申克里他是一個重要的人,而在外面,他就是一個獲得假釋的老監獄犯。每天生活在惶恐中的他甚至想要違反假釋條例重回肖申克,那個他稱之為“家”的地方。這荒唐的行為看似不可理喻,但瑞德卻一語道破玄機,“你剛開始會痛恨這里,然后是逐漸習慣,最后依靠他,無法離開”。肖申克監禁了他們的身體自由,更監禁了他們的精神自由。剛開始他們會憤恨,漸漸開始沮喪、抑郁,到最后放棄希望,麻木地活著。因為只有這樣行尸走肉般才能不被心中希望折磨到瘋狂。哀大莫過于心死,這才是肖申克最可怕的地方,不是強迫你放棄心中所有美好的信念,而是讓你自己拋棄它,眼睜睜地看著它流出你的身體,流入這片骯臟渾濁的臟水里,但卻放棄所有的抗爭,這是一種可怖的禁錮,或者用瑞德的話來講,叫做“體制化”。
其實,片中的肖申克是一種隱喻,對現實生活的隱喻。我記得幾年前看到過這樣一個笑話。問一個小男孩,以后長大以后想做什么?答: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買個大房子,娶個好老婆,生個胖兒子。又問:那你想讓你兒子以后做什么?又答: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買個大房子,娶個好老婆,生個胖兒子。剛開始看到的時候忍俊不禁,但細細一想卻有種無奈之感。這暗諷了一種社會普遍的價值觀:房子、車子、兒子、票子,被這些捆綁著失去原有自由的人被定義為擁有優越生活的人,而沒有的則是一個失敗的人或者是還沒成功的人。在這樣普世的價值觀下,大家都被體制化了,猶如一個個設定好程序的機器人。每個人的肩上都背負著巨大的擔子,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地前行著,生怕有一天一無所有,縱使心中有那么些沖動與激情,有憤恨或吶喊,也被這一日日的重復與一日日的重擔消磨殆盡,而后習慣著這樣的生活,放棄心中的一些看似荒唐的沖動的執念,麻木地按部就班地生活,到后來,依賴者甚至不自覺地維護著這樣的價值觀,想要成功,獲得別人羨慕、贊賞的眼光。到最后想起年輕時的那個沖動荒唐的夢時一聲嘆息,遺憾地看著它隨風遠去。即使心中有許多無奈也沒有抗爭,這就是現實中的肖申克監獄。
難道他們心中沒有存在些許希望?我想是有的。就像片中的瑞德,縱使他警告安迪“希望是危險的,會令人瘋狂,在這兒是沒用的”但是當他接過安迪送給他的口琴時,他沒有吹響,他說還不是時候。應該是想等著他重獲自由的那一刻吧。但是僅僅有希望是不夠的,要轉化成一種行動,一種堅持和抗爭。對于監獄里的人來說,自由不是輕而易舉的,自由是光輝的,但是黑暗是背景。自由有時是一種的心中的精神,一種不愿意屈服的態度,即使在這個黑暗的角落也可以像穿了一件無形的外套,自由漫步在這個四角的高墻之中。自由有時要靠一時依附強權得來的,像安迪一樣,依附看守長換得一刻晌午和“同事們”喝啤酒曬太陽的自由,是依附典獄長以換得一個建圖書館的機會。自由更是一種不畏一切的勇敢抗爭,是回蕩在肖申克上空的《費加羅的婚禮》,是強忍惡臭爬過整整5個足球場那么長的臭下水道,為了懷抱太平洋的抗爭。
言之命至,人隨已愿,是踐行著與自由的誓約,不顧一切地爭取。生活中的希望總會隨著你的期許出現。雖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像三毛一樣,不顧一切地去想去的地方,做想做的事,但生活中總要有些時刻,可以不顧一切、不計后果地去懷抱希望,自由地實現理想吧。人總得有希望與信念,這是個好東西,好東西是不會流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