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贖》英文電影觀后心得
你知道嗎?《肖申克的救贖》毫無疑問是一部好片子,沒有動作,沒有特技,甚至沒有美女,卻依然能夠打動觀眾,并且歷經多年而魅力不減。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肖申克的救贖》英文電影觀后心得(七篇),衷心希望能為您提供幫助!
《肖申克的救贖》英文電影觀后心得篇1
肖申客,一個散發著罪惡之氣的監獄,沒有自由,沒有光明,沒有人性。
該片以一名無期獄徒阿瑞的口吻講述了另一名無期獄徒安迪追尋自由的感人故事。安迪本是銀行的經理,卻因一起殺人案成了替罪羊,被毫不講理的送入了肖申克(之后敘述出安迪遭遇殺人案的事實)。與別人不同的是,安迪性格怪癖,剛強,在過暗無天日的監獄生活中還有著自己的越獄計謀。他逐漸與阿瑞成了死黨,得到了一個足以改變命運的小錘子。接下來就是漫長的等待。故事最后安迪成功越獄,阿瑞服刑40年后奇跡釋放,以監獄長的貪污自殺和安迪與阿瑞的重逢為結局。
生命中毅力誠可貴。安迪入獄的第一天起就定下了堅定的信念——用錘子鑿石墻!這個被阿瑞看做0年的工程,安迪用了20年就完成了。可謂是滴水石穿,兩三米場的鋼筋水泥在一把小錘子和20年的毅力前,就如那張海報一般一捅就破。當然,另一位主人公阿瑞也有著不屈的毅力。40年的等待,等白了一頭黝黑的頭發,等皺了朝氣蓬勃的面龐,但等不掉的是樂觀,鎮定的心態。最終他的豁達、信念,使一個無期罪犯40年就出獄了。
生命中智力誠可貴。看完本片,我們無不贊揚安迪那睿智的頭腦。安迪在短短20年間完成了許多不可思議的事:為人不知的鑿開水泥墻;幫監獄長“洗錢”使其無法自拔;借監獄長之手做出一個有名無實的“人物”;開辦屬于自己的圖書館——真是一個傳奇人物。如此說來,不可能的越獄又何談“不可能”
生命中希望誠可貴。影片中安迪與阿瑞的對話實稱為經典。影片前半截阿瑞說,希望是危險的,它會把你越拉越深。安迪成功后,他說,希望是美好的,有了它才有動力。沒錯,希望是一切的動力。安迪心懷希望,他才會在逆境中爬向自由,盡管他的安全只能寄托于一張海報,盡管8000天如一日地擔心,勞累,盡管要在下水道爬行幾英里。
生命的種,種可貴在”肖申克的救贖“中都體現了出來。有了感悟,才有阿瑞每隔10年的人生態度變化;有了勇氣,才有最恐怖的監獄頭頭請安迪喝酒;有了樂觀,才有這一對死黨乏味而有趣的監獄生活——
總而言之,生命誠可貴。
《肖申克的救贖》英文電影觀后心得篇2
安迪:世上有些地方是石墻關不住的,在人的內心,有他們管不到的東西,完全屬于自己。瑞德:你指什么?安迪:希望。瑞德:朋友,我告訴你,有希望才危險。希望能把人弄瘋,希望無用,你最好認命。
這是我印象中最深刻的對話了。其中的安迪向往自由和充滿希望。在他逃出監獄的那一刻,他自由了,他的希望也都達到了。
這一次,如往常一樣,安迪算好了賬就回到了自己的監獄里,在熄燈的那一刻,也就是安迪走向自由的那一刻,安迪到達下水道,借助雷聲把下水道砸開,以免讓別人聽到聲音,這樣就走不了了。雷聲很配合,安迪在雷聲的合作下成功的在下水道那砸了一個口子,從下水道穿過,安迪終于離開了那個監獄,來到一條小溪里,他擺了一個飛翔的手勢,這可充分證明,他自由了。也就是說,他的希望不是泡影,而是真實存在的。
因為安迪的聰明勇敢自信,敢于冒險,善待他人,善待自己,堅持自己的意見,從不忘記自己是個有尊嚴的人,從不忘記自己的希望與自由,所以他成功了。
其實這部電影告訴我們的就是,不管怎么樣都不能忘記自己最初的希望。
《肖申克的救贖》英文電影觀后心得篇3
《肖申克的救贖》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主人公在被誤判為無期徒刑之后,在近乎絕望的監獄之中,利用將近20年的時間里,用一把小石錘挖了一條隧道,走向了自由和光明。整部片的主題是希望和光明,我們從中看到了主人公堅韌不屈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精神,但是除此之外,影片中人物個個特征鮮明,在鯊堡這座剝奪人希望和自由的監獄里,一眾人組成了一個小社會,在這里演繹各自不同的人生。從每個人的身上我們都能感悟良多,這也許就是這部影片成為經典的原因。
安迪的成功是不可復制的,他的成功源自多個方面的因素。
“用信念點亮希望的火把”。安迪并沒有殺人,但是卻被冤枉,判為無期徒刑,等于將自己一生交給了沒有生機和希望自由的監獄。但是他并沒有像大多數人一樣聽天由命,他堅信自己是無辜的,利用獄友的幫助開始了漫長的越獄之旅。在即將與獄友瑞德告別之前,他說“我要的只是一艘小船,一間小木屋,在太平洋邊過自由的生活,19年的牢獄生活,我的這點要求并不過分。”從一開始進入監獄直到最后,他對自由的渴望的這種信念絲毫未減,這也是支撐他走到最后的精神動力。在那個風雨交加的雨夜,在骯臟的下水道中經過500碼的爬行之后,當他脫掉那件囚衣,仰天大笑的時候,那幕場景是如此地震撼人心,19年的努力,日日夜夜的堅持,終于成就夢想,走向自由!人生有些東西當你擁有的時候你并沒有發覺它多么可貴,但是當你失去之后再重新獲得之時你才會倍感珍惜。
《肖申克的救贖》英文電影觀后心得篇4
上帝,或者說,更廣義的神,和人類的美德、正義,不是來自外部的對人類的要求,不是紙上的條文,不是為各種利益而打出的旗號。相反,它們產生于人類內心的需要,是對一種永恒價值的追求,是一種對不斷變幻的客觀世界的審視和發現。也只有這樣,上帝,或者說宗教和信仰,才會指引你,完成自身的救贖和突破。我近來在讀佛教的《壇經》,六祖慧能能夠創立“明心見性”的中國型的禪宗佛教,其根本也是把握了禪不再是一種方式,一種理論,一種清規戒律,不再是外在的東西,而是存在于內心深處的人生體悟,從而體現了宗教合理性的本質。與東方的佛陀追求空靈和超越不同,西方的上帝可能更執著于原罪和救贖,但二者都是人類心靈的產物。
安迪憑借自己的智慧和毅力,終于完成了越獄的奇跡,并讓典獄長得到了應有的懲罰。出獄后,他為什么不遵循一般好萊塢電影的邏輯去努力證明自己無罪,而是遠走他鄉?
因為,上帝,就存在于內心。罪與非罪,在靈魂的層面,只有不停地審視自已,而無需證明!當瑞德被假釋前再次接受是否被徹底改造的詢問時,他坦然地說:“徹底改造?我不太明白這個詞的含義了。其實我過去每天都在悔恨,不是因為我關在這里,或者你們認為我應該懺悔。我想告訴過去那個犯罪的年輕人什么是對,什么是錯,可是他找不到了,只剩下一個白發蒼蒼的老人”。《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指出了救贖之路。上帝時刻與人類的靈魂同行!
現代社會中,許多人如同典獄長諾頓一樣,冠冕堂皇地打著某種宗教、主義、法律甚至公平正義的名義,為了個人和集團的私利,為了開脫罪責,巧言令色,百般詭辯,失去了作為一個人的最起碼的誠實和品質。當一個人習慣于表演并毫不自省時,已墜入萬劫不復的地獄,就不要再談什么救贖!
《肖申克的救贖》英文電影觀后心得篇5
當我看完《肖申克的救贖》時,我體會到了這一切,監獄中生活絕對沒有樂趣可言,更加染不上什么希望,在絕望中找希望更是困難。人們總說不要和命運抗爭,可是當安迪戰勝命運的時候,我們也可以說這種勝利恰恰是命運的一部分。
《肖申克的救贖》是一部拍攝于1994年的經典,故事發生在1947年,講的是一個銀行家安迪因為妻子有婚外情,酒醉后誤指控用槍殺死了她和她的情人,被判了無期徒刑,意味著他將在肖申克監獄中度過他的余生。該片透過監獄這個強制使人失去自由,高度強調紀律的特殊背景來展現作為個人的人對時間流逝、環境改造的恐懼。
所謂的救贖,并不是安迪本身,因為他不但拯救自己,也拯救了他的獄友。面對獄友的拯救體現在精神上的拯救,他讓瑞德明白了追求自由和希望的可貴,這兩個人,在安迪真正獲得救贖的時候又走到了一起。
整部電影就是圍繞三次就是而演。第一次安迪幫獄警逃稅,為獄友贏得了每人三瓶啤酒;第二次,他在預警榜首播放《費加羅的婚禮》,展現音樂的美;而第三次,則是在獄中辦起了圖書館,其經費是安迪以每個禮拜兩封信向州長申請的,這是個劃時代的勝利。
后來,出現了來一個扭轉乾坤的年輕犯人,他知道關于安迪所犯案子的真兇,然而很不幸的,這個年輕人被殺害了。這時,瑞德以為安迪會在使我中選擇自殺,恰好相反,真正想獲得自由的人,會選擇另一條路,一條通往自由的路。真兇自由應該也是本片所要表現的主旨之一。
安迪曾經對那個年輕人說過一句話,“人,不是忙著或,就是忙著死。”人生的不同境遇,在于人的選擇,有時候是死亡,有時則是繼續生存下去,當面對是絕望的時候,你會怎么選擇,死亡還是生存下去?一個人能夠在痛苦的監獄生活,不放棄對自由的向往,所以他成功了,獲得了自由。
其實,認識本身就是一個鑒于,我們每個人都是被社會體制化的產物,它就是希望就在我們心里,放棄了希望,生活就是灰暗的,不要人文希望是痛苦的根源。記得《誰動了我的奶酪》書中一言:克服你內心的恐懼,改變你自己,釋放你自己。
末了,我想對大家說,希望是個好東西,也許是世界上最好的東西,好東西從來不會流逝。
《肖申克的救贖》英文電影觀后心得篇6
最近看了部好電影,叫《肖申克的救贖》。感觸頗多。影片講述的是一個叫安迪的銀行家因被污告殺人,無辜入獄,謀劃了二十年成功越獄的故事。肖申克是那所監獄的名字。希望和自由是貫穿整部影片的重要線索。而正是擁有希望和自由的信念,一個囚犯才有能力有決心實現自我救贖。
安迪作了囚犯后,是否也失去了自由?我想,是沒有的。至少他會時不時地召喚自由的降臨。在陽臺上,陽光盡情散在他和朋友肩頭;他讓音樂飛遍肖申克,甚至是那最無人問津的角落,告訴每一個不自由之身,聽,這就是自由。他用六年撰寫了一段自由傳奇--那就是他一手復舒的圖書館。在里面每一個不自由的人至少擁有一個讀書的自由權。正如影片所說有種鳥是關不住的,因為它的翅膀太過耀眼。是的,安迪正是這種鳥。自由便是翅膀,一只永不失翅膀的鳥,怎肯永屈于欄桿之下,畢竟鳥會飛。安迪用二十年用一把小刀挖出了鳥的翅膀,記得那夜電閃雷鳴。有五十個橄欖球場的長度的下水道又如何,置之死地而后生,何況那只是下水道。全身惡臭又如何,人的外在莫不過皮囊一張,何況只是臟了囚衣。正如破繭的蝴蝶,安迪從下水道鉆出時,上帝賜于了他渴望以久的翅膀,這雙翅膀不再是虛無飄渺的,它真實的如同手腳。喊吧,安迪,叫吧,安迪,讓雨水沖走蚩伏于你身上的一切一切的惡臭。哭吧,安迪,我想,正如天上的電閃雷鳴,淚和著雨一起殞落。
一個人因有了希望才會想擁有自由。當希望占據一個人的心時,他就會想“我需要自由”。畢竟自由有種魅力,它可以去觸摸希望。瑞德似乎最明白這點,至少他知道希望在肖申克不是件好東西,會令人發瘋。他學會忘記希望,告訴安迪希望不可再妄想。肖申克的銅墻鐵壁,足以讓一切希望成為笑話。老布,一個假釋犯,一個失去希望的自由人。當他尋不到活下去的意義時,他選擇了死亡。死亡解脫自己又無礙于他人。生死對自己已毫無意義,對于他人又值什么呢?老布,一個假釋犯,一個老頭子罷了。相同的命運似乎也要降臨到瑞德身上,然而安迪的一封信,幾張鈔票,填充了瑞德的希望空白。在老布辭世的房間,瑞德提起行李,起程了。為看一看太平洋的海是否藍得正如他所希望的。
安迪是偉大的,一個人的自救,那是勇者,一個人自救的同時,又實現他人的救贖,那是圣人。芝華塔尼歐某個海岸邊,有家小旅館,旁邊有一條舊小艇。上面站著一個人,是安迪。安迪,看,瑞德來了,該出發了。
《肖申克的救贖》英文電影觀后心得篇7
“這些墻很有趣。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墻;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這就叫體制化。” 這是瑞德在老布獲得假釋卻故意犯罪后說的話,一段被高墻禁錮幾十年的囚徒的客觀發言。有感慨、有厭倦、有無奈,但更多的是一種淡然,對牢獄生活趨于平定的不可思議的木訥。
正如瑞德的預料,老布在痛苦掙扎后選擇了離開,離開這個不屬于他的世界。在監獄里置身50年的老布已經把自己深深融進了肖申克,卻被冷酷的獄官放了出來,如此高齡的人像新生兒來到外面的世界,處境是極其艱難的。他已經沒有精力沒有能力再將靈魂從肖申克監獄抽出,融入這個新世界了,所以他選擇自殺。囚徒們早已習慣了沒有自由沒有希望的監獄生活以及那里的一切,不再奢望有所改變,甚至害怕改變,害怕被拋入那個曾經無比向往的外界。
當然,也有例外,安迪·杜弗蘭。“有一種鳥是永遠關不住的,因為他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滿了自由的光輝。”用那“6200福多年也挖不出隧道”的石斧日日不懈掘出逃生隧道,雷電聲中用石塊砸破下水管道,邊嘔吐邊匍匐爬過500碼長的惡臭下水道……這只心懷希望并為之不懈地努力的鳥,最終實現了翱翔于廣闊藍天的夢想。他是那樣一個睿智和堅毅的人,是自由與希望的化身。
而老布和瑞德等人,早就被暗黑的監獄生活所體制化,認為希望是痛苦的深淵。“希望是很危險的,它會讓你發瘋,在這種地方,千萬不要有這種念頭。”假若沒有安迪,恐怕瑞德也會步老布的后塵。
現實社會,人們也都生活在無形的高墻之中。最初的堅如巖石、艷如玫瑰的年輕人,帶著獨有的個性和理想,走進社會集中營。經過幾年的洗禮,被模式化、體制化。無法適應者,開始上網搜索相關的處事哲學、職場規則等經典語錄惡補,以實現在江湖中行走自如。其實,融入的同時也就失去了自由和自我,成了大多數人的復制品,身處高墻而不自知。與監獄生活有著異曲同工之處:抗拒——習慣——依賴。
越長大,就越向世俗靠近,社會的萬有引力,將我們一點點自由落體。 從兒時的初生牛犢不怕虎到少年的大大書包小小煩惱,再由青年的闖一闖到中年的趨于保守,最后老年時已不再敢有奢求,一心一意地把余下的日子平平淡淡地過完,每一天都是無比平常的油鹽醬醋。年少的志氣一點點被生活的枯燥消磨殆盡,那顆渴望自由充滿希望的赤子之心漸漸被潛藏于陰暗角落。
我們是不是該慨嘆一句:“老了!確實老了!”
“人生可以歸結為一種簡單的選擇:不是忙著活,就是忙著死。”仔細想想,為什么我們不能真正活一次,而不是麻木絕望地走向死亡。怎么過都是一生,怎么偷懶也總忙碌著,到不如把封鎖的熱情釋放出來,我們還都年輕,何必表現的如此適應這個社會的游戲規則。橫沖直撞的馬里奧,未必不會吃到代表勝利的超級蘑菇。
瑞德最后在安迪的鼓勵下重新面對世界,擺脫了對監獄體制的依賴,在一望無際的蔚藍大海面前與安迪深情相擁。蕓蕓眾生中的你啊,看到那樣明亮的藍色,是不是再次點燃了希望之燈,展翅欲翱翔于自由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