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日記觀后感范文
《街頭日記》影片講述高中老師愛林·格魯維爾的教育感化一群沮喪的青少年,讓他們逐漸成長為具有同情心和社會責任感的人的故事。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街頭日記觀后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街頭日記觀后感1
艾琳從事的第一份教育工作,就是在威爾遜學校一個糟糕透頂的班級里擔任老師。這里有著給老師們帶來噩夢的學生:他們虛度光陰,消磨時辰,把學校當成18歲之前的游樂場;更混亂的是,學生們來自社會里的不同種族和各類底層階級,分幫結派互相斗毆。艾琳老師的肩上承著千斤重擔,她憑借閱讀的力量,以及一顆熱忱真誠的心,帶領迷失的孩子找到了明燈。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艾琳老師用自己對教育的熱愛和真誠的心靈喚醒了這些“無可救藥”的孩子們的心靈。看完電影,自己內心久久不能平靜,為艾琳老師的行為感動,也為那些被喚醒靈魂的孩子們高興,他們接下來的道路不會充滿暴力與黑暗了,迎接他們的將是一片光明。因為他們自身改變了,他們內心開始花香四溢,世界在他們眼中也開始變得不一樣。
剛看到《街頭日記》這個電影名的時候,感覺真酷,然而現實卻如此沉重,不過過程很溫馨,只是孩子們的轉變在電影中有點突然,這是電影制作方面的一個瑕疵吧。看到孩子們最后像一家人一般說笑,自己內心也頓時春暖花開。
現在的人們在教育孩子方面越來越重視,尤其在孩子一路的學校教育中開始選學校大比拼,前幾年的熱劇《虎媽貓爸》將中國當前的教育現狀演到了極致。殊不知,選擇一個好學校其實不如遇到一位好老師。人們眼中的好學校肯定是升學率高的學校,而真正的好老師是會喚醒孩子靈魂的老師。
比如電影《死亡詩社》中的基廷老師,大膽創新鼓勵孩子突破規則、追求自由、及時行樂,久被壓抑的孩子們在他的引領下呼吸到了自由的空氣,體驗到了及時行樂的快感。
電影《熱血教師》中的克拉克老師,憑借55條班規和自己的熱情將眾多叛逆的孩子喚醒,在他的引領下孩子們的命運轉向了另一個方向。
電影《蒙娜麗莎的微笑》中,凱瑟琳老師的獨立個性極富魅力,那些以“嫁個好人家”為終極目標的女學生們也開始變得獨立、不依附于婚姻,開始大膽追逐自己久久沉睡的夢想!
這些老師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對教育事業的摯愛,一切成功的教育都源于愛和真誠。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老師:創造了56號教室的奇跡的雷夫老師、李鎮西老師、還有更多默默無名的老師……他們都用愛構筑起了教育的殿堂,讓孩子們的靈魂更多的被喚醒。
他們都是我學習的榜樣,作為一名基礎教育工作者,自己邁向優秀的路還很長,但是我一直在路上……
街頭日記觀后感2
這是關于美國老師感化因種族歧視的學生的一部電影,似乎與當前中國的實際有些差距,但是透過這個時代背景,我覺得這部電影告訴我的是一個作為教師該有的愛和責任,該有的反思。
面對一群被大家公認為沒有前途,連學生自身都自暴自棄的班級,格魯維爾女士也曾彷徨、也曾無助,但是她沒有就此屈服,她用行動告訴我們作為一位合格的教師,永遠不要對自己的學生說不可能,因為他們的潛能是無法估量的。面對一個個因生活社會的歧視變故失去親人、朋友,變得以暴制暴,格魯維爾女士用自己火熱的心去溫暖這些學生。
同樣的,她的付出非但沒有得到學校領導的認可,甚至是反對,在看了很多影片,比如放牛班春天中的馬修老師,雷夫等等,他們很多為了學生健康成長的偉大嘗試都很難得到上一級的認可,因為傳統和權威讓這些領導失去了愛心,甚至變得麻木。那么對于教師呢,作為致力于改變這種現狀的老師們,難道真的要屈服于這些authority,或許絕大部分的老師會選擇這樣,他們或許會任務這種所謂“吃力不討好”的事情為什么要堅持,當然,平心而論,我覺得的也可能成為這些蕓蕓教師中的一員。
但是這部影片中的格魯維爾女士告訴我,不,我們不能這么輕易放棄,孩子們不可能僅此而已,無論誰放棄了,作為老師的不能放棄。她通過連續做兩份兼職為學生籌集錢買書籍、外出旅行,用行動和愛心感化這一群曾有早已傷痕累累,麻木不仁的心。面對不同的學生,她能根據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不循規蹈矩是一位真正有思考、真正心中有學生的老師的表現。街頭日記由此產生,其實我更喜歡說這是一個自由作家,每一個人都是自己心中的作家,只要你愿意。
其實,關于艾琳的付出,很多人都不能理解,他的父親起初是不能理解的,他的丈夫甚至離婚了,學校領導不但不支持甚至阻止......應該說這一切都不能成為停止的理由。有過失落有過痛苦,但是艾琳始終堅持對學生的愛,在很多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其中學校的一個主管提到,艾琳對學生的教育史不能普及的,學生那么多,老師不可能每一個都用愛心和耐心去引導,幾百萬幾千萬這樣的問題少年,我們教育系統無法做到。
在我看來,這是現實,但絕對不是成為我們老師循規蹈矩,不創新,安于現狀的理由甚至是借口。沒錯,我們能改變的只是少數,這是相對于千千萬萬的學生而言,但是對于那一個為挽救的孩子而言,他就是全部。不能做到全面,那么就從點滴做起,艾琳告訴我的。
其實,從現實的角度來看,雷夫《第56號課堂的奇跡》告訴我,一個老師要有一定的奉獻精神。影片中艾琳是幸運的,因為她的付出得不到身邊任何人的支持,但是她得到了孩子們的心,孩子們的成長就是對一個老師而言最重要的回報。但是現實中,總是有些學生永遠不懂老師的心,這是我們真的要學雷夫,明白,并不是每一個學生都會感恩,并不能奢求每一位學生都回報。
這個過程是痛苦的,因為當發現自己所有的付出非但沒有回報,得到的是惡言惡語,這不僅僅是對自己付出的褻瀆,更是內心的痛。就連雷夫都有經歷那么多的沉淪,我們更加需要。在這里只想提醒自己在以后工作中,無愧與內心,還有,就是要多看書,內心要有一個永不言敗的角色。
街頭日記觀后感3
又到了伊頓紀德電影日。如果說,伊頓是一所學校。那么我想,以電影為教材,學習、體悟人類和教育的優秀價值,就是我們這個“學校”的一門必修課程。
《街頭日記》講述了一群生活在社會邊緣的不同膚色的高中生,因自愿整合計劃而被放置在加州威爾遜高中的大熔爐之中。被迫成立的種族融合實驗班,并未對緩解種族隔離奏效,反而將矛盾、沖突帶進了學校,一群年紀輕輕的高中生,成為被社會遺棄的幫派犧牲者。“203班”的孩子就是這樣一群在校方眼中無可救藥的學生,但年輕女教師艾琳格魯維爾的到來,成就了他們的奇跡。
在這里,我并不想談論影片中涉及的教育公平問題、種族隔離問題。教育作為社會的一個子系統,各種社會問題必會映射其中,仿佛這些社會問題未能解決,教育亦會不得解脫。但事實是,在充斥著各種問題和沖突的社會大環境下,教育亦能有所為,如影片中“203班”的奇跡,還有雷夫的“第56號教室”、尼爾的“夏山學校”等。
現今教育的鐘擺偏向于教育的社會功能,殊不知教育公平問題、種族隔離問題等不僅是教育問題亦是社會問題,而解決此類問題也并非僅僅依賴教育本身。教育往往被賦予過多的社會使命,強調教育改變社會,從而忽視了教育的育人功能。影片中,面對混跡于充斥著幫派、、暴力的街頭戰場的“問題學生”,校方采取忽略、管訓的策略,任由其自生自滅。誰給予了校方放棄他們的權利?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就是育人嗎?難道教育就如他們口中所說,只是“一份可以領薪水的工作”?一直以來,我在想,教師的職業道德中是不是應該有一條:若僅僅將從教作為其生計手段者,不可為人師。
影片中,年輕的艾琳格魯維爾老師胸懷對生命的敬畏、對教育本質的堅守,至始至終沒有放棄“203班”。她在內衣店做兼職,為每位學生買來一本《安妮日記》;在酒店做兼職,為學生們提供一次難忘的旅行。我想,像艾琳、馬修(《放牛班的春天》)這樣的老師,帶給學生們的不僅僅是知識,更多的是對自我、對世界的積極態度,這對學生的一生都會有所影響。他們在學生的心中種下了“真善美”的種子,待日后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這些學生再播下“真善美”的種子,代代相傳。人的問題解決了,那些社會問題還會如此困難嗎?
然而,“經師易遇,人師難遭”。現實生活中,很多教師就如影片中的教導主任,都是“經師”,只單純地教授知識。而教育最根本的目的不僅僅是“授業”而已,其更多的在于“傳道”,喚醒每一位孩子的心靈。艾琳老師之所以能挽留“203班”的學生們,就在于她走進了孩子的心里,修復了他們受傷的心靈。
最后,我想以影片中安妮的一句話送給那些有所堅守的伙伴們:“我們都只是平凡人,但即使平凡的秘書、主婦或青年,都可以用他們僅有的力量,為黑暗燃點一線光,對嗎?”
街頭日記觀后感4
在我短短的十四年的生命中,這是最糟糕的一次暑假,街頭日記觀后感。一切從一通電話開始。我媽媽哭著,哀求著:請求多寬容幾天,好像她在喘著最后一口氣。她緊緊的抱著我,眼淚不停地流,他的眼淚像子彈一樣打著我的衣服。告訴我,我們已經無家可歸了。他不斷地向我說抱歉。我知道我已經沒家了。我應該在圣誕節的時候,要求便宜一點的禮物。在被驅逐的那天早晨,我被一聲粗魯的敲門聲驚醒。警長在哪里執行他的工作。我仰望天空,等待事情的到來。我媽媽沒有家庭可以依靠,也沒有收入。都沒有家了,還要來上學或拿好成績干什么?公車停在了學校前面,我覺得想吐。我穿著去年的衣服、鞋子,沒有剪頭發。我一直在想會被取笑,然而,我被那么多的朋友問好,還有英語班的學生。這觸動了我,格羅威女士,我去年的瘋狂英語教師,是我唯一擁有希望的老師。與朋友們談去年的英語課和我們校外旅行,我開始覺得好多了,觀后感《街頭日記觀后感》。我收到我的課程表的第一個老師是203班的格魯威女士,我走進教室,感覺……,生活中所有問題都不在那么重要了,我回家了。I AM HOME!
從這篇日記我們可以看到,這是一群怎樣的孩子。他們生活在社會的底層,每天都在暴力中長大,能否順利活過一天都不知道。種族歧視、幫派斗爭、無人信任,他們的感嘆就是“學校就是社會也是監獄”,學習正如這個學生所感受到的那樣,學習好又能怎樣呢?他們放縱自己,打架、斗毆,謀殺,槍聲不斷,學習完全是一件無足輕重的事情。
文章的最后,或者影片的最后,203已經成為孩子們心中的家。他們不再相互仇視,多了份寬容,多了更多的信任、了解,親如一家。這一轉變,就是依賴一個他們心目中的“媽”-----格魯威爾小姐。
格魯威女士從一個理想主義的教師接手這樣一群孩子開始,許是理想的信念的作用,并沒有放棄他們,而是從理想回歸現實,觀察他們,傾聽他們,了解他們,最終找到了一把打開他們心門的的`鑰匙----日記,這也是唯一可以拯救他們的方法。這也是片名的由來。
故事如果不是強調這是真人真事改編的,我都有些不相信,這樣一群孩子可以改變!,這也一透視出自己對這樣的一群人內心的主觀想法。如果讓自己去教這樣的孩子,估計我會和那個教三年級的老師差不多,對這樣的孩子是一種默然,甚至會是厭惡。
面對現實,我更多的可能去抱怨社會,抱怨制度。現在想來,最該抱怨的就是自己,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自己又作了什么呢?教授知識不是教育的全部,很重要的一部分應當是“育人”,賦予孩子們生活的希望,創造的愿望。
街頭日記觀后感5
記得第一次看《街頭日記》這部電影,我腦海里深的印象是:美國的教育環境真是太糟糕了,槍擊、暴力、種族歧視等等無處不在。當看到學生們用那種不屑的眼神打量古老師的時候,我真為古老師捏一把汗。
也許像其他老師那樣,過一陣子就不再會這樣熱情,“天真”的想改變什么了吧。因為她現在是一個“新老師”。要是有一天我需要面對這樣一群學生,我可能會選擇放棄,但古老師沒有,她的勇氣深深地折服了我。
今天是第二次看這部電影,而我的眼里看到全是希望的堅守。當學生對著古老師說“我回到家了”,古老師回應“你回到家了”時,我的眼里滿是激動的淚水:教育的力量竟然可以讓那些世俗的物質世界變得如此渺小。
去傾聽學生的聲音,走進孩子們的生活,讓他們知道學習讓人受益非淺,讓學生在學習之余了解一些社會事物、社會現象、偏激行為等,讓他們知道原以為自己什么都懂的世界其實只是展現了真實生活的某一個面,這不代表所有,也代表不了所有的一切。當學生們談到為了自己的種族去死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古老師很認真的回答“你死了,你認為他們會傷心嗎?不,一切都不會因你的犧牲而改變,死了,然后腐爛,忘記。”
古老師通過兼職為學生們買書,買日記本,甚至帶他們一起去沒 有去過的地方旅游。我剛開始覺得這個老師很傻,為什么要自己貼錢來做這些,是我狹隘了。當孩子拿到嶄新的書本,驚喜地說道這是新書,當孩子們聞到墨香的時候,古老師笑了。她堅信這些對于孩子們很重要,可以讓孩子們了解更深層次的道理;看到學生打著手電筒看書,有學生不時跑過來問老師“安妮日記的結局是什么”的畫面時,我明白了,這一切是值得的。
她跟著孩子們一起跳街舞,一起學習,一起PARTY,通過寫日記來了解孩子們的實際生活狀態。看到學生們表現不友善的時候,她的第一反應不是憤怒,也不是一聲“stop”叫停,而是想辦法來改變這一切,很震撼。孩子們意識到他們的古老師為他們所做的一切,他們變得像朋友一樣相處著。她讓學生明白:我是老師,你可以不尊重我,但是如果你想要得到別人的尊重,就必須先學會尊重別人。一個剛上任的老師,她的準備要有多充分才可以這樣從容地面對這些叛逆的孩子。其他任教老師以為她瘋了,尤其是在那種不可越級申請活動的情況下,她勇敢地做到了。開辦學校,聘請教師,招收學生,老師就應該去教育學生,而不是去抱怨學生們是差勁的,或者孺子不可教也,然后習慣性地給學生們貼上許許多多的標簽。如此,我們很難想象那個受傷的孩子里面就有一個我們的影子,很難不是嗎?
古老師的熱情和激情,貫穿始終。她的品格個人風采一一盡顯。是她的美麗?是她的教學技巧讓她如此非凡?是她的關系網絡或是家庭背景?亦或是她的知識云云。其實都不是,是她的用心,是她的熱情,是她的不放棄和堅持,是她那顆充滿希望的心感染了學生,是她的善良解救了這群瀕臨危險的孩子,讓孩子們找到了心靈的家。
古老師很了不起,她做了很多老師都沒有去做的事情,她用自己的行動實現了她想要實現的一切,重要的是她給了學生以希望,她觸摸到了孩子們的靈魂。古老師是平凡的,她不是英雄,因為她只是做了一個老師應該做的。最大的不同就是她幫助學生們改變,用心陪伴著學生,改變他們對生活,世界、自我認知態度。正是因為古老師不斷地嘗試去改變,才有了孩子們的改變。
她才是一位真正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