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捕手的觀后感
《心靈捕手》主要情節是描繪一位憤世嫉俗的青年威爾,透過與心理醫生尚恩的情感互動,逐漸走出童年受虐的陰影,并嘗試與他人建立親密及信任的關系。那么你知道《心靈捕手》觀后感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有關于心靈捕手觀后感,希望你喜歡。
心靈捕手觀后感1
一個自幼被舍棄、飽受虐待的青年,應有著怎樣的未來一個有著驚人智商、卻因貧困而無法施展才華的青年,應有著怎樣的未來當兩者出現于同一個青年的生活中,他又應當有著怎樣的未來《心靈捕手》講述的是一位年輕的清潔工威爾簡便地解開了一位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在公布欄上寫下的一道十分困難的題目。
教授發現了這個天才,欣喜萬分,期望把他培養成自我心目中的天才。然而,威爾聰明絕頂,卻叛逆不羈,甚至到處打架滋事。他因為出身貧寒,受童年被虐的陰影影響,心靈似乎上了鎖,教授無法走進他的世界。心靈捕手觀后感。教授請來了許多心理學家為威爾做心理輔導,都被這個頑固小子洞悉心理反被羞辱,紛紛宣告他已經“無藥可救”。直到遇到了西恩,一位“性情古怪”深居簡出的教授,才使威爾正視自我的人生,逐漸地自我揭露,走出童年陰影。威爾除了與查克等好友相伴時,會不時流露出肝膽相照的兄弟般情誼之外,都以防衛與攻擊的心態對待別人,生活在自負與自卑相沖突的世界中:他自負地嘲弄修理哈佛小子、戲弄心理專家、數學難題;卻以自卑心理拒絕女友凱蘭的真情付出,正如西恩說的,他有著強烈的自我保護主義,他要在別人舍棄他前先舍棄別人,他害怕受傷害,所以不敢嘗試與人建立親密關系。
在影片中,威爾與心理學家西恩細膩地展開了一場“心靈角力戰爭”。西恩給威爾的心理輔導一共有八次,八個場景處處叫人難忘,包括一言不發、嚴詞激烈、行動粗暴等,每一次都讓威爾對自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每一次輔導都給威爾和西恩無限的思考。威爾的選擇與未來,牽動著每一個人的心。西恩以自我刻骨銘心的生命體驗向威爾發出真誠的邀請,并真心說道:“除非你談自我,說你是誰,那我就著迷,我愿意加入。心靈捕手觀后感。”可是,威爾因為童年創傷,自幼被本該愛護他的人舍棄,而放棄了對他人的信任與情感的投入,以防衛的心理來隔絕真實情感的表達。在這八次的輔導中,西恩運用了多種咨詢技巧,巧妙地打開了這個桀驁不馴的年輕人的心扉。當威爾毫無顧忌地批評羞辱這位咨詢師時,西恩在惱羞成怒后并沒有放棄,繼續按時與威爾見面,毫不隱瞞地說出了自我的心理感受和矛盾,逐漸袒露了與威爾相似的經歷。有一次西恩問威爾志向時,因為威爾的胡言,西恩敞開屋門對威爾說:“不要浪費我的時間,你走吧!”“和對一個連簡單問題都不能誠實回答的人談話,是浪費我的時間!”威爾無語離開,卻讓他開始反思自我的行為和言語。
在最終一次的輔導中,用同一句話“這不是你的錯”,反復逼問威爾,威爾在西恩的逼問下,由無所謂到認真對待,到惱怒,到痛哭流涕,到與西恩緊緊擁抱。威爾在經歷一系列的心理感受后,最終充分理解到自我的過去經歷不是自我的錯,沒有必要一向背負著這個包袱而不肯真實應對生活,一向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我,一向用糟蹋自我的才華與別人的真摯感情來逃避人生。影片的最終,心靈釋放后的威爾告別了朋友,道別了西恩,也作別了蘭博教授給他安排的人生規劃,他開著車上路了。他要去哪里是去追求感情,還是在追尋一條自我選擇的人生之路威爾的車最終駛向了哪里,這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威爾已經有本事去選擇他的生活道路,并在自我所選擇的道路上堅定前行。
最終威爾打開心扉,走出了孤獨的陰影,實現自我。人不要抗拒外來世界帶給你的東西,有時候心理上的疾病會比身體上的疾病更加的可怕。我們都應當打開自我的心扉,讓心靈得到釋放。
心靈捕手觀后感2
五一假期的時候把好友強烈推薦的《心靈捕手》看完了,隨后心境便久久不能夠平靜,總想著要把我的感受表達出來才好。
雖然是部97年的片子,年代有些許的久遠,但無論是故事情節還是拍攝手法都驚艷到了我。故事梗概是一個因為從小被拋棄被虐待而產生心理問題的天才少年威爾,經過打架斗毆喝酒和朋友廝混來掩蓋自我的真實才能與內心想法。他雖然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但他擁有過人的天賦且酷愛讀書,在麻省理工學院當清潔工時解開了一個名叫藍勃的教授給學生留的世界難題。但隨后威爾因毆打警察被判刑,藍勃教授保釋威爾,并要求每周與他共同解題,且要求威爾每周必須要去看心理醫生。威爾氣走了五個心理醫生后,藍勃教授無奈之下找了與他有些矛盾的大學同學西恩。最終在西恩的幫忙下,威爾重新找尋自我并且收獲了感情。
影片剛開始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不解與惋惜。不解的是學富五車的威爾為什么只是麻省理工的一個小小的清潔工,或者說為什么如此聰明的威爾卻甘愿只做一個清潔工,不明白為什么天資過人的威爾會選擇喝酒、打架、犯罪、和一群流氓一樣的小伙伴們廝混,不明白威爾那么喜歡哈佛女史凱蘭卻要假裝不愛了放手。其實不難看出,威爾是有一些心理問題的,但具體是因為什么導致的,影片前期是不清楚的。(我有猜過可能與童年家庭陰影有關)以及我甚至不明白藍勃教授和西恩教授為什么要選擇去幫忙威爾,究竟是出于私心還是對他天賦的恐懼還是單純地只是為了造福人類呢(原諒我的惡意揣測)
但這些疑問隨著影片故事的推進也逐漸變得明朗了。先是威爾與教授這條線,最開始我對藍勃教授的幫忙是有些狹隘的懷疑的,認為他可能只是功利地想去利用威爾,想經過威爾去幫忙他實現他的學業抱負。可是我發現我錯了。藍博教授是和威爾之間存在著一種隱性的競爭關系,威爾對于藍博教授來說,是存在必須的威脅性的,可是最終我覺得藍博教授對他更多的是惜才和羨慕而不是利用。當影片中放到他倆激烈爭吵那段的時候,藍勃教授像個父親一樣想要控制威爾,期望威爾能夠用上自我的才華而不是碌碌無為地過一生。藍博教授不明白威爾從前經歷的這些,不能夠理解威爾的難處,而威爾也不能夠體會出他的惜才之情。當藍博教授崩潰的時候,那一瞬間我有點想哭,天才與努力的普通人之間的比較顯然出現,藍博教授從18歲開始做題,苦練三十年才能夠解出的題目而天才威爾立馬就做出來了。藍博教授沒有威爾那樣貌的天賦,從年輕到此刻都是經過自我的努力來獲取自我想要的成功與地位,可是他這么努力居然還是比可是這樣貌的天才,換誰都會崩潰吧。藍博教授甚至說期望不曾遇見過他,這樣貌他至少不會那么難受。
威爾第一次接觸心理咨詢師西恩的時候,也企圖像氣走其他五個心理咨詢師一樣經過找到對方弱點并直接攻擊對方弱點來趕跑對方,沒錯他的確成功激怒了西恩,西恩氣急敗壞甚至把威爾摁在墻上并且鎖住他的喉嚨,但西恩憤怒之后又漸漸平靜下來。與之前的五個心理醫生不一樣的是,西恩敢于直面威爾的挑釁,以至于在這種情景下西恩都能夠同意繼續為威爾進行下一步的治療。其實,西恩的內心也不是很健康,他整天郁郁沉沉,處在對亡妻的悼念之中,長期走不出陰影。而另一方面,他在學業上取得的成就對外界常人來看不是很成功,他在這個位置上并沒有獲得與自我的身份相匹配的成就。這場心理治療與其說是西恩作為心理咨詢師的身份在幫忙威爾走出陰影,不如說這是兩個人的相互幫忙相互救贖。在這個過程中,兩個人逐漸敞開心扉,打開自我的心門,讓光透進他們的生活,他們也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影片的高潮是西恩一遍又一遍地重復那句“It'snotyourfault”,威爾先是防御式地抵觸,再然后是流淚,最終兩個人深情地抱在了一齊,此時兩個人建立起了深厚的信任關系,威爾也最終走了出來。
哈佛女史凱蘭雖然是男主威爾在酒吧結識的一個女生,這種認識方式看起來似乎挺不靠譜的,但實際上兩個人對這段戀情都是全心全意完全付出的。史凱蘭自信陽光聰明真性情,威爾覺得她是完美的無可挑剔的。威爾害怕失去,所以在平時的人際交往中都只是點到為止,不愿意與喜歡的人有更深層次的交往,他認為這樣貌做便不會失去對方就是最好的處理方式。這次對待感情他也是這樣,他害怕失去史凱蘭,害怕她明白他是孤兒后就會像在他小時候拋棄他的養父母一樣離開他,于是他選擇逃避與放棄。
朋友查克的一席話讓人感動。威爾表示期望兩個人一向能夠在一齊,一齊工作,一齊玩耍,以后子子孫孫們也要在一齊。而查克卻說如果你50歲還和我們一齊在工地上工作,他會殺了他,因為他覺得威爾和他們不一樣,威爾擁有著別人羨慕不來的天賦,如果威爾一向跟著他們搬磚糊口做苦力活的話,是一種浪費時間的表現,他期望威爾能把自我的天賦用起來。有了查克的鼓勵,威爾更加有了前進的動力。
但,電影畢竟是電影,其中包含太多戲劇化的巧合了。電影中,無論是威爾的伯樂教授藍博,知己醫生西恩,甜蜜戀人史凱蘭,還是他最最普通最最底層的朋友查克,都能夠給予威爾元氣滿滿向前進發的正能量,也正是他們才能夠使得威爾最終成功走出心理陰影并且主動去追尋幸福。可現實中,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知己、好的戀人與朋友也是很難擁有的,恰好將這四種進取的因素都湊到一齊更是難上加難。甚至,你都沒有威爾那樣貌過人的天賦。但不管怎樣我們還是要堅持元氣滿滿,向著完美的未來前進。
心靈捕手觀后感3
《心靈捕手》是一部很老的影片了,屬于大學生應當看的十大經典勵志影片之一。今日才心血來潮看一看。
片中的威力的確是一名十分有性格異常青年,異常聰明。可是因為童年的經歷,有些心理障礙,對社會有叛逆情緒的一面,不大認同社會大部分人的一般價值觀,我行我素,風趣幽默。對信息的解讀有著自我的思維,喜歡自以為是的解讀他人,雖然很能快速基本了解他人的內心。但他畢竟是個“孩子”,沒有經歷,他的解讀總有些自以為是。他不理解別人的經歷,其實也不能正視自我過去的經歷。教授便是在幫忙他,正視自我的過去,不去逃避。
其實他所遇到的問題,何嘗不是普通人都會遇到的呢?所謂“心靈捕手”無非是能夠撼動一個人靈魂的人,是能夠引導靈魂,幫忙人找到“自我”的人。可是這個過程實在不容易!
如果問自我“你是誰?”“你想要什么?”“你在回避什么,逃避什么,為什么要逃避?”“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這類問題時,并不必須所有人都能立刻清楚的回答上來的。其實,心靈的捕手,不僅僅在捕獲威力的心,也在敲打著許多人的心,很多人身邊沒有這樣的心靈捕手,但這些問題就是根源,在敲打著一顆顆迷惘,困惑,不知所措,奔放卻沒有方向的靈魂。
這是一個浮躁,豐富,復雜的社會。人浮于世,為了生存,為了向上爬,為了名與利,人們在瘋狂的追逐。但追來追去,也會在過程中迷失自我。這個時候,缺乏心靈捕手的指引,重新找到自我的“心”,順著心的指向走下去。到底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暫時的,什么是真的,什么是虛幻的,相信僅有當人們真正觸及靈魂,直指內心,反思,并經歷后才會找到答案。我也期望我能夠早日找到。
心靈捕手觀后感4
看了這部片子過后,每個人有很深的感觸。這種感觸隨著電影情節的發展而有所加強、有所加深。
首先,感觸于威爾驚人的天才本事。他能解出哈佛高材生們解不出的數學題,他能做出世界上僅有兩個人會的難題,他甚至能只需三分鐘就解出教授數年來攻克不下的疑難。他熟悉各類書籍,讓哈佛的聰明小子自愧不如,讓心理醫生憤然離開。他燒掉自我輕易解出來的教授卻解不出來的答案,打擊教授的自信是他自我樹立自信的一種方式。然而呢他對于自我為什么不參加國家情報局的情報工作的解釋獨到而又有見地。然而那些所謂的正兒八經在天才眼里,只是荒.唐。
然后,感觸于天才的孤獨,天才都是孤獨的,威爾也是。表面上一大堆朋友圍在身邊,熱熱鬧鬧;具有超人的本事又使他魅力四射,然而影片在這些東西后面呈現出來的是威爾緊閉的心。世界驚呼于他的天才,我們卻絲毫沒有看到他的內心。直到心理教授西恩用他優于威爾對真實生活經歷的感受而開始捕獲他的心靈時,威爾的心才開始慢慢打開。這時,我看到的是他的寂寞,沒有人能夠真正了解真實的他,因為他逃避著自我。由于他孤獨,對現實有自我的看法但期望安于現世,與朋友們喝酒、干活、說臟話。他認為勞動是光榮的,異常是體力勞動(我也這么認為)。而威爾的所謂的自尊讓他拒絕了感情,天才居然沒有愛的勇氣,他該是多么的孤僻,二十年來壓抑著自我、隱藏著自我。然后他能夠從書籍、從哲人那里獲得思想上的碰撞,但心靈卻沒有對話。他一向孤獨著。直至西恩引導他:“除非你自我想說……”。在一次又一次的沉默過后威爾最終開口了,心靈之門開始慢慢啟封。
另外,還感觸于這個心靈捕獲的過程。只因沒有理論、沒有實驗,只是西恩想跟威爾真誠的談話,而談話的時間過得越來越快。電影中的這一幕是如此感人,平時“冷血”的我深受感動,在不知不覺間已流了淚。在我心里,其他那些煽情、做作、花大力氣的劇情比不上這簡單而深刻的一幕。
當威爾駕著朋友送的又丑又破的汽車朝女友所在的加州駛去,西恩接到威爾給他的信,他要去找一個女孩兒!西恩笑了,我們也笑了,讓一個孤僻了二十年的心靈康復了,并找到了自我。這一切是如此的完美。
所謂人生,不只是因為心靈經歷了生命過程,人之所以人,是因為人有心靈。
心靈捕手觀后感5
看完《心靈捕手》這部影片之后,我想了很多,寫下了這篇觀后感。
這部電影之所以打動我,是因為劇情合理而趣味。盡管講的是導師與天才的故事,可是強調的卻是“等待天才的自我發掘與定位”。它不是簡單的導師指明一條道路給天才的故事,而是導師如何觸動天才學生對生活道路的自覺選擇。一個麻省理工學院的數學教授,在他系上的公布欄寫下一道他覺得十分困難的題目,期望他那些杰出的學生能解開答案,可是卻無人能解。結果一個年輕的清潔工威爾卻在下課打掃時,發現了這道數學題并輕易的解開這個難題。威爾是一個真正天才,他的數學天賦足以改變世界,可惜,和很多未經雕琢的天才一樣,他有著很多的問題,打架滋事,叛逆不羈,甚至為此幾乎入獄,為了幫忙威爾回到正途,不再浪費他那非凡的天賦,經過教授和他的心理學家朋友西恩的不懈努力,威爾最終克服了童年的陰影,突破了影響他多年的心理障礙……這種導師與天才學生相互交往的過程,對雙方都同樣是觸動。也同樣給雙方下一個階段的生活都帶來了改變,這是這部電影最值得一看的地方。
片中有這樣一句話:“很多人都無從得知自我的天賦,因為找不到相信他們的教師,于是就認為自我很笨。”難道不是這樣嗎審視我們的教育,看每個人的成長歷程,在風華正茂、青春飛揚的年代,很多人確實并沒有能在一位良師的指引下找到自我,從而看不清前進的道路,于是前進的道路變得格外曲折。這部影片與我們所理解的傳統意義上的教育教學相距甚遠,它是一個有著重重心理障礙的天才少年在心理學家幫忙引導下的自我救贖。它更像心理醫生的必讀教材。可是作為教師,我們依然能從電影中得到不少啟發。因為我們都越來越深刻地發現,當今學生的心理問題已日趨嚴重。因為心理因素而引發令人扼腕的種.種杯具,已是經常見諸于各種媒體。所以,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每個教師都或多或少扮演起了心理醫生的主角。異常是做班主任的,如何在平時的教育中對學生進行良好的心理疏導,已是迫在眉睫的事。雖然我是一名英語教師,但在平時的授課中也不能忽視學生的心理問題。
捕手是棒球中的一個位置,由的Catcher而來,至今有很多引申含義,大意為能抓住某種東西的人。“心靈捕手”的確是形象、生動。別人都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按說我們教師應當是學生“心靈捕手”,應當走進學生、了解學生、理解學生,同樣的也應用賞識的目光看待所教的學生,因為他們同樣也是自我的孩子。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更多是要花費精力,找到他們的優點,不斷給予肯定。正所謂“優點不說不得了,缺點少說逐漸少”。影片中那位教師的賞識教育所得到的效果是值得我們深思的。所以我贊賞“賞識教育”。賞識就是一種期待,而期待則是我們給成長中的學生最好的禮物。學生們會從這種期待中看到:自我得到了一份異常的愛和關注。這種愛和關注會使他們全身心地感到愉悅和激動,并充滿了一種回報期待的欲望和勇氣,而最終這種欲望和勇氣又將產生怎樣的奇跡,我們自我也難以預料。我的學生中有這樣的一些需要關愛的有潛力的弱差生,我試著來做他們的欣賞者,關注者,友好者,給予他們力量,給予他們斗志,給予他們尊重,做他們如朋友一樣的師長。一次寫不對,講給他聽,報給他寫。再不會,變一種形式來教他如何記憶,用謎語,用游戲,用手勢……讓他們能在成長中覺醒,從而有樂學的沖動,有愛學
的活力,讓他們幸福地學習。在經意與樂意之中,收獲成功。
作為一名教師,每一天應對幾十名孩子,應對幾十雙充滿渴望和期待的眼睛,我們的言行舉止,我們的情感態度,無不深深影響著每一個孩子。當孩子犯錯誤或表現不佳的時候,嚴厲的批評,大聲的斥責,換來的是孩子暫時的服從,表面的聽話,但同時也在孩子的心中埋下了叛逆和怨恨。教師不僅僅沒有轉變孩子,實現自我的工作目標,反而傷害了孩子的心靈,傷害了師生感情,給今后的工作帶來更大的麻煩。所以,全新的時代需要擁有全新觀念的教師,全新的時代賦予“敬業”和“專業”全新的含義。教師是跟人打交道的工作,我們的工作對象是雖然年幼無知,可是也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有獨特個性的孩子。這就更加要求我們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和精神需求,激發他們對知識的熱愛和渴求,培養他們進取進取奮發向上的意志品質遠比傳授知識更重要。
我們要時時刻刻提醒自我,時時刻刻歷練自我,用我們無限的愛心、耐心、細心和關心,盡可能使用鼓勵或激勵的的語言,為孩子也為自我創造完美的教育境界。教育是充滿著生機的鮮活的過程,是人與人心靈的相冊和對話。教育是期待,教育是牽手,教育是澄明,教育是心動。教育里洋溢著微笑的面孔,教育里飽含著真情的問候。教育中涌動著生命之流,綻放著成長之花,展現著智慧之境,培植著理性之魂。
教育陪伴著人們生長、生活,教育已成為人們生命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教育是農業而不是工業。”這是葉圣陶先生說過的另一句話。是啊,我們應當從兒童的天性出發,加以修剪、鍛造、培養,使其朝各自健全的方向發展。我想,我們培養的人應當是這樣的:當他離開學校的時候,對教師存有一份感激之心,對學校充滿一種懷念之感,對學習堅持一份自信之心,對生活更帶一種熱愛之情,對人生擁有一張夢想之帆,對于困難,富有勇氣,對于過錯,勇于改正。
心靈捕手個人觀后感相關文章:
★ 觀后感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