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電影觀后感80詞
《哈利波特》主要講述了一個叫哈利·波特的男孩,他的父母被一個無惡不作的黑巫師殺害后,哈利為了給自己的父母和其他被黑巫師殺害的人報仇,堅持不懈地和邪惡的黑巫師作斗爭,并最終獲得了勝利的故事。那么你知道《哈利波特》觀后感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有關于哈利波特電影觀后感80詞,希望你喜歡。
哈利波特電影觀后感80詞1
利用周末,我一口氣將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看完。期待已久,是馬愛農與馬愛新譯,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那種拿在手中的厚實感與紙墨間的感覺,真是久違又親切。
一直認為,看完電影和書之類的評論與觀后感,都是對未看這電影一書的人的一種不便,你在津津樂道其中的妙處,卻讓將去看的人被迫接受你的觀點。但,如你暫時不便去看書的話,可看看我的觀感。
鄧不利多校長的逝世,于第六集混血王子中就已注定,而在留給哈利,羅恩與赫敏的遺物中,卻感覺你位偉大的巫師的無所不在。在第七集中,伏地魔已經染指霍格沃茨魔法學校,占領了魔法部,控制了半個魔法界,哈利與羅恩和赫敏逃亡在外。
很欣賞JK羅琳的語言能力,在逃亡中,羅恩他們的恐懼與懷疑的情緒,沒有什么渲染的語言,就把其中的微妙之處表露無遺。他們在尋找伏地魔的七個魂器時,獲知了死亡圣器的線索,并開始了他們的冒險。應該說,在哈利波特七中,激烈的魔法戰斗場景比比皆是,哈利在愛情,友情中的煎熬,并不是作為一個完美的主角而出現,而在第七集中,鄧不利多在別人口中道出的不是,哈利對鄧不利多有懷疑,但在最后與鄧不利多靈魂中談話時,最后的寬容,哈利從一個被保護,被疼愛的角色,直接成了保護他人,寬恕他人的主動的人。
哈利波特七中,也有著溫馨的場面。比如是比爾和芙蓉的婚禮,哈利發現母親莉莉寫的信,文中說道“母親寫字母G的方式與他一樣。他在信中尋找每一個這梓的字母,第一個都像透過面紗看到的溫柔的揮手。這封信是一件不可思議的珍寶,證明莉莉波特存在過,真正存在過。她溫暖的手曾經在這張羊皮紙上移動,將墨水注入這些字母,這此字句,寫的是他,哈利,她的兒子”。看到了這里,眼中突然有種濕潤的感覺。
最后在霍格沃茨魔法學校的決斗是整個故事的gc。哈利發現一直以來厭惡的斯內普教授,不,應該說是校長,竟然是一直以來維護他性命的人,他深愛著哈利的母親莉莉,并在最后,我們可以看見表面上一直像是討厭哈利的斯內普,他的守護神是銀色的牡鹿。
當哈利得知他是伏地魔的最后一個魂器時,他很從容得讓伏地魔殺死自己,卻消除了魂器,然后以死亡圣器之一老魔杖在與伏地魔最后的決戰中,伏地魔自取滅亡了。至此,盧平與唐克斯夫婦,雙胞胎之一的弗雷德,都不會在了。
文章的最后,是十九年后,哈利和羅恩兩家送小孩去那個神奇站臺的情景,哈利與金妮生了兩兒一女,兒子分別叫詹姆和阿不思。西弗勒斯,女兒叫莉莉,最后哈利叮囑阿不思的時候是這樣說的“再見,阿不思,別忘了海格請你下星期五去喝茶。別招惹皮皮鬼。別跟人決斗——在你沒學會決斗之前。還有別讓詹姆把你逗急了”看到這,哈利已是個很棒的父親了,有這樣的父親,這個家庭才是個完美的結局。
哈利波特電影觀后感80詞2
夢中之夢,你是否在夢里見到過魔法,實中之實,你是否相信世間中存在魔法,而我堅信歷經滄海桑田的世界已將魔法幻化成人心,而人之善則是善之法,人之惡則會以邪惡黑魔法而告終。
但我終究是我,而我卻不想以惡為本,這也是善之舉。故事中的伏地魔卻恰恰相反,他以惡為本領之最。人海茫茫,總有人心險惡,當即情況下,我們更應該好好保護自己,以善之法為初衷,以惡之法為敵對。魔法雖然不是真實存在的,但它也是我們擁有的一種幻想。哈利的善良、努力與伏地魔的邪惡恰恰是最有可比性的魔法,善與惡本就互相克之,而人心卻無相克之說,貴在的是心中怎么想,是善念大于惡念,還是惡念大于善念呢?
時隔多年,當我從新進入這個霍格沃茨學校時,讀到的感觸遠遠不止昔年的感想。如果我是遠方到來的友人,那么哈利就是燈火闌珊處的故人。十一歲前的哈利,是一個弱小可憐的男孩,無父無母并且還要遭受德思禮一家子人的虐待,直到他進入霍格沃茨,找到了伙伴赫敏和羅恩,得到鄧布利多校長的支持與幫助……這一切都源于他自己的努力也包括他父母。雖然有些許不愉快的事情,但終究不可能一直是壞天氣,總會有雨過天晴的時候,哈利的勇敢造就了他光輝的人生旅途。如若我是哈利,我要做一只弱小的小雛鷹,就算折斷了我的翅膀,當我從崖邊跌落時,我依舊能展翅飛翔。
人最初的念想本就是善良的,這是三字經里所說道的,因此當我們長大時,也應該教育好后代——人本無惡念,惡念卻吞噬人心,人心應當向善,善乃人性之本。
哈利波特電影觀后感80詞3
這是第一本書中出現的.厄里斯魔鏡。貪婪的奇洛教授死在鏡下,心境透徹的哈利拿到了魔法石。欲望是羅琳自始至終都在探討的主題之一,從伏地魔對權力、黑魔法和家族象征的渴望到鄧布利多和格林沃德年少輕狂時對控制世界的實踐,甚至歷屆魔法部部長對職位的念念不忘,欲望與權利交織在整個魔法世界里,正如同我們的現實生活。
有哪一個人不希望獲得名望與聲譽,有哪一個人不喜歡金錢與權利,又有哪一個人不渴望長生不老永葆青春。所以伏地魔在分裂靈魂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所以就連智慧的鄧布利多教授都在還魂石的誘惑下忘記詛咒險些喪失生命。欲望是個無底洞,永遠沒有填滿的時候。然而羅琳說:
明白你內心真正需要。
盡管每大家都知道金錢不能買到任何東西,我們還是拼命追尋更高的收入而忘記身邊的幸福。五十歲之前用身體換錢,五十歲之后用錢換身體。我無法對這種人生做出任何評判,因為生活本身給我們的壓力總是讓每個人難以面對內心最真誠的需求,未來的各種不定因素更讓我們在岔路口痛苦徘徊。高三的最后兩個月我不停的問自己,為什么一定要坐在教室里學習那些或許將來一輩子都用不著的東西,為什么一定要考大學。沒有人可以回答,也沒有人的回答能讓我信服。這是我的路,注定自己走。幾乎沒有其他選擇的我當時告訴自己:這是你的責任。
然后我順利度過了黑色的七月,來到山大,算是一條光明的道路。但直到現在我依然不清楚到底要做什么,為成績拼命,還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精心感受這個世界。依然沒有人給我一個可靠的答案,這大概就是成長。在迷茫中不停追問,在疑惑中尋找答案。也許最終到我即將面對死亡的時候,靜靜微笑,感謝這個世界賜予我的一切,不后悔不遺憾,無所謂當初作了什么樣的選擇,這一路我走的很好,我盡力了,就夠了。
哈利波特電影觀后感80詞4
李苦禪先生說過,“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每一本好書都會豐潤我們的心靈,讓我們懂得人世間的真理道德,讓我們得到身心上的成長。故事中的主人公們,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而我最敬佩的,就是《哈利·波特》系列中的主人公們了。
這部小說的主角是哈利、羅恩和赫敏,作為第一主角的哈利勇敢聰明,羅恩善良堅強,但我最喜歡的是羅琳筆下“聰明杰出的小女巫”——赫敏·格蘭杰。赫敏·格蘭杰是一個很有自尊心,十分驕傲不服輸,樣樣事情都做得很好的小女巫。她盡管沒有巫師血統,但她肯鉆研肯努力,不完成自己的目標決不罷休,所以,她一直以來都是年級的第一名。最能表現她的愿意學習和樂于探索的一件事就是她為了學習多門課程,曾向鄧布利多教授借了時間轉換器來上許多本應該排不開的課。但在她的耀眼光芒之下,隱藏著的那種一絲尖酸刻薄和驕傲任性,也讓她這個人物更加豐滿。作為《哈利·波特》系列的核心人物,作者通過她向我們傳達著天道酬勤的道理,她的智慧和她學習的成果幫助了哈利渡過許多難關。
J。K。羅琳之所以能刻畫出如此之多有血有肉的人物,是因為他們的語言和動作極其出彩。在《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中,哈利的朋友們潛入魔法部尋找伏地魔的蹤跡,大戰食死徒搶奪記憶球時,哈利不惜自己受傷也奮不顧身地保護記憶球,羅恩、赫敏、盧娜面對食死徒的殺戮咒毫無畏懼,而看似懦弱膽小的納威在食死徒前就算自己斷了一只胳膊也勇敢地盡自己全力去戰斗……每個人物不同的性格和相同的目標,使我在叫好的同時不由地感動……
這本書的情節如同涓涓細流流淌在我的心間,讓我難以忘懷,久久回味,為他們的勇敢敬佩,為他們的友情感動,為他們的失敗悲傷,恍若我走進了書中,也與他們一起在魔法世界奇妙歷險……
哈利波特電影觀后感80詞5
一個長著棕色頭發,鼻梁上帶著一副寬邊眼鏡,額頭上有一道形如閃電的疤痕的男孩。擁有一根神奇的魔法棒,和一把能在空中飛行的魔法掃帚。他是誰?他就是鼎鼎大名的哈里。波特。
《哈利·波特》一書只能用一個字來形容,那就是“奇”。在《哈利。波特》這本書中,一切都是那么神奇:比如隱形衣,只要披上了它,別人既看不見你的形,也聽不見你的聲,肆無忌憚的隨意走動,卻不會被人發現。還比如:那里的信件都是由貓頭鷹送的,當貓頭鷹把信件送到收信人手中時,收信人不用看信就能知道信的內容。因為,信會把內容全部讀出來。怎么樣!很神奇吧?
哈利·波特是這個故事的主角,他是個善良、富有正義感和同情心的男孩。當他遇到解決不了的難題時,他一定會想辦法解決。當他遇到危險的時候,他不退縮,還機智斗惡。我最佩服的是哈利。波特和他的朋友們面對黑暗勢力的那種勇敢。
這本書告訴了我們,在生活中也要像哈利·波特一樣。遇到解決不開的問題時,不管想什么辦法,一定要把問題給解決。遇到危險和困難時,不能慌張,要勇敢的去面對。只要堅持不放棄,就一定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