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觀后感200字作文
觀后感不僅是個人感想和思考,也是對作品或場所的一種分析和解讀。圓明園觀后感200字作文怎么寫,這里給大家分享圓明園觀后感200字作文,供大家參考。
圓明園觀后感200字作文篇1
圓明園,這座昔日壓倒群芳震驚世界的園林建筑奇珍,今日已成了綠樹叢中斷壁頹垣,傷痕累累的廢墟。只要到那里去看看,就會點燃你對帝國主義仇恨的火焰,激發你對社會主義祖國的熱愛。
還記得來到圓明園大門前,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門口那對威嚴的獅子。它們身上傷痕累累但雄姿猶存似乎隨時準備與敢于來犯之敵決一死戰,把他們吞下去似的。繼續往里走,只見廢墟上長出了嫩綠的小草,路兩旁松墻內盛開著五彩繽紛的花朵,充滿了無限生機。這真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啊!走到舊址旁,我看見有一匹石馬屹立在那里,怒視著遠方,它好像在咒罵那些奪我中華之寶,殺我中華兒女,毀我中華園林的帝國主義侵略者。
侵略者雖然燒毀了我們美麗的圓明園,但是毀不了中華民族堅韌不拔、不畏困難的精神。這邊雖還是傷痕累累的劫后遺址,但在那邊卻已建起了漂亮的福海公園,使它成為第二個圓明園。
繼續往前走,我眼前一亮。啊,福海真美呀!湖水環繞著一個小島,碧水又在群山之中。小島的.中央還有不少的亭臺樓閣,顯得典雅秀麗。湖水清澈見底,像一塊晶瑩透亮的水晶石;湖水平靜極了,像一面光亮的明鏡;湖水清綠,又好似一塊無暇的翡翠。湖水映著藍天,好像一條艷麗的藍紗巾,映在水中的山、閣、橋、樹就像紗巾上的點點花紋。群山就像個大托盤,托著湖水這塊美麗的翡翠。那小島好像翡翠中間鑲嵌著的一顆光彩照人的珍珠,群山上的青松好像是衛護托盤、翡翠、珍珠的鋼鐵戰士。那一座座小橋就像一條條翡翠上的彩帶,與群山相連。微風吹過,湖水泛起魚鱗似的花紋,一閃一閃的。陽光照在上面,萬點金光,燦爛奪目。湖水映照著怪石叢林,鳥語花香、蒼松挺立的群山環繞著景色宜人,賽過珍珠的湖光水島。這里湖映山,山環水,一片湖光山色,真是美不勝收。
啊!圓明園,你的景色如此多嬌。你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你是侵略者罪行的見證,你永遠激勵著華夏子孫為振興中華而奮發向上。
圓明園觀后感200字作文篇2
我讀了圓明園的毀滅后,感到無比的憤怒與可惜,外國侵略者真是太可惡了,竟然毀了那么美麗的圓明園。
圓明園是著名的皇家園林,它有幾百公頃,相當于好幾個福田花園呢!圓明園里的建筑大多是仿造各地名勝建造的,以前的皇帝真聰明,居然把許多地方的名勝搬到了圓明園,讓妃子和自己大飽眼福,不用去別的地方,就能看見各地名勝。不幸的是,圓明園卻被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給毀了。
英法聯軍闖入圓明園,他們見了那么多的寶物,瞬間瘋了,拼命地搶奪寶物,東西也拿了,還要毀壞建筑。這幫可惡的強盜,還在圓內放大火,大火連燒三天三夜,小火連燒了五天五夜,圓明園只被留下了幾根燒不毀、炸不掉的殘垣斷壁。
當我來到圓明園,站在這些殘垣斷壁前,就能回想出,當時英法聯軍毀掉圓明園的情景,我覺得非常可惜。我們一定要努力學習,回報祖國,讓祖國強大起來,不能讓圓明園的事件在中國重演。
圓明園觀后感200字作文篇3
本周歷史課我們全系觀看了數字紀錄片《圓明園》,當已經成為廢墟的圓明園像夢一般突然恢復她昔日的壯麗,出現在我們眼前時,我們驚嘆不已,但是隨后,當我們發現,這所有的壯美都要化為泡影,都要被摧毀,我感到無比的憤怒和無限的惋惜!
該片以與《圓明園》的命運一起沉浮的人物為線索,從大清皇朝的康熙、雍正、乾隆的故事,我們看到了圓明園從藍圖走向鼎盛的過程,而從咸豐皇帝那里,我們又目睹了圓明園被劫掠與焚毀的結局。
圓明園非常的美麗,圓明園有一些名勝是仿照各地名勝建造的,有獅子林、平湖秋月、安瀾園……,而且里面的文物很多,很壯觀。圓明園占地約5000畝,水面占十分之四,大小山巒起伏,各態湖泊星羅棋布,凌空俯視如千島之國。本園占地210公頃,水域約4/10。東部為園內最大水面福海,外圍環列10個小島,構成一處大型園林景區,共有10座園中園和建筑風景群。福海略呈方形,東西皆寬五六百米,水面開闊。盛時每逢陰歷五月五日端午節和七月十五中元節,先后在此舉行龍舟競渡和放河燈等民俗活動。我真想去圓明園游覽一番啊!
但是,好景不長,英、法聯軍在1860年的時候讓美麗的圓明園變成了灰燼。更讓我氣憤的是:他們竟然當場拍賣文物!一個青銅鐵器3英鎊賣掉了!一副圖畫則1英鎊賣掉了!這……簡直就是中國人的恥辱!!!
一代名園圓明園,毀滅了。它毀于英法侵略者之手,也毀于清政府的腐敗與無能。它的毀滅,既是西方侵略者野蠻摧殘人類文化的見證,又是文明古國落后了也會挨打的證明。我們中華民族不想欺侮其他民族,但也決不允許別人欺侮我們。為了讓圓明園的悲劇永遠成為過去。為了使我們中國不再落后,不再受外國的欺壓,我們當代大學生要刻苦學習科學知識,讓烈士用鮮血染成的國旗在高空飄揚,永不垂下。
圓明園觀后感200字作文篇4
讀了《圓明園的毀滅》這篇課文,我感到無比的悲憤。
圓明園是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它位于北京西北郊,由圓明園、萬春園和長春園組成,還有許多小園分布在圓明園的周圍。園內有民族建筑,西洋景觀,漫步園內,猶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飽覽中外風景名勝。這項偉大的工程用了一百五十多年的時間才修建成。
但是,就是這樣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卻在1860年10月,被英法聯軍這幫強盜洗劫一空。末了,還喪心病狂地在園內放火焚燒。大火連燒3天,把我國這一園林的藝術瑰寶和建筑藝術的精華化為一片灰燼。
想到這里,我心中不禁火冒三丈,恨不得將這幫強盜殺了。我痛恨,恨這幫強盜無法無天,喪盡天良;恨當時的清政府腐敗軟弱,皇帝昏庸無能,讓這幫貪婪、野蠻的侵略者在我國的領土上撒野、踐踏。
圓明崖的毀滅帶給我們的是只如,更是慘痛的教訓。同學們,讓我們為了祖國明天的更輝煌而努力學習吧!
圓明園觀后感200字作文篇5
圓明園,始建于1709年,毀于1860年10月18日,象征著一個古老東方帝國的繁榮昌盛,見證了一個落后的農業禮貌被先進的工業禮貌無情踐踏的歷史!
從1840年鴉片戰爭被打開國門,擁有浩蕩五千年輝煌歷史的中華民族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屈辱:1842年英國割占香港島,1849年葡萄牙強占澳門,1858年~1881年,沙俄強占中華領土150多萬平方公里,1895年甲午戰敗,兩億兩白銀和臺灣島及附屬島嶼賠給日本人,1898年,德國人拿走山東膠州灣,俄國人占了遼東半島各大港口,英國人控制了長江流域,1899年法國人控制兩廣和云南,日本也把福建作為勢力范圍,1901年的《辛丑條約》則完全把大清政府變為了殖民傀儡。短短60年間,一個龐大的帝國分離崩析,到處被插滿了殖民者們的軍旗!租界橫行,教會霸道,洋人巧取豪奪。在外國侵略者的壓迫和蹂躪下,中國幾乎已經沒有獨立的領土和主權而言。日本和俄國為爭奪在中國東北的權益而在中國的土地上大打出手,而清廷竟宣布完全堅持中立!
“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這是一段極其不堪回首的歷史,每念于此,未嘗不痛心疾首,然則痛既痛矣,若不能從悲痛和屈辱中汲取教訓,迎接我們的將是更深遠的悲痛和屈辱。
從1840年國門洞開到1911年的武昌首義,到1949年的日出東方,再到2012年的今日,歷史這條大河已經晝夜不停地流淌了近三個甲子,172年間中華大地風云激蕩,乾坤數次扭轉。此刻,就讓我們循著歷史的足跡逆流而上,拂去歷史表面厚厚的塵埃,去翻開那些泛黃腐爛的典籍,期待自我粗鄙的目光能有所發現。
早在五六千年前,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便出現了早期的禮貌社會的要素,如城市,墓葬,農業和家畜飼養等。四千多年前,是傳說中的炎黃,堯舜禹的時代,公元前21世紀開始,啟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王朝,之后歷經商,西周和春秋戰國之后秦王一統天下,從此中國拉開了封建王朝的序幕。此后,中國分分合合,王朝更替,古老的地本禮貌——農業禮貌一步步走向繁榮,直到最終的沒落。
中國的封建社會在大清康乾盛世的時候到達了頂峰,同時意味著皇權的力量也到達了頂峰,然而此時自大的中國皇帝們卻不明白“西方蠻夷”們卻早在明朝中后葉便開始了對東方禮貌的大幅度追趕,此時的帝國已經大大落在了被視為野蠻民族的后面!
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其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中這樣寫道:“認識到現代農業,現代航運,現代石油工業,現代天文臺,現代音樂,還有十進制數學,紙幣,雨傘,釣竿繞線輪,獨輪車,多級火箭,槍炮,水雷,毒氣,降落傘,熱氣球,載人飛行,白蘭地,威士忌,象棋,印刷術,甚至蒸汽機的基本結構,全部源于中國,讓中國人和西方人同樣感到驚異。
如果沒有從中國引進船尾舵,羅盤,多重桅桿等改善的航海和導航技術,就不會有歐洲人那些偉大的探險航行,哥倫布不可能遠航到美洲,歐洲人也不可能建立那些殖民帝國。
如果沒有從中國引進馬鐙,使騎手能安然地坐在立刻,中世紀的騎士們就不可能身披閃亮的盔甲去援救那些落難少女,也就不會有“騎士時代”。如果沒有從中國引進槍炮和火藥,也就不可能有子彈透過騎士的盔甲將他們射落馬下,從而結束騎士時代。
如果沒有從中國引進紙和印刷術,歐洲繼續用手抄書的時間可能要長很多,識字將不會這么普及,歐洲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三大思想文化運動直接得益于造紙術和印刷術的引進。
奠定了產業革命基礎的歐洲農業革命,只是由于引進了中國的思想和發明才得以實現。分行耕種,強化除草,“現代”條播機,鐵犁,將犁起的土翻轉的犁壁,以及有效的挽具,全部是從中國引進的。在胸帶挽具和頸圈挽具來到之前,西方人是用繞在馬喉部的皮帶來勒他們的馬的。盡管古代意大利生產的谷物有余,可是因為缺少滿意的挽具而無法從陸路運送糧食到羅馬。羅馬是靠海運從埃及等地得到糧食的。至于播種方法,在中國人的條播思想引起歐洲人的注意之前,歐洲每年要浪費一半的谷種。歐洲整個歷史上不知有多少百萬的農民用極其可憐的犁來耕地,累斷了脊背,拖垮了精神,兒中國人已經享用了2000年比較省力的耕作方法。的確,直到兩個世紀之前,與中國相比,西方在農業方面是如此落后,以至于與中國這個發達世界相比,西方就是個不發達世界。此刻形勢倒過來了,然而有多久呢并且西方今日豐衣足食的本事完全受惠于兩個世紀前對中國發明的采用,認識到這一點是多么令人不安啊。”
然而,然而就是如此輝煌燦爛的豐富多彩的禮貌,卻在近代被西方禮貌迎頭趕上并超越,然后遭遇浩劫,令人扼腕嘆息!
近代中國為何走向衰落為何沒有借助高度發達的生產力一躍成為稱霸世界的超級帝國相反卻固步自封,畏縮不前而遭人欺凌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正是由于各種錯綜復雜的原因,造成了近代中國的屈辱歷史。
首先也就是在教科書中提到最多的封建統治的影響。中國的禮貌根深蒂固,中國的帝國組織滲透很廣,決不允許這些發明破壞傳統的制度和習俗,如康熙皇帝自我十分喜愛自然科學,卻不允許民間研究。于是,印刷術用于傳播古老的觀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藥加強了皇帝的統治和節日的喜慶氛圍,而沒有加固正在出現的資產階級的地位。指南針最多支持鄭和用于宣揚國威的遠航,而沒有像西方人那樣用于世界范圍的探險,貿易和帝國的建立,并且鄭和之后不久,政府就宣布了海禁政策,隔斷了中國與外國的海上貿易,中國陷入閉塞。
第二,中國的科舉制度也阻礙了中國科技的發展。為了鞏固自我的統治,中國的官僚們創造性的舉辦科舉,以此來拉攏杰出的人才來為統治階級服務,也在客觀上消除了他們反抗的隱患。從科舉制度本身上講,它是一種合理的制度,以至于今日我們參加的種.種考試也屬于科舉的演化,可是關鍵在于科舉考試的資料只是限于四書五經之類,無半點科學與技術。在此大環境下英杰們紛紛狂讀圣人經典,學而優則仕成了他們的第一追求,而不是像西方那樣去科研。更可悲的是明清之后,八股橫行,大眾的思想也所以受到嚴重的束縛。林毅夫就認為,中國古代沒有一個像樣的科學獎勵機制導致了中國的落后。于此相反,現代科技的起源地英國卻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效產權制度的國家率先建立了鼓勵創新和技術發明的專利保護制度。1624年英國頒布的《安娜法》,就是全世界第一部專利保護法。隨著《安娜法》的頒布,科技發明開始很多涌現,英國經濟出現持續增長,那些發明家也所以從自我的發明成果中得到巨大的物質利益。產權制度在社會提高過程中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威力,是因為產權制度的演變具有既改變收入分配,又改變資源使用效率的潛在可能性,從而能影響人類選擇行為的功能。與之比較,在中國古代,從事與技術研究的都是工匠,他們不具
備科學研究的條件社會地位很低,經常被那些具備科學研究條件的文人們所鄙視。而這也更加劇了中國社會上的重技輕科,因為工匠們沒有足夠的收入來保證他們從事科學研究。所以,現代的科學與技術很難在中國古代得到良好的發展。
第三,長久以來,在中國占主導地位的是一向是儒家文化,雖然期間佛道兩家也對中國文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是不足以撼動儒家的正統地位。而儒家文化強調學以致用、知行合一,而不務虛玄、無用的學問。這種腳踏實地、注重實效的治學理念固然有其明智的一面,必須程度上促進了中華禮貌的發展,但也不乏急功近利、目光短淺的局限。在中國古代官本位的思想下,最有用的就是可用來考取功名的四書五經,所以沒有人會去研究科學;而知行合一往往會限制科學的發展,使人們更加偏向于實用化的技術。儒家講究等級觀念,它一方面限制了中國民主的發展,而民主的環境才能最大程度上激發出人們的創造性;另一方面,等級觀念也造就了中國的官場文化,構成了著名的官本位,于是乎中國的杰出人才大都熱衷于考取功名,好光耀門楣,而那些一向在從事技術活動的工匠們則處于朝不保夕的地步。儒家的中庸之道對于中國人探索自然也是大大不利。楊振寧指出:“中國哲學里的中庸之道我認為對科學是不利的。歐幾里得的精神之一是打破砂鍋問到底,中庸之道與這種精神是相背的。”[9]最根本的是,儒家思想強調“自省”,主張人應當反省自身,而不是去探索外物,它使中國人在根本上喪失了探索外界科學與技術的欲望。正如馮友蘭所說那
樣,中國人從自身來說不需要科學。
第四,中國的地理環境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優良的。在此孕育下的華夏禮貌構成了自我的農耕生活。古代的小農經濟是自我自足的,大家對商品交換的需求較少,所以導致中國構成了重農輕商思想。歷史已經證明,商業的發展會推動科技的發展。更根本的是,在這種中國特色的小農經濟下,我們構成了燦爛的中國文化,其中包括我們所熟知的儒家,道家,墨家等。只是可惜在深受中國地理條件影響的發展下,我們選擇了天人合一,順從自然,而不像西方人那樣去逐步地嘗試改變自然。另外,中國作為一個傳統的內陸國,農業用的是灌溉體系,也需要一套官僚制度來加以保障,且思想容易僵化,也不利于科學的發展。
第五,中國古代沒有普遍設立科學技術方面獨立的學院和研究機構,科學知識不能積累和系統化,并且上升為理論并廣泛傳播。科學知識如天文知識只為統治者服務,而諸多發明只是父子相傳,不能構成社會共有的科學知識。社會不重視科技,認為是雕蟲小技,不屑于學習。不僅僅科學知識不能普及,科學方法,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也不能蔚然成風。何況,古代中國的許多發明創造只是技術成果,而不等于古代的中國社會具備了科學的環境,即具備主動調節和實現科學發明的健全機制與文化環境。一般地說,在古代中國作出某種技術創造只需專門科研人員對理論性知識的收集、分析與沉思,只需日常生活中的經驗積累;并且一種技術發明均由發明者個體即可完成,它是發明者將自我的經驗與其相關的個體經驗進行組合而成的結果。而歐洲卻因新型學校的出現而構成了主要表現為數學化、邏輯化、理論化的環境。這種環境對科學的發展所具有的促進作用遠遠大于上述中國所特有的環境。
第六,思維方式方面的差異。中國傳統哲學對于客觀世界的理解和規定,表現為整體性的傾向。整體性思維方式是中國傳統思維方式最顯著特點之一。中國傳統哲學傾向于把客觀世界規定為一個無限的、發展的、和諧的有機整體,強調事物的相互聯系、特定結構及其連接方式和整體功能。這種思維特征在具體資料上表現為“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的宇宙觀。中國古代哲學對于客觀世界的規定但很少有人像西方人那樣對事物采取分析的方式,而在觀念資料上大多傾向于把對象理解為具有連續性結構的有機整體。中國傳統系統整體觀突出的長處是比較接近于辨證思維原則和系統論的整體性原則。這種缺陷的特質在于,中國傳統哲學在發展了設立在整體性原則基礎上的有機宇宙觀的同時,卻不可避免地忽視了分析的方法,沒有感覺到對宇宙進行精密的邏輯說明的必要。而這一點,恰恰是近代科學產生所必須的環節和條件。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對復雜的社會系統有深入的研究,發展了辯證的整體思維方式,善于對政治和軍事等復雜問題作綜合的確定,但不善于作定量的數學分析和形式邏輯的推理,沒有發展公理式的幾何和嚴格的現代數學,也不從事條件能控制的科學實驗、對自然界進行系統的觀測,因而對自然界的了解缺乏有科學根據的事實作為立論
的依據。
第七,在西方理論大發展的同時,中國明朝士大夫階層已經開始全面系統的接納和研究西學,并有自我獨到的見解,而西方雖然是西學的發祥地,但教會對思想的禁錮與明朝政府對科技發展的大力支持構成鮮明比較。
可惜在1634年《崇禎歷書》修編完畢以后,至明朝滅亡的1644年的10年間,兵禍戰亂橫行、天災人禍結為于一體,之后滿族入關。中國的知識分子們哪里還有什么心思“科技革命”,有志氣的投身反清復明,而又大多死于非命,清朝入關以后為了鞏固統治,又大興文字獄,殘酷迫害明朝士大夫階層。.............
清朝比西方教會統治時期還黑暗,西方針對個人觀點進行思想禁錮,伽利略也可是是被判終身監禁,而清朝的文字獄卻是斟字酌句的對明朝士大夫階層進行慘毒無以的滅門迫害,這種殘酷的殺戮和思想禁錮使中國最終失去了和西方同步的機會,以至于清朝初期就開始了嚴重的倒退,甚至將許多明朝已經取得的成果都喪失掉了,中后期更是一塌糊涂。
此外,中國的社會精英們大都不重視數學化或定量化的描述,只是建立在經驗基礎上,太過于重視實用功效,缺少邏輯思維。中國也可是說是技術大大領先,科學并沒有領先多少。
以上便是我對中國近代衰落的看法,以史為鏡,能夠知興替,僅有深刻的反思歷史,才能在未來少犯錯誤,才能實現我中華禮貌的真正復興!
圓明園觀后感200字作文篇6
讀了《圓明園的毀滅》我感到務必的憤怒和惋惜。
曾經的中華兒女受盡了帝國主義的欺凌,留下了一段段恥辱的歷史,各種條約,賠款、割地、開放通商口岸……唉,當時的清政府太軟弱了,武器也太落后了,導致八國聯軍入侵中華,最后清政府戰敗,逃往西安,可是祖國的瑰寶,圓明園卻毀滅了。
美麗的圓明園曾經是那么美。圓明園、長春園、萬春園和一些其他園子組成一個巨大的園子,假山無數,游魚細石,奇花異草,都為圓明園增添了無數美景。
歷史的車輪滾過,日本侵略者入侵,南京,大屠殺,30萬人死去,長江血流成河。再次了解這段歷史時,我也禁不住要喊出: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可恨當時祖國備受欺凌,可恨中華不振。現在我們中國終于漸漸崛起,站在了世界的高峰,我禁不住喊出:加油!中國!中華兒女不應忘記之前的欺凌,更不應總在仇恨中活著。我們應該做一個有理想,對社會有用的人,從現在開始好好學習,將來振興中華!
圓明園觀后感200字作文篇7
神州大地,幅員遼闊、山川壯麗、水澤生輝,文明古國,歷史悠久,文化遺產十分豐富。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歷史,為我們留下了許多景象驕人、數量眾多的名勝古跡,而我寫的卻是圓明園的遺址。
圓明園位于北京西郊,是清朝幾代帝王調集全國的能工巧匠,耗費了無數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耗時150年建造的一座中西結合、豪華壯麗的皇家園林。在圓明園豪華的宮殿里,收藏著難以數計的奇珍異寶、藝術精品、古玩字畫、圖書典籍。因此圓明園被西方譽為“萬園之園”。可就是因為它的壯麗,把外國人吸引了過來,讓圓明園遭受到了一次毀滅性的打擊。
1860年,英法聯軍來到了圓明園,他們剛進門,就被這里富麗堂皇的建筑和琳瑯滿目的珍寶給驚呆了,他們爭先恐后,大肆搶掠。有很多士兵見了好東西就往兜里裝,有的甚至把衣服脫下來包,有的軍隊把炮筒、彈藥箱都裝滿了,實在裝不下的就扔在地上摔碎。英軍的軍官第一次搶到了一個鏤金花盆,盆中栽著一株高一英尺的黃金樹,樹上掛著以紅玉為核的藍寶石果子,他將這金花盆和其它寶物裝了7大筐,歸為己有。第二次,他又搶到了一座7英尺高的金塔,最后強拉了7個中國人將其“贓物”運回兵營。為了掩蓋罪行,他們放火燒了圓明園,就留下了我們現在看到的遺址。
當我知道圓明園的歷史后,我感慨萬分。你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你是侵略者罪行的見證,你永遠激勵著華夏子孫為振興中華而奮發向上。
圓明園觀后感200字作文篇8
當年極一時之盛的大投入,迷幻的圓明園大水法得以再現,而且拍攝時也是一炬焚之的,隱約記得還引起爭議。
80年代初有幾部合拍片都是在文保單位中實景拍攝的,蓋當時洋人和港人都還是罕物,廳級干部都見不上幾個洋人活體,自然倍加珍視。對境外人士這種高級生物是無原則的恩榮疊加,唯恐款待有差而傷及兩國人民的交好,至于文物是否損傷尚不在黨工考慮范圍之內。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末代皇帝》、李翰祥三部曲都是直接踩丹陛坐寶榻。拍攝之虞當然不在這些坐一坐踩一踩,而是必須在隱蔽處架設光源音效、布設電線,炙烤和釘眼就是常見的硬傷。最典型的《馬可波羅》,長陵祾恩殿是遠比太和殿乾清宮更寶貴的明初金絲楠木重檐廡殿建筑,被意大利仔隨意在梁柱打釘架燈,涂抹膩子膠漆等,且還態度輕慢,烤痕釘傷就永遠烙上了永樂川廣大木。想來也是該的,演職人員自然只對藝術效果負責,這大木構是國之至寶他們不會也不想知道,國寶你們干嘛不善加保護還讓我們進來拍片?
轉回來。初看此片時還是黑鐵時代的小學生,視野未開,頗為這種設色明麗、活潑生動的西方園林之美震驚。西山下的拱廊列柱,繁飾在石柱頭鋪陳,駢馬自石廊間躍出,綽有雅致雍容的格調,銅犬在池中噴水、鮮花在石盆綻放,那種驚詫和拜服無以言表。現在回想,是因為西洋樓一帶建筑有著中式濃烈建筑色澤所沒有的皎潔脫俗、綠野仙蹤一樣的美,至今看依舊極出塵清泠。
艷陽天小曲亦余音繞梁,當年即已覺得過耳不忘。“春滿圓明園”和“天地一家春”這些字眼,聽著就有珍品毀滅后追憶其華美的不忍之感。音畫交融,曲盡文藻娛情之妙。
看隔壁影評里朱家溍猶嫌這首曲子過于現代,呵呵,當真是高標準嚴要求啊。果如朱老建議,孝欽以玉簪記對答文宗,那又是另一番端莊嚴整的味道了。
艷陽天,艷陽天,桃花似火柳似煙。又早畫梁間,對對,對對,飛春燕。女兒淚漣,女兒淚漣,奴今十八正華年,空對好春光,誰與奴作伴,誰與奴作伴……
艷陽天,艷陽天,湖光山色入畫簾。春滿圓明園,雙鶴,雙鶴,交頸眠,女兒淚漣,女兒淚漣,奴今十八正華年,天地一家春,誰與奴作伴,誰與奴作伴……
梁家輝極帥,尤其抿嘴輕笑那股風流倜儻勁兒,為真實歷史畫像里骨骼清奇的清文宗增色太多了。陳燁也好美,從小看《火燒圓明園》開始,二十年來,對她飾演的孝貞顯皇后一直記憶猶新。善良中帶著懦弱,位居極高處卻不能使人畏威懷德,與孝欽后的跋扈形成強烈對比。
清文宗和孝貞后、孝欽后,那時都還是年少春衫薄、綺陌擁行騎啊。直待錦堆都成了灰,老邁的孝欽顯皇后又再建了一座秾麗沉郁的園子,她再也沒擁有清亮明媚的圓明園那樣的園居生活。闔家老小都仙去了遵化縣,只有她還彪悍地活著,在她御用瓷器大雅齋上,都鐫上“天地一家春”的徽記,直到老都還追懷文宗對她的恩幸。此后無復安樂渡了,唏噓……
民婦被奸污后天都塌下來的那種慘烈的哭號也印象深刻,真實得讓人心頭一緊。那個年代之前的哀慟都是這么哭的,以頭搶地幾不欲生,文言叫做“擗踴拊心”。這些年無論影視劇里做作的干嚎還是生活中文明化的啜泣,都沒再聽見以前人徹底崩潰那種撕心裂肺的哭聲,也沒了哭聲帶來的那種驚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