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后》觀后感作文范文
認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你會有不少感想吧,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觀后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觀后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九零后》觀后感作文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九零后》觀后感作文范文1
這部紀錄片顯然不能輕易錯過,論國士無雙著作等身,今朝且看“九零后”。
從國難當頭到臨危受命,從跨海越洋到重走長征,從告別城市到包圍農村,是為踐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革命真言。
而后,流血流汗,合力撐起了大中華貧瘠而疲憊的身軀;如今,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軀干健碩內里夯實,妥妥的大國模樣,謂之世界奇跡絲毫不差,但請記得九零后的他們。
該紀錄片的分量之重,足以睥睨革命開國功臣的豐功偉績,無論是從文還是學理,都為后世謀求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即便傳承至今,這些成果都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凡列名人,無不家喻戶曉,凡有建樹,無不惠國惠民;目之所及,聞聽之處,無不存有感佩之意。
教育大計,百年育人,國之根本,未來脊梁;生于國難憂患之時,奮斗于革命前沿陣地,群星聯合國民一心,其身銅墻鐵壁,其心志比天高,眾志成城誓要改天換地,上可九天攬月,下可五洋捉鱉。
勢頭,在那個時空,無堅不摧,驚天動地,是因為崇高的信念,堅強的意志,熾烈的革命理想。
近百年的傳承開始發生著變化,死于安樂或許是另一種命運。
這種苗頭始于先輩們巨大的成功,繁殖于享樂安逸,扎根于當代此時;娛樂快消是最顯著的現象,民間政治更是此起彼伏,外加少數不安勢力作祟造勢,反問一句:是活膩歪了吧……
嗯嗯,是的,社會結構和產業布局確實存在問題,但一動不動過于安逸,似乎是最懦弱和失敗的。
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始于自我革命,以自身定位做基準,事在人為天必助之;若有這份兒決心和使命,不強求渡人只求渡己,便已是莫大的成功;處于紛雜的人際網絡,勢必反應于周遭形成助力。
中興業,須人杰;羽翼豐,更須百尺竿頭節節攀高。
事實上這幾年,我們尤其是年輕人,從“佛”到“喪”,從“卷”到“躺”,一直在自我貶低和沉淪,造詞堪比自嘲的程度,是一個比一個深。
“只要我躺得夠快,資本就剝削不到我”、“社會險惡,先躺為敬”、“躺平是年輕人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日本、韓國現在有“三拋族”,拋棄戀愛,拋棄結婚,拋棄生子,還有五拋族,拋掉住房和人際關系,最高的境界是七拋,連夢想和希望都拋棄。
我們,或許不止于此,甚至還有拋頭顱但不灑熱血,拋磚但不引玉,處于凐滅狀態,期望宇宙爆炸。
不過,仍然,希望,都可以找到出路,活成自我希望的那樣,如果說少一點希望,不如試著去找,多一點迷茫,試著去摸索探險,最壞的結果無非都是短暫的,且無損害性。
人生艱辛,快樂自覓。是以,分享和推薦這部紀錄片,但愿能自我勉勵,鼓舞旁人。
《九零后》觀后感作文范文2
最近一段時間“躺平”這個詞在社會上非常流行,“躺平”青年也成為很多人談論的焦點。“躺平”指的是現實生活中一些無欲無求的年輕人,他們不談戀愛、不結婚、不想著買車也不想著買房,每天以極低的標準生活,工作一不開心就辭職。他們多是90后年輕人,90后一直都是被社會重點關注的人群,而近期一部冷門紀錄片電影《九零后》正在熱映,在觀看過后給我感觸頗多。
當然,此《九零后》非彼90后,紀錄片《九零后》是徐蓓導演的作品,記錄的是在抗戰時期西南聯大學子的故事,著名的人物有物理學家楊振寧、鄧稼先、穆旦、費孝通等人。那時國雖破,但群星閃耀。看這個片子時候,內心的火仿佛被點燃,正值青春熱血階段的青年們,為了讀書救國,在極為艱難的條件下完成了學業,有的學生從南京繞過越南,緬甸來到云南昆明念書,一天要走五六十公里的山路,那驚人的毅力讓我佩服。那時的校園戀愛也談得含蓄,寫信,一起去圖書館看書,樹林里散步。
他們是年齡在90歲以上的長壽老人,是用一技之長終身報國的大師是西南聯大輝煌歷史的經歷者和見證者,他們是畢業于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九零后”。但對于1990年之后出生的年輕人,我們是在各行各業努力奮斗的蓬勃后生,是牢記歷史使命的新時代青年。但他們更是年輕有為的“90”后。
《九零后》用真實記錄的方式呈現了一群年齡都是九十歲的長壽老人,講述他們充滿青春時光的歷史往事,這十六位曾經年少的主角,用現在時髦的話來說,“九”是一個星光璀璨的“九零后天團”。《九零后》是一批國寶級的“九零后”與當今年輕的九零后、零零后,在新時代的一次影像交流“對話”。“九零后”們把母校西南聯大“剛毅堅卓”的歷練,把愛國、科學、民主的抱負,把自強不息的成長經歷,以這種特殊的對話方式,呈現給當今的年輕人。
他們是“90”后,我們也是“90”后,跨越了好幾個年代的人,生活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有人說他們那一代人讀書是為了報國,我們這一代人讀書是為了分數,為了找到一份工作,學生的壓力特別大。不管時代如何變化,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人,心里一定裝著一個沉甸甸的夢想。
他們在戰火紛飛的年代里聯大學子立志讀書、投筆從戎、許黨報國的光輝事跡,讓我們深深感染觸動內心。今天的一切美好生活都離不開先輩的努力和犧牲。作為一名基層黨員,只有更加深入全面學習黨的歷史,時刻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不斷練強專業本領,在自己的崗位上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才對得住先烈的犧牲和奉獻。
《九零后》觀后感作文范文3
這是一部剪輯紀錄片,號稱《西南聯大》姊妹篇。《西南聯大》我沒看過,但聽說是史詩般弘大,這部電影則聚焦個體,技術角度有點散,但是因為主角們太閃亮了,掩蓋了這個小缺陷。
盧溝橋事變之后,隨著北平天津相繼失陷,東部高校倉促內遷。幾千名西南聯大學生“文軍長征”,輾轉湘貴滇。炮火連天中,他們也沒有放棄對知識的渴求,保存了中國的文化血脈。
那真是個大師云集的時代啊,天才們成群結隊而來。不過想想也是,那個年代,能接受高等教育的,本身就是萬里挑一,國家和民族又處在承前啟后的時代,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只要能選定一門專業,踏踏實實做學問,深耕下去,必然能成祖師爺。
尤其這些能活到的90+老人,身體基礎好,歷經過大風大浪,內心堅韌,物質條件也還可以,身體心態物質都符合長壽條件,可謂翹楚中的翹楚。尤其是那種的精神氣,令人佩服。
這些老者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三個人。
一是楊苡,《呼嘯山莊》的譯者。這是九零后中為數不多的女性。老太太一百多歲了,卻聲音洪亮,眼里有光。提及過去,娓娓道來,直截了當,很有感染力。一百多歲的人了,回憶自己對巴金二哥李堯林的暗戀,回憶跟巴金持續百年友情,回憶第一次見其先生趙瑞蕻(也是翻譯學界泰斗)的場景,回憶日軍轟炸昆明時沈從文的痛哭流涕……坦坦蕩蕩,娓娓道來,中氣十足,完全不是一個百歲老人,就是一個小姑娘!當被問及其先生去世二十多年,怎么過來的,她耿直說:還好,我本來就是比較獨立的。。。。我覺得這位老人,比林徽茵更接地氣,比楊絳更自然,比冰心更活潑(當然不是說她們幾位大家不好,也個個都是巾幗英雄),眼里有光,心里有火,堪稱我輩之典范。
第二個人,是繆弘,這是一個陌生的名字。繆弘父親是繆斌,汪偽政權的立法院院長。可是這樣一位大漢奸父親,卻生了兩個熱血兒子。繆弘和繆中兄弟倆,與家庭割裂,隱瞞身份,考入西南聯大,后投筆從戎, 走向炮火前線。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繆弘為國捐軀,犧牲時才十九歲。
這樣一位英雄,卻因為政治原因,過去八十多年里幾乎被世人遺忘。其兄繆中,雖然因加入緬甸作戰軍,未與敵軍正面交鋒而幸免于難,但估計后來漫長歲月中,大漢奸兒子+國軍軍官的身份,足以讓這位留在上海發展的年輕人飽受磨難。
第三個人,巫寧坤,《了不起的蓋茨比》的譯者,《星際穿越》中那句著名的“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也是出自其手。西南聯大外文系高材生,飛虎隊翻譯,留美博士,也是新中國成立后,海外留學生回國效力的倡導者。
在影片中,巫寧坤回憶起日寇兵臨城下,揚州中學解散前夕,女同學在主席臺上唱《松花江上》,這位九十多歲的老人忍不住嗚嗚哭了起來。巫寧坤當年放棄國外舒適生活,帶著建設新中國的滿腔情懷回國,豈料1957年就被打成右派三十年,差點死在勞改農場,嘗遍人間冷暖。
看過巫寧坤的晚年回憶錄《一滴淚》,1951年,巫應燕京大學的邀請從美國回到祖國,為此還放棄了唾手可得的博士學位。在回國前,送他登船的是好友李政道,巫問李:“你為什么不回祖國”,李說:“我怕回去被洗腦子”。巫對于這樣的回答感到很奇怪,可是后來的經歷讓這樣的回復一語成讖。1979年,巫寧坤見到了當年送他登船的李政道,此時的李作為諾貝爾獎的獲得者早已名滿天下,而巫寧坤早已失去了自己最好的三十年。巫1991年便移民美國,前幾年99歲高齡去世。一個當年“中國問題研究小組”的核心成員,歷盡千辛萬苦回國的熱情學者,卻在四十年后毅然返回美國。這中間經歷過什么磨難,難以言述,都凝縮在“我歸來,我受難,我幸存”這九個字(巫晚年自我總結)中了。
除了這三位,影片中還有很多閃閃發光的人物。他們的樂觀、堅韌、執著,代表了時代的精神和民族脊梁。
另外,插個題外話,我看電影時,還深深感受到,選專業,還是得學理工科啊!!!!!這些存活到九十多歲的大家們,幾乎全是工科人才,畢竟大國重器,理工科是可以拯救世界的,一心搞技術,也能遠離很多是非。
相對比下,那些學文科的西南聯大人,估計下場都比較慘,不知道有沒有人做過統計?尤其是學法律的,研究階級統治工具,更是慘中之慘。《南方周末》2003年曾經刊登過一篇《被遺忘了三十年的法律精英》,就是講了這個事情,讓人看了很觸動,很傷感。
總體而言,《九零后》這部電影,因為聚焦于個體,過于散,且囿于篇幅,很多情節未能深挖,只能是浮光掠影。但瑕不掩瑜,從紀錄片的角度,仍然是部好電影。這部片子我覺得很適合帶娃去看。不過當影片后半段,原子彈轟隆隆爆炸時,兩個娃都已經是昏昏欲睡,只有我一個人清醒著。
《九零后》觀后感作文范文4
《九零后》是一部由徐蓓執導,楊振寧等主演的一部紀錄片類型的電影。它講述了西南聯大的學生,在抗日戰爭與新中國的過程中的成長,努力。對于西南聯大西方媒體曾如此評論:世界上有三個教育中心-美國,英國,中國昆明。因為中國昆明,曾有一座西南聯大。西南聯大,中國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話與傳奇。北大、清華、南開三所大學師生南遷昆明,合而為一,先后培養出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5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勛、172位院士和100多位人文大師,被譽為“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峰”。紀錄電影《九零后》,讓紙上的故事變活了,從時間和人物上,展現西南聯大這四個字背后燦爛的本貌,這所“中國最傳奇大學”最鮮活、原本的校園生活。
我記得日軍轟炸昆明時,一個學生回憶,在一個堡壘的后面全是尸骨,分離的肢體。楊振寧先生一開始就提到的查良錚,也就是筆名為穆旦的那位先生,在緬甸的叢林中消失了五個多月。在滿是蚊蟲的叢林,我無法想象查先生是如何度過野獸的嘶吼,毒蟲的侵蝕。我們之所以能夠生在和平年代,不過是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罷了。5月19日,《九零后》在清華大學舉辦特別放映,清華大禮堂的席位幾近滿座,全校的師生、家長帶領的小朋友們、已退休的教授、90多歲的聯大親屬等齊聚現場。一位聯大后人在觀影后百感交集,“聽了這些曾經同是西南聯大畢業、與父親同齡的前輩們講述的往事,讓我頓時想起父親曾經對母校的熱愛及多次深情回憶。”
盡管讀書時身處特殊時代,但每一位受訪的先生們,都有屬于自己青澀少年的動人故事。在現場播放的《少年篇》的片花里,許多受訪者回憶起當年戀愛、逃課的故事。百歲的許淵沖先生提起故去的老同學,依然充滿孩子氣的勝負欲,“我法文90分,他才考70幾分”。馬識途先生,一位正在中央大學就讀的學生,領命前往西南聯大潛伏。改名后的他,談到考西南聯大,直接“凡爾賽”地說到:“西南聯大,我一考就考上了”。
在民族存亡之際,西南聯大師生教書救國、讀書報國,保住了珍貴的.文化命脈。《九零后》雖然呈現的是老一輩知識分子的青春故事,但我相信,它與今天的“90后”“00后”觀眾,依然能夠同頻共振。
《九零后》觀后感作文范文5
初接觸這個名稱時,就存有疑惑,此90后,可是指的現在初成年的“90后”們,在看清一個個在中國歷史上地位舉足輕重的大師們:98歲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99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王希季;國際翻譯界最高獎項獲得者許淵沖;101歲《呼嘯山莊》譯者、翻譯家楊苡;106歲《讓子彈飛》原著者、作家馬識途……16位“九零后”國寶級大師聯袂“出演”。
就頓感,“九零后”這個片名,有點取巧。取巧之外,也恰當。其一,影片中的人物接受采訪的時候,基本上都過了90歲,他們是妥妥的“九零后”。其二,影片主要講述他們在“中國曾經最好的大學”西南聯大求學的故事,那時候,他們風華正茂,一如當下的“九零后”。
這應該是有史以來最強的一屆“九零后”了,兩位諾貝爾獎得主,三位“兩彈一星”元勛等等。影片還呈現了他們可愛可親的一面,“口無遮攔”的巫寧坤、“狂妄自大”的許淵沖、“孩子般pure”的鄧稼先等等。遺憾的是,影片創作期間有3位拍攝對象已經離開人世,本片的“搶救式”拍攝也為他們留下了珍貴的絕筆影像。
一所在戰火中臨時“聯合”的大學;一所以簡陋的磚瓦房為教室、以茅草房為宿舍的大學;一所師生時刻準備著“跑警報”的大學;一所僅僅維系了九年的大學;卻大師云集,更培養了史上最強的一屆“九零后”。
其中,“蒙太奇”式的兩位大師回答,也是可愛到我們這些年輕一輩了。原來,西南聯大的“文學課”,采取的教學法很特別,吳宓、朱自清、聞一多、沈從文等大師每位講兩周,完全拋棄了常見的系統性的教學法。理科生楊振寧坦言:“這樣完全沒有系統性,不是很好。”下一秒,文科生許淵沖卻激動地表示:“這是全世界最好的文學課。”
西南聯大對一年級新生實行“通識教育”,學子們齊聚一堂,不分科。許淵沖、楊振寧、王希季分別屬文科、理科、工科,卻因為“通識教育”成為同學,其后,他們都成為了各自領域的泰斗級人物。而這樣的“通識教育”,很可能是西南聯大大師輩出的重要基石。
活著的“九零后”是這部影片的主角,而鄧稼先、穆旦、汪曾祺、繆弘等他們都是西南聯大的“可愛的人”。穆旦、繆弘的人生際遇與其他人大不相同,穆旦命運坎坷,煉獄重生后,詩風、文風大為不同。繆弘大概是影片中唯一沒有留下學號的聯大學生,用生命在述說自我的救贖。
曾經,我有對鄧稼先先生的提問,為何如今誕生不出當年的那一批名垂青史的偉人,現在的我可能有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