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天鵝觀后感600字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觀后感了。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黑天鵝觀后感600字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黑天鵝觀后感600字1
我總是慢一拍,直到現在才被推薦看《黑天鵝》,這確是一部準確反映當今社會人性的經典影片。導演采用芭蕾舞劇天鵝湖的一個悲觀版本:白天鵝因絕望而跳下懸崖,在這一背景下,充分運用音箱和色彩的細致變化,再配上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成功地提出了一個矛盾的問題“人性有惡(黑)和善(白)兩面,當惡的一面完全被排斥,人的生命呈現機械、沒有活力,當惡回到個體身上時,生命那么有張力,舞動全世界,可是個體卻倒在了血泊中:死亡,完美就意味著死亡?”
我作為心理咨詢師,多年與訪客的共同實踐證明:完美不僅不是死亡,而且是一個新生的過程。老子有言“天之道,利而不害”,道就是事物本身的規律,無法用言語表達,但可以體悟到;我們每個人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唯一的“自我(道)”,當我們轉向這個“道”,一定是百利而無一害的,我們的美好生活就此開啟,生命一定從此輝煌而持久。
問題是妮娜的生活完全被她母親以“愛的名義”完全控制了,你那沒有選擇的成為母親的“Sweetgirl”,背負著母親“罪惡(失身而葬送舞者前途)”的后果,妮娜只允許自己是“圣潔的白天鵝”,拼命地壓抑那本能的“黑天鵝”,但本能的力量是無限的,最后,無奈的妮娜只能選擇把輝煌的生命還給母親(死亡),但是實現了母親的愿望。
另外一種假設:倒下的妮娜僅是皮外傷,在醫院小住一段時間后回到芭蕾舞團,并且主動尋找一位咨詢時陪伴,和咨詢師一起向著“成為本質上的真實自我轉變”,遠離母親設定的虛假樣式,遠離幼年的.面具,日益聽從自己的生理存在和情感存在最深處的聲音,并且發現自己帶著更大的準確性和深度,原來越愿意成為自己最真實的自我,那她就是涅盤重生了。
黑天鵝觀后感600字2
在Z的推薦下去看了電影《黑天鵝》,想來寫寫感想之類的東西曾經是語文老師那么津津樂道于布置的回家作業,今天我也忽然來了興致,想提起筆寫點什么了。
女主角妮娜二十八歲了,是一名普通的舞蹈演員,她勤奮刻苦,她的夢想是有一天站在舞臺的中央當一次主角。一年一度的選角又開始了,主角的重任需要分飾兩角,至善的白天鵝和充滿誘惑的黑天鵝。老藝人的退出和新同事莉莉的到來都讓妮娜措手不及。面對老師“你沒有激情”的苛責,面對和她個性截然相反的竟爭對手奔放的莉莉,面對視她為浮木極力想抓住她的母親,膽怯、脆弱、愛哭的妮娜能否完成她華麗的蛻變呢?
很慶幸的是故事的結尾我們看到了白天鵝的委婉與凄美也同樣看到了黑天鵝的誘惑與邪惡。然而這并不是一部簡單的勵志電影,當看到主角最后用生命舞動眼里散開病態的光芒,當看到奄奄一息的她卻又無限滿足的一句我曾經完美過,我的心里一片唏噓,對我來說,這個過程太凝重,這個代價太慘烈。
是的,就像Z推薦時說的,影片帶一點驚悚,帶一點激情,然后Z為了推薦我去看還特地加了句,不要緊的呀,這個是追求藝術呀。而我卻笑而不語,我的心里卻不喜歡這樣的追求方式,我和所有的觀眾一樣,希望妮娜能站在人生的舞臺上綻放光芒,但我更羨慕莉莉,舞技一般,長相一般,卻如此輕舞飛揚,將人生灑脫地淋漓盡致。所以,當妮娜精致的臉龐掙獰地出現在鏡中,當現實與虛幻不分,她被各式各樣的惡魔追逐,當故事結尾時,她后背普通的泡疹被抓出了黑色的羽翼,讓我來告訴你,她已經瘋了。
不過,不管怎么說,《黑天鵝》還是不失為一部好電影,女主角華麗麗地蛻變,而我也在些些的小驚恐中淡定了下來。突然就想輕輕地哼哼一聲:活著其實很好,請再吃一顆蘋果…
黑天鵝觀后感600字3
電影《黑天鵝》是一部心理驚悚片,看后卻也有著些許釋放和感動。尤其是在看了相關影評之后。
影片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Lily,其次是Tina。Lily熱情奔放,不加掩飾,舉手投足間流露完美。Tina心理壓力極大,無論是母親加壓還是自己施壓,都使她越來越怯懦。“黑天鵝”是Tina長期以來一直被壓抑的自我。最后“白天鵝”與“黑天鵝”的完美結合象征她的超我的實現。
在表演的最后,Tina不再壓抑自己,選擇了釋放,從而也獲得了所有人對她的認可。
面對壓力,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宣泄手段,片中多次出現這句話:“人要活得輕松些。”Tina本身就已經很努力很優秀,她所需要的只是克服自己。人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Tina最終戰勝了自己。她成功了。
有關心理分裂、人格分裂,一直是讓人懼怕的話題,因為有太多的恐怖事件涉及心理問題。有時我在想,如果在古代出現這些情況,人們頂多把他們叫做“瘋子”,至于“精神病人”、“人格分裂”等聽起來就很嚇人的名詞,恐怕古人們都還聞所未聞。看來,活得簡單些就會相對幸福些。
人的發展,遺傳占一部分,教育占一部分,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占大部分;起決定作用的就是個人的主觀能動性。不管生命線、事業線還有愛情線是長是短,是好是壞,最終仍在自己手上,仍在自己的掌控中。每一刻,我們都是自己的主人,都掌握著自己這片領土。
每個人都是上帝精心創造,然后“丟棄”到世界上來的。上帝對人如此放心,我們也應該對自己有信心,相信只要努力,一定會活出自己的價值。
兇殺、暴力、濫交、嫉恨……這些仍然存在,犧牲、和平、忠誠、友誼……這些卻是更讓人向往的。人心趨向,在這一瞬就可看出。
對《黑天鵝》的觀后感頗多,如果用一句話加以概括,那就是:直面壓力,升華壓力。
黑天鵝觀后感600字4
看完了《黑天鵝》這部電影,不覺內心覺得頗為難受。雖然之前也看過一些心理電影,例如《赫穆蘭道》,但可能是那時感悟不多,所以不覺得有這部電影令人震撼。
整部電影故事情節并不復雜,圍繞的就是芭蕾舞劇《天鵝湖》中天鵝皇后這個形象。在原領舞貝絲離開劇團后,影片的主角尼娜為了得到天鵝皇后角色刻苦排練,由于她自幼練習芭蕾舞,技藝出眾,故覺得自己應該能夠獲得這個角色,但是天鵝皇后這個角色要求極高,需要一個人演出一白一黑兩個側面,總監認為她只適合扮演白天鵝的一面。正在灰心喪氣之時,意外發現總監還是選擇了她,但是總監要求她必須要釋放出激情,表現出黑天鵝的誘惑。在總監的心理暗示下,再加上半路殺出的莉莉給她帶來的巨大壓力,尼娜最后從一個乖乖女走向了黑暗墮落的邊緣,這也讓她自己成為了黑天鵝最好的詮釋。
這部電影被標記為驚悚片,雖然其中并沒有鬼怪,但是從主人公尼娜的心理變化確實能體會到幾分恐怖。尼娜在巨大的壓力中產生了幻想,最后甚至把碎玻璃插進了自己的身體。我覺得尼娜的壓力一方面來源于莉莉,更多的則是來源于自己長期壓抑下的狀態,這一點可以從尼娜和母親的對話和沖突中得到體現。從影片中可以知道尼娜出生在一個單親家庭,母親把尼娜當成了自己的最大希望,對尼娜嚴加管束。尼娜的母親曾經對尼娜說自己為了生下她而放棄了事業,言下之意可想而知,再加上很多次尼娜的手機響起時來電人都是母親,莉莉上門道歉時母親不允許尼娜外出等等這些,不能體會到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尼娜的內心會是怎樣。在總監告訴她要釋放自我之后,尼娜在內心深處開了一個小口,這一下長期壓抑的情緒立刻就把整個心理防御堤壩沖垮了。在尼娜從樓梯間拿了一根木棒放在自己的臥室起,她就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她要抗爭下去。
一直壓抑自己是不對的,有時候確實需要釋放情緒。記得曾經有個女生跟我說她不喜歡跟人太親密,也不會什么情緒都跟別人分享,也不喜歡太打擾別人,更不喜歡被別人打擾。她覺得苦衷這東西,不發生在自己身上,別人也不會感同身受,反正能自己扛過去就不要去打擾別人。顯然她肯定有很多話無處傾訴,無奈別人幫不了她,只能祝愿她能自立自強的挺過一道道坎了。
黑天鵝觀后感600字5
不得不說,達倫阿羅諾夫斯基有點乏味了,回想其有限的幾部導演作品,《夢之安魂曲》和《摔跤手》無疑是無可挑剔的經典,我給10分,而《黑天鵝》,只能給7分,如果是一個初出茅廬的新手導演,這樣的作品,也許會得到更高的評價,而現在,對比于前兩部殿堂級作品,我只能無奈,想起了捉刀人給《海洋天堂》的評價:一部不忍苛責的爛片!黑天鵝,無論從內容還是從表現手法上,都會給我們似曾相識的感覺,恕我腦子不記東西,但如果你放低一下思路:爛俗恐怖片,人格分裂片。是不是豁然開朗了?對,黑天鵝就是這兩種類型的混搭。那些幻象,對人性的黑色的挖掘,你居然讓我看的過程中就猜到了結尾。從那個姑娘說沒有跟她搞玻璃開始,就知道她分裂了,就知道導演想表達的是什么了:人性中的黑,就在你自己的意識當中。那些一幕幕平常的鏡頭,暗示著令人心驚的那些邪惡的內容,這點顯出了大師的功底,唯此,其所表達的思想深度的缺乏(或者說是俗套的挖掘),才會顯得不是那么低智。莫非導演是趕著這屆奧斯卡拍的片?
波曼是個有想法的孩子,明白靠青春和嫩角不能支撐自己一生的演藝生涯,所以戲路一直往黑色,糾結,文藝上靠,具體片目,就不百度了。但是似乎有點偏的太嚴重了,依稀記得其最近的一個陽光點的角色就是星戰上的公主了,恕我關注她不多。還是勸您不要那么理智,恰如片中卡索告誡:letitgo。黃秋生,帕西諾也是從爛片,商業片堆里出來的,況且,從來商業和演技并不是那么沖突,那么多優秀的商業制作,其實你只是不敢冒險而已,或者你只選保險的:黑色糾結的文藝。
不要忽略了文森特卡索,這是個優秀的演技派。時間緊迫,有點想法,沒整理好,隨便扯點,留作紀念。收工了,還得干活。
黑天鵝觀后感600字相關文章:
★ 觀后感格式范文
★ 觀后感格式范文
★ 觀后感格式范文